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的爱——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3期摘要:儒墨两家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两家都提倡爱人。
儒墨两家思想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理想社会的目标一致,对治国之道的看法一致。
两家思想相异之处体现在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追求功利并注重外在事功,而儒家恰恰相反,主张爱有差等、超越事功并强调内在因素。
关键词:墨家儒家“兼爱” “仁爱” 异同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以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国家政治秩序逐渐被打破,群雄蜂起,王权衰败,礼制崩塌,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
就是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动乱的社会状态下,思想学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
作为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儒墨两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救世宗旨和治世方略,即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
[1]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道德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
为具体实施“仁爱”,孔子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起,由家庭而社会,由亲爱父母、兄弟而亲爱朋友及其他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爱人”命题做了进一步发挥。
[2]“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反对战争,试图通过兼爱泯灭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反对亏人以自利,认为一切灾害皆产生于“别”(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兼以易别”,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的爱每一个人。
墨子宣扬“兼爱”的爱人学说的目的之一,在于非攻止战。
由于当时战争兼并日益激烈,战争规模日益变大,战略战术日益发展,从而使得争城夺地愈演愈烈,儒家所宣扬的“仁义”观念被抛却一边,因战争获利的现实日益明显。
如此情况下再以“义、利”游说止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墨子提出“天欲人兼相爱而不欲人交相攻”的“天志”、“兼爱”学说以制止战争。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荣小语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5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贪图一己私利导致战祸不断,社会秩序崩溃,民不聊生。
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儒、墨两家是当时极为盛行的思想学派,儒家倡导以“爱人”为核心的“仁爱”思想,墨家则提出以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主张。
“仁爱”与“兼爱”思想虽然在爱从何来、如何施爱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但二者都强调对爱的追求,注重“仁义”至上和公利至高。
历史地看,“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瑰宝,对二者进行差异性与共通性分析,有益于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荣小语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4;B222.2
【相关文献】
1.仁爱兼爱博爱·孔子墨子孙中山--孙中山的博爱观和爱国主义
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担当精神的比较
3.无差别的爱——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4.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差异探析5.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作者:庄思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两者思想生发根本的不同,就决定了其学理路径的不同。
儒墨虽然同出于孔门,但二者思想却有根本的分歧,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是为平民说话的“兼爱”,一个是以血亲为根基的“仁爱”。
此文重在论述“兼爱”(“爱人若爱其身”),以孔门之“仁爱”(等次之爱)作比较,分析“兼爱”更适合普通民众,更具有普遍性的缘由。
关键词:墨子;兼爱;孔子;仁爱一、“兼爱”与“仁爱”根本区别我们知道墨子以功利主义者著称于世,《大取》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但在其十论中却是以“兼爱”为核心的,“爱利万民”(《尚贤》),他所追求的是天下之大公利。
