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031121
以MIF为靶标的抑制剂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以MIF为靶标的抑制剂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张晶;孙瑞秋;唐延婷;刘祥【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6(032)009【摘要】旨在以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为靶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
对目的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构建酶活体系,并优化体系条件,建立合适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最终从384种小分子中筛选出潜在的酶抑制剂。
筛选模型构建成功,并筛选出酶活抑制率较高的小分子2种,测得半数抑制浓度 IC50分别为59.07μmol/L、44.12μmol/L。
针对 MIF 蛋白,建立了较理想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适用于 MIF 蛋白酶活抑制剂的筛选,有利于后期的药物研发。
%The aim is to establish a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assay targeting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by UV-spectrophotometry. The target gene was molecularly cloned,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of Escherichia coli was used to purify,and then the highly-purified target protein was acquired. UV-spectrophotometry was utilized to establish the enzymatic system,in which then the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and the proper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assay was set up and screened new MIF inhibitors from 384 small molecules. As results,the screening assay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and 2 small molecules with high inhibitory rate were identified, while 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was 59.07 μmol/L and 44.12 μmol/L, respectivel y. Inconclusion,targeting MIF protein,the ideal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assay was established,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screening MIF inhibitors and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drug development.【总页数】7页(P253-259)【作者】张晶;孙瑞秋;唐延婷;刘祥【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津 300457;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 300457;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 300457;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 300457;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 30045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人亲环素A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在微生物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J], 郑海洲;徐岩;任晓;石英;路新华;张雪霞;郑智慧2.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J], 步洪强;杨延辉;蒙建州;关艳;胡辛欣;肖春玲3.以STAT3为靶标的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J], 潘丽;张宁;牛国君;孟晶;刘祥;杨诚4.微生物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J], 于彩云;赵莉莉;张晶晶;魏涛5.以端粒酶为靶标抗癌药物筛选模型建立及端粒酶抑制剂筛选 [J], 郑晓飞;王升启;孙志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通量筛选技术应用

高通量siRNA筛选的新发展方向:
自组装细胞芯片是在一张玻璃片上覆盖 PNI膜,通过 刻蚀产生规则的小孔矩阵。PNI 膜具有温度敏感性, 低温下遇水快速溶解, 细胞无法在其上生长。 每个 小孔的孔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节, 保证其中 容纳的细胞数在 1 000 个左右,具有统计意义。通过 反向转染小岛就是一 个独立的样本。一张 4 cm2 的芯片上,可以容纳 12×12 个点,筛选容量超过一个 96 孔板。自组装芯 片具有良好的平行性,孔与孔之间交叉污染极少,可 以有效地保证实验准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基因领域的应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基因领域的应用:
RNA干涉(RNAi)在实验室中是一种强大的实验工具, 利用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dsRNA)诱导序列特异的 目标基因的沉寂,迅速阻断基因活性。siRNA在RNA沉 寂通道中起中心作用,是对特定信使RNA(mRNA)进 行降解的指导要素。siRNA是RNAi途径中的中间产物, 是RNAi发挥效应所必需的因子。
