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码头文化——大事记

合集下载

襄水忆旧———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襄阳经济的发展

襄水忆旧———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襄阳经济的发展

襄水忆旧———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襄阳经济的发展潘亚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历史上,襄阳的发展依赖汉水。

内河航运不仅使襄阳一度成为漕运枢纽,也令其商业有过短暂辉煌,然而内河港口的经济特征也养成了襄阳城市性格上的保守和短视,造成襄阳目前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促进襄阳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襄阳汉江港口文化襄阳,原名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两城隔汉江南北相望。

汉江,古代又称沔水,夏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于汉口注入长江。

汉江流经襄阳的一段又被称为襄江。

襄阳自古就是“南船北马”的交替站。

依托汉江。

襄阳从南来北往的渡口,继而发展为军事港邑,以后又成为港镇县邑。

城因水兴,水因城用,襄阳的发展“利赖汉江,功厚航运”。

一、水襄阳北枕汉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闻名的渡口———楚之北津。

秦汉时期,北津发展成为地区的中心港口,襄阳作为一个商业性的城镇也随之兴起。

到了东汉末年,汉江作为南北水运通道的作用愈显突出,襄阳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

西晋至南宋,汉江主要发挥南北漕运线的作用。

我国主要河流都呈东西流向,为解决南北水上交通问题,秦汉以来,在我国中部曾不断利用天然河流,开挖人工运河以沟通自京师(长安、洛阳、开封)至交州、广州的水路。

而中游呈南北流向的汉江成为这条水路上的主要天然河流,与江汉运河一起组成了江汉漕运线。

襄阳与国都长安、洛阳、开封相邻,溯汉江、白河、丹江可到达京师附近,因而在江汉漕运线上居于重要的位置,汉江漕运线也因此被称为“襄汉贡道”。

唐玄宗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阳)掌书记的萧颖士在分析战争和漕粮运输的形势时指出:“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襄阳当时作为漕运枢纽的地位可见一斑。

元代以后,襄阳虽失去地近京师之利,但作为关中通往岭南的水运枢纽和中转要港的地位仍在。

万里茶道之襄阳码头古与今

万里茶道之襄阳码头古与今

万里茶道之襄阳码头古与今作者:胡希朝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6期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阳是万里茶道上重要水陆联运节点。

明清时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茶叶作为当时交易的大宗商品,晋商茶船都需要在襄阳码头卸货,再通过陆路转运至山西、内蒙古、蒙古,到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

茶叶贸易促进了襄阳上百年的经济繁荣。

“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唐代元和年间,全国有4个人口过10万户的城市,襄阳是其中之一,仅次于长安。

由此可见,襄阳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

万里茶道先“茶马古道”,后“万里茶道”,让上万人的商队一走就是500年,走出了历史、走出了财富、走出了辉煌。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明朝一个官员到西番“茶马互市”:“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曹国公李景隆还自西番。

先是,上命李景隆拿金符往西番,以茶易马,凡用茶50余万斤,得马13518匹。

”明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边关“茶马互市”中,茶叶与马匹的具体交易价格也有记载:“上马给茶八十斤,中马给茶六十斤,下马给茶四十斤,永乐初,怀柔远夷,递增其数,由是马者多,而茶禁少弛。

碉门茶马司用茶83500斤,止易马70匹。

”再看中国南方茶叶生产和积贮情况又是如何。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产巴茶凡477处,茶2386943株,茶户315,宜依定制,每茶十株,官取其一,征茶二两,无户茶园,令人薅种,以十分为率,官取其八,岁计得茶19200斤,令有司收,等候西番易马”。

“万里茶道”始于清雍正年间,是中国到俄罗斯一条重要的茶叶出口商道。

据资料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允许其边境贸易”,标志着中俄长期贸易开始。

1694年2月19日,伊台斯商队,满载着中国茶叶的驼队,离开北京并于1695年2月1日返回莫斯科,于是中俄版图上开通了一条万里商路。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

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

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

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

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

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

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

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

”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

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

湖光地区2 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 500 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

襄樊汉江历史

襄樊汉江历史

襄樊汉江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桥梁的帜树茅以升先生在他的《话桥梁文化》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到:“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

正当人们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条宽阔的大河横亘在襄阳、樊城之间,我们没有这样一座永久性的桥梁。

