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

合集下载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被震撼和触动。

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名叫亨伯特的中年男子,他对自己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进行了描述。

这种爱情不仅令人不安,而且让人感到恶心。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病态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感到不安和恐惧。

然而,除了这种令人不安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更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欲望、道德和罪恶。

通过对亨伯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争议的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

尽管小说的主题令人不安,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免陷入道
德和伦理的困境。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后,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虽然令人不安,但却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发,让我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概洛丽塔

毛概洛丽塔

读《洛丽塔》有感《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洛丽塔,洛,多洛蕾丝,都是我们可爱的小洛的名字。

很多人觉得洛是个坏女孩,或者是个堕落、混乱的女孩,是个任性的人。

不过韩柏大叔心里,小洛是天真可爱的女孩子,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即使最后小洛背叛(如果之前能算是他们在一起的话)了韩柏大叔,大叔仍然认为是其他人拐走了小洛,然后要把那个人杀掉。

当然,大叔嘴上说小洛是天使,其实在大叔心里,小洛只是他的占有物而已。

而我看来,小洛只是个普通的女孩子,和每个人一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家庭幸福充满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会犯错误,可也有自己的原则与忌惮。

小洛其实就是每一个青春期孩子的代表:在幸福的家庭里,小洛可能会把那些难以名状的感觉压抑下去,做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然后默默成长;但在不幸的家庭里,小洛的堕落是必然的,因为她找不到幸福可以庇护她,韩柏大叔虽然侵占了她的身体,但也给了她相对安定的生活。

如何离开大叔,如何生活,如何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纯真,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不是太艰难了吗?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洛丽塔,洛是天使,但她在人间,要隐去光芒和翅膀,并且尘土满面、欲望连连,让人不禁怀疑,她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很多孩子都想变好,都想做个好人,可是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关注往往是为什么你还没变成好孩子?而忘记了孩子如何才能自己变好呢,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和现实的残酷越发的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不易。

洛不是GAL里面逆来顺受的小萝莉,洛是多洛蕾丝,Dolores,悲伤与痛苦的拉丁语转化而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洛丽塔,洛想好好生活,但她接受的教育永远是混乱的,朋友,母亲,大叔,永远都告诉她这个世界的一些阴暗面,让她不断接触,再接触。

即使洛真的是个天使,也会忘记了她原本的职责。

韩柏第一次见到洛丽塔。

她穿着比基尼。

宽檐帽下一头金色的长发,一副太阳镜遮住了她的表情,但在午后的阳光下却显得格外美丽。

《洛丽塔》观后感二

《洛丽塔》观后感二

《洛丽塔》观后感《洛丽塔》观后感大叔爱上萝莉女主清纯妩媚,男主儒雅忧郁影片开始就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文艺片惯用的内心独白,配上一条长长望不到边际的乡村道路,和道路上明显司机不在状态的左摇右晃的车。

不错,这个影片够独特。

果然,镜头拉近,我看见了方向盘上那双沾满鲜血的手,再往上移,是男主空洞而忧郁的眼神。

倒叙结束,回忆开始。

剧情请亲自观影。

这是关于一个40岁大叔爱上14岁萝莉的畸恋。

所谓畸恋,在我来说,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在于二者之间感情付出以及情感需要的严重不对等。

这位大叔以一种合乎他年龄的压倒性感情注入成分,处在天平的低端。

男主爱上女主用了不到六秒的时间。

午后,后花园,逆光。

镜头里的女主足够漂亮,我若是男主也会措不及防的跌入这唯美的画境里。

生物学里说,爱情不过是身体里分泌的多巴胺,而真爱的保质时间只有18个月。

最开始的你侬我侬,依依不舍,我可以理解为化学物质作怪,剧情发展到后面,男主对女主念念难忘,至死不渝的爱,我却理解不能。

喜欢一个人可以是因为好看,爱上一个人却不能。

有时候爱情就像是比赛,然而你却不知道终点在哪儿,在这个堪比马拉松的过程中,坚持是需要正反馈的。

看见一篇文章,说小说为什么好看,是因为,在小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梦幻的,你只会喜欢一个人,你喜欢的人会永远喜欢你。

电影也是如此,时间好像消失了抚平一切的能力,在打了墨镜般的剪影里,美好的人和事是定格的老照片。

我没有变得世故圆滑,你也没有和洪流尔虞我诈。

《洛丽塔》符合这个定义,虽然在影片的结尾,小女主剪了头发,去了浮华,但是她站在阳光下,还是那个她。

所谓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牵强附会。

男主的感情不必纠结,本来就是造梦的电影,我在你不在的世界里过活,你也不必拿我成全你逝去的年华。

最后的少女——读《洛丽塔》

最后的少女——读《洛丽塔》

最后的少女——读《洛丽塔》在我看来,《洛丽塔》就像作者纳博科夫孕育出的一只翅翼宽大的凤蝶,不断变幻着两翼蛊惑人心的眼纹。

我甚至能感觉到洛丽塔皮肤下漂亮的蓝色静脉隐隐的搏动。

可是命运的最后,又带给了她什么?我喜欢作者、或是亨伯特沉浸于回忆的口吻。

记忆的触角在时间的黑暗中四下搜寻、延伸,总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小动作。

安娜贝尔·李,亨伯特少年时的海滨恋人,她身体瘦长,生着褐色的光滑皮肤,健康柔美,谈吐优雅。

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早逝带给他的重击,他从此长久地生活在追寻安娜贝尔影子的煎熬中。

