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修订稿

合集下载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被震撼和触动。

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名叫亨伯特的中年男子,他对自己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进行了描述。

这种爱情不仅令人不安,而且让人感到恶心。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病态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感到不安和恐惧。

然而,除了这种令人不安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更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欲望、道德和罪恶。

通过对亨伯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争议的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

尽管小说的主题令人不安,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免陷入道
德和伦理的困境。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后,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虽然令人不安,但却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发,让我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丽塔 读后感

洛丽塔 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男人对少女的病态爱情和欲望,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道德的沦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病态的爱情和欲望。

在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洛丽塔的痴迷和执着,以及对她的控制和剥削。

这种关系不仅违反了道德和法律,更是对少女的侵犯和伤害。

作者通过这种变态的爱情关系,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道德的沦丧。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不仅对少女进行性侵犯,更是将她视为自己的财产和玩物,完全忽视了她的感受和尊严。

这种对他人的利用和剥削,让人不禁感到愤慨和厌恶。

除了对人性的揭示,小说还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幻想。

男主人公将洛丽塔视为自己的理想化对象,将她的美貌和纯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然而,这种对美的追求却被他的病态欲望所扭曲,最终导致了对她的伤害和毁灭。

作者通过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幻想,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欲望,而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除了对人性和美的追求,小说还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展现了对自我的追求和对命运的反抗。

男主人公在小说中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幸和命运的不公,试图通过对少女的控制和剥削来弥补自己的空虚和不满。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和孤独。

作者通过男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人性中的软弱和自怜,以及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而不断抱怨和抗争命运的安排,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洛丽塔》的阅读,我对人性、美的追求和命运的反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

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丽,塔。

”小说开头即交代了这是一部《罪与罚》的电影,以男主自白的方式开场,给人阅读般的感受。

Humbert(H)肯定是深深爱着Lolita(L)的,不仅源于和他有过短暂恋情的青梅竹马女友少年早殇,我相信他内心一定是很向往这种原始、野性却又生机勃勃的少女的。

可能是恋童癖?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对美的一种冲动及向往。

为了能看到L,他违心地与L的妈妈结了婚,在L妈妈死去的那一霎那,也许他赦免了自己伦理的罪。

之后H和L两个人开始了漫长的流浪。

不仅是身体,心灵也踏上了不归之旅。

L是这段不伦之恋的始作俑者,她主动对H释放了生机勃勃少女的性感。

一方面是出于叛逆心理,看妈妈在H面前处处献殷勤的丑态却不能得逞,而自己勾勾手指就能令这大叔神魂颠倒;另一方面也确实出于卖弄自己魅力的心理,L一直穿着性感的露腰装,在一个家里没有父亲的情况下母亲其实对她疏于管理,她青春的荷尔蒙在体内撞击,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

想必L在学校也没少跟男同学们卖弄风骚。

流浪的路程自然是崎岖的。

这两个人从开始身份就不是对等的。

开始的时候H>>>L. 虽然只有一个动不动就会吵架的妈并算不上幸福,但在失去唯一的亲人后,L的世界是混沌的,她不知所措。

H这个名义上的父亲是她唯一能够依靠的,依靠的方式却只能靠性。

“那天晚上我们做得很轻,因为她也实在没地方可去”。

这种时刻的H是很得意的,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也许L将两人之间的这种相处方式视为毒品,暂时沉浸在这种麻醉与幻灭中。

然悲伤有时,L在渐渐长大,且渐渐顿悟,有一天她惊奇地发现自己被H控制了。

毕竟他为她提供衣食住行,然后索取性。

自己想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征得H的同意,自己所拥有的只是身体,于是她开始反抗,通过提升性交换的价码藏私房钱,幻想等攒够了钱就彻底摆脱这种生活。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性欲和道德的探讨让人深思。

主人公对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深深反省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

同时,小说中对性欲和道德的冲突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本能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我感到心痛。

她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被主人公利用和伤害,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和愤怒。

小说中对她的形象的塑造让我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性侵犯和虐待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争议,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读完这部小说,思考其中所揭示的问题,从中获得启发
和反思。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1000字《洛丽塔》读后感看了这么多评论,忽然觉得大家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情啊,欲啊,根本没考虑到洛丽塔的生存。

只研究精神世界空中楼阁了,文学地过头。

由此我也更佩服作者对生活理解之深刻。

我不清楚为什么能理解洛丽塔,大概是因为遇到了一个类似的白人女孩,今年19岁,13岁的洛丽塔只能比她境遇更极端!洛丽塔是个苦孩子,她其实一直在求生!!!其实作者的脉络很清楚:从头到尾洛丽塔的想法一直是个谜团,相反男主的思绪情感写了很多。

一个生存都有问题的女孩能有什么奢侈去做自己去表达想法?她的亲生爸爸没有出现过,她的亲生妈妈经济窘迫唯利是图,把家里出租乱作一团,好吃懒做的妈还使唤佣人,自己注意打扮专心钓凯子,为了男人要把自己亲生女儿赶出去。

