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与演化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与演化地貌形态是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特征的总称,是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地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态种类繁多,包括山脉、丘陵、平原、盆地、峡谷等。
它们之间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
首先,地壳构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硬壳,由地壳板块构成。
板块在地壳运动的推动下,不断产生运动和变形。
这种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同时也对地貌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两个板块互相碰撞,会形成山脉;板块相对分离,会形成断崖和裂谷。
这样的地壳构造活动推动了地质力量的释放,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其次,气候和水文现象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风力、雨水等天气现象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
例如,风力会搬运沙土,形成沙丘;雨水的冲刷作用则会形成河流、峡谷和溶洞等地貌特征。
就像在人类社会中,河流是形成城市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因素。
通过数千年的侵蚀和冲刷,河床逐渐加深,形成了峡谷。
水文作用是地球变化过程中最常见的景象之一。
另外,生物也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将土壤稳固在地表,防止土壤流失。
同时,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对地貌形成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森林可以保持大量的降水,防止河流过度冲刷,维持平稳的地貌;而草原则相对更容易被风和水的侵蚀,形成更加平坦的地形。
此外,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也对地貌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地质时间尺度非常长,地球上几亿年的演化和变化造就了今天的地貌。
比如,冰川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融化,将山谷冲刷成峡谷;火山喷发会在大量喷发物的覆盖下形成火山台地;地壳的断裂和抬升,也在植物和动物的作用下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和山地。
总结起来,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和地质演化共同塑造了地貌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才能更好地欣赏地球的壮丽景色,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宝贵的土地。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第二章 地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 12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的破坏性就越大。
第二章 地壳
裂 隙 式 喷 发 与 大 洋 中 脊
第二章 地壳
裂隙式喷发
冰岛
第二章 地壳 宁静式喷发
夏威夷
宁静式喷发熔岩流入海 第二章 地壳
夏威夷
第二章 地壳
旧火 山口 中喷 发
斯特朗博利火山 第二章 地壳
“ 地中海灯塔 ”
第二章 地壳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斯 斯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第二章 地壳 熔岩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二章 地壳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东南等地; 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东南沿海地区。 ⑤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高中地理之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之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1)岩石和地层岩石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岩石呈层状,具有时间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化石:是指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固体地球上层由性质显著不同的两分圈层组成,上部是刚性的岩石圈,下部是塑性的上地幔软流层。
第二、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分割成6大板块。
第三、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由于板块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的地带。
2)分类:①分离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互分离,软流层物质上涌,冷却凝固形成大洋板块性的部分形成洋中脊、裂谷。
②汇聚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而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③平错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互剪切移动,通常没有板块的生长和消亡。
【例1】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____。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解: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根据解读,中间为山地,两侧为相对平坦的陆地,图示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故选A。
2、地质构造作用板块运动使岩层变形,形成地质构造。
(1)侵蚀作用1)流水侵蚀①概念:流水能带走地表松散物,溶蚀可溶性岩石,携带的泥沙在流动过程中还能对岩石进行磨蚀。
②分类:❶坡面流水侵蚀:坡面流水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形成许多小股流,冲刷着坡面,形成浅而密的沟槽。
流水不断下切,形成沟谷,坡谷发生滑坡坍塌等,使沟谷不断加宽,最终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典型为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
❷河流流水侵蚀:河流流水侵蚀河流的谷地和两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
在上中游和山区,狭窄流急,以对谷低的侵蚀和像源头方向的侵蚀为主;在河流中下游和平原地区,河宽流缓,流水主要侵蚀河流两岸。
五大洲的地质演变

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地球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达数十亿年的过程,在每个历史时期,地球都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变化,地形逐渐变化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本文将探讨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看看它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演化,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和演变。
亚洲亚洲是地球面积最大的洲,其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元古代,约35亿年前,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海洋环境中。
在此之后,海洋与陆地的转换不断进行,形成了大陆与岛屿复合体,莫霍界限以上地球壳不断增厚并演化。
古生代时期,欧亚大陆板块从西北方向与北美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中生代时期,东亚板块隆起,该板块包含了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大型平原。
新元古代时期,亚洲大量的岛屿和火山岛链开始形成。
北美洲北美洲是地球第三大洲,其地质演变历程也非常复杂。