这条大河便是我们的母亲河——汉江(襄江)。

1969年9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襄江两岸同时开展。

翌年4月,一座大桥,一座改变襄樊人命运的大桥横空出世。

这座大桥便是襄樊汉江大桥。

从此,一桥飞架襄、樊,天堑变通途。

南北两城依靠渡船来往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因有了长虹大桥(二桥)、襄荆高速公路桥等,我们襄樊老百姓已经习惯把这座桥俗称为“一桥”。

这似乎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襄樊市志》、《襄樊市交通志》、《襄樊地名志》等志书,几乎无一例外的语焉不详。

这本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1.桥前之“桥”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为“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发明了桥梁。

原始社会人类就有“横木为梁”的记载。

《诗经》云:“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人们在较宽的江河上,将多只船并列在一起,系上绳索,联成整体,船上铺上木板。

这就是我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桥——浮桥。

襄樊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联舟为梁,而且大部分为军用所架。

据《襄樊交通志•大事记》载: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襄樊守将在汉水架浮桥,使襄樊二城为犄角之势,以抗元军。

这是襄樊架桥用于战争记载之始;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5年),都御史沈晖与副史王玹命同知何祥在襄樊架舟桥,以济行人。

每年霜降水落,联舟七十有二,加板于上,首尾有铁环贯以铁索而系于两岸铁柱。

论武汉商埠文化——大码头文化

论武汉商埠文化——大码头文化
21 年 9 0 1 月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n l fHu e Unv ri ( hlsp ya dS ca ce c ) o r a b i iest P i o h n o il in e o y o S
Se ,01 p.2 1 Vo1 . . No5 38
得更准确一些 , 是具有开放性的内陆商埠文化 , 或者说 江汉商埠文化 , 也可换 言之 为商埠文化——大码 头 文化 。


武汉 城 市 文化 不 限于 码 头 文化 与 楚 文化
武 汉 地 处 江 汉交 汇点 , 的确 是 水 陆码 头 , 在 明末 就 成 为 著 名 的船 码 头 , 水 边有 一 个 接 一 个 的土 远 汉
方史 志研究 。
18 O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8卷
从 文 化 源流 而 言 , 汉 文化 早 期 是 本 地先 民土 著 文 化 、 夏 文化 ( 其是 商 文 化 )楚 文化 的延 伸 和 武 华 尤 、 融 合 , 国后 又 有吴 越 文化 的交融 , 三 清代 更有 满汉 文 化 的交 融 , 代 以来 更 多 的是 中西 文 化 的交 融 , 近 当代
近年 来 , 汉城 市 文 化越 来 越 为社 会 所 关 注 。 中最 为人 们 所 热 议 的是 武 汉 城 市文 化 的性 质及 其 特 武 其
点。
对于武汉城市文化当前 比较流行 的说法是码 头文化 , 还有一说是楚文 化。 这些立论 都有一定道理 ,
并 且有 一 些 闪光 的论 点 。 不过 深 究起 来 , 武 汉 城市 文 化 仅 归结 为码 头 文 化 , 界 定 为楚 文 化 , 免 有 失 把 仅 不 偏 颇 。 是 有 鉴 于此 , 下 出现 武 汉 为 大 码 头 文 化 之议 。 实 , 百 年来 的武 汉 城 市 文 化 是 商 埠 文化 。 正 当 其 近 说

温故老樊城——樊城编年史

温故老樊城——樊城编年史

樊城编年史先秦《尚书·禹贡》:天下分九州,襄阳、樊城分属荆、豫二州之域。

周宣王元年(前827年),仲山甫受荐入王室后封侯,封地为樊,相传在南阳樊城。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巴国请求楚允许其与楚的姻亲国邓国(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订盟通好。

楚武王熊通派遣道朔为使节,陪同巴国使者前住邓国行聘。

受到邓国附属国鄾人袭击,道朔被杀。

楚武王令斗廉攻鄾国,邓大夫养甥、聃甥率邓军救鄾。

邓、鄾败,楚占鄾地。

周僖王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楚灭邓,置县。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邓大夫欲借机杀掉楚王,邓侯不允。

次年,楚文王伐邓。

公元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两汉魏晋南北朝汉桓帝刘志(146—167年在位)《汉晋春秋》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有一老父独耕不辍。

议郎张温使问焉,父笑而不答,温因与之言,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攻击刘表,在樊、邓之间打败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次子刘琮降曹。

屯守的樊城的刘备携民众渡江南下,过襄阳而不入,亡命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攻打守卫樊城的曹仁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后赵石勒南下,北民大批南徙流入襄樊以万计。

