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螨-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

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在我市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
该病起病急、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在一个蚊媒密度高的地区,只要有传染源存在就容易引起爆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
广州市自1978年发现登革热以来,至今已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给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登革热在我市流行,防止出现全市性的大爆发,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国家卫生部《登革热防治方案》〔卫生部1988年6月发布〕、《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在1995年提出的策略,制定本方案。
总体目标与任务本方案的制定目的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区群众力量,投入到登革热防制工作中,有效落实各项登革热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在预防控制工作中逐步掌握我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规律,提高防制、诊疗技术水平;形成一个多部门协作、群众广泛积极参与的防制机制。
最终减少乃至消除登革热疫情对我市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指导思想控制和消灭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措施。
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坚持落实以环境整治、清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将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
防制策略一、防治措施〔一〕组织机构1、建立广州市登革热防制工作联席协调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宣传、卫生、爱卫、建设、城管、市政园林、环卫、教育等〕参与,定期通报疫情和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登革热防制形势,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全市登革热的防制工作。
2、各区、县级市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相应地建立和健全登革热防制领导机构,加强对当地登革热防制工作的领导。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登革热在大多数地区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在广东省,由于气候和环境特点,登革热疫情的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为了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本诊疗指引。
二、诊断1、临床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升至39℃或以上,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
此外,登革热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也是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3、预防性治疗:对于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1、消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2、防蚊灭蚊: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播能力和危害性的传染病,对于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诊疗指引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登革热,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我们也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为加强全国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导各地在疫情早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特拟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根据既往伊蚊监测结果,本方案适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包括: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等23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余省份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二、应对原则登革热疫情应对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的原则,参照本技术方案的疫情分级标准和应对措施,在疫情不同阶段,及时采取各项防控行动。
各省应按照本方案信息报送的要求,及时共享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信息。
三、疫情分级(一)相关定义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1.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2.境内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发病前14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暴发: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二)分级标准VI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10的社区(村),但尚无病例报告。