孔子虽也穷其一生推行他的“仁爱”,力荐统治者广施仁政,退不避功过进不别仇亲,以实现那幻想式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他们的立足点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两者的归宿显然是没有二样,但是他们思想的生成基点却大不相同。
墨子的“兼爱”起于存在的欲望,导致他必然看重人的生命,尽最大力量去挣得人的生存权利,他所面对的都是实然。
孔子的“仁爱”则发于应然,是文明进展到一定程度应该去怎么做,他是以应然寻求应然。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两者的源头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学理路径自然不一样,实际所操作的实践自然也不同,之后的衍变终点自然也不同。
墨子活动在春秋战国之际,“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兼爱》)“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天志》),他之所以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与他的出身及所学联系密切。
据考证,墨子的出生地是小邾娄国,就是今天的滕州,它地处于当时的邹鲁文化区,而邹鲁文化有两个特点不能忽视,即厌烦战争、崇尚和平和高超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
还有文献记载,墨者出于儒家之清庙之士,生活一贯勤于持俭。
而《淮南子》更是明确的说,墨子深受儒家学问熏陶,只是由于他出身文化环境,以及其所操持的职业和后来的亲身经历,使他走向了坚决的反儒的道路。
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

2013.06学教育139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杨学梅(河南科技大学,湖南洛阳471003)[摘要]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推崇“仁爱”,墨家提倡“兼爱”,两种思想在施爱方式、义利观等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同时,“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却又有其共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衰落和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各阶级、集团、国家的人们,以及他们在思想上的代表人物,都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取向,提出了自身的价值观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成为了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显学”,他们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德力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但二者并非是决然对立,也有其相通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思想的内涵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大潮流之下,对殷商文化进行反思的产物,其结果是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地位。
孔子在批判地继承了自殷周至春秋以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的观念。
“仁”在孔子思想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的仁,指孝悌、忠信、仁爱、志勇、仁义、忠恕等诸道德的总称;狭义的仁,就指爱人的同情心。
仁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其道德内在性首先表现为“爱人”。
《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的问题的一次最直接的问答,它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即“爱人”。
但是,孔子的“爱人”并不是没有区别地爱一切人,而是要求以孝悌为本,从爱自己家中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及到社会其他人身上,在道德上实行一种推己及人的原则。
因而我们说仁爱首先是一种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有差等的爱,即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不过光爱自己的亲人是不够的,孔子的本意在于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由此把爱亲之仁推广到爱众之仁,以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仁爱与兼爱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当时涌现出的诸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本文扼要阐述了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
