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简介——林木改良与种质创新
林木的树种改良与选育技术

林木的树种改良与选育技术林木的树种改良与选育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农林科技研究领域。
通过改良和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树种,可以提高林木的生产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介绍林木的树种改良与选育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树种改良的目标和方法1. 目标:树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林木的产量、质量和抗逆性。
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改良目标,比如提高木材产量、改善木材质量、增加纤维素含量等。
2. 方法:树种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基因改良。
自然选择是指根据植物的自然特性和生存环境,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作为父本,培育优良后代。
人工选择是通过人为干预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树种。
基因改良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植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增加其抗病虫害的能力或者改善其性状。
二、选育技术的主要内容1. 遗传资源收集与评价:选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和评价各种植物的遗传资源。
通过搜集全球各地的野生种源和引种资源,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种质资源,为后续的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2. 种子处理与繁育:种子处理是选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种子进行消毒、除杂、淘种等处理,确保种子的质量和萌发率。
繁育技术包括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法,通过不同的繁育手段,提高繁育效率,并保持优良性状的遗传稳定性。
3. 杂交育种与有性系选育:杂交育种是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性状的株系进行杂交,培育出新的株系,称为杂种。
有性系选育则是通过对同一株系的个体间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更加稳定性状的新株系。
这两种方法可以增加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创造出更具优势的树种。
4. 分子标记与基因改良: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遗传水平上对植物进行评价和筛选。
比如利用分子标记筛选抗病虫害基因、抗逆性基因等,为后续基因改良工作提供依据。
基因改良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植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控,增加树种抗逆性和适应性。
林木遗传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林木遗传育种是一级学科林学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主要是利用林木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林木改良技术,对林木进行改良和培育新品种。
2、专业培养目标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本专业意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林木遗传育种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系统和坚实的林木遗传育种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身体健康。
3、专业方向01森林遗传学02生物技术03良种选育04分子遗传与基因组学4、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二、就业前景林木遗传育种是林学的带头学科,因为“种质”是营林生产的内因,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在林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林木良种的选择已成为林业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传统的林木育种方法结合现代的生物技术来培育新品种已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因此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三、就业方向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种苗培育、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营造管理、经济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
该专业学生就业职位一般在各大高等院校、林业研究机构、林业局、林业站等。
四、推荐院校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五、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似专业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六、课程设置(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公共学位课: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第一外国语基础理论学位课:1.矩阵论2.多元统计分析3.生物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1.细胞遗传学2.数量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分子遗传学5.林木遗传改良。
创新林木细胞工程技术 助推良种繁育产业革命

12中国农村科技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设的基石。
由于林木寿命长、进入开花结实的“育龄”晚,林木育种周期长,良种生产和供应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人工林发展速度。
为解决需求量大,尤其是难以用常规种子快速繁殖的林木良种的供应,加速林业产业发展,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研究团队为此倾注了18个春秋。
18载栉风沐雨 破难关18年前,正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如火如荼兴起的年代。
施季森教授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以及动物‘干细胞’可调控理论,提出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即“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的创新,改变林木种苗传统繁殖方式,实现“给我一个细胞,还您一片森林’的林木种业产业革命的目标,并以常规技术繁育效率低,种苗社会需求量大的胞胚胎发生和植株高效再生技术,实现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项目。
新兴的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迅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广泛赞誉,结出了令人瞩目的硕果。
在2017年1月9日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常,优良品种的“原种”或杂交产生的杂种胚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从杂种胚分离的体细胞在离体人工培养条件下可高效“自我增殖”、长期保存利用。
如此,有限的“祖系胚性细胞”通过项目的创新技术和工厂化规模设施的不断扩增,演变为无数个甚至是海量的“子系种胚”细胞,并沿着如“祖系胚性细胞”经历过的“种胚”途径,发育成无数“人造种胚”,进而培育成一批批茁壮的苗木和参天大树。
这一技术体系的创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132017年3月总第262期了6个多月,占地5000平方米、年产2000万株细胞工程种苗的高洁净度现代化细胞工程中心、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国内外技术设备最先进、产能最大的细胞育苗中心落成投产;又3个月后,第一批杂交鹅掌楸细胞工程种苗从生产线上下线进入智能温室炼苗。
大学专业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专业介绍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原林学系)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骨干学院。
