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名词解释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第二章 地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 12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的破坏性就越大。
第二章 地壳
裂 隙 式 喷 发 与 大 洋 中 脊
第二章 地壳
裂隙式喷发
冰岛
第二章 地壳 宁静式喷发
夏威夷
宁静式喷发熔岩流入海 第二章 地壳
夏威夷
第二章 地壳
旧火 山口 中喷 发
斯特朗博利火山 第二章 地壳
“ 地中海灯塔 ”
第二章 地壳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斯 斯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第二章 地壳 熔岩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二章 地壳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东南等地; 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东南沿海地区。 ⑤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其产状:整合侵入体: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
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等。
喷出地表即成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岩浆岩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岩浆岩可分为酸性、中性、 基性和超基性岩四类;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 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其综合分类见P33 表2-2。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 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 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 不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板块构造说 :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 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 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
断层由断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
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之下者为下盘。 断距: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断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节理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二章
地壳
地壳的定义: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 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
地壳厚度及差异: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下平均为5km。但山系地带厚度较大, 如喜马拉雅65~70km.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课件汇总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裂口,主要有贝壳状、参差状、锯 齿状、平坦状四种。
黑曜岩(火山玻璃)的贝壳状断口 水晶上的贝壳状断口
(三)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自然界里 的矿物很多,大约有3000多种,但最常见的只 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只不过 二三十种。
辉石
橄 榄 石
此外,其他常见的造岩矿物有方解石 (CaCO3),白云石(Ca·Mg[CO3]2)和各 种粘土矿物,它们是某些沉积岩的主要造 岩矿物。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地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其中 O、Si、Al、Fe、Ca、Na、K、Mg等 8 种主要元素占地壳总 重量的98%以上(O、Si约占74%, Al、Fe、Ca、Na、K、 Mg 占24%左右),其他元素共占1%~2%。
食糖,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如透明、 硬度小、溶于水、味甜等),但在自然条件下不能 形成食糖,因此食糖不是矿物。
举例:
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虽都各有其化学成分和物理 特性,但均不算作矿物。如果某些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而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则可称之为人工矿 物或合成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红宝石、人造水晶 等。
矿物概念的基本含义:
(1)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者说在各种自然 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2)矿物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 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 质物体; (3)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1矿物一、名词: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结晶习性——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结晶习性。
3、矿物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颜色,即不透明矿物粉末的颜色。
4、结核和鲕状体——产生于多孔或疏松岩石中的圆球状、透镜状、团块状或姜状的矿物集合体。
结核一般直径>2mm,有的甚至大于20-30cm;<2mm如同鱼子者称鲕状体。
5、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6、断口——矿物在受力后,并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而是沿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种断面称为断口。
7、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8、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9、透明度二、简答题:1.什么是矿物?矿物与元素、岩石有何关系?2.说明晶质体矿物与非晶质体矿物的区别。
各举五个晶质体矿物和非晶质体矿物的例子。
3. 矿物集合体形态有哪些类型?4. 比较下列矿物:角闪石与辉石、方解石与白云石、金刚石与石墨、自然金和自然铜、黄铜矿与黄铁矿。
5.比较正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特征。
三、填空题1、结晶习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伸型、三向延伸型。
2、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矿物力学性质含硬度、解理、断口、延展性、脆性等。
矿物其他物理性质还有比重、磁性等。
3、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波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的表征。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4、据反射光亮程度,光泽可以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特殊的光泽(如在石英的不平坦断面上的油脂光泽;闪锌矿断面上的松脂光泽;具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石膏和石棉呈现出的丝绢光泽;白云母、滑石等片状矿物表面上的珍珠光泽;粒分散集合体的高岭石的土状光泽。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褶皱构造
轴面 轴(线)
枢纽 翼
翼
核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轴面变化(枢纽不变)与褶皱类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直立褶曲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北京房山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1 岩石变形
变形方式 弹性变形——应力释放后恢复原形 塑性变形——应力释放后不能恢复原形 断裂——岩石不足以抵抗外力而破裂 地质应力作用与岩石变形关系 地质构造形成
褶皱、断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2 地壳岩石变形表述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褶皱与地形关系
新构造——顺地貌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老构造——可能出现逆地貌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 构造运动
➢ 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以及大洋 底部增生与消亡的地质作用。
✓ 按时代划分:古构造运动(530万年以前), 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
✓ 按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 地质构造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倾 斜 褶 曲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倒 转 褶 曲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平卧褶曲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枢纽变化(轴面不变)与褶皱类型
倾伏褶皱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倾伏褶曲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火山影响的空间规模巨大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平流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1. 火山灾害
——夺命火山尘暴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森林火灾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3.2 断裂构造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断 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地 垒 地 堑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一 板块构造学说
➢ 大陆漂移说之兴衰 ➢ 古地磁学的大发展和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 海底扩张说的创立 ➢ 板块构造学说 ✓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 板块的分界线 ✓ 板块运动的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褶皱构造识别
识别 地层关系——对称、重复出现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老
新
老
新
TP C
D CP
T
PC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褶皱构造应用
沉积矿床—— 背斜、穹隆——石油、天然气 向斜——地下水
大洋中央裂谷带——地幔对流的涌升和发散区;大洋 盆地——海底扩张运动区;海沟——对流的下降汇聚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二 槽台说与地洼说 三 地质力学学说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 .火山
火山喷发—— 地球内部物质与能 量快速释放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 地震
1、地震震级:
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 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 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 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 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火山灰——泥石流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2. 火山喷发物— —
尘埃 岩浆 水 气
大规模火山云雾 尘埃可影响局部 地区一段时期的 气候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喷水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其他气体喷发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硫磺矿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3.火山形成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岩浆奔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地狱之门——岩浆沸腾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熔岩瀑布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狱火渐熄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岩层产状
表述倾斜岩层的空间分布状况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பைடு நூலகம்状三要素
走向——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层顶面法线在水平面投影线的方向
倾角——岩层倾斜程度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产状要素关系——走向与倾向垂直;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火山熔岩—自然—地理岩学浆--第岩二章—地壳—(形下)成
火山发展过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封盖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休眠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1.4. 火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走向两个方向;倾向只有一个方向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走向
倾角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倾向
产状确定——罗盘测量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
2.3 地质构造类型
▪ 水平构造——方山、丹霞地貌 ▪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脊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 断裂构造——裂隙、断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