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并对后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逐渐发展了农业技术,如耕种、灌溉和养殖技术,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以小麦和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长江流域的楚文明则以稻米为主。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完善和演变。
人们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等,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事纺织、陶器制作和交易等活动。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立成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聚居、交流和交易的场所,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在城市中,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如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和商业行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了人们基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为其他行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其次,农耕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耕社会的兴起使得人们摆脱了食物短缺的困扰,能够专注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探索。
这也为后来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耕社会的影响,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农耕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对勤劳、俭朴和孝道的崇尚。
农耕文化历史典故

农耕文化历史典故一、农耕文化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也催生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类开始进入定居农耕阶段。
1. 《山海经》中的首次记载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最早关于农耕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神秘生物的文献,成书于战国时期。
其中有许多关于农耕的典故。
2. 黄帝时期的农耕改革中国历史上,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在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发明了犁耕系统,改进了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黄帝还对土地进行了合理分配,使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
二、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农耕文化是指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农事活动、传统农具与农业技术、农民的习俗和信仰等方面。
农耕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农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季节变迁等自然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同时,农民还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水源等因素,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2.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农耕文化中,农具与农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民们凭借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技艺。
例如,中国的水稻农耕文化中,水稻的栽培和收获等环节都有一套独特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累积和传承发展起来的。
另外,农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应用于农耕生产中,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仍然是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习俗与信仰的影响农耕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们的生活和习俗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气中,农民会举行丰收祭祀活动,以感谢自然的恩赐和保佑来年的好收成。
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

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如下:
1. 源远流长:农耕文明在我国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2. 勤劳务实:中国农耕文化注重勤劳和务实,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创造了许多勤劳、聪明的生产方式和技巧,如水稻种植、桑蚕饲养、木工制作等。
3. 地域特色:中国农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如江南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地
区以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种植为主。
4. 水稻种植:水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5. 团队合作:中国农耕文化注重团队合作,人们通常通过集体劳动和智慧共同解决问题,如古代经典的《孙子兵法》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 储蓄和传承:中国农耕文化注重储蓄和传承,人们通过土地、粮食等财富的储蓄和传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财富理念和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勤劳务实、地域特色、水稻种植、团队合作和储蓄传承等特点,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
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养蚕抽丝的嫘祖;。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例如: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
(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
农耕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它集合了儒家文化和各种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
在中国,农耕文化包括了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和各种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之一。
中国的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
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和科学发明。
在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
例如,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
此外,XXX、XXX和XXX等历史人物都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农耕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与欧洲游牧文化不同。
农业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突然消失。
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
30道中国古代农耕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农耕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起源于(A)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淮河流域2. (B)的使用,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A. 石斧B. 牛耕C. 耒耜D. 青铜农具3.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C)A. 刀耕火种B. 石器锄耕C. 铁犁牛耕D. 大规模简单协作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最早使用铁农具的时期是(B)A. 夏朝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5.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灌溉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下列属于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是(D)A. 翻车B. 筒车C. 高转筒车D. 水转筒车6.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不断丰富,下列属于唐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是(A)A. 占城稻B. 玉米C. 番薯D. 马铃薯7.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属于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是(C)A. 井田制B. 均田制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屯田制8.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的是(B)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京杭大运河9.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下列属于汉代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是(A)A. 二牛抬杠B. 曲辕犁C. 筒车D. 高转筒车10.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下列属于唐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表现是(B)A. 耧车B. 曲辕犁C. 翻车D. 筒车1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下列属于元代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著作是(C)A. 《农书》B. 《齐民要术》C. 《农桑辑要》D. 《农政全书》1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传播,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向周边国家传播的是(A)A. 水稻种植技术B. 小麦种植技术C. 玉米种植技术D. 马铃薯种植技术13.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是(B)A.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重C. 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D. 以种植蔬菜为主1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区域扩大的表现是(C)A.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B. 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C. 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D.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15.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环境改善的表现是(A)A. 兴修水利B. 开垦荒地C. 围湖造田D. 过度放牧16.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表现是(B)A. 劳动力投入增加B.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C. 生产工具改进D.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17.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是(C)A. 土地兼并加剧B. 农民负担加重C. 租佃关系发展D. 自耕农减少18.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思想发展的表现是(A)A. 重农思想B. 轻农思想C. 农商并重思想D. 工商皆本思想19.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政策不断调整,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政策调整的表现是(B)A. 重税政策B. 轻税政策C. 抑商政策D. 重商政策20.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文化不断传承,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的表现是(C)A. 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技艺B. 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C. 农业生产习俗的传承D. 