早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古元古代时期的Laurentia大陆向南移动。
在早期的中生代和晚子古代时期,北美大陆板块变得更加固定。
在晚白垩纪至古第三纪之期间,在板块之间重新形成了海峡和关键事件。
石英砂的放射性测年显示,大峡谷被刽子手沟生物事件划分成两段:晚三叠世的分层和早白垩世的崩溃。
北美洲的太平洋板块边缘是一系列被称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火山带, 环绕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了北美洲的西海岸,该火山带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南美洲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古元古代。
当时,南极洲和南美洲仍未分开,形成了一块大陆,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为古代大洲时期。
新元古代时期,大量的火山活动发生在南美洲和南极洲板块的分界面上。
在中生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美洲板块也收缩了。
南美洲的高山几乎都在新生界时期价值得形成此时,南美洲和非洲形成了南大西洋。
欧洲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近44亿年前,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海洋环境。
在晚古生代时期,欧亚两个大陆板块开始相互接近,明显的地质变形过程开始发生。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非洲东 南部的类蓝藻化石和杆状细菌微化石, 其年龄分别为32×108—34×108年和 30×108—31×108年,由此可见,在 30×108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早期的生命 形式——原核生物。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4 中生代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欧洲有旧阿 尔卑斯运动,美洲为内华达运动和拉拉米运动, 中国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时褶皱、断裂 和岩浆活动都极为活跃。 在我国东部形成一系列华夏式隆起与凹陷,许 多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这时的 岩浆活动有关,在断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 和油页岩等矿物。我国大陆的基本轮廓也在这 时建立起来。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3620±100Ma(Pb法测定)。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108—70×108年。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质年代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 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按地层剖面中 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 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和古生物化石 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找出标准化石和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这种方法又称古生物地 层法。 层法。 通过古生物地层法并结合地壳运动和古地理等特征, 通过古生物地层法并结合地壳运动和古地理等特征, 对全世界的地层进行对比研究, 对全世界的地层进行对比研究,把地质历史划分为两 大阶段:老的叫隐生宙;新的叫显生宙。宙以下分代, 大阶段:老的叫隐生宙;新的叫显生宙。宙以下分代, 代以下分纪,纪以下分世, )。宙 代以下分纪,纪以下分世,……(表2-3)。宙、代、 ( )。 世是国际统一定名的时代划分单位。 纪、世是国际统一定名的时代划分单位。每个时代单 位都有相应的地层单位,它们称为: 位都有相应的地层单位,它们称为:宇、界、系、 统……。 。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综上所述,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为: 综上所述,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为: 地球物质(尤其重化学元素) 地球物质(尤其重化学元素)形成的年龄早于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 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50× 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 ×108—70×108年; × 地壳形成的年龄约为46× 地壳形成的年龄约为 ×108年; 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0× 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 ×108—40×108年; × 已知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龄为30× 年左右。 已知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龄为 ×108年左右。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思考题: 思考题: 识记各地质年代名称以及相应年代的主 要特征。 要特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1 地质年代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1.2 绝对年代法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 地壳演化简史 2.1 太古代 2.2 元古代 2.3 古生代 2.4 中生代 2.5 新生代
2.1 太古代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火山喷发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 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现在世界各地蕴藏丰富的海相层状沉积的变质铁锰矿床 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当时的 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 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只有少量 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 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后来才 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 ),陆地是灼热的 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在某些适宜的 浅海环境中,有些无机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跃变为有机物 浅海环境中, 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质(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 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这只 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2 地壳演化简史
2.1 太古代(距今约 太古代( 25×108年前) × 年前)
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 古老、 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 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 始大气圈、水圈、 始大气圈、水圈、沉积 圈和生物的发生、 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的初期阶段。 的初期阶段。