长期以来,学院秉承传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的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现有林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科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8个本科专业和林学专业下的3个专业方向。
有生态学、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遗传学、微生物学等14个博士点学科,16个硕士点学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有林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林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下设6个系和1个综合分析中心,17个校级实验室,4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室。
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省级生态定位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30人。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百万人才”3人,教育部“优秀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林业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
近十年,共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类毕业生6000余人,现在读博士、硕士和本科生2500余人。
目前,学院正承担着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部省级等课题200多项。
林木种质创新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

林木种质创新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张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十班)摘要: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林木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繁殖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现在林木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少,如何保护现有的林木与开发新的林木的种类是我们目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关键词:种质资源;繁殖;创新;应用前景为满足国家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而开展林木遗传改良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木材产品、果品、花卉、药材和工业原材料的要求,趋向优质、高效和多样化。
林产品市场需求日趋多样,迫切需要对现有树木进行不同功能的定向培育和遗传改良。
因此,需要保存、评价、利用和储备多样化的可供选择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所有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理应放在国家战略优先地位。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资源和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森林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遗传材料。
林木种质资源学科是一门以研究林木遗传资源收集、评价、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主的集植物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学科。
主要从事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保存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是以林业生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科学的、系统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研究于1991年开始。
中国林科院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的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原为林业研究所的遗传育种二室, 1978年中国林科院恢复时林业研究所就设有此研究室,1997年科研机构改革时改建为林木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室。
近20年来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先后承担林木种资源方面的国家攻关、科技部条件基础建设平台项目,国家948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等各类项目多项;“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参加“主要树种种质资源库建立技术研究”、“重要树种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和“重要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专题的研究,1999、2000、2001年中国林科院连续得到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的资助,开展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编目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工作,从2004年至今一直参加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林学专业

一、简答题1、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5)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2、林木结实大小年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平衡。
大年消耗营养多,影响当年的花芽分化,次年的新枝梢生长,结果枝减少。
(2)内源激素不平衡,成花激素和抑花激素不平衡。
(3)环境因素的影响。
3、种子调拨的原则。
(1)本地种源最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应尽量采用本地种子,就地采种,就地育苗造林。
(2)若本地种子不足,可适当从邻近气候、土壤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区调进种子,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3)由于植物一般对高温高湿的适应性比对低温干旱的适应性强。
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调运的范围可比相反方向的大。
由北向南调拨纬度不宜超过3°,由南向北调拨纬度不宜超过2°;在经度方面,调拨范围不应超过16°。
(4)地势海拔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山区垂直方向调拨种子时,海拔高度的差异不宜过大,一般从高海拔向低海拔调运的范围比相反方向大,海拔高度一般不宜超过300~500m(5)采用外来种源时最好先进行种源试验,成功后才可以大量调拨种子4、种质资源的分类。
(1)本地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长期的培育与选择而得到的植物种类和类型。
(2)外地种质资源:指由国内不同气候区域或其他国家引进本地的植物品种和类型。
(3)野生种质资源:是指未经人们栽培的野生植物。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是指经人工杂交和诱变产生的变异类型。
5、采穗圃概念及其分类。
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采穗圃分类:(1)根据建圃材料经过选择鉴定的情况,采穗圃分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2)采穗圃可按提供繁殖材料分为接穗采穗圃和插穗采穗圃6、种子园概念及其分类种子园: 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林业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
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
林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
森林培育家具设计与工程林业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
植物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森林工程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业经济管理