因此, 高通量 siRNA 筛选技术也成为生物学最强有 力的研究工具之一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基因领域的应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基因 h后, 基因被沉默降低到一定程度。加入包被I-SceI的腺病 毒, 侵染细胞过表达I-SceI。 48 h后, 细胞内sensor上靶点序列被I-SceI切割, 诱导同源重组。 将细 胞固定染色, 通过高通量筛选仪器获取信号, 进行分析统计。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酶工程领域的应用
酸检测法:是一种经常应用于脂肪酶或者酯酶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 主要包括 pH 指示剂法 、乙酸法以及最近出现的荧光钠盐法 。 荧光钠盐( uoresceinsodium salt ) 是一种具有绿色荧光的有机 盐 , 当用该盐作为酶促反应的指示剂时 , 随着反应体系中酸的增 加 , 该盐的荧光会逐渐被 H +离子所淬灭 , 因此 , 通过检测其在 495 nm 处吸光值的变化我们便可以检测出酶促反应的速率 该方法不仅灵敏 , 而且经济实用 , 除了可以检测脂肪酶以及酯酶 的酶活和对映选择性外 , 还可以用来筛选其他催化水解反应的酶 类 , 如蛋白水解酶 、脱酰胺酶等。 H+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使用教程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使用教程高通量筛选技术是一种在生物学和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它通过同时处理大量样本,高效筛选目标物质,并且能够从中快速获得准确的数据。
本文将介绍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使用教程,包括实验准备、步骤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1. 实验准备在进行高通量筛选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常见的高通量筛选实验器材包括液体处理系统、高通量读板仪、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等。
试剂方面则根据具体的目标物质确定,例如药物库、化合物库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操作和安全措施。
2. 实验步骤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样品准备、样品处理、筛选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2.1 样品准备首先,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样本来源。
例如,在药物筛选中可以选择细胞系、动物组织或人类临床样本等。
然后,进行必要的样品处理,如细胞培养、组织切片等。
最后,将样品分装到高通量读板中。
2.2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高通量筛选实验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此步骤中,通过添加化合物或药物来干预样品,进而观察其对目标物质的影响。
处理时间与处理剂的浓度需根据实验设计确定。
通常可以通过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或多通道液体分注器等设备进行操作,以提高实验效率。
2.3 筛选在样品处理后,使用高通量读板仪对样品进行筛选。
根据筛选目标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如吸光度测定、荧光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
对于大规模筛选,建议使用高通量读板仪,以加快实验进度和提高数据准确性。
2.4 数据分析对筛选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是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最后一步,它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计算化学标准差、分布分析、散点图生成和筛选窗口的定义等。
根据实验目标,可以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3. 实验优化建议为了提高高通量筛选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以下是一些建议:3.1 选择合适的实验策略和检测方法,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合理设计。
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韩光亮;尚念勇;杜冠华【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05(021)005【摘要】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以多聚酪氨酸多肽为底物,用提取的酪氨酸激酶催化酪氨酸的磷酸化,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根据待测样品对激酶活性的抑制程度,筛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果酶标板包被液的浓度为20 mg·L-1 PGT,使用25 mg·L-1 蛋白质的PTK初提物,在37℃条件下孵育60 min,再使用2000倍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小鼠抗磷酸化酪氨酸单克隆抗体IgG2bk与反应产物结合、测定.同一微孔板各样品间的测定误差为0.26,微孔板间和日间的测定误差分别为0.79和0.69.Genistein对PTK的IC50为110 μmol·L-1.从收集的7 680个样品中,筛选出具有活性的样品16个,选中率约2‰.结论建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具有灵敏度高、结果稳定的特性,在每块实验上同时设立空白和对照,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总页数】4页(P628-631)【作者】韩光亮;尚念勇;杜冠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345.57;R392.11【相关文献】1.靶向PLK1 PBD小分子抑制剂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J], 陈云雨;缪冬冬;张叶明;刘晓平;张晶2.人亲环素A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在微生物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J], 郑海洲;徐岩;任晓;石英;路新华;张雪霞;郑智慧3.