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被震撼和触动。

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名叫亨伯特的中年男子,他对自己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进行了描述。

这种爱情不仅令人不安,而且让人感到恶心。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病态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感到不安和恐惧。

然而,除了这种令人不安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更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欲望、道德和罪恶。

通过对亨伯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争议的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

尽管小说的主题令人不安,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免陷入道
德和伦理的困境。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后,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虽然令人不安,但却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发,让我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丽塔 读后感

洛丽塔 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男人对少女的病态爱情和欲望,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道德的沦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病态的爱情和欲望。

在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洛丽塔的痴迷和执着,以及对她的控制和剥削。

这种关系不仅违反了道德和法律,更是对少女的侵犯和伤害。

作者通过这种变态的爱情关系,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道德的沦丧。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不仅对少女进行性侵犯,更是将她视为自己的财产和玩物,完全忽视了她的感受和尊严。

这种对他人的利用和剥削,让人不禁感到愤慨和厌恶。

除了对人性的揭示,小说还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幻想。

男主人公将洛丽塔视为自己的理想化对象,将她的美貌和纯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然而,这种对美的追求却被他的病态欲望所扭曲,最终导致了对她的伤害和毁灭。

作者通过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幻想,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欲望,而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除了对人性和美的追求,小说还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展现了对自我的追求和对命运的反抗。

男主人公在小说中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幸和命运的不公,试图通过对少女的控制和剥削来弥补自己的空虚和不满。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和孤独。

作者通过男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人性中的软弱和自怜,以及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而不断抱怨和抗争命运的安排,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洛丽塔》的阅读,我对人性、美的追求和命运的反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洛丽塔读后感禁忌与欲望的纠结

洛丽塔读后感禁忌与欲望的纠结

洛丽塔读后感禁忌与欲望的纠结洛丽塔读后感:禁忌与欲望的纠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讨论的文学经典。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男主角亨伯特教授与13岁少女洛丽塔之间禁忌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深入而复杂的对话和扎实的情节,勾勒出一个关于禁忌与欲望的纠结的故事。

在读完《洛丽塔》后,我被小说中强烈的禁忌与欲望所触动。

小说中的亨伯特教授不仅在年龄上与洛丽塔相差甚远,更是一个有妻子的成年男子。

这种禁忌的爱情关系引发了许多道德和伦理的质疑。

然而,小说并非仅仅将焦点聚集在这个禁忌的爱情关系上,更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亨伯特教授是一个既迷人又令人讨厌的角色,他的欲望驱使他不停地追求洛丽塔。

他为了得到洛丽塔,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伪装成洛丽塔的母亲的婚姻。

他的欲望和对禁忌的追求成为了他行为的动力。

然而,他的欲望也使他越来越迷失自我,逐渐成为一个扭曲的灵魂。

这种欲望与禁忌的纠结使他身心俱疲。

与此同时,洛丽塔也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小说中描绘了洛丽塔作为一个被虐待和性侵犯儿童的心灵创伤。

尽管在亨伯特教授的描写中,洛丽塔的形象显得成熟性感,但读者无法忽视她身世的恶劣和悲惨遭遇。

她在小说中不断地抵抗和逃离亨伯特教授的控制,试图为自己争取自由。

洛丽塔的复杂性让人对她的命运充满同情和焦虑。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刻画,小说探讨了禁忌与欲望的纠结。

亨伯特教授的欲望驱使他违背道德和伦理,而洛丽塔则试图摆脱被剥夺的自由。

小说中的禁忌爱情关系揭示了人性的不完美和复杂性。

我们对禁忌的欲望产生着莫名的吸引力,但同时也深知其中的道德边界。

小说通过对这种纠结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在我看来,《洛丽塔》并非仅仅是一部描写禁忌爱情的小说,而是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入探讨。

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复杂而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读者需要保持对禁忌和道德的警惕,同时审视自己的欲望与行为。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1000字《洛丽塔》读后感看了这么多评论,忽然觉得大家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情啊,欲啊,根本没考虑到洛丽塔的生存。

只研究精神世界空中楼阁了,文学地过头。

由此我也更佩服作者对生活理解之深刻。

我不清楚为什么能理解洛丽塔,大概是因为遇到了一个类似的白人女孩,今年19岁,13岁的洛丽塔只能比她境遇更极端!洛丽塔是个苦孩子,她其实一直在求生!!!其实作者的脉络很清楚:从头到尾洛丽塔的想法一直是个谜团,相反男主的思绪情感写了很多。

一个生存都有问题的女孩能有什么奢侈去做自己去表达想法?她的亲生爸爸没有出现过,她的亲生妈妈经济窘迫唯利是图,把家里出租乱作一团,好吃懒做的妈还使唤佣人,自己注意打扮专心钓凯子,为了男人要把自己亲生女儿赶出去。