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杨丽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
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值得称赞的。
儒家的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
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
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一、“仁爱”与“兼爱”的涵义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诠释。
“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
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
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4,“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仁爱”、“兼爱”之比较研究

“仁爱”、“兼爱”之比较研究作者:李晶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儒家的“仁爱”强调爱的推行要依据身份的现实存在,讲究差别等级式的推行;而墨家的“兼爱”强调爱的推行不应受制于身份的限制,讲究没差别的、普遍的推行。
然而爱的推行既要以身份为基础又要超脱身份的限制。
在推行爱的过程中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即“仁爱”要以“兼爱”为目标,而“兼爱”要以“仁爱”为前提。
爱的推行应是“仁爱”与“兼爱”的融合。
关键词:仁爱;兼爱;身份[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一、儒家的仁爱及其体现出的身份观《论语》颜渊篇有一段对仁爱内涵的论述,一段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1]由本段可知与人交往处处按照礼来行事即为仁。
另一段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由此句可知孔子认为仁就是用一颗向善的心来关爱别人,来与人交往。
还有一段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由此句可知孔子认为仁政的要义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居其位。
总结上文可以得出孔子仁爱的大致内涵,即以爱人为出发点与归宿,运用礼乐等来规范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使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一个过程或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话:“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2]由上面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也就是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
对墨子兼爱的理解

对墨子兼爱的理解一、墨子兼爱的基本内涵1. 无差别之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去爱。
与儒家的“仁爱”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有等差的爱,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己及人。
而墨子的兼爱则强调对他人的爱不应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
例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对待陌生人的爱,在墨子的兼爱观念里应该是同等程度的。
2. 爱与互利的结合- 墨子的兼爱并非单纯的情感上的爱,还与实际的利益相关联。
他认为兼相爱必然会带来交相利的结果。
当人们都能做到兼爱时,就会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的利益。
-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都秉持兼爱思想,工匠就会用心制造坚固耐用的工具,农民就会辛勤耕种提供充足的粮食,商人就会公平交易提供所需的商品。
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关爱和努力中获益。
二、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1. 社会动荡不安-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不断发动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例如,秦、楚等大国经常互相征伐,弱小的国家则在夹缝中求生存,百姓被迫服兵役、缴纳繁重的赋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墨子看到这种社会乱象,认为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爱,所以提出兼爱思想,希望通过倡导兼爱来平息战乱,改善社会状况。
2. 阶层矛盾尖锐- 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贵族阶层享有大量的财富和特权,而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的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贵族们奢侈浪费,不顾百姓死活,而百姓则挣扎在温饱线上。
