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 古诗三首(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 古诗三首(课件)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 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 好方法?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等。 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美。 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 诗的意思。
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 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 四个朝代的总称。
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 形容寺院很多。
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 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 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 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 迷蒙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 的特点?请你在诗中圈画出来。
茅 檐 长 扫qí 净 无 苔 ,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①茅檐:代指茅屋、草堂,诗 中指包括茅屋在内的整个庭院。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 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 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杨骥的 别号。他是 王安石退居 江宁时的邻 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 称为“王荆公体”。
主要作品:《梅花》《元日》 《泊船瓜洲》等。
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 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衬托
清净幽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诗句解析
虚指:广阔的 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
诗意:辽阔的江南处处黄莺啼叫,绿树红花相映。
诗句解析
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意:水乡村庄山边 城郭酒旗随风飘动。
诗句解析
虚指,指寺庙之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
诗意:南朝以来兴建的四 百八十座寺庙。
南朝统治者信奉佛教, 建有数以千计的寺庙。
诗句解析
佛教的建筑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风光
江南风光
诗词朗诵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理解注释
绿映红: 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水村山郭: 依山傍水的村镇。 酒旗风: 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 南 朝: 指曾经建都在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楼 台: 佛寺中的建筑。 烟 雨: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四百八十寺: “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诗意:有多少楼台笼罩 在蒙蒙的烟雨之中。
全诗翻译
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 鸣唱,遍地的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 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酒店的旗子在 风里飘着。南朝时候建造的许许多多寺 院,如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笼罩在迷蒙 的烟雨之中。
想一想
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 天的特点的?
理解注释
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 河相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 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 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 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 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 会一次。
诗句解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写出了黄河雄伟壮阔的气势
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 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 ,如 巨风掀簸来自天际。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诗意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以及自然景色的壮丽之美。

通过利用对比和夸张,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不断上升的愿望和精神。

2.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登黄鹤楼》 - 崔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与《登鹳雀楼》相似,都描绘了高山巍峨、水势巨大的景象。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进取不断上升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诗意

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诗意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

主题:《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騰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注解:【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颠簸。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牵牛:传说中的牛郎。

织女:传说中天上的仙女。

鉴赏:诗的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裏挟黄沙、奔勝而来的气势。

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家。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

主题:《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夜晚躺在床上,突然看到窗外的明月婵娟,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故土的美景,不由得感觉很惆怅。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山远眺,一边听到了哀怨的猿啸声,一边看到了清澈的水面和空中飞翔的鸟儿,感慨万千。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树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三、《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坐在宴席上,畅饮美酒,喜不自禁,豪情万丈。

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展现人生观念,塑造出一位英俊潇洒,自信豁达的人物形象。

以上三首诗,都借助自然景观或饮酒之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精神寄托的思考和抒发。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这些经典名作,更要学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深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义,从而为自己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古诗三首
谢谢观看

表达了他由于沉浸 在稻花香中以至忘
了道途远近的怡然
自得的入迷程度。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 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 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课文讲解
这首词描绘了两种不同 的情景,一晴一雨,也反映 了词人心理的变化。请把每 一句反映的情感加以概括。
陶醉—喜悦— 焦急—惊喜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3 古诗三首

我会读

德 品德 道德
chán
蝉 蝉鸣
噤若 寒蝉
què
鹊 喜鹊
声名 鹊起
我会写

què
chán
德鹊蝉
道德
喜鹊
蝉鸣
巧记生字
结构分类
德鹊蝉
左右 结构
巧记生字

易写错

“德”字中间 的横不能漏掉。
巧记生字
加一加
昔+鸟=鹊
虫+单=蝉
禾+ 舀=稻
巧记生字
课文讲解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低”和“旷”;“近” 和“清”是相互依存、相 互映衬的。后二句不是写 景,有“愁”字在内。
旷野无边无际, 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 来和人相亲相近。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 物,只有人在舟中 才能领略得到的。
课文讲解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北宋大文学家,自 号东坡居士。
课文讲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 都是一幅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课文讲解 请简要描绘诗中所呈现的“西湖骤雨图”。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8《古诗三首》(课件)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8《古诗三首》(课件)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 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写法借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 情味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 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一水 两山
护田 排闼
将绿绕 送青来
作者还运用了对偶的方法,读 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如:两檐长扫 净无苔
情趣高雅
花木成畦 手自栽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品行高洁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诗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 是主人亲手种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 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悟诗情
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18《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的意思。
书写 书湖阴先生壁
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杨骥 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时的邻居。
书写在 杨德逢屋壁 上的诗。
背景资料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江宁,常跟附近的 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 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 这里的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 题写在院中墙壁上。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1021 ~ 1086)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江 西 临 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文雄健峭拔,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 形象淡远淳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1.《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3.泊:停船靠岸。

4.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5.客:指作者自己。

6.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7.野:原野。

8.旷:空阔远大。

9.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0.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注释2:1.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跳珠:跳动的水珠。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8.忽:突然。

9.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3.译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4.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5.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6.旧时:往日。

7.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8.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9.见:同“现”。

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
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nbs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