V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10的社区(村),并且报告年内首例输入病例;或一个县(区)报告年内首例本地病例。
IV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新发本地病例达5例及以上,但未达到III级事件;或一个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III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1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10例及以上,但未达到II 级事件;或一个地市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II级事件:一周内两个及以上县(区)的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2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到100例以上;或两个及以上地市发生III级事件。
七类小虫咬人后可能致命图

七类小虫咬人后可能致命蜱虫未走,恙虫又来,近期国内一些地区发生的“虫虫夺命”事件,让不少市民产生了恐慌,被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子咬上一口,不仅是红肿痒痛这么简单,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其实,可致命的小虫还有很多,比如:蚊子、螨虫、跳蚤……人类要与之和平共处,看来还需补补课。
记者采访了疾控专家,为读者列举一些易造成疾病传播并可能危害生命的小虫子。
蜱虫:引发的“无形体病”急增危害:一种“八爪小虫”一夜间家喻户晓,大家可能很难料到,蜱虫传播疾病的能力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蚊子,比人们熟知的跳蚤、虱子更强。
近年来,蜱虫引发的“无形体病”急增。
蜱虫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牛、狗等,平常约有绿豆黄豆大小,在吸血之后会变得更大,有八个爪,钻到人肉里,抠不出来。
这种虫在每年5月至10月活动最为频繁,全国许多省份,包括江苏也有蜱虫伤人事件。
蜱虫并非像传闻中的那样可怕,它本身并不具很强的致病性,只是一种携带致病微生物的媒介。
因为蜱虫在吸取动物血液后,体内可能携带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一旦携带病菌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就可能染上病毒,引发其他疾病。
但多数人群症状较轻,都可自愈,一旦被蜱虫叮咬过而又开始发烧的患者,就要高度重视,及时去正规医院治疗,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的病史,该病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大家也无需恐慌。
防治:蜱虫容易寄生在宠物狗身上,主人应注意给宠物定期洗澡和消毒,夏季时少带宠物到草丛茂密处玩耍。
蜱虫叮咬时不痛不痒,但过段时间皮肤表层就会出现蚕豆大肿块,很容易被发现。
弓形虫:生食肉蛋奶也可能感染危害:由于养宠物的居民逐年增加,感染弓形虫的比率在逐年增加,南京市第一医院曾经做过统计,孕妇感染弓形虫的比例达到4%。
弓形虫是细胞内寄生虫,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破坏大脑、心脏、眼底,致使人的免疫力下降。
猫科动物的粪便中,常带有卵囊,可污染蔬菜、水果等。
猫的身上和口腔内常常有弓形虫包囊和活体,直接接触猫易受感染。
生食肉蛋奶也可能感染,鱼肉体内有时也有弓形虫包囊或活体。
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

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试行)登革热(Dengue Fever,DF,俗称“断骨痛”)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严重威胁我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为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高对登革热疫情的处理应对能力,规各级卫生行政、爱卫部门及医疗、疾控等机构的防控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登革热诊断标准处理原则等,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疫情报告(一)疫情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周,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二)相关定义。
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
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4、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围。
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的空间围。
5、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
广州防控登革热工作指引

顺德区防控登革热工作规范指引蚊虫防制,必须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消除蚊虫孳生条件,有效控制蚊虫孳生,适当辅以药物杀灭成蚊措施。
一、蚊虫防制指引(一)机关团体单位的蚊虫防制1.孳生条件和场所:(1)沟渠、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沉沙井、蓄水池、洼地,以及天台等地方的积水。
(2)苗圃和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及绿化竹木洞穴的积水。
(3)房前屋后的盆罐及丢弃在绿化带里的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等废旧器具的积水。
(4)分体空调的排水及冰箱底接水托盘的积水。
2.防制方法:(1)搞好环境治理。