- 这种阶层矛盾的尖锐化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兼爱思想,试图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让贵族和百姓能够平等相待,互相爱护,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1.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因 为 仁 爱 来 自 人 的 生 命,是 发 自 人 内 心 的 真 实情感的流露,所 以,他 需 要 一 个 由 近 及 远、由 亲 及 疏 的 渐 进 的 过 程 ,并 不 需 要 外 力 来 推 动 。 而 且 ,这 种 情 感 一 旦 产 生 ,瞬 间 并 没 有 程 度 上 的 亲 疏 之 别 ,唯 有 真情的流露而已。 后 人 以 范 围、程 度 的 亲 疏 来 理 解 “仁爱”这 是 一 种 误 解 和 偏 见,如 果 追 根 溯 源,我 们 会发现墨家学 派 是 始 作 俑 者。 《墨 子 · 非 儒 ( 下 ) 》 载: “儒者曰: ‘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 亲 疏 尊 卑 之 异也。其礼曰: 丧,父母三年; 妻、后子三年; 伯父、叔 父、弟 兄、庶 子 其; 戚 族 人 五 月。若 以 亲 疏 为 岁 月 之 数,则 亲 者 多 而 疏 者 少 矣,是 妻、后 子 与 父 同 也。 若 以尊卑为岁 月 数,则 是 尊 其 妻、子 与 父 母 同 而 亲 伯 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亲亲有术 ”即“亲亲 之杀”,“术”与“杀 ”声 近 而 字 通。“亲 亲 有 术,尊 贤 有等”这句话与《中 庸》“亲 亲 之 杀,尊 贤 之 等 ”文 句 非常近似,内涵也趋于雷 同。 一 般 认 为《中 庸 》作 者 是子思,因此《非 儒》所 针 对 的“儒 者 曰 ”,实 际 上 是 战国子思之儒,而 非 孔 子 原 生 儒 家。 研 究 与 分 析 孔 子思想,应 以《论 语 》文 本 为 立 论 基 础。 但 是 翻 遍 《论语》,你也 无 法 找 到 支 持“爱 有 差 等 ”论 点 的 材 料。与此相反,却可以翻检 出 许 多 证 明 孔 子“仁 爱 ” 为人类普泛之爱的证据。
收稿日期: 2010-05-26; 收修日期: 2010-07-15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孔子仁学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 2008BZX003) 作者简介: 张改娥( 1968-) ,女,河南安阳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方向: 哲学。
·18·
张改娥: 无差别的爱
活 ,继 而 先 后 提 出“仁 爱”、“兼 爱 ”之 说 ,并 为 改 变 这 种 社 会 现 状 四 处 奔 走 。 由 此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仁 爱 也 好,兼爱也罢,他们 的 出 发 点 是 相 同 的: 都 是 为 了 让 人们 互 相 关 心、爱 护,息 战 罢 兵,过 平 静、安 宁 的 生 活 。 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他 们 在 爱 人 的 方 式 、方 法 上 是 不同的。
在先 秦 诸 学 中,墨 学 与 儒 学 被 世 人 同 尊 为 显 学,“世之显学,儒、墨 也 ”[1]269 。 墨 子 出 身 工 匠,曾 受业于儒学 ① ,因不认同 儒 家 的 仁 爱 思 想,对 儒 家 采 取有保留的批评态度,在肯 定 孔 学“当 而 不 可 易 ”的 同时,提出了“兼 爱 ”的 主 张。 兼 爱 论 的 提 出,以 其 普遍性、彻底性、平 等 性 的 特 质,迅 速 吸 引 世 人 的 眼 光,取得社会的广 泛 认 同,一 时 蔚 为 风 潮,正 如 荀 子 所言“礼乐息 灭,圣 人 息 灭,墨 术 行 ”,以 致 出 现“杨 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 《孟 子·滕文公( 下) 》) 的局面,儒家学派遭遇到空前严 重 的 挑 战 ,从 而 形 成 历 史 上 有 名 的“儒 墨 之 辩 ”。
进入近、现代 社 会,关 于 儒 墨 胡 适 有 一 段 评 价: “孔门说仁虽是 爱 人,却 和 后 来 墨 家 说 的‘兼 爱 ’不 相同。墨家 的 爱,是‘无 差 等 ’的 爱,孔 门 的 爱,是 ‘有差等’的爱。……墨家重在‘兼而爱之 ’的兼字, 儒家重在‘推 恩 足 以 保 四 海 ’的 推 字,故 同 说 爱 人, 而性质截然 不 同。”[2] 98 这 就 是 说,儒 家 的 仁 爱 是 由 亲 情 之 爱 上 升 至 人 类 之 爱 ,重 要 的 是 如 何 推 己 及 人 , 将 情 与 理 、差 异 性 与 普 遍 性 结 合 起 来 ,使 人 人 都 能 感 受到仁爱。墨家的 兼 爱 是 一 种 普 遍 的 爱,是 一 种 超 越血缘的限制,不分 亲 疏 远 近 和 身 份 等 级 的 贵 贱 高 低,一律人己等视,爱 他 人 如 爱 自 己,爱 他 人 的 亲 人 犹如爱自己的亲人的普遍的无差别的爱。胡适先生 的 这 一 评 价 ,在 学 界 广 为 流 传 ,许 多 人 把 它 当 作 儒 墨 对立的论据,而 笔 者 认 为,“兼 ”与“推 ”只 是 方 式 不 同,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在先秦诸学中,墨学与儒学被世人同尊为显学。但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孔子的仁 爱 与 墨 子 的 兼 爱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爱 。 文 章 认 为 ,仁 爱 与 兼 爱 ,他 们 的 出 发 点 相 同 ,最 终 的 目 的 也 相 同 , 只 是 过 程 不 同 ,即 所 谓 殊 途 同 归 也 。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殊途同归 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10) 05-0018-0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 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哲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Soc. Sci. Edit. ) Vol. 30 No. 5 Sep. 2010