激活素受体样激酶4,5和7抑制剂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 [J], 龙隆;李菲菲;刘洪英;王莉莉4.采用荧光偏振法建立HSP90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J], 薛妮娜;王春阳;杨瀚泽;陈越;金晶;陈晓光5.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DOT1L抑制剂分子水平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J], 徐威;苏明波;周宇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β/γ分泌酶是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酶类,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
要作用。
因此,开发β/γ分泌酶抑制剂对于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药物筛选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潜在药物进行测试。
因此,建立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可以大大加快药物研发过程,提高研发效率。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利用该筛选模型进行抑制剂
的筛选,并验证其抑制效果。
三、研究内容
1. 基于β/γ分泌酶的活性测定方法,确定酶的反应物和浓度范围。
2. 构建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比较不同筛选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
最优筛选方法进行药物筛选。
3. 通过实验验证药物是否具有β/γ分泌酶抑制剂活性。
四、研究意义
通过建立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具有β/γ分泌酶抑制活性的药物,为药物研发提供便捷、快速的方法。
五、研究方案
1. 建立β/γ分泌酶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β/γ分泌酶的不同浓度范围内的酶活
性及酶反应物。
2. 构建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比较常见的药物筛选方法的优缺点,
并选择最优筛选方法进行药物筛选。
3. 对于具有β/γ分泌酶抑制活性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与验证。
六、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建立β/γ分泌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并为药物研发提供可靠的筛选方法。
预计可以筛选到多种具有β/γ分泌酶抑制活性的药物,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β/γ分泌酶抑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性疾病治疗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Ras蛋白、MAPKs等信号通路,从而减少细胞内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和转位,降低Aβ蛋白的水平,改善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机构和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研发,但是目前的研究中侧重于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其高效筛选技术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研究提出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的构建,旨在为新型的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高通量筛选模型,通过该模型对β/γ分泌酶抑制剂进行高效筛选,找到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β/γ分泌酶抑制剂。
三、研究内容(一)检测方法的建立1. β/γ分泌酶的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2. 确定检测条件3. 筛选荧光底物(二)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1. 给药方案的建立2. 细胞模型的建立3. 酸性磷酸酶检测法的建立4. 数据的分析(三)应用模型对β/γ分泌酶抑制剂进行筛选1. 筛选药物样本2. 建立筛选模型3. 筛选结果的分析和验证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拟建立一个可行、高效、可靠的β/γ分泌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为筛选新型的抑制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同时,该研究还可以为优化已有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验证,并为药物的副作用、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
预期成果包括建立可行的检测方法和筛选模型,确认新型抑制剂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并提供给制药企业选择优质药物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姚佳 杨建波 杨洁*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南京2100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可用于药物筛选的三种新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基于反酵母双杂交的筛选系统;细胞平台伤的高通量筛选系统以及动物水平的筛选系统。并对其应用原理,应用情况和有缺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通量筛选(HTS),酵母双杂交,靶点,受体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three new dominant plat forms of HTS(High-Throughput Screen) which are fairly useful in drug screen——the reverse yeast two hybrid system, the cell-based screen and the animal platform, including their principles, their appliance and their advantages together with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High-Throughput Screen, yeast two-hybrid system, target, receptor 学科分类号:Q7