清除各类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清除各种小型积水,减少蚊虫栖息和孳生的条件。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沟渠硬底化和暗渠化,并保持经常清疏沟渠沙井排除积水,有条件的应将直排式沙井口改造为弯曲管式的沙井,无法改造的沙井应安装防蚊闸。
办公室及居住场所应安装纱门和纱窗,避免蚊虫入侵。
(3)种养水生植物的盆罐要坚持每周换水一次,换水时应将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彻底清洗干净。
最好使用沙子种养,冰箱底接水托盘要坚持每周清除积水。
(4)凡遇有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沉污井及坑洼地的积水未能及时清除时,应定期施放灭蚊幼杀虫剂杀灭幼虫。
(5)供观赏的喷水池可放养食蚊鱼或观赏鱼。
消防水池可视蚊虫消长情况,适时施放灭蚊幼杀虫剂。
饮用蓄水池应每季度清洗一次,并加盖密封。
(6)建立和完善杀虫机制,根据蚊虫消长的不同季节,每月烟熏下水道、沙井,单位室内外周围喷洒化学杀虫剂1至2次杀灭成蚊。
(二)民居的蚊虫防制1.孳生蚊虫场所:蓄水池、种养水生植物、空调的排水和冰箱底接水托盘等的积水,有庭院家庭的排水沟和沙井及房前屋后盆罐的积水。
孳生的蚊虫主要是白纹伊蚊。
2.防制方法:(1)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各种废旧杂物,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2)家庭备用蓄水池和种养水生植物的水体要坚持每周换水一次,换水时应将蓄水池内壁和水生植物的根部及容器内壁彻底清洗干净或使用沙子养植。
登革热的诊断-登革热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 首次发现病例 –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
例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1. 组织措施 (1)成立防治领导小组 (2)组织专业队伍 (3)广泛深入宣传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2 .技术措施 (1)疫情报告 (2)疫点、疫区的划分 (3)隔离和管理病人 (4)防蚊、灭蚊 (5)保护易感人群
布雷图指数<5——防治措施落实的根本指
标。
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皆有孑孓
医疗机构的职责
救治病人。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 就地治疗。
病例救治与管理。疑似、临床诊断或实 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 息,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 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 少于7天。
登革热的诊断
陈振明
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 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 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 倾向。
最新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

3、卫生监督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疾控机构。
(1)流行病学调查: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需在首次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疫情处理结束后要补充报告相关情况。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①主动追查旅行史,如旅行社名称、导游姓名及所有同一旅行团的所有团员或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
无论发病与否,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尽可能采血送验,以了解是否曾受到感染,以找出无症状或未报告的个案。
②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
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
使用附件2。
(2)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
每3~5天进行一次(具体方法见附件3)。
(3)蚊媒控制。
疾控机构负责对病家及其所在的整栋建筑物的蚊媒控制工作,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
并做好蚊媒预防和控制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疫点或疫区的灭蚊技术指导,具体方法见附件3。
5、医疗机构。
(1)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病例救治与管理。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3)防蚊隔离室要求。
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医学螨类
5、蠕形螨 即毛囊螨,属真螨目,蠕形螨科。 体微小,狭长如蠕
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毛囊或皮脂腺中。蠕螨症可通 过接吻直接传播,或通过床褥、枕、修面刀或洗 脸用具等间接接触传播。
常见的医学螨类
6、恙螨 又称沙螨、沙虱。属真螨目,恙螨科。 幼虫寄生在动物体上,成虫则生活在泥土中。已知约3000种,分布于 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多。 在人体上曾发现过30~40种恙螨,几乎全身较潮湿处(包括发际、颈、 腋下至胸乳部、脐周、腹股沟、四肢等)都可被恙螨幼虫叮刺。引起 恙螨皮炎,恙螨是恙虫病的媒介。人感染后,出现高热、全身斑疹。 7、革螨 属蜱螨目寄螨总科。 种类繁多,大多自由捕食,亦有寄生于动植物的。家鼠家禽体上的吸血 革螨在春秋大量繁殖,经常袭人,引起皮炎。叮咬处有明显的咬迹,周 围红肿,甚痒,以臂、下肢、腰处最多见。 部分吸血革螨传播立克次氏体痘、疱疹立克次氏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Q热。 多数革螨终年活动,在疫区,尤其是疾病流行间歇期能保存病原。