无差别的爱
———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二 、爱 无 差 等 ,方 式 、过 程 不 同 之前所引 胡 适 “墨 家 的 爱,是‘无 差 等 ’的 爱, 孔门的爱,是‘有差等’的爱的”观点,实际上 代 表 了 20 世纪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许多人据此将“兼爱 ” 界定为普遍 的、平 等 的 爱,而 将“仁 爱 ”界 定 为 维 护 宗法血缘关系、重视社会 等 级 的“有 差 等 ”的 爱。 这 其实是一种误解,是 将 范 围、程 度 等 同 于 方 式、方 法 的误解。 ( 一) 仁爱: 因循人 的 本 性,由 近 及 远,由 亲 及 疏 的渐进式的爱 不 错 ,儒 家 的 仁 爱 是 由 亲 亲 之 爱 向 外 推 扩 ,由 亲 人而家 庭 而 社 会 而 国 家 而 天 下,但 这 只 是 一 种 对 “爱人”方 式、方 法 由 近 及 远 的 描 述,并 不 能 由 此 断 定“爱 人 ”的 范 围 、程 度 也 是 由 近 及 远 、由 亲 及 疏 的 。 有子 曰: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 君 子 务 本,本 立 而道生。孝弟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与?”( 《论 语 · 学 而》) 子曰: “弟子,入 则 孝,出 则 弟,谨 而 信,泛 爱 众 而亲仁。”( 论语·学而》) 子曰: “修己以敬。…… 修 己以 安 人。 ……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 《论 语 · 宪 问》)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从“孝悌”到“爱人”,从“修已”到“安 人”,孔 子 对“仁爱”所做的这种顺乎自然的推扩,使“仁爱 ”所 指向的对象有所变化。“孝 悌 ”针 对 的 是 特 殊 对 象, 而爱人针 对 的 是 普 遍 对 象。 那 么,他 是 怎 么 由“孝 悌”、“亲亲”而“泛爱众 ”而“爱 人 ”的 呢? 答 案 是 孔 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孔子曾说“吾道 一 以 贯 之”。曾参曰: “夫 子 之 道,忠 恕 而 已 矣。”( 《论 语 · 里仁》) 什 么 是“忠 恕 ”? 朱 熹 说: “尽 己 之 为 忠,推 己之为恕。”所谓“尽 己 ”即“己 之 所 欲,施 之 于 人 ”, 也即“己 欲 立 而 立 人,己 欲 达 而 达 人”( 《论 语 · 雍 也》) ,意思就是说,我自 己 有 个 什 么 欲 求,总 要 想 着 别 人 也 有 这 样 的 欲 求 ,要 满 足 自 己 的 欲 求 ,也 要 想 着 使别人也能满足这样的欲求。所谓“恕”是“己 所 不 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即我自己不愿意别 人这样对待我,我 也 不 要 这 样 对 待 别 人。 所 以 胡 适 说孔门爱人,“重在‘推恩足以保四海 ’的推字 ”。这 是十分妥贴 的,就 是 说,由 亲 情 之 爱 上 升 至 人 类 之 爱,重要的是如何 推 己 及 人,将 情 与 理、差 异 性 与 普 遍 性 结 合 起 来 ,使 人 人 都 能 感 受 到 爱 。
一、仁爱和兼爱出发点相通: 爱民 孔家儒学的核 心 是“仁 ”,孔 子 说“仁 者 爱 人 ”。 为什么 要 爱 人? 原 因 之 一 是 因 为 当 时 的 社 会,天、 帝、神 灵 至 上,主 宰、支 配 人 类 的 命 运,为 了 讨 好 天、 帝、神 灵,许 多 人 不 被 当 作 人,而 是 被 看 作 与 马、牛、 羊 、鸡 、猪 、狗 等 一 样 ,作 为 牺 牲 被 宰 杀 、被 火 烧 、被 沉 河、被活埋。原因之二是,世 道 衰 微“礼 崩 乐 坏 ”,统 治者和诸侯、大夫、陪臣之 间“僭 越 ”不 断,由 此 引 起 的战争也不断。普 通 百 姓 在 战 争 中 流 离 失 所,生 命 因此受到涂炭。面 对 这 样 的 社 会 现 实,当 时 有 文 化 的士大夫阶 层 都 曾 对 此 进 行 过 深 层 次 的 思 考,“诸 子思想的 出 现 就 是 为 了 对 付 这 个 问 题 ”[3]48 。 而 在 这些思想中,影响 最 大、流 传 最 广 的,就 是 孔 子 的 仁 学思想。 当然,墨家 的 兼 爱 思 想 也 以 其“普 遍 性 ”和“平 等性”而被 广 为 认 同,但 它 的 出 发 点 同 样 也 是 为 了 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墨子·兼爱 ( 上) 》开篇 即说: “圣人以治天 下 为 事 者 也,不 可 不 察 乱 之 所 自 起。当察乱自何起,起 不 相 爱。”又 说: “若 使 天 下 兼 相 爱 ,国 与 国 不 相 攻 ,家 与 家 不 相 乱 ,盗 贼 无 有 ,君 臣 父 子 皆 能 孝 慈 ,若 此 ,则 天 下 治 。 … … 故 天 下 兼 相 爱 则治,相 恶 则 乱。 故 子 墨 子 曰: ‘不 可 以 不 劝 爱 人 者 ,此 也 。’” 孔子与墨 子 虽 然 没 有 生 活 在 同 一 时 期 ② ,但 他 们 都 属 于 春 秋 那 个 动 荡 、混 乱 时 代 的 人 ,同 样 都 曾 亲 身 经 历 、亲 眼 目 睹 了 普 通 老 百 姓 因 战 乱 而 悲 苦 的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