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共9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客
观
实践手段
现
(工具)
实
性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自
觉
能
动
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构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观
成
念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价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康 德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费 尔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