2.1 太古代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已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 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40× 据此认为, 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 ×108年。据此认为, 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 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由 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 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说明当时有 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据推测, 据推测,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许多小型花岗质 陆块,它们之间为深浅多变的古海洋。 陆块,它们之间为深浅多变的古海洋。后来各小 陆块在移动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 陆块在移动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这些 最古老的陆块现在已散布于各大陆中, 最古老的陆块现在已散布于各大陆中,即通常所 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 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2.3 古生代
2.3 古生代
据研究, 据研究,我国北方的中朝古陆与南方的扬子古 陆的性质很不相同, 陆的性质很不相同,后者与南半球冈瓦纳古陆 的许多情况极为相似。 的许多情况极为相似。 他们认为, 他们认为,扬子古陆在早古生代曾是冈瓦纳古 陆的一部分,后来分裂并向北漂移, 陆的一部分,后来分裂并向北漂移,至晚古生 代才与中朝古陆碰撞合并在一起, 代才与中朝古陆碰撞合并在一起,两者之间的 秦岭-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 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 秦岭 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近年来在这里也 发现了蛇绿岩套岩层(由蛇纹岩、橄榄岩、 发现了蛇绿岩套岩层(由蛇纹岩、橄榄岩、辉 长岩及枕状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 长岩及枕状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属于洋壳和 地幔喷出的岩层, 地幔喷出的岩层,它是代表大陆缝合线的指示 岩层)。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 )。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 岩层)。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元古代后 扬子古陆大致位于现在印度洋北部, 期,扬子古陆大致位于现在印度洋北部,与北 方的中朝古陆远隔重洋。 方的中朝古陆远隔重洋。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1.2 绝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并按放射性 蜕变定律计算出其具体年龄,用数量时 蜕变定律计算出其具体年龄, 间单位来表示。 间单位来表示。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多种,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多种,如U-Th-Pb法、 法 K-Ar法、Rb-Sr法、Sm-Nb法、14C法等。 法等。 法 法 法 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2 元古代
原核生物已进化为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已进化为真核生物,嫌气生物转化为 喜氧生物(这个转折点称尤里点, 喜氧生物(这个转折点称尤里点,发生于大气 中氧含量增至当前大气中氧浓度的千分之一的 时候) 物种数量也增多。 时候),物种数量也增多。这时地球上的植物 界第一次得到大发展, 界第一次得到大发展,出现了数量较多的能进 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较原始的低等植物, 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较原始的低等植物, 如绿藻、轮藻、褐藻、红藻等。 如绿藻、轮藻、褐藻、红藻等。这些微古生物 已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元古代晚期, 已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元古代晚期, 原始动物也出现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动物群, 原始动物也出现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动物群, 其中有海绵、水母、节虫、 其中有海绵、水母、节虫、扁虫及软体珊瑚等 水生无脊索动物化石。 水生无脊索动物化石。在北美还发现有海绵骨 针化石。 针化石。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 ± ( 法 3620±100Ma(Pb法测定)。 法测定)。 ± ( 法测定 这表明,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 × 轻的花岗岩地壳。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龄约为 ×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 年左右。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 ×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 ×108—70×108年。 ×
2.2 元古代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较广泛的有我国的 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澄江运动、 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澄江运动、蓟县运动 北美有克诺勒运动、哈德逊运动、 等;北美有克诺勒运动、哈德逊运动、格伦 维尔运动、贝尔特运动等。 维尔运动、贝尔特运动等。历次造山运动形 成的褶皱带都使原有的小陆块逐渐拼合在一 起成为古陆, 起成为古陆,后来都成为各大陆的古老褶皱 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纪陆台(或称地台), 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纪陆台(或称地台), 现在出露的只占陆地面积的1/5。 现在出露的只占陆地面积的 。
2.1 太古代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 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 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 之地。 之地。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 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太古代34亿年前古细胞化石 太古代34亿年前古细胞化石 34
2.2元古代(距今25×108—6×108年) 元古代(距今 × 元古代 ×
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 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 火山活动相对减少, 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 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 化。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有利于强烈的 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 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由于大 气中CO2浓度降低和水中 、Mg离子增多,开 浓度降低和水中Ca、 离子增多 离子增多, 气中 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 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它将直接影响到 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 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随着 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 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 生物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生物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所以在元古界 无大量的生物化学沉积。 无大量的生物化学沉积。元古代末还发现有冰碛 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产物。 岩,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