东晋咸和七年(332年)四月,后赵石勒的部将郭敬攻陷襄阳后,居然“毁襄阳城,迁其民于沔北,城樊城以戍之”。

到了七月,驻扎荆州的东晋太尉陶侃趁郭敬南掠江西时,派儿子陶斌和部将桓宣“乘虚攻樊城,破之”。

随后桓宣占领襄阳。

西魏(535-556年)时设樊城县,属河南郡。

北周(558-580年)时废樊城县入安养县,属襄州河南郡。

唐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治所设樊城。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湖南漕米经由襄樊港转运长安约40万石。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将位于樊城的临汉县移至古邓县旧治,复名邓城县。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

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

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

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

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

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

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

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

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

弘扬樊城传统“码头文化”

弘扬樊城传统“码头文化”

三 、 城 码 头 与 文 化 特 性建设
樊 城 位 于 汉 水 北 岸 ,因西 周 时 期 周 宣 王 ( 前
8 7 前 7 2年 ) 仲 山 甫于 樊 , 2一 3 封 其后 筑 城 得名 。樊
收 稿 日期 :0 10 — 0 2 1- 5 2 作者简介 : 张振 (9 4 )男 , 北 襄 阳人 。 硕 士 , 究方 向 : 城 镇 建 设 。 18 一 , 湖 研 小
城 市 文 化 是 城 市 经 济 活 动 的 助 推 器 , 对 经 济 它 发 展 的 作 用 不 仅 体 现 在 招 商 引 资 , 重 要 的是 形 成 更 独特 的城市 魅 力 , 为地 方 经济 可持 续 发展 提供 精 神 支 持 。 放 眼 国 内 其 他 城 市 的文 化 建 设 , 难 发 现 许 不
二 、 头 城 市 的兴 盛 与 其独 特 的 文化 属 性 码
纵 观 国 内一些 码 头城 市 , 难 发 现其 发 展 脉络 不
外 地 来 客 , 蒙 骗则 蒙 骗 , 对利 益 , 打 细 算 , 能 面 精 只 顾 眼前 便 宜而 不顾 长 远 利益 ; 即便 是 面对 自己所 居 住 的城 市 , 也无 所 谓爱 惜 与否 , 顾 公共 秩 序 、 不 不讲

要: 樊城是襄 阳市重要的城 区之一 , 挖掘其 “ 头文化 ” 码 的精髓 , 对樊城乃 至襄阳城 市经济的振兴 与可持 续
发展具有积极 的战略意义。文章 以历史为基 点, 列举 其他码 头城市和地 区的文化现 象, 诠释码 头文化 , 而论述弘扬 进
樊城传统“ 码头文化” 精神的重要性 。 关键词 : 樊城 ; 头; 码 文化特征
襄 樊职 业 技 术 学院 学报
第 1 0卷 双 月刊 第 6期 21 0 1年 1 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事记·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铸造并颁发给鄂君启金节作为水陆运输的通告凭证,铭文载有汉水至唐白河商运路线。

◎唐贞元元年(785年),江西、湖南漕米经襄阳港转运长安约40万石。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至元至十年(1273年)发生襄樊之战,元军调集战船筑城垒12座围困襄樊二城,南宋从江淮调集战船2000艘援战,港口战船云集。

◎明宣德四年(1429年),官府在重要港口设立钞关收船税,襄阳府钞关设樊城,下设巡检司。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道聂贤将襄阳大北门至长门杨泗庙间的河堤改建成石驳岸,并修建大北门、小北门两座青石台阶码头。

◎清道光八年(1828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主持将樊城原陡坡式土码头改为条石阶梯式码头,部分码头上建有牌楼。

◎清咸丰五年(1855年),湖北开征厘金税,襄樊设有樊城厘局和张家湾、东津两个分局。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开征船捐,襄樊港设襄樊专局和张家湾分局,征收下水船捐。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唐白河改道由龙坑(今张湾)入汉江,因原张家湾厘金分局迁于龙坑,改名为张家湾。

◎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TradeReturns》(《输入贸易》)记载,俄商经襄阳港转运的茶叶达2684214担,占俄国输入茶叶总量的15.9%,最高年份的1871年占到64.7%。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煤油行销襄樊及汉江上游各地,成为港口新货源。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商办内河小轮船上航到襄樊港口。