多年后,在那个明媚的花园里,他识别出了洛丽塔。

那是怎样一个令人心神荡漾的早晨。

洛丽塔的个性被如此清晰地勾勒出来:一个肆意、好奇、轻信、直率、活力四射的孩子。

而任性、懒散和少许粗野则为她的画像勾上一道可爱的镶边,包裹在一团稚气里。

她是自然界一缕变幻不定的光束,在婆娑树影间闪动着狡黠和妩媚。

洛丽塔意味着解放,也同样意味着新的、危险的枷锁。

在亨伯特欢愉的欲望表象下,他们彼此痛苦地毁灭着。

亲爱的作者总是喜欢在这个失魂落魄的男人站在命运节点上时,酿化出一场别具意味的大雨。

又是一个雨夜,那一天终于到来。

洛丽塔要逃出疯子亨伯特的禁锢,与她迷恋的另一个疯子奎尔蒂开始新的生活。

那是格外温情的一个骗局的开始。

黑风还是捅破了纸窗,记忆的碎片像火车一样歇斯底里地呼啸过亨伯特的沉默,欺骗和背叛的藤条缠住他的周身。

这次洛丽塔真的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的我们,变成了什么?三年后的洛丽塔,是山谷里残败的紫丁香。

她往日泉水般的笑声似幻觉,犹如飘荡在荒野风中的凄凉歌声,它与洛丽塔飘渺的欢笑融合,滑向不为人知的低谷。

那天傍晚,连同亨伯特滂沱的涕泪,天空再次下起大雨,洛丽塔的灵魂已死,像一朵晦暗的白花,而世间只飘零着苍白的、艰难维持着生活的多莉·希勒太太。

悲剧以闹剧的方式收场,人死命终。

我想,作者纳博科夫就是一个着魔的猎人,为文学虚构下不朽的生命力所迷狂。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性欲和道德的探讨让人深思。

主人公对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深深反省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

同时,小说中对性欲和道德的冲突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本能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我感到心痛。

她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被主人公利用和伤害,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和愤怒。

小说中对她的形象的塑造让我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性侵犯和虐待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争议,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读完这部小说,思考其中所揭示的问题,从中获得启发
和反思。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亨伯特·洛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
病态迷恋和爱情故事。

小说以亨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通过他
扭曲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变态的爱情故事。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亨伯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不禁为他的心理状态感到心
痛和同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亨伯特的感情十分复杂,他既是一个可怕
的罪犯,又是一个深受伤害的人。

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让我深刻地
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同时,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
我感到心痛和愤怒,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却被迫承受了成年人
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

除了情感上的震撼,小说还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描绘,让我对当
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对亨伯特和洛
丽塔的关系的描写,也让我对爱情和道德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震撼的作品,它引发了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情感上的震撼之作,更是一部引发思考和探讨的文学巨著。

阅读完《洛丽塔》,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Humbert)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对年仅12岁的洛丽塔(Lolita)的病态爱慕和不道德行为的描写。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小说虽然以亨伯特的视角展开,但读者仍然不难察觉到作品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执念和病态的爱慕,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和道德的矛盾。

亨伯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社会道德的边界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不禁产生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了当代社会对于情感边界的界定和道德标准的变化。

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爱慕被社会广泛视为恶劣的行为,但是在故事情节中却有时被描绘得令人动容。

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引发了我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道德标准也会因人而异。

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立场,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

另外,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纳博科夫以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语言,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精湛的写作艺术让我进一步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同时,纳博科夫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心理描写的精准度,也给予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此外,《洛丽塔》中的主要角色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伯特的内心矛盾和双重人格,洛丽塔的早熟和反叛,让我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主人公的复杂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种对于人性的刻画使小说的角色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也给我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阅读《洛丽塔》是一次引人深思的阅读体验。

小说通过对于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边界的探索,引发了我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体欲望的思考。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争议和挑战的小说,它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兴趣和讨论。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之中。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病态迷恋和性虐待,这种题材让人感到不适和愤怒。

然而,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却以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个禁忌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他对洛丽塔的扭曲的爱情和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这让人不禁感到愤怒和悲哀。

阅读《洛丽塔》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我们如何定义爱情?我们如何看待性虐待和侵犯?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除了内容上的深刻思考,我还被小说中的文学价值所震撼。

纳博科夫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他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让人动容。

虽然小说的题材令人不安,但作者的文学才华却让人赞叹不已。

总的来说,阅读《洛丽塔》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思考的阅读体验。

它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
更深的体会。

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让人难忘的作品,它将继续引发
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洛丽塔》有感
11级护理2班柳婷 1180412071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

丽。

塔。

”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

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

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

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

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

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

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

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

日子本可以
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魔头”。

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
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

在书的序言当中,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

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
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

”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

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

”这
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
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

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

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意义深远。

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女人,如同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另外,
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色情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