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三个杯子
管理界有名的五大励志故事

管理界有名的五大励志故事一杯水的重量有一位讲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认真地听着。
寂静的教室里传出一个浑厚的声音:“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讲师拿起一杯水。
有人说二百克,也有人说三百克。
“是的,它只有二百克。
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讲师又问。
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讲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
”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讲师继续说道:“其实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
这如同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否很重,长了就会觉得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
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所以,我们所承担的压力,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可承担更久。
”说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启示:学会调整心态是取得的关键。
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的负效应,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沉重的压力。
许多人不堪重负走向极端的屡见不鲜。
这个时候,要学会释压。
一直背负压力必然走不远。
最好的释压方式就是调整心态,适当的时候放下负担,该放手时放手,该承担时承担,好好地休息一下,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管理中的平衡艺术都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呢?很多时候,很多事物就只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
而管理则是一种运动状态,是一个变量。
问题是,运动状态有很多种:加速?减速?匀速?那种动态才是最佳状态呢?没错,管理的艺术就是掌握匀速运动的技巧,太急则欲速不达,太慢则管理失效。
所以只有匀速运动,最节能也最有效,这就是管理的最高艺术。
就像100℃的水,很容易就蒸发,而0℃的水就会结晶,好比人的体温36℃,不高不低刚好,过高过低都可能危及。
管理就是寻找和维持这个恒温的节点。
说到底管理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这个道理人尽皆知,但是如何掌握这门艺术,可就耐人寻味了。
三个杯子哲理故事

三个杯子哲理故事三个杯子哲理故事三个杯子这个哲理故事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文章,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我有三个杯子,一个放花,一个泡茶,一个盛白开水。
一个是透明洁净的玻璃,一个是白色纯厚的陶瓷,一个是烟火味十足的青苹果杯子。
一个放优雅,一个放品味,一个放生活。
今日清闲,拿起白色的陶瓷杯随意的泡了杯绿茶,没想到居然泡出了好茶,色泽淡绿,清香扑鼻。
抿一下口齿生香,淡淡的苦涩萦绕舌尖,吞咽下去,甘甜一下子溢满唇间,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细品慢饮起来。
捧起茶杯,慢慢的品尝,细细的回味,那份甘甜久久停留在胃里,喉咙里,唇舌上。
那份绿茶特有的清香充斥着鼻息,每呼吸一次入鼻的皆是淡淡的清茶香。
在配上袅袅升起的云雾,勾勒出一种似真非真的似幻非幻的美景里,有些雨里雾里找不着理由的舒服漫延开来,索性闭上眼惬意的徜徉在美如碧画的幻境里。
原来,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是如此的美好与奇妙,那份飘渺与神秘是如此的不真切,如此美好的不可言说。
周末似乎可以放肆的纵容自己,不去想太多有关学业的问题,不用管几点入睡几时起床,懒洋洋的把自己装进慢时光的布袋里,生活在悠扬的时光过的有滋有味。
偶尔难得惬意睡到自然醒,自然是赶不早上第一缕阳光的,慢腾腾的起床,梳洗,喝早茶,吃早饭。
清晨的时光也打发的所剩无几了,泡一杯茶,翻开书堆里杂七杂八的书本,挑选其中喜爱的那册,择一靠窗的位子,一坐便是一下午。
这样的时光是属于周末的,也只属于大学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这样的日子清淡而平凡,也许多年后回忆里,是可以取暖的存在。
这样悠闲的时光适合用来品味的,一杯清茗,一本诗书,一抹花香,一个下午。
寂静的房间,温柔的阳光透过纱窗,稀稀落落的泄漏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温柔的抚摸着面颊,缓缓的抬起头沿着倾斜阳光的,嘴角扬起好看的弧度。
如此甚美。
我是极爱花花草草的,但无论怎么努力也学不到半点照顾和侍弄花草的本事,所以只能常常无助的望花兴叹。
偶尔经过花园草铺,看着娇滴滴的花绿苒苒的草木,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停住脚步,深情脉脉的看他们半晌。
管理请留“三杯羹”