这个孩子没人疼没人爱,小小年纪懂了那么多,早熟很合情合理。

她的所谓狂野情趣什么的,无非耳濡目染,拜这个妈所赐。

这个妈妈肯定是个缺男人的料,不然也受不了安眠的待遇,但一定是屡败屡战型的,演员选的过于顺眼了。

小女孩,小小年纪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体是武器,对男人有百战百胜的功效。

妈妈出尽洋相无功而返,自己摆几个POSE效果明显,她懂的太多了。

很可怜的小孩。

她在开头和结尾,还有自己的生活,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意念。

妈妈再无情起码是亲人,丈夫再窝囊起码是亲人,而看似温文尔雅的后爸其实只是个掠夺者?做生意的?或者老板?总之是外人。

一个苦命的孩子只能卖身赚钱,自己取乐,那扭打时的一堆硬币简直让人心碎,一个25分驱动的按摩床,一杯奶昔就是物质享受,搞怪作乐实属苦中作乐,剩下的工作就是陪伴一个老男人,因为他能带来生活。

这是个悲剧。

无奈求生。

她不知道妈妈薄情?很清楚,可还能信任谁?知道母亲去世她哭了一晚,无处可去,一个小孩像开关一样快速“”痊愈“”,“”没心没肺“”,看不出来一点痕迹。

无奈求生。

她不知道后爸有问题?很清楚,大闹的时候她说钱是自己挣得,说后爸谋杀亲妈是因为这个男人很显然不爱自己妈。

《洛丽塔》读书笔记

《洛丽塔》读书笔记

混序听书-2022.11.23《洛丽塔》音频解读: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本期音频为你解读得昰长篇小说《洛丽塔》,它得做者昰二十世纪最重要得文学巨匠之一、俄裔美国做家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昰二十世纪公认得杰出小说家,《洛丽塔》昰他最有影响力也最有争议得代表做。

小说得主要内容昰,一个名为亨伯特得中年男子自述爱上了一个12岁得女孩“洛丽塔”。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展示出了高超得文字能力,《洛丽塔》一出版就成为经典。

但敏感得题材和独特得叙述方式让這部小说很容易被误读,曾多次在不同国家都被禁。

跟纳博科夫得其他做品相比,《洛丽塔》得处境很特殊:一方面,“洛丽塔”(Lolita)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得文化符号,好像谁都对這部小说得故事和洛丽塔這个人物略知一二;另一方面,完整读过這部小说得人其实并不多,表面上看,《洛丽塔》昰一个主题通俗甚至有“情色”嫌疑得小说,但实际上,這部做品得文本难度远远超越它看上去得样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洛丽塔》,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纳博科夫得人生经历和写做生涯,這两者正好密切相关。

每天听本书为你解读了《纳博科夫传》和纳博科夫得回忆录《说吧,记忆》,如果你对他得生平感兴趣,可以去听一听。

研究者通常把纳博科夫得文学生涯分成“俄国時期”“西欧時期”和“美国時期”。

1899年,纳博科夫出生在俄国一个贵族家庭,因为外部世界发生剧变,他从童年开始就得跟着全家在欧洲各地避风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一家从1919年开始了真正得海外流亡生涯。

在“西欧時期”,纳博科夫先后去过英国、德国和法国,但他始终无法真正安定下来。

這个時期奠定了纳博科夫文学创做得根基,他用俄语写得长篇小说《黑暗中得笑声》和《斩首之邀》等都诞生在這个時期。

二战爆发后,纳博科夫再次踏上流亡之路,举家搬到美国。

抵达美国后,纳博科夫在大学里教文学,同時继续创做小说。

在新环境中,只有用英语写做才能打开局面,于昰,纳博科夫此后得做品都直接用英语写成。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

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的读后感《洛丽塔》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Humbert)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对年仅12岁的洛丽塔(Lolita)的病态爱慕和不道德行为的描写。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小说虽然以亨伯特的视角展开,但读者仍然不难察觉到作品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执念和病态的爱慕,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和道德的矛盾。

亨伯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社会道德的边界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不禁产生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了当代社会对于情感边界的界定和道德标准的变化。

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爱慕被社会广泛视为恶劣的行为,但是在故事情节中却有时被描绘得令人动容。

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引发了我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道德标准也会因人而异。

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立场,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

另外,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纳博科夫以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语言,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精湛的写作艺术让我进一步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同时,纳博科夫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心理描写的精准度,也给予了我在写作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此外,《洛丽塔》中的主要角色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伯特的内心矛盾和双重人格,洛丽塔的早熟和反叛,让我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主人公的复杂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种对于人性的刻画使小说的角色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也给我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阅读《洛丽塔》是一次引人深思的阅读体验。

小说通过对于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边界的探索,引发了我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体欲望的思考。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争议和挑战的小说,它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兴趣和讨论。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之中。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病态迷恋和性虐待,这种题材让人感到不适和愤怒。