校重点一级学科(15个)
哲学生物学艺术学机械工程建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博士点学科(10个)
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制浆造纸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硕士点学科(23个)
土壤学环境科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字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计算机应用技术。
南林树木学考试重点

园林树木学复习要点绪论园林树木:园林树木,或称“观赏树木”,是指适合城乡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森林公园等应用,以绿化美化,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园林树木的功能:1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2调节空气、改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3化空气、保护环境的功能;4园林树木的经济效益园林四要素:山石,水体,建筑,植物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树木的资源特点:1、种类繁多;2、分布集中;3、丰富多彩;4、特色突出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丰富的园林树木资源与种质多样性以及中国园林树木在世界各地园林中的广泛栽培与应用,赋予了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原产于中国的树木.自16世纪以来,我国大量的园林植物被引种到西方,成为西方园林造景的重要材料,同时,丰富的种质资源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品种的培育.(看书吧,书上废话多)中国特有植物:特有属:银杏属、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白豆杉属、金钱槭属、通脱木属、腊梅属、珙桐属、杜仲属、青钱柳属、拟单性木兰属、青檀属、银鹊树属、文冠果属、喜树属、秤锤树属、香果树属特有种:银杏、牡丹、梅花、腊梅、夏腊梅、金花茶、珙桐、喜树、水杉、银杉、金钱松、猥实、白皮松、黄山松、香果树、金钱槭、文冠果、青杄、水松、榧树、佛肚竹、鹅毛竹、毛白杨、云南山茶总论1。
植物分类简史:人类分类系统时期-—自然分类系统时期—- 系统发育分类时期2.植物分类等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分类等级有:界、门、纲、目、科、族、属、组、系、种、变种、变型12个主要等级,各等级之下设“亚界"、“亚门"等次要登记;P8~93。
种、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定义及其字母表示:错误!种(species):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也是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包括形态学种和生物学种形态学种:划分依据是植物的形态差别和地理分布;定义: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并占据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类群;生物学种:出自同一祖先、遗传物质相同的一群个体.错误!亚种(subspecies):形态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并具有较大范围地带性分布区域的变异类型.○,3变种(variety):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变异居群,但没有大的地带性分布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简介——林木改良与种质创新江苏省重点学科——林木改良与种质创新◆学科简介本学科利用高新生物技术和系统生态理论,充分发挥苏北的光热水土资源,培育了以杨树新品种为基础、杨木加工利用为龙头的江苏杨树产业。
使昔日风起飞沙满天、碱花片片的苏北大地致富脱贫,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如今,苏北大地,一片片杨树林郁郁葱葱,杨树防护林纵横交错,绵延数百公里,道路绿树成荫,一望无际。
苏北农村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这一切都是由我学科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将选育出一大批杨树优良品种,在苏北农村,大力推广的结果。
目前全省杨树总面积175026公顷,总蓄积量近4800万m3,每年上市的商品材近400万m3,直逼华东木材大省福建。
目前全省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30多家,加上乡镇企业数以千计,均以杨树为主要原料生产胶合板、细木工板、多层板、贴面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等,年销售总额达92.28亿元,产品销售日本、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和中东地区。
当前江苏省的胶合板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这在江苏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形成了个颇具规模的新兴产业——杨树产业,并成为苏北各县的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除此以外,本学科在宜、溧山区和宁镇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杉木、马尾松、枫香和马褂木等良种,对繁荣山区经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主要研究内容①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杨树新品种;②本学科与营林、木材工业、林产化工等学科交叉渗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板种,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③对全省32个杨树基地县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在淮阴、宿迁、徐州、盐城等市建立杨树良种繁育基地,形成市—县—乡(镇)良种推广体系;并在各市营造大面积的示范试验林,进行定向培育。
指导广大农民科学培育杨树,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使农民迈上致富路,实现小康。
④结合江苏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需要,培育一批以城市绿化、美化为目标的观赏树种和花卉新品种,如红叶枫香、马褂木和石蒜等。
注:◆学科方向简介林木遗传改良主要研究内容1.高产优质美洲黑杨新品种选育。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期间,又选育出了6个杨树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抗病能力强的优点,已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与此同时从美洲黑杨南部天然分布区收集了大量的优良种源和家系,拓宽了遗传基础,提供了一批新种质。
由于杨树优良品种的推广,为江苏省创建了一个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杨树产业,促进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北地区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目前江苏省人造板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在江苏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杉木多世代改良。
在60年代本学科提出了种内杂种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体系的研究,在福建营建了全国第一个杉木种子园,“九五”期间由科技部认定了“杉木第三代遗传改良”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
通过杉木多世代改良,初步实现了福建等南方各省区杉木生产良种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推动了全国整个林木育种的进程。
3.马尾松材性遗传变异与制浆造纸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阐明了马尾松材积生长、木材性状与纸浆产量及纸浆性能之间的关系,选出了一批生长快,纸浆得率高,纸浆性能好的优良种源。
4.木材性状的早期测定研究。
林木生长周期长,突破林木重要性状的早期测定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学科在杨树木材性状早期测定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制成功了先进的单色软X射线木材密度计,为木材性状早期测定提供先进手段。
通过对杨树年轮宽度和年轮密度组成的12个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和遗传相关分析,确定了较为理想的选择年龄和选择性状。