药物筛选模型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意义上的筛选方法、分子生物学筛选方法和高通量筛选方法,而每一个阶段都源于一种新技术的诞生。最初的药物筛选是直接利用动物组织或天然产物进行的,并不涉及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在这样粗略的筛选系统中只有有限的样品得到筛选,而且大多数样品只是基于疾病表征而非靶点的筛选。因此,药物的发现会带有偶然性。1980年以来,随着有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的筛选方法应用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一方面,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为筛选提供了庞大的人工合成小分子库;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学为筛选提供了靶蛋白。通过比较正常人群与疾病患者间在机体组织细胞分子上的差异以及阐明模型组织中相应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正确地选择、描述并确认某些靶蛋白,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进行药物筛选,不足的是上述过程往往费时耗财。而基因组学的发展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基因组学能够更加有效地验证潜在的靶蛋白,并通过功能基因组研究能够快速有效地确认与特定疾病有关的靶蛋白[ 1 ]。
*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171094和30271497)。联系人:杨洁,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
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中国;电话:86-25-3594060,传真:86-25-3324605;Email:luckyjyj@sina.com。 传统意义上的药物筛选方法一般包括精确定义某些具有选择性的靶蛋白、确定其中某些靶蛋白的生物学性质以及体外药物筛选[ 2 ]。而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药物筛选则包括从基因角度广泛地确定靶蛋白,对其中的大部分靶蛋白进行高通量的化合物筛选,对其中有希望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检测。使用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多的靶蛋白数据以利于进行庞大的化合物库的筛选,从而能够提高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几率。 由于组合化学和化学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大量的化合物库以及更多的靶点,这必然要求有高效快速的方法进行药物筛选,高通量筛选系统(High-Throughput Screen System,HTS)的出现给药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途径。目前高通量筛选技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可在以下三种平台上进行,即酵母平台、细胞平台和动物平台。本文主要介绍这些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 1 基于反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药物筛选模型 酵母反双杂交系统是从酵母双杂交系统发展而来的新型药物筛选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方面已经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遗传学方法[ 3 ]。其理论依据是,许多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到DNA上游激活序列(UAS)并在相应的启动子部位激活RNA聚合酶II从而提高靶基因底转录效率。DNA结合和激活功能定位于2个互相分离的结构域内,分别称为DNA结合结构域(DB)和DNA激活域(AD)。与转录因子无关的蛋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使得DB和AD在空间上相互接近,从而重组形成一个有功能的转录因子。因此,有功能转录因子的重组可以总结为DB-X和AD-Y,其中的X、Y可以是来自任何组织的蛋白质分子。将酵母生长标记例如LEU2或者HIS3(分别参与了亮氨酸和组氨酸的合成)置于含有DB结合位点的启动子控制下,则DB-X与AD-Y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选择性生长优势,从而在缺乏特定氨基酸的培养基上呈现小的菌落[ 4 ]。据此可以确定大量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反酵母双杂交是基于酵母双杂交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药物筛选方法。其理论基础与酵母双杂交基本相似,区别在于其报告基因不同,反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只有在蛋白间相互作用被阻断时能够显示出选择性的生长优势。在反酵母双杂交模型中,野生型DB-X与AD-Y的相互作用将会导致对酵母细胞的细胞毒或者致死作用,因为在这个系统中报告基因是一些毒性标记基因例如URA3(负选择)[5]。在这个模型下,DB-X与AD-Y的彼此分离能够促成生长优势,从而能够很方便的验证一些相互作用缺陷型的等位基因或者一些阻断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或者小肽(图1)[ 2 ]。 图1双杂交系统原理示意图。(a)--正向的双杂交系统 (b)--反酵母双杂交筛选 目前已经有多例成功报道,例如利用反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库中筛选出了一些具有钙离子通道阻断活性的小分子[6]。在这里,N型钙离子通道的两个亚基β3和α1B-I-II胞内loop被分别融合到反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Gal4 DB和Gal4 AD中。