管理请留“三杯羹”作者:王运启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5年第7期文_王运启编辑_许雪玲插画_良友作为一名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应给自己留下“三杯羹”:说话不能太满,对人不能太过,做事把握尺度。
说话留有余地——不溢说话对人类而言是既容易又难的事。
容易,因为三岁的孩子也会说话;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话说得好,小则讨喜、动人,大则保身、兴邦。
远有苏秦、张仪游说诸侯,战国格局为之改变;近有周恩来出色外交,四两拨千斤;话说得不好,小则树敌、伤友,大则丧命、失江山。
由于一言之闪失,导致兵戎相见、血流成河的浩劫,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
水杯、酒杯装上七、八分更为合适,话不要说满、说死和说绝,要留有余地,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
因为说话是双方交流的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
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同样,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
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大量事实证明,说话的魅力可以成为一个人管理才能的体现,而且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并不在于他说得多么流畅和滔滔不绝,而在于是否善于表达真诚!最能和别人交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人,然而,当用十分得体的话来向别人表达真诚时,他自然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说话与做事一样,过犹不及,管理者在说话时,不至于太满太溢,需注意以下几点:1.不说过头和有悖常理的话: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人事也有自己存在的情理。
说话时,如果违背了常情常理,就会给别人留下口舌;2.不说太过于绝对的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深入人心,辩证法更是要求管理者一分为二看问题;3.话要说得圆润些:当管理者为了某个目的与员工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
校长必读:管理故事15个

校长必读:管理故事15个校长必读|:管理故事15个1、机制是关键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大思维: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
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2、留个缺口给别人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大思维: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
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
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管理小故事经典企业管理小故事

管理小故事经典企业管理小故事管理小故事经典企业管理小故事管理小故事(1):肯德基的特殊顾客美国肯德基国际公司的子公司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达9900多个。
然而,肯德基国际公司在万里之外,又怎样能相信他的下属能循规蹈矩呢一次,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收到了3份总公司寄来的鉴定书,对他们外滩快餐厅的工作质量分3次鉴定评分,分别为83、85、88分。
公司中外方经理都为之瞠目结舌,这三个分数是怎样评定的原先,肯德基国际公司雇佣、培训一批人,让他们佯装顾客潜入店内进行检查评分。
这些特殊顾客来无影,去无踪,这就使快餐厅经理、雇员时时感到某种压力,丝毫不敢疏忽。
很多企业,员工与老板经常打游击战。
当老板在的时候,就装模做样,表现卖力,似乎是位再称职但是的员工了;而等老板前脚刚走,底下的人就在办公室里大闹天宫了。
很多老板,会在这个时候杀个回马枪,嘿嘿,刚好逮个正着。
但是,这样也不是个长期办法,老板也没有这么多精力去跟员工玩游击战,主要还是制度的确立。
如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让员工意识到,无论任何时候,都须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那么,底下的员工就不会钻空子翘懒了。
人做一次自我检查容易,难就难在时时进行自我反省,时时给自己一点压力,一点提醒。
公司管理者就需要充当这个提醒者,时时给他们一点压力,一点动力,以持续员工不懈的进取心。
经理的最大考验不在于经理的工作成效,而在于经理不在时员工的工作时效。
管理小故事(2):一日厂长韩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实行了这一独特的管理制度,即让职工轮流当厂长管理厂务。
一日厂长和真正的厂长一样,拥有处理公务的权力。
当一日厂长对工人有批评意见时,要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上,并让各部门的员工收阅。
各部门、各车间的主管,得依据批评意见随时核正自己的工作。
这个工厂实行一日厂长制后,大部分干过厂长的职工,工厂的向心力增强。
工厂管理成效显著。
开展的第一年就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美元。
让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并身体力行地做一回管理者,不仅仅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也对从多方面看到管理上的不足有用心作用。
管理中的杯子理论

管理中的杯子理论(培训篇)管理中的杯子理论(培训篇)桌面上有两个盛满液体的杯子,一杯是水,一杯是油。
怎样把油倒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正常的解释是,只有把水倒掉,成为一个空杯,才可能接受新进入的。
但是任何一个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当你把一个杯子中的水倒掉再把油倒进去的时候,原来装水的杯子底部始终有一层水,新倒进去的油始终浮在水的上面,碰不倒杯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用倒的办法,杯子里的水是不可能倒干净的!而后来的油永远比原来的水轻,最后只可能浮在水面上。
对于很多企业在新进员工的的培训上几乎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加法的方法填鸭式训练。
可是培训做了,知识和技能传授了,员工的效率却始终没有得到预计中的提高。
这其实是没有倒干净的“水”在起作用。
这里把“水”分成两部分,容易倒掉的和不容易倒掉的。
容易倒掉的“水”往往就是旧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新的东西是有带来明显的提高,而且比较容易让你接受;而不容易倒掉的“水”就是旧的态度和思维,毕竟要人接受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很难的事情。
可是新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和新的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解决问题可以有两种做法:1.倒完之后烘干杯子;2一边从水杯底部抽水,一边把油慢慢地从杯口倒进去。
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建立一个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态度与思维的塑造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相结合的观点。
台湾着名学者余世维博士曾经说,态度是一个人做事情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最难塑造的东西。
态度和思维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培训就可以改变的,必须长期的进行塑造,再辅以短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杯子里面原来的“水”彻底的抽干净,真正换上新的“油”。
那么,对于企业的新进员工该如何培训呢一.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1.企业文化转化为制度——把油准备好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
一方面由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是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如果把它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管理故事四则