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是:在重视产量育种的同时,更要深入开展木材品质和抗性育种研究,争取在“十五”期间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杨树、杉木和马尾松等树种的优良品种家系。
林木基因组本方向的主要内容1.发表了我国第一张林木遗传图谱。
利用RAPD标记和单株大配子体构建马尾松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2.利用RAPD标记和响叶杨(P. adenopoda Maxim)×银白杨(P. alba L.)的F1群体,按“拟测交”的作图策略,分别构建了响叶杨和银白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作图群体为82个单株(包括双亲)。
试验结果获得了326个分离位点和7个3∶1分离位点。
3.目前国内外所构建的林木遗传图谱密度普通偏低,大多数图谱的标记在300个以下,精度不高,影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因此构建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是林木基因组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美洲黑杨×欧洲黑杨)×美洲黑杨的三交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RAPD、AFLP、SSR、ISSR等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的遗传图谱,现已获得1000个标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性别分化、木材密度等性状的基因定位。
4.杉木遗传图谱构建取得了重要进展。
利用特殊亲本组合F1代构建了有100个左右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
在两个特殊性状杂交组合88个个体中发现143个特异性标记。
根据杉木遗传框架图谱,对杉木生长和形态性状的QTL相关进行了探索,发现分枝、树高等性状存在相关的QTL。
5.构建了尾叶桉和细叶桉RAPD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
尾叶桉的连锁图谱包括16个连锁群,共129个标记;总图距1741.3cM;细叶桉连锁图谱也包括16个连锁群,96个标记,总图距992.1cM。
对尾叶桉和细叶桉的苗高,分枝数目QTLs进行了定位和分析。
6.林木遗传作图新理论的研究。
构建数量性状基因图谱(QTL图谱)源于近交物种。
但是林木为异交物种,其遗传负荷较高,大多数有自交不亲和或近交衰退现象,因此林木要象近交物种那样利用近交系所产生的分离群体进行QTL作图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研究提出林木复杂性基因定位的新策略,即通过对分子标记与潜在的QTL之间连锁不平衡的分析,可为QTL的高解析度定位提供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是:构建“双高”遗传图谱,即高密度高解析度,进而开展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与此同时,开展EST计划,为构建林木物理图谱创造条件。
分子细胞遗传本方向的主要内容1.本学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短短3年多时间内获得了毛白杨、小叶杨、美洲黑杨×小叶杨、泡桐、悬铃木和桑树等6个树种或杂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林木原生质体培养,将除去细胞壁的单个裸露细胞,即原生质体,使它再生完整的植株,其难度是很大的,过去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亦进行过林木原生质体培养,但未能将此项研究坚持下去。
在国内唯有我们两个单位通过不断探索,终于在林木原生质体培养领域内取得了突破,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林木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杨树派间的体细胞融合研究,获得了美洲黑杨和青杨、美洲黑杨和胡杨体细胞杂种的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正在进行中。
林木体细胞融合研究,由于林木是异花授粉植物,遗传上高度杂合,限制了林木细胞融合研究,迄今为止,获得体细胞杂种的愈伤组织在国内外还是第一例。
2.林木基因工程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内首次将两种抗虫基因,即苏云菌杆菌毒蛋白质基因(Bt)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同时导入杨树并获得抗虫的转基因植株;与此同时,将Bt和蝎毒素基因(AaIt)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杨树亦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防御素基因(NP-I)导入毛白杨获得了抗病的转基因杨树。
林木的抗逆性状改良在林木改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用常规育种方法难于取得成效。
本学科将抗盐基因,即甜菜碱脱氢酶(BAPH)导入美洲黑杨×小叶杨,获得了能耐0.7%NaCl的转基因植株,对开发江苏滩涂及我国西北部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本学科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合作,构建了双价抗病基因,即防御素(NP-I)基因和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的高效表达载体,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基因。
本研究方向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是:进一步改进表达载体提高转化效率,并对林木基因工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基因沉默等进行研究,以提高研究水平。
同时加快产业化步伐,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林木发育遗传与系统进化本方向的主要内容1.木材形成分子机理与基因调控。
在林木的形成层发生、发育和分化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速生树种的木材发育、特异蛋白质、木质素和纤维素积累分子机理。
2.林木染色体特异区段分析与定位。
利用显微操作仪完成了杉木单染色体的分离和PCR单染色体扩增。
为建立BAC文库及重要基因克隆打下基础。
3.竹类植物开花衰老机制与控制。
木本多年生植物的衰老生物学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
竹类植物具有与其它木本植物完全不同的开花与衰老过程。
其营养生长的周期达到30年(丛生竹)或60年(散生竹),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可以达到上百年,但一旦开花便衰老死亡。
本研究以竹类植物为材料,探讨多年生木本植物衰老进程和遗传机理。
4.木本植物生殖工程。
开展精细胞、胚囊和卵细胞的分离,精、卵细胞离体融合的研究,并对精、卵和合子细胞进行遗传分析,以及植物双受精的选择性与植物极性形成的遗传基础。
5.系统进化研究。
目前着重研究植物种间协同进化、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的系统发育等重大理论问题。
6.污染胁迫下苔藓的遗传变异,重点研究大气重金属污染对苔藓结构与发育的影响,以及染色体的畸变。
通过研究对竹类植物衰老机理以及树木种间协同进化等领域取得突破。
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是:在对林木的形成层发生、发育和分化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木材发育的机理,为提高人工林木材品质提供依据;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植物种间的协同进化研究极少,本实验从分子水平上开展这方面研究,争取获得突万破性进展。
群体和数量遗传本方向主要研究有:1.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研究栲树群体的遗传结构,以期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为栲树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亦为其它树种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2.通过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中国栎属树种与欧洲、美洲及非洲栎属树种的群体遗传与进化,以及研究杨属派间、派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3.发展异交物种的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
并利用混合模型对杨树等树种的抗病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杨树抗黑斑病性状遗传变异原因和基因作用方式,为杨树等树种的分子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4.林木群体多位点连锁不平衡理论模型研究。
利用多位点分子数据,对多位点效应进行分解,探索林木群体的二阶至多阶连锁不平衡状态,揭示林木群体多位点遗传结构,更深层次揭示林木群体多位点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