◎1915年,襄阳港年进入樊城木帆船约16000船次,港内码头发展到21个。

◎1918年,襄阳港输出粮食140万石。

◎1944年,由封建把头操纵的“樊城码头转运业理事会”成立。

◎1945年3月,日军两次在樊城纵火,樊城河街、后街化为瓦砾,码头、商号、货栈遭到破坏。

◎20世纪50~60年代,樊城修长汉江大堤,部分码头封闭,部分码头为适应机械化作业被改造。

◎1956年,湖北省航运管理局投资兴建迎旭门码头。

◎1958年,襄樊市城建部门将兴武街码头、闸口码头改建成斜坡式码头。

◎1959年,丹江口水利工程局在迎旭门矶头下首修建专用码头。

市搬运公司将火星观、米公祠、晏公庙、官码头4个码头改造成斜坡码头。

◎1962年,襄樊市搬运公司将老龙堤的梯级码头改建成斜坡式码头。

◎1965年,回龙寺码头改建为直立式码头,林家巷码头改建为斜坡式码头。

◎1973年,梯子口码头修筑直立式码头石驳岸,并首批安装塔吊。

◎1975年,小北门码头改建成直立式码头,建机械作业线1条。

◎1976年,回龙寺码头修筑成直立式石驳岸,并安装轨道起重机。

◎1985年,兴武街码头修筑成直立式石驳岸。

◎1986年2月14日~17日,湖北省交通厅、襄樊市政府、襄樊市交通局、湖北省航运公司就省航运公司所属三船队、襄樊船厂移交给襄樊市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

自1月1日起由襄樊市交通局领导和管理。

按1985年11月底,人、财、物状况登记造册,同有关档案一并移交襄樊市交通局。

省航运公司下放船舶38艘、3795马力、客位1792座、吨位3440吨,固定资产净值316.5万元,职工776人。

4月,襄樊市人民政府批复三船队与襄樊船厂合并,成立襄樊市国营轮船公司。

◎1986年5月,湖北省航运管理局襄樊市分局更名为“湖北省襄樊市航务管理局”;7月,襄樊市辖各县(市)“航运管理站”更名为“航务管理站”。

◎1990年3月,汉江航道整治工程(襄樊至汉口段)全面开工。

◎1990年10月,汉江航运建设工程的余家湖500万吨煤港工程开工。

◎1992年12月,湖北省交通厅同意设置襄樊余家湖港口管理机构襄樊港务局。

◎1994年,晋商办茶所用民国六年(1917年)《行商遗要》抄本被发现,其中涉及襄樊码头的水运线路和价格。

◎1996年12月,汉江航运建设工程通过省级初验,被评为优良工程。

◎1997年1月1日,襄樊梯子口汽车集装箱专用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50万元。

◎1997年1月,襄樊市直交通系统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襄樊市港口砂石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

◎1997年5月,襄樊港兴武街综合码头在武汉通过初步设计。

计划投资734万元,吞吐能力25万吨,泊位2个。

11月,襄樊“九五”重点工程兴武街码头举行开工典礼。

2000年6月通过初验。

2001年5月通过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

◎2002年8月,兴武街回龙寺综合旅游码头竣工。

◎2002年12月,襄樊市港监处更名为襄樊市地方海事局,各县市)区港监所更名为地方海事处。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襄阳县航管所更名为襄阳区航管所,襄樊市区航管所更名为樊城航管所,余家湖航管所更名为襄城航管所。

◎2003年7月,汉江丹江口至襄樊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

汉江白河到裏樊段航道整治工程由交通部和湖北省共同投资建设,工程全长326千米。

丹江口到襄樊117千米航道整治首期实施,按四级航道标准,通航500吨级船舶能力设计。

◎2004年9月,襄樊市航运总公司原领导班子以202.02万元购买企业,实现民营化改制。

◎2005年,襄樊码头被裏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襄樊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襄樊港口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襄樊港位于汉江中游,为湖北省重要港口之一。

港口系襄樊市物资集散地,功能辐射河南省南阳地区和平顶山市、陕西省安康和汉中地区以及四川
省部分地区。

◎2007年5月17日,汉江丹江口至襄樊段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交通厅联合主持的竣工验收,经专家评审,工程整体质量优良。

2003年7月10开工建设,2006年6月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

竣工后,丹江口大坝至汉口河段常年可通过500吨级船舶。

◎2008年,襄樊码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崔家营航电枢纽下闸蓄水,市区汉江水面平均上升3米,市区码头不同程度被淹没。

◎2013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做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

习近平指出,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说明】资料来源:
襄樊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襄樊交通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编.襄樊交通志(1986-2005)[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襄樊港史编写委员会.襄樊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湖北航运史编纂委员会.湖北航运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襄樊市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李秀桦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