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温度的垂直变化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故选B。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A.最活跃的圈层B.质量最小的圈层C.最厚的圈层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答案】D【解析】最活跃的圈层为生物圈;质量最小的圈层和最厚的圈层都是大气圈;而水圈各地的厚薄不一,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故选D。

【考点】地球的圈层构造3.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低层大气中的都含有水汽、尘埃和干洁空气,而高层空气中主要是干洁空气;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高层大气中热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增加,其中的电离层与人类的通讯活动关系密切;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故选C。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4.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E、F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它们的名称依次是()A.莫霍界面、不连续界面B.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C.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D.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答案】D【解析】莫霍界面深度约地面下17千米,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

古登堡界面大约在2900千米深处,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所以D对。

A、B、C错。

【2】上图中①和②传播速度较慢且不能到达D层的是()A.①B.②C.①②D.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图中①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在29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突然减小为0,消失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版含答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版含答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2014年12月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锡纳朋火山爆发,从火山口喷泻出来的熔岩和火山灰弥漫火山上空高达2 000米,对航空业造成严重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火山喷发的熔岩主要来自(D)A.外地核 B.岩石圈C.地壳 D.地幔中的软流层解析:地幔中的软流层是火山熔岩的发源地。

2.火山灰熔岩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凝固下来,形成(A)A.岩石 B.大气 C.液态水 D.生物圈解析:熔岩冷却后,形成岩石。

3.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概念是(D)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

4.岩石圈是指(C)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解析: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B)A.①圈层 B.②圈层C.③圈层 D.④圈层解析:火山熔岩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

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C)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解析:大陆地壳厚;地幔横波、纵波都能通过;外核横波消失,可能是液态;内核压力、温度最高。

读下图,完成7~8题。

7.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C)A.2个 B.3个 C.4个 D.5个解析:图中显示包括了四大圈层。

8.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B)A.生物圈 B.水圈C.岩石圈 D.地壳解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属水圈。

9.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B)A.都明显下降B.都明显增加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解析:横波、纵波在莫霍界面附近传播速度都有明显的增加。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

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2),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的各个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B.地球的一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地球各圈层的厚度相差不大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3.图2是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生物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B.岩浆比例的不同C.各层的厚度不同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5.关于水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水呈固态和液态存在B.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C.水圈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6.有关地球结构的错误叙述是()A.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B.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C.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圈层的界面7.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B.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C.横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D.横波不能在固体中传播8.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觉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晃9.右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0.有关水圈和生物圈特点的正确叙述有()①水圈是由不同形式的水体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②水圈是主要由淡水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③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④生物圈是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地震发生时,坐在大海中船舶里的人()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B.只感到上下颠簸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D.只感到前后左右摇晃12.某地震发生在海域上,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A.只有上下颠簸B.只有前后.左右摇晃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1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则到达时当地时间是()A.9月17日0时30分B.9月17日18时30分C.9月18日18时30分D.9月16日18时30分1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1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C.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P波的影响,再受到S波的影响D.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核B.②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壳C.岩石圈指的是①面以上的部分D.②面以下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17.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A.只上下颠簸B.不产生运动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18、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19.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20.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2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22.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23.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4.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25、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外核26、地壳和地球其他内部圈层的主要区别是A.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大B.地壳物质密度最小,温度最低C.地壳的底部是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D.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惟一能够传播横波的圈层27、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假如按AB位置打一口深井,那么从上至下依次是:A.主要是花岗岩类——硅镁层——莫霍面——地幔B.硅铝层——主要是花岗岩类——莫霍面——地幔C.主要是玄武岩——硅镁层——古登堡面——地幔D. 硅镁层——硅铝层——莫霍面——地幔二、综合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3.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4.2009年12月底,菲律宾马荣火山开始喷发。

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5~7题。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7.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8.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2009年南通调研)读图,完成10~11题。

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1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1 Word版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一、单选题1.下图示意地球圈层构成,图中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大西洋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整个地壳B.软流层和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层D.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地震发生时,坐在湖中小船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B.只感到上下颠簸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5.有关地球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B.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C.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内部圈层的界面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6.该地的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多少千米处( )A.5B.17C.33D.29007.该地可能是下列________地方( )A.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南极点D.太平洋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9.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10.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正行驶在三峡库区的游轮接受到的地震波是(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A.P波B.S波C.P波和S波D.接受不到二、填空题11.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B是________层,D是________层,E+D+C是________,F+E+D+C 是________。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的圈层组成。

A+B+C合称________。

(3)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_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____表示。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慢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A.a3A.a+bA7()8AC9.A.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

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E、F合为岩石圈D.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1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2)图依据是(3)图中明F(4)15.(1)( )A.当雄(2)A(3)前主理是。

1.B 2.C 3.A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以下岩层发生地震,地震波由内部向地表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会明显减慢。

第2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为80千米~400千米。

第3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4.B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

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1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

5.A解析: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① 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① 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① 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① 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传播介质传播速度纵波(P波)在固体、① 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只能在① 固体中传播速度① 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3)作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壳(E)(1)范围:地面以下、C①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① 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大洋底部很少。

3.地幔(F)(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D① 古登堡面之间。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3)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①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G+H)(1)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外核(G):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呈⑫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H):一般认为呈固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①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其名称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岩石圈B.乙位于上地幔C.丙是地核D.丙是古登堡界面2.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实验室分析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20日18时23分左右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温度的垂直变化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故选B。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岩石圈是指A.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答案】C【解析】岩石圈是指由各类岩石组成的圈层,其范围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故选C。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3.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

(2)A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对流运动显著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 。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太阳耀斑爆发时,耀斑发射的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从而导致通信。

(5)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填字母)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是在 (填字母)层。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2)递减(3)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上升(4)电离电磁波中断(5)A B【解析】(1)从A、B、C所处的高度分析,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

(2)分析A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分析,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3)B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较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又因距地面远,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4)C层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当太阳耀斑爆发时,能释放大量能量,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导致通信中断。

(5)A层大气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运动,又因含有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
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 )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慢
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
A.a岩层内部ﻩB.c岩层内部 C.d岩层内部 D.e岩层内部
3.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
A.a+b+c B.a+c+d C.b+c+dﻩ D.c+d+e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6.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ﻩ D.太平洋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可以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

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
A.水圈、生物圈ﻩ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ﻩﻩﻩﻩ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F合为岩石圈
D.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1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_________波,B 表示_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千米,主要由组成。

(3) 图中 F 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 F 面以上的E 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F面是__________界面。

(4)(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G 层叫_______ ,H层叫________ 。

1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ﻩ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答案
1.B 2.C 3 .A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以下岩层发生地震,地震波由内部向地表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会明显减慢。

第2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为80千米~400千米。

第3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4. B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

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1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

5.A 解析: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6.D
7.答案:A解析:横波速度比纵波慢,且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迅速下降,a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所以A项是正确的。

8.D 解答该题关键是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而地幔属于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

9.C 10.C 解析:结合等值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11.D 12.B 【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3.D 解析: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生物圈,C表示水圈。

地球内部圈层是由DEFG组成。

14.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17岩石
(3)消失突然下降固古登堡
(4)E 外核内核
15.【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1)A (2)B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