管理故事四则【一】威尔逊是假日酒店的创始人。
一次,威尔逊和员工聚餐,有个员工拿起一个橘子直接就啃了下去。
原来,那个员工高度近视,错把橘子当苹果了。
为了掩饰尴尬,他只好装作不在意,强忍着咽了下去,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尔逊又邀请员工聚餐,而且菜肴和水果都和昨天一样。
看到人都来齐了,威尔逊拿起一个橘子,像昨天那个员工一样,大口咬下去。
众人看了看,也跟着威尔逊一起吃起来。
结果,大家发现这次的橘子和昨天的完全不同,是用其他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又香又甜!大家正吃得高兴时,威尔逊忽然宣布:从明天开始,安拉来当我的助理!所有人都惊呆,觉得老板的决定很突兀。
这时,威尔逊说:昨天,大家看到有人误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他,反而送上一杯果汁的人。
今天,看到我又在重复昨天的错误,他也是唯一没有跟着模仿的人。
像这样对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会盲目追随领导的人,不正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吗?故事的哲理:领导力关键体现在善于识人,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流露的细节中,能否细致观察每个人并发现真正的人才。
【二】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生计,很小就得去卖报纸挣钱。
你一天要跟我订多少份报纸去卖?报亭老板问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孩。
别的孩子能卖多少?他羞涩地问。
老板笑道:这可没法说,少的卖几十份,多的能卖几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赔钱的。
李秉喆想想说:那要100份吧!老板有点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着手来到报亭。
老板纳闷地问:昨天剩下的报纸呢?卖完了,我今天想要200份。
李秉喆答。
老板很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着手来了,张口要300份。
老板十分惊讶,决定跟着他,看看他是怎么卖报的。
李秉喆到了车站后,没像别的孩子那样四处叫卖,而是不停地往候车乘客手中塞报纸,等一个区域的乘客发完了,这才回来收钱。
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问:会不会有人不给钱跑了?有,但特别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报纸,就不好意思坑一个孩子的报纸钱了。
管理故事:三个和尚有水喝

管理故事:三个和尚有水喝有一名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
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
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
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
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
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
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
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
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
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
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
这叫“技术创新”。
点睛:企业之所以也会产生“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从内因方面分析,有懒惰、缺少团队精神、没有上进心、缺乏主动性、相互攀比、相互依赖、没有领导力等。
从外因方面分析,大致包括没有奖励机制、没有考核体系、没有先进工具、没有好领导、没有尼姑美美陪伴、没有晋升机会、工作简单枯燥等。
当然,这些原因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这里我们想从一个管理者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内因方面吧,别说是三个普通的和尚,就算是我们企业里的三个经理也未必都有团队精神,也未必不相互攀比,也未必都有领导力。
这样看来,我们显然不能将过错都归于和尚本人,如果每个和尚都有领导力、个个都有团队精神,那么他们即使不是企业家,也至少是职业经理人了。
因此,从管理者角度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确要把重点放在外因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故事】三个杯子
桌上有三个杯子。
一个杯口朝下盖着;一个杯口朝上,可是杯底破了洞;最后一个是里面有脏东西的。
三个杯子都装不到干净的水。
第一个杯子,杯口朝下,水倒不进去;第二个杯子,杯底有破洞,边倒会边漏;第三个杯子,有脏东西,水倒进去就脏了,不能喝。
感悟:学习的过程就像上述的水杯一样,当你抗拒而不肯接受的时候,你学不到任何知识和本领;当你边听边漏的时候,你也许当时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却不足以完全了解,更谈不上应用;当你对事物有所成见的时候,你就得不到它原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