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教案(精选4篇)

高一语文教案(精选4篇)

高一语文教案(精选4篇)高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二、学习目标: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检查预习结果: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四、体裁:小小说小:篇幅短小新:立意创新巧:构思精巧奇:结尾惊奇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人物:两位病人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重点明确问题: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课堂总结: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优秀4篇)

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优秀4篇)

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优秀4篇)篇一:高一语文的课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语、句式、语法等。

3.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4. 情感态度:作者对任安的评价及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3. 情感态度的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情感态度等。

2. 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遇到生僻词语,查阅字典,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3. 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高中高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中高一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高一语文教案(15篇)

高一语文教案(15篇)

高一语文教案(15篇)学校高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学习辛弃疾精选典故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技巧;品析语言,把握《声声慢》的意象及愁情;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清词的脉胳结构,揣摩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领悟辛弃疾的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品味词中典故,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把握意象,体会李清照的愁情。

教学难点掌握借古咏怀诗、借古讽今诗的鉴赏方法;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现“愁”的艺术手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宋词鉴赏概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二、开展研习学习活动一:了解宋词及流派活动引领: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请大家说说这两个派别的区别。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精选4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精选4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精选4篇高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换位体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针灸(jiǔ)虔诚(qián )惊惶(huáng)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悲痛悔恨之情。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诗歌阅读与欣赏2.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3.第三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4.第四单元:戏剧阅读与欣赏5.第五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古诗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散文的行文结构,小说的人物塑造,戏剧的冲突设置,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诗歌阅读与欣赏第1课《诗经·关雎》1.导入: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齐读《关雎》,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课文: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

第2课《离骚》1.导入: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豪放与悲壮。

3.分析课文:讲解《离骚》的意象、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第1课《庐山谣》1.导入:介绍《庐山谣》的作者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庐山谣》,感受散文的清新与淡雅。

3.分析课文:讲解散文的结构、修辞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山水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庐山谣》的理解和感悟。

第2课《岳阳楼记》1.导入: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岳阳楼记》,感受散文的雄浑与激昂。

3.分析课文:讲解散文的结构、修辞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校本课程教案《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

上前问哭者。

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

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

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

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

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

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

然乎哉!然乎哉!(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

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

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

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

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

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

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

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

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

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

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

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

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

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

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

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

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

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2、课外去查找《论语》,摘录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语段并背诵。

3、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1份):1、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与礼的辩证法怎样才算是好学?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2、为政第二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是孝道的根本态度不是小问题大智若愚的颜回观察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不要吹牛皮要团结不要分裂书呆子与空想异端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3、八佾第三不要铺张浪费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9、子罕第九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循循善诱的艺术待贾而沽,不藏于椟逝者如斯夫!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后生可畏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匹夫不可夺志岁寒才知松柏后彫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10、乡党第十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圣人穿不穿时装?吃饭睡觉不说话11、先进第十一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鬼神生死之间嶢嶢者易缺不言则已,言必有中谁能升堂入室?过犹不及文人心态的不平对症下药不要盲从上级儒者的“清明上河图”12、颜渊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什么叫“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与质的辩论税收问题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君臣父子,各就各位片言折狱的是与非政府公务员守则君子成人之美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欲起盗心风吹草动的统治术闻人与达人先事后得及其它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君子以文会友13、子路第十三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谁来种田地?学以致用表率的作用实行富民政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近者悦,远者来欲速则不达“直”也有讲究士的标准狂者与狷者恒心的重要性“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易事而难悦泰而不骄刚毅木讷,近于仁德14、宪问第十四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治世和乱世的言行有言者不必有德不要溺爱,不要愚忠贫富都作等闲看什么是完人?恰到好处看人看大节用人之妙大言不惭,为之也难为谁而学?思不出其位胸襟宽广而明察人才的品质更重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怨天,不尤人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知其不可而为之15、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忠信笃敬走遍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言与不言的利和弊杀身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卖弄小聪明“名”的情结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有错不改,错上加错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得之容易守成难小知与大受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当仁不让贞而不谅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己16、季氏第十六且看侵略者的逻辑礼乐征伐自谁出?朋友有益还是有害?快乐有益还是有害?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人生三戒该不该有所畏?天才、勤奋者与懒汉君子的九种思虑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诗礼传家17、阳货第十七圣人的虚与委蛇人性的问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仁的五条行为准则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六言六蔽诗的伟大作用不学诗如面壁而立礼乐到底是什么?色厉内荏,穿窬之盗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古今人物毛病谈天何言哉?不屑之教丧期要不要改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君子尚义不尚勇君子憎恶什么?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人过四十万事休穷达行藏各有志周公用人的经验谈18、微子第十八时代的病态孔子为什么要出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谁来指点迷津?到底该不该做官?穷达行藏各有志19、子张第十九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日日月月有进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百工居肆,君子求学小人文过饰非君子有三变信任是前提大德不逾,小节不拘读书与做官的问题法外有情墙倒众人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圣人无常师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圣人不可毁其生也荣,其死也哀20、尧曰第二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尊五美,屏四恶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明确: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