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2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变化,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是(A)A. 个体农耕B. 集体农耕C. 庄园经济D. 小农经济2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地位不断巩固,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地位巩固的表现是(B)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B.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D.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23.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是(C)A.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B. 农业生产完全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D.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独立2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现是(A)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B.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C.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无关D.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25.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关系的表现是(B)A. 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人口增长过快B.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C.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人口增长无关D. 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了人口增长26.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文化发展关系的表现是(C)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文化的繁荣C.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D.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文化繁荣无关27.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科技进步关系的表现是(A)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B.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C.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关D.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唯一动力28.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表现是(B)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B.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基础C.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无关D.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繁荣29.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政治稳定关系的表现是(C)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B.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政治的稳定C.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基础D.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政治稳定无关30.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民族融合关系的表现是(A)A.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 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民族的融合C.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无关D.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民族融合的唯一动力。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地区之一,古代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文明的伟大。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距今8000多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重要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开始了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等生产活动。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肥沃。
古人利用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洪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
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使得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古人还采用了人力、畜力耕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体系。
而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里的农耕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
古人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了大片农田,发展了水稻种植。
长江流域的农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犁、耙等农具,利用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古人还研究出了适宜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轮作制度、施肥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选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民在劳动之余,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许多手工制品,比如陶器、织品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交换和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三、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耕文明发展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农耕文明发展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明形态,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农耕文明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例题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农耕文明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学会驯化动植物,从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向农业生产。
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人们最早驯化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和绵羊、山羊等家畜。
例题:以下哪个地区被认为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A 黄河流域B 两河流域C 尼罗河流域D 印度河流域答案:B知识点: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这里的人们率先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阶段在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主要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耕种,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少,产量也较低。
这个阶段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2、传统农业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阶段出现了铁制农具、灌溉技术和畜力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同时,人们开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田和农业生产模式。
3、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则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机械化、化肥农药的使用、基因工程等,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题:以下哪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农业的发展?()A 石器B 铁制农具C 收割机D 无人机答案:B知识点: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耕文明的主要特点1、定居生活由于农业生产需要长期照料农作物和家畜,人们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建造了固定的住所和村落。
2、土地依赖农耕文明以土地为基础,土地的肥沃程度和面积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人们对土地有着高度的依赖。
3、农业技术的发展从简单的耕种工具到复杂的灌溉系统、育种技术等,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农耕文明进步的关键。
4、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的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明延绵至今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
现代农学将农业定义为:直接利用地力,从事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而获得有机物质的生产事业。
农业是什么?古人认为农业包括稼、人、地、天四个因素。
稼,即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许多种类,稼专指其中的栽培植物,这反映了传统中国农业的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
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大豆)、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
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
稼,虽然是以禾谷类粮食作物为主,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蔬菜和果树等园艺植物。
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中国传统农业中还种植了品种丰富的蔬菜和果树。
其中原产于中国最主要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芥菜等。
引进的品种主要有黄瓜、茄子和辣椒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饲养动物,与“五谷”相提并论的是“六畜”。
“六畜”指的是猪、牛、马、羊、鸡、狗六种主要动物。
马主要用作运输,作为战争工具,养马业受到统治阶级重视。
牛是农民的宝贝,主要用于耕作。
猪和羊在用作肉食的同时,主要养来积肥料,为种植业服务。
狗最初是为了助猎,进入农业定居生活以后,狗的作用变为了看家。
养鸡除了提供肉、蛋外,最重要的作用大概就是司晨。
六畜之外,中国古代还养殖了鱼、蚕、蜜蜂、白蜡虫等动物,其中养蚕业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夫稼,为之者人也”。
人,即是庄稼汉。
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了众多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记录和总结,而成为农书。
“夫稼……生之者地也”。
地,指的是土地。
种庄稼离不开土地。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然而,土地资源又是有限的。
农业起源之后,一些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的土地首先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土壤都比较肥沃,植被较好,水源比较方便。
“养之者天也”,天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光、热、气、水等,这些因素主宰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又以雨水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雨多酿成水灾,雨少又导致干旱。
同时古人认为病虫害的发生也与天气有关。
在老天爷面前,中国传统农学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