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gēng)定日,余拏(ná )一 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hà ng)砀(dà ng),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gè ng)有此人?”拉余 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 “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 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 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 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 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 大至小,突出“小”字。
字宗子,明末清初 张 文学家。清兵南下 岱 灭亡了明朝,他入 : 山隐居、著书,作 品中时时流露出明 亡之后怀旧的伤感 情绪。
课文介绍:
ān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 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 隐逸之思。
chó 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往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湖 心 张亭 dà i岱 看 雪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湖 心 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2、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 怎样的情怀?
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方式。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 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 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 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3、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
(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 白色的。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别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 和背景。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 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 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 萧杀的冷寂景象。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
相对而坐
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哪能 还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痛饮 酒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到了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 面对面的坐着,一个书童正在烧酒,酒 炉里的酒烧的滚沸。(他们)见到我, 十分高兴,说道:“湖中怎么可能还有 (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拽 着我一起喝酒。我痛饮了三大碗就(和 他们)告辞。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 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 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擅长写景和表 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 活泼,趣味盎然。主要作品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班级:姓名:座号:第29课湖心亭看雪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â) 舟子喃喃曰( nán )2.文学常识填空(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2)(3(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导入】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
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生听读)(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
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
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你同意吗?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游记张岱教、学案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难点】1、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2、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常考字词。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背景: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â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入课学习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感知文意。
2、研读课文,探究内容。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
2、“是日更定矣”“是日”是那一日?3、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你知道什么是白描手法吗?请写出来,告诉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填空。
(1)_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________________ 。
是日 _,
余拿一小船,拥_______ 衣炉火, _________ 往湖心亭看雪。
(2) ____________ .天与_ 与______ 与____________ ,上下一。
湖上影子,
惟长堤
一 _、湖心亭一____________、与余舟一________ 、舟中人两三 ________ 而已。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余,大喜曰:
“ ! ”拉余同饮。
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三大_______而
别。
(4) ____________ .舟子_______ 曰:“ ,!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上下一白(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自我表白( )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 •阅读课文,然后问答问题。
(1).课文中量词的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课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3.作者于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为什么?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酒逢知己干杯少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君向潇湘我向秦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卫伏而就罪。
[注]①藉(ji e):垫、衬。
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徐喷以烟
D .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
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
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亨达
表店买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
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请你以“实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