然而,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却以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个禁忌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他对洛丽塔的扭曲的爱情和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这让人不禁感到愤怒和悲哀。

阅读《洛丽塔》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我们如何定义爱情?我们如何看待性虐待和侵犯?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除了内容上的深刻思考,我还被小说中的文学价值所震撼。

纳博科夫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他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让人动容。

虽然小说的题材令人不安,但作者的文学才华却让人赞叹不已。

总的来说,阅读《洛丽塔》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思考的阅读体验。

它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
更深的体会。

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让人难忘的作品,它将继续引发
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之作,也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争议的主题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中年男子亨伯特对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情感纠葛,其中涉及到欲望、道德、心理等多层面的探讨。

读完《洛丽塔》,首先感受到的是作品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亨伯特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被纳博科夫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对于洛丽塔的痴迷和占有欲望,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需求的背后,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这部作品也引发了关于道德的深刻反思。

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对社会道德的严重挑战。

然而,作品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让读者自行思考和判断。

这种开放式的道德探讨,使得《洛丽塔》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哲学性的作品。

此外,《洛丽塔》的叙事风格也非常独特。

纳博科夫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不仅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也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思考了人性、道德和欲望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丽塔》读书笔记
王灏2103090446 财务管理0902
内容大义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

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 的12岁女儿洛丽塔,并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柏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或洛,因此作为书名。

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

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

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

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

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

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

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

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

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

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

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

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2年圣诞。

摘抄
1.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

丽。

塔。

2.公路在前方微微闪烁,远处一辆轿车受到路面翻目的强光反射如海市蜃楼般变幻着形态,炽热的光耀里,仿佛是飘浮在空中,又方又高,是那种老式样。

我们西去的途中,几簇被加油工称为“山艾树”的树丛出现了,而后就是神秘的、轮廓似桌的山,再后来是染上松树油蓝点的红色峭壁,后进又是一片山界,黄褐色渐趋蓝色,蓝色渐趋幻想色,而后一片沙漠迎接我们,就会用浓烈的风沙,灰色的荆棘丛,以及仿白花似的卫生纸碎片隐理在沿高速公路受风摧残而凋蔽的花基之中;路内阁,时而立着愚钝的牛,就那么一种姿势动也不动(尾巴在左,白色眼睫毛在右),横切人类一切交通法规。

3. 一块花岗岩方尖碑记载着“蓝色狙击战”史实,在旁边的博物馆里有旧骨头和印第安陶器,洛,为之花了一角门费,非常公道。

眼前的这座小木屋是大胆模拟林肯的诞生地之作。

这块已遭虫蛀的大鹅卵石是对“树林地”作者的纪念(至此,我们一直处在北卡罗利纳州白杨附近,到达了被我那本善良、宽厚、经常又是万分约束人的旅游指南气愤地称为“一条奇窄无比、保养恶劣的小径”上,尽管不是克尔麦我也赞同此说)。

我租了一条摩托艇,由一位岁数不小、冷淡却不失俊美的白俄驾驶的,是个男爵,旁人说(洛的手掌竟潮湿了,小傻瓜),他在加利福尼亚时很了解好人老马克西莫维奇和瓦莱里亚;我们乘着船能辨认出佐治亚海岸对面一座岛上禁止涉足的“百万富翁殖民地”。

后来还参观了密西西比州某名胜地一家博物馆专门收藏的欧州饭店明信片,我发现了我父亲的米拉娜饭店彩照,这使我浑身涌满
骄傲的热浪,它带条纹的遮日篷,它的旗帜在修剪过的棕榈树上飘扬。

“这是什么?”洛说,一面斜睨着紫褐脸膛、一辆豪华轿车的主人,他接踵走进“收藏馆”。

棉花时期的遗迹。

阿肯色的森林,以及,在她褐色肩膀上,长起了一片紫粉色肿疤(蚊子的功劳)。

我用长尖的指甲掐去美丽透明的毒气,然后吸吮它们直到吞饱她芳香的血液。

读后感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

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

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欲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对生命的怀疑。

洛丽塔开始时用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嘲弄了成人世界的规矩,之后,她就意识到她所经历的不再是一场游戏。

公路旅行,让洛丽塔内心变得世俗。

是亨一手推开了被命运带走的洛丽塔。

他的“爱”除了在激情过后将洛丽塔拥在胸前,似乎就是各种他能想到的买给洛丽塔的物品,成年人的“爱”只是将她作为玩具,给予她丰富的赏赐,将她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纳博科夫以一种放弃道德评判的细致口吻描述男主角的心理历程,使得此书成为精神病学的经典。

但是书中男主角的病态只是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畸形爱的极端体现。

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或多或少不正常的控制欲,每天都在体现。

关怀也不是越多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