2、尘螨 真螨目,蚍螨科。 体形微小。 是最强烈的变应原,能引起尘螨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 慢性荨麻疹等。凡有人群生活的场所,几乎都有尘螨生存。在旧城、 旧房、旧家具中尤多。 在温带和亚热带沿海低洼地区尘螨密度最高;海拔愈高,螨数愈少。 春秋季是尘螨生长最好的时刻,炎夏发育较慢,寒冬则数量减到极限。
蠕形螨Biblioteka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人体的鼻、鼻沟、额、下颌、 颊部、眼睑周围和外耳道,也可寄生于头皮、颈、 肩背、胸部、乳头、大阴唇、阴茎和肛门等处的 毛囊和皮脂腺中,刺吸毛囊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 内容物,也可取食皮脂腺分泌物、角质蛋白和细 胞代谢物等 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以其颚体朝向毛囊底部, 一个毛囊内一般为3~6个 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于皮脂腺和毛囊中。其颚 体朝向腺体基底
1、粉螨 真螨目,无气门螨亚目(疥螨亚目)。 世界性分布,种类多。自由生活,某些种类孳生在贮藏食品上或尘埃 中, 体小柔软,乳白色,大多体外有长毛。 被粉螨螯或与其代谢产物接触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炎。肠螨症。 肺螨症。尿路螨症。螨的代谢产物是过敏原,除引起皮炎外,还可引 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螨的生物特性及防治
吴军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螨
节肢动物们,蛛形纲,螨亚纲 已知约5万种 多数体形柔软、甚小,肉眼刚能看见,一般为0.1至数毫米 躯体呈袋状,很少保留分节。背面有较硬的盾板。躯体前 方有口器,称颚体(假头),其中螯肢1对,特征因取食习性而 异。腹面有足,成足和若虫各4对,幼虫3对 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成虫等期 多数螨营自由生活,杂食或捕食性,食其他螨类、小昆虫 和它们的卵以及腐烂有机物。少数螨类寄生在植物或动物 体上刺吸液汁或血液,或寄生在动物的体内外。人的环境 中常有多种螨类存在
常见的医学螨类
3、人疥螨 属真螨目,疥螨科。 寄生在人和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疥疮。疥螨钻入皮内,不断向 前啮食,形成隧道。 疥螨可终年繁殖,并蔓延扩展至身体各部。疥螨多寄生在人体皮薄而 嫩的部位。 疥螨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如雌螨钻出隧道在皮肤表 面交配时可传播到另一寄主;或通过衣、被、床、椅等间接传染。动 物疥螨也可与人互相传染。 4、球腹蒲螨 平时寄生在一些农作物和谷物害虫(如棉红铃虫)的幼虫体上。与人 暴露的皮肤接触时,可叮刺人,引起皮炎。 一般不必除螨,若出现蒲螨大猖獗,则可使用杀螨剂或将孳生蒲螨的 物件焚烧掉。
蠕形螨【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过程有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和成虫5期 雌虫产卵于毛囊或皮脂腺内,毛囊蠕形螨卵呈小蘑菇状, 皮脂蠕形螨卵呈椭圆形 约经60小时孵出幼虫,幼虫约经36小时蜕皮为前若虫。幼 虫和前若虫有足3对,经72小时发育蜕皮为若虫。 若虫形似成虫,惟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不食不动,约 经2~3天发育蜕皮为成虫。 约经5天左右发育成熟,于毛囊口处交配后,雌螨即进入 毛囊或皮脂腺内产卵,雄螨在交配后即死亡。 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半个月。雌螨寿命4个月以上。
螨对人的为害
1、螫刺、吸血,可引起皮炎 2、寄生在人体内外,如疥疮和蠕螨症 3、传播疾病,如恙螨幼虫将恙虫病从鼠体传给人。 4、保存疫源地,某些革螨能在野生动物间传播人 畜共患病,并长期保存疫源 5、引起变态反应,如尘螨的代谢产物是强烈的过 敏原,可使过敏素质者出现变态反应
常见的医学螨类
蠕形螨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在分类上属真螨目, 蠕形螨科,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 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已知有 140余种和亚种。
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和皮 脂蠕形螨。
蠕形螨形态
成虫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体长约0.15~ 0.30mm,雌螨略大于雄虫。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躯体前 端,螯肢针状。须肢分3节,端节有倒生的须爪。足粗短 呈芽突状,足基节与躯体愈合成基节板,其余各节均很短, 呈套筒状。跗节上有1对锚叉形爪,每爪分3叉。雄螨的生 殖孔位于足体背面前半部第1、2对背毛之间。雌螨的生殖 孔位于腹面第4对足基节板之间的后方。末体细长如指状, 体表有环形皮纹。皮脂蠕形螨粗短(0.20mm),末体约占虫 体全长的1/2,末端略尖,呈锥状(图19-11);毛囊蠕形螨较 细长(0.29mm),末体约占虫体全长的2/3以上,末端较钝圆 (图19-12)。
蠕形螨【致病】
蠕形螨具低度致病性。 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虫种、感染度和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 关,并发细菌感染可加重症状。 绝大多数感染者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痒感或烧灼感。 人体蠕形螨破坏上皮细胞和腺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 变性。并发细菌感染时,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 织增生。当蠕形螨穿到毛囊和皮脂腺外时,可引起肉芽肿 样反应。 皮损的表现为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散在的针尖至 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小结节、脓疱、结痂、脱屑、肉芽肿、 皮脂异常渗出、毛囊口显著扩大,表面粗糙,甚至凸凹不 平。 在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眼睑缘炎和外耳 道瘙痒等疾病中,蠕形螨的寄生是病因或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