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
(光合反应)•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质地(土壤的颗粒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S ”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
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 151208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资源——泛指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3.农业资源——即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5.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6.狭义的水资源一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7.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8.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9.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0.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11.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明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韵综台农业生产体系。
13.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14.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5.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甘农)第一章:农业概论1、农业:农业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
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3、农业的作用: 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4、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的特点 具有地域性 生物性 )季节性④连续性⑤综合性第二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起源的时间:一万两千年前中国8000年前2、农业起源的过程:原始简单的狩猎—广谱采集—集中采集—动植物选拔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3、农业起源的三个地点:东亚、西亚星月地区、中南美洲4、世界农业起源的理论5、世界农业起源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人类有动荡不安的生活到定居.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农业畜牧业兴起使人类脱离了野蛮④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 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 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材队伍。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现代农业概论复习题答案

现代农业概论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A. 传统种植B. 机械化生产C. 手工作业D. 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2.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特点?()A. 精准农业B. 生态农业C. 基因工程D. 单一作物种植3. 现代农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作物种植方式B. 作物品种改良C. 农业机械化D. 农业水利设施4. 现代农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土壤改良B. 作物病虫害防治C. 农业产品销售D. 农业机械化操作5.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是()A. 劳动力成本较低B. 生产效率较高C. 土地利用率较低D. 环境影响较小二、填空题6. 现代农业中的精准农业技术,主要通过_________来实现作物的精准管理和控制。
7.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_________的和谐发展。
8. 基因工程在现代农业中,可以通过_________技术来培育抗病虫害、抗逆境的作物新品种。
9.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可以通过_________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10.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_________和社会效益。
三、简答题11. 简述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
答: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农业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如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基因工程等,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阐述现代农业中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答: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如抗病虫害、抗逆境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13. 描述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答: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电子商务等手段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现代农业概论期末复习

现代农业概论期末复习(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现代农业概论期末复习(文本)一、单项选择题MS培养基的特点是(A 无机盐浓度高)。
巴式杀菌乳,保温杀菌采用(A 62~65℃)。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采用(B 少、免耕)的方式。
标准的种子水分测定方法是(C 烘干法)。
表示种子发芽力用(B 发芽势和发芽率)。
波角羊属于(B 肉用)。
采用臭氧处理,可以(D氧化产品表面的微生物,灭菌消毒)。
采用减压贮藏的方法贮藏苹果大气压应为(B 1/10)。
草木灰是碱性肥料,不宜与(C 铵态氮肥)同时施用。
常用的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是(C层积处理)。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A 生产)。
蛋鸭优良品种为(A 绍兴鸭)。
到2050年,农业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C 70%~80%)。
低温冷库的温度一般在(D -18℃)以下。
低温速冻采用的温度一般在(A -30℃)以下。
调节植物成熟衰老的重要激素是(A 乙烯)。
对小型农业设施,搞活经营权,保证收益权,可以通过(D 拍卖、租赁)等方法盘活。
干草、干草粉及农副产品秸秆等属于(A粗饲料)。
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现状,错误的是(C各地产业加速分散,布局日趋合理)。
关于设施农业,错误的是(D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才出现)。
关于现代农业的特点,不正确的是(D主要依靠资源投入)。
积极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A 农产品加工运销业)。
减压贮藏采用的气压,一般为正常大气压的(B 1/10)左右。
减压贮藏桃子、樱桃采用大气压应为(C 1/15)。
解决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等问题,可采取(B 生态化栽培技术)。
经营农产品坚持以(B 品牌)的理念。
经营农产品要坚持(B品牌)的理念。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物种灭绝的数目有(C75个)块茎含有丰富淀粉的是(A 甘薯)。
利用引进的瘦肉型猪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已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B 9)个。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首先,农业概论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农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专升本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对农业概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学习方法和复习重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农业发展概述1.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农业的历史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通过种植、畜牧、渔业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包括生产性高、劳动密集、时间不可逆、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等。
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农业时期、机械化农业时期和现代化农业时期。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食品、农副产品、原料和能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3.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化农业、社会化农业”,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经营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二、农业生产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生环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播种期、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等阶段,不同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而相对适生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
2.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土壤的结构主要包括颗粒组成、孔隙度、土壤质地等,而肥力则指土壤中提供给作物生长的养分,主要包括有机质、养分元素、微量元素等。
3.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包括供水技术、施肥技术、植保技术、栽培技术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三、农村经济1.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部门、农村第二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生态经济等。
2.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产业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农村农业产业化主要是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健全。
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资源浪费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
4、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须的原料。
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
第一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撂荒制、连作与轮休)。
2、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的作用(1)农业与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3)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
(4)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以及就业贡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
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
2、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4、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5、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
6、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
7、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8、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
9、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
10、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
11、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11、自然环境与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湿润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为干旱牧业区;青藏高原区, 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
12、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区域的明显差异。
如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
形成差异的最突出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
综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国土面积45%;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
13、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14、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增加、气温升高,由此带来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和强度增强、热带气旋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等。
15、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气温升高可扩大作物种植范围、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极端温度频率增加(灾害)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适当时对作物有利(多数地区缺水),过多对作物不利。
海平面上升使低洼耕地和沿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增加,耕地减少。
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保证种植业生产,必须加大投资:水利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能源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6、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17、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18、环境: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我国环保法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9、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
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20、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质、土壤)。
21、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控制人口增加,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废弃物等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间接作用:农业与其它产业紧密联系(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总联系);改善生态环境。
3、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
农业中包括种植、林、牧、渔四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部门(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4、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其它。
共十大类。
5、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一种,分6个: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服务部门;第二种,分33个;第三种,分119个。
6、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农产品的去向。
7、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互相提供服务。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的内部结构1、农业:农(种植业)、林、牧、渔。
1993年以后,统计中取消副业。
2、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渔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渔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
农业和林业既相互竞争(如争地、争资源),又互相促进(如防护林)。
林业还为农牧渔业提供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
3、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分八类:干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下的糖类饲料、蛋白质补充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添加剂。
4、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
5、农业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部门。
6、农业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流通的部门。
7、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浓醇非农产业的分化;现代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关系:竞争劳动力等资源;互补是指形成完整强大的产业链。
8、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农户经营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性。
9、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户家庭功能(生产经营、消费组织、生育、赡养)的整体性;农村社区功能的整体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10、社区: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
反应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要素的差异和特征,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
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史8、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地区专业化到农场专业化再到作业专业化。
作业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的某一项作业。
9、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工厂化、无土化、海洋化。
第六章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资源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
土地和海洋是各种资源的基础。
2、土地按其利用形式的不同分为耕地(1/10)、牧场草地(2/10)和林地(3/10)。
3、农业资源的特征:数量的有限性;一定的再生性(自然、人为)4、世界气候类型,12个:寒带苔原性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山地气候。
5、牧场草地:也称永久牧场,指野生或人工种植草本牧草达5年以上可供放牧牲畜的土地。
人工草场面积是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的标志。
牧场草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用草地载畜量表示。
6、林地: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树木的用地。
林地分郁闭地(森林资源,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2)、灌木林地.7、世界水产品产量10%来自内陆淡水域,90%来自海洋渔业。
海洋渔获量90%来自近海(200海里以内)水深200米以内。
第七章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1、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资源分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的(社会、经济、技术)。
2、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广义的农业资源: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劳动、资本及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其它外部条件。
3、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和整体性;地域性;持续性;动态性;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稀缺性和有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