利用CYH2作为负选择筛选标记,该基因的启动子中包含有Gal4结合位点。在含有放线菌酮的培养基上,如果该报告基因表达将会导致酵母细胞中毒死亡。利用该系统在含有156000个化合物的组合化学分子库中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其中有10个小分子显示出具有挽救放线菌酮敏感型的DB-β3与AD-α1B表达细胞的活性,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抑制N型钙离子通道的活性小分子,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有潜在治疗意义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反酵母双杂交系统作为一种理想的高通量筛选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该系统中的酵母细胞能够繁殖,因此无需对靶分子进行耗时耗力耗财的生物纯化过程,而且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对大量的蛋白质进行测试。2)该系统是在一个生物体环境内进行的,因此与体内环境较为接近。细胞通透性以及细胞毒作用都作为参数在筛选过程中考虑。而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体外筛选实验的不足。3)基于该系统的筛选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步骤,不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进行测试。这就意味着许多蛋白间相互作用能够同时进行。4)该系统能够与现有的高通量筛选兼容,从而可以在96或384孔板上测试组合化学分子库中的化合物。另外它还很容易与计算机工作站等相结合,从而能够快捷地分析实验数据。 尽管反酵母双杂交系统作为一种理想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很好的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细胞膜通透性问题以及对药物浓度要求较高往往超出了组合化学所能提供的浓度等。目前正在进行多种尝试以改进这些缺陷,如通过改变酵母的基因型从而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 7],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 基于细胞平台的药物筛选模型 与酵母系统相比较,细胞平台的药物筛选系统可以直接选取来源于人源组织的细胞或者是人源转化细胞株进行培养,更接近人体的情况,从而能够改善一些蛋白靶点在异源细胞中表达情况不够理想的局面。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能够提供化合物对于特定受体、离子通道或者是细胞内的药理活性,而传统的生化分析往往不能得到这些活性数据。例如细胞平台上的高通量筛选能够区别药物究竟发挥激动剂作用还是拮抗剂作用或者是别构调节作用。同样,细胞平台的HTS也能够提供有关药物膜通透性以及毒性方面的信息[ 9-11 ]。细胞对于各种刺激能够产生显示的功能,例如基因转录、离子通道的开关、细胞增殖、细胞毒性、分泌、蛋白表达、酶活性改变等。这些性状的改变为检测提供了很好的目标。细胞平台上的高通量筛选过程如图2[8]所示。
图2细胞平台上的高通量筛选主要过程的示意图 目前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经常采取三种以下方法。
2、1 特定启动子操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科学家就利用一些报告基因研究cDNA的5’端非翻译区,以确定参与基因转录调节的序列位置。在随后的时间里,更多的报告基因被用于细胞平台上的高通量筛选如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s)、受体激酶以及核受体等。报告分析将一些靶点的生物学活性与一系列已确认的酶或者蛋白质表达相偶联,如氯霉素转移酶、荧素酶、分泌型生长激素、β-半乳糖苷酶、分泌型碱性磷酸酶、荧光蛋白、β-内酰胺酶等等。这些酶或者蛋白提供了一个高度放大的信号,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灵敏度。其中荧光素酶是高通量筛选最常用的报告酶类。在该系统中,将待研究基因的启动子或者启动子的部分元件与报告基因的编码区相连接。如果将一个合成的重复特定反应元件插入到报告基因的上游,还可以实现让该途径产生的信号分子对自身途径进行调节。 该系统中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在单核巨噬细胞中有特定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 12 ]。该系统对于背景噪音信号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对药物激动剂显示出计量效应;同时该系统对显示出对DMSO(二甲亚砜)溶液高度的耐受性,并且能够产生稳定的信号。 但是当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抑制剂活性与所设想的曲线相一致时,可能会产生假阳性。同时,若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性也会导致假阳性。另外,对靶点远程的非特异性作用或者同一细胞内其他启动子对报告基因都会有干扰作用。GPCR靶点的信号反应往往需要4-5小时,因此不能用于快速细胞反应的筛选并且很有可能对弱相互作用具有屏蔽效果。 2、 2 GPCR-FLIPRtm-Ca2+反应系统 这是一种监测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筛选系统,通常用来直接测量受体介导的cAMP的聚集作用,或者通过测量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来判定GPCR途径的活化与否[ 13 ]。在该系统中,通过Gq蛋白偶联的GPCR靶蛋白能够使细胞内的Ca2+ 浓度明显上升,并且通过Ca2+ 浓度敏感型的染色剂进行测定。FLIPRtm 是一种高灵敏度的信号收集器,该系统能够区别某些针对受体的微小作用,例如区别激动剂、别构调节以及抑制剂活性。缺乏受体或者G蛋白的细胞即使在使用激动剂时依旧不能产生可检测的Ca2+ 反应。该系统也显出对化合物的剂量依赖性。同样这个系统也有所缺陷,例如Ca2+ 以及一些能够穿过细胞膜的化合物会导致激动剂筛选的假阳性也会干扰抑制剂分析。此外一些细胞即使没有G蛋白,其内源性的其他受体也可以通过Gq蛋白进行偶联,诱导Ca2+ 反应从而表现出激动剂活性或者对抑制剂活性筛选产生干扰。 2、 3 转运蛋白-放射性配体摄取测定 当细胞转运蛋白与配体的结合非常复杂时,往往倾向于采用这一系统,例如针对氨基酸和神经递质的载体靶蛋白的筛选。该系统尤其适用于在结合分析中容易被忽略的变构调节作用。基于该系统的筛选分析常常是短时效分析,一般时间在60-90分钟左右,因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