这个孩子没人疼没人爱,小小年纪懂了那么多,早熟很合情合理。

她的所谓狂野情趣什么的,无非耳濡目染,拜这个妈所赐。

这个妈妈肯定是个缺男人的料,不然也受不了安眠的待遇,但一定是屡败屡战型的,演员选的过于顺眼了。

小女孩,小小年纪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体是武器,对男人有百战百胜的功效。

妈妈出尽洋相无功而返,自己摆几个POSE效果明显,她懂的太多了。

很可怜的小孩。

她在开头和结尾,还有自己的生活,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意念。

妈妈再无情起码是亲人,丈夫再窝囊起码是亲人,而看似温文尔雅的后爸其实只是个掠夺者?做生意的?或者老板?总之是外人。

一个苦命的孩子只能卖身赚钱,自己取乐,那扭打时的一堆硬币简直让人心碎,一个25分驱动的按摩床,一杯奶昔就是物质享受,搞怪作乐实属苦中作乐,剩下的工作就是陪伴一个老男人,因为他能带来生活。

这是个悲剧。

无奈求生。

她不知道妈妈薄情?很清楚,可还能信任谁?知道母亲去世她哭了一晚,无处可去,一个小孩像开关一样快速“”痊愈“”,“”没心没肺“”,看不出来一点痕迹。

无奈求生。

她不知道后爸有问题?很清楚,大闹的时候她说钱是自己挣得,说后爸谋杀亲妈是因为这个男人很显然不爱自己妈。

《洛丽塔》观后感

《洛丽塔》观后感

《洛丽塔》观后感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决定看一部久闻其名的电影——《洛丽塔》。

影片开始,那独特的画面质感和氛围就紧紧地抓住了我。

故事围绕着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和他对少女洛丽塔的禁忌之恋展开。

亨伯特,一个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男人。

他被洛丽塔的青春活力、天真无邪深深吸引。

洛丽塔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不经意的笑容,都能让亨伯特的世界为之震颤。

她穿着短裙在草地上奔跑嬉戏,阳光洒在她的肌肤上,那画面美得让人心醉,却也让人心酸。

记得有一个场景,洛丽塔坐在亨伯特的车上,嘴里嚼着口香糖,双腿随意地晃动着。

她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眼神中透着少女的好奇和不羁。

亨伯特一边开车,一边用眼角的余光偷瞄着她,内心的渴望和道德的束缚在激烈碰撞。

这个场景中,没有过多的台词,只有洛丽塔的笑声和车窗外呼啸的风声,但那种紧张又微妙的情感氛围,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还有洛丽塔在泳池边的那一幕,她穿着性感的泳衣,水珠顺着她的肌肤滑落。

她调皮地向亨伯特泼水,那一瞬间,亨伯特的眼神里充满了痴迷和无奈。

他知道自己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可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

影片中的洛丽塔,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少女形象。

她任性、调皮,甚至有些狡黠。

但正是这种真实的不完美,让她更加鲜活生动。

她知道自己的魅力,懂得利用这份魅力去获取想要的东西。

她会在亨伯特面前撒娇,也会在不如意时发脾气。

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或许也有着自己的迷茫和孤独。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看到了这段畸形恋情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亨伯特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苦苦挣扎,洛丽塔也在这份复杂的感情中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真。

他们的命运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无法停歇的风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当影片接近尾声,看到亨伯特那绝望又悔恨的眼神,我的心也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他最终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爱,给洛丽塔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毁灭。

而洛丽塔,那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女,也在这段经历中变得沧桑和疲惫。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亨伯特·洛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
病态迷恋和爱情故事。

小说以亨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通过他
扭曲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变态的爱情故事。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亨伯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不禁为他的心理状态感到心
痛和同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亨伯特的感情十分复杂,他既是一个可怕
的罪犯,又是一个深受伤害的人。

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让我深刻地
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同时,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
我感到心痛和愤怒,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却被迫承受了成年人
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

除了情感上的震撼,小说还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描绘,让我对当
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对亨伯特和洛
丽塔的关系的描写,也让我对爱情和道德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震撼的作品,它引发了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情感上的震撼之作,更是一部引发思考和探讨的文学巨著。

阅读完《洛丽塔》,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Humbert)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对年仅12岁的洛丽塔(Lolita)的病态爱慕和不道德行为的描写。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小说虽然以亨伯特的视角展开,但读者仍然不难察觉到作品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执念和病态的爱慕,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和道德的矛盾。

亨伯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社会道德的边界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不禁产生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了当代社会对于情感边界的界定和道德标准的变化。

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爱慕被社会广泛视为恶劣的行为,但是在故事情节中却有时被描绘得令人动容。

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引发了我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道德标准也会因人而异。

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立场,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

另外,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纳博科夫以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语言,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精湛的写作艺术让我进一步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同时,纳博科夫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心理描写的精准度,也给予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此外,《洛丽塔》中的主要角色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伯特的内心矛盾和双重人格,洛丽塔的早熟和反叛,让我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主人公的复杂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种对于人性的刻画使小说的角色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也给我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阅读《洛丽塔》是一次引人深思的阅读体验。

小说通过对于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边界的探索,引发了我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体欲望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丽塔读后感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读《洛丽塔》有感“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

丽。

塔。

”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

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

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

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

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

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

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

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

日子本可以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魔头”。

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

在书的序言当中,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

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

”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

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

”这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

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

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意义深远。

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
女人,如同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另外,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色情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