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冻胀丘分布呈差异 解题思路方法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规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规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规范一、典题示例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2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地气温和降水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主要从大气环流方面考虑。

[答案]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 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二、考法分析考法(一)气候特征的描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气候特征回答不全面或片面,气候特征知识整合能力较差,原因或主要因素归纳、分析不全面,不能考法(三)气候特征的比较空间定位错误,或气候类型判断错误,比较气候差异的角度出三、答题方法四、跟踪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阿尔及尔与塔曼拉塞特冬季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塔曼拉塞特纬度低,地处热带,获得太阳辐射多,阿尔及尔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结合气候资料图判断,塔曼拉塞特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阿尔及尔。

塔曼拉塞特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阿尔及尔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而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所以塔曼拉塞特全年降水稀少,阿尔及尔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冬季。

答案:塔曼拉塞特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阿尔及尔。

原因:塔曼拉塞特纬度低(地处热带),获得太阳辐射多(或阿尔及尔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塔曼拉塞特冬季降水稀少,阿尔及尔降水量大,集中于冬季。

原因:塔曼拉塞特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阿尔及尔冬季受西风影响,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降水多。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

(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

(2)说出上述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

(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由两地的气温、降水量图可知,巴黎年均温高,降水少,卑尔根年均温低,降水量大。

高考地理等温差线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地理等温差线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地理等温差线答题技巧大全
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
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解析版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解析版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典型例题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 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 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 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 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 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 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 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 热棒倾斜设置(图b )的原因。

参考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一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一1℃〜1℃时,冬季气温 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 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 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 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等值线图解题的技巧

等值线图解题的技巧
(5)若冷暖锋面均能引起降水,那么雨区主要在A、B、 C、D中哪两个区域。( A 和 )D
四、等震线图、 等降水量线图、 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的判图分析:
例4、右图等值线数值 a < b < c ,读图回答:
(1)若图示为等温线,该地位于_北___ (南、北)半球.
a
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受洋流影响,等温线凸出方向与 洋流流向的关系是__一__致_______ ,属_暖___(寒、暖)流.
若该处是陆地,两侧是海洋,此时是_7___(1、7)月。b
(2)若图示为等高线,该处地形是__山__脊___ (山谷、山脊),
D处气温比 B处_高_____,B处气压比 D处_低______ . c
(3)若图示为等压线,该处是_高__压__脊___(低压槽、高压脊),
该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__晴__朗_________ ,若在北
三、等压线图
(一)判读分析要点: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在闭合等压线图中,越向中心等压线的数据越大 低压中心:在闭合等压线图中,越向中心等压线的数据越小
2.判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高压区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低压区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等压线弯曲最大处数值由高指向低处(往两侧递减) 低压槽:等压线弯曲最大处数值由低指向高处(往两侧递增)
4.判断鞍部:
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
高压(脊)控制下:天气晴朗
低压(槽)控制下:阴雨天气
1)根据剖面线的长度确定水平比例尺(X轴).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
2.明确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是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前提。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分析解题思维流程
思维建模 雪线低与纬度、蒸发量、降水量有关
具体影响有: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浮想联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基本原理之一。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是高考命题的新动向,地域分异规律一直是高考命题热点,为此在复习时既要关注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也要关注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具体要求:1.掌握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对应关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差异分析类考试试题解题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差异分析类考试试题解题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差异分析类试题解题思路一、知识讲解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4.答题模板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根据图文资料(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题。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0分)解析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大,且位于华北平原,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短缺,盐碱地分布广,洪涝、低温冻害影响大。

开发中应注意解决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洪涝、低温冻害等问题,并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答案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跟踪训练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应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2.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机械增长率高;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技术、产业基础等条件落后于东部地区。

2021年高考地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知识点常考点总结

2021年高考地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知识点常考点总结

2021年高考地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知识点常考点总结高考地理复习中你会发现,自然地理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综合题不会单独考察自然地理部分,但多以它作为背景,所以学好这一部分是必要的。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地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知识点常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知识点常考点总结等温线水平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垂直分布规律: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等温差线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等降水量线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

(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等盐度线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等地租线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等压线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等震线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高考地理必背大题知识点总结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高考地理图形题的解题思路方法(附例题)

高考地理图形题的解题思路方法(附例题)

高考地理图形题的解题思路方法(附例题)相信大家在平时做地理题目的时候,遇到这种图形题目就会变得非常头疼。

因为它不仅仅是考验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考验了考生们各方面的能力。

这里为大家带来的是地理图形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统计图此类图形形式多样,如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三角坐标图等。

例1 . 图1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A.50米B.75米C.100米D.150米解析:从图名可以看出此统计图表所反映的对流层气温日变化,烟囱高度不低于逆温层的高度,只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读出图中各个时段的逆温的最大高度就可以做出该题。

答案:C例 2 . 根据下图判断,北京四日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中,近地面空气质量问题最严重的是()A.T1日B.T2日C.T3日D.T4日解析:此题可与上题做比较,所考知识点有相似之处:逆温。

但需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给予的条件:高架污染源。

根据这个条件可以确定答案在T2和T4中选择,再根据逆温的严重程度K=T/H(高度),可以确定T4的高空逆温程度更为严重。

答案:D例3 . 图3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3回答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A.37.6:17.4:45.0B.31.6:30.5:37.9C.15.5:24.5:60.0D.37.6:24.5:37.9解析:三角坐标图近来经常出现在高考题中,2002年上海卷53题,2003年广东卷30题,此类图形比较特殊,关键是正确读取数据。

我归纳的方法为:1.在认准坐标代替什么变量的基础上,平移其起点坐标处那根线。

如我们要读第一产业的比重,可以先看准第一产业的坐标轴,分出0-100%的方向,然后找到0刻度所对应线,平移与第一产业坐标轴的交点就为正确读数;2.三者都读出来以后,可以检验,三者之和是否为100%.答案:D此类图形一般不难,都可以从图中找到信息解题,但是一定要仔细,认真读懂,读清坐标数字及含义,如果多幅图比较,则要认真注意每一幅图的坐标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备考:冻胀丘分布呈差异解题思路方法
2020福建线上质检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的小丘。

赛里木湖为伊犁河谷山间湖,盛行西北风。

甲地为山间盆地坡面上的凹地(适宜冬季放牧),凹地底部杂乱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冻胀丘;赛里木湖南侧的乙地山坡也发现了类似冻胀丘,且比甲地的冻胀丘分布面积更大、阵列更整齐。

甲、乙两地的冻胀丘内部结构有腐殖质层、冰层和冻土层等,冻胀丘上冬季分别生长着牧草和牧草苔藓。

图10示意赛里木湖周边的地形及甲、乙两处的冻胀丘景观照片。

(1)分析甲地的冻胀丘上没有喜湿苔藓分布的气候原因。

(6分)
(2)分析甲地的冻胀丘分布杂乱的原因。

(6分)
(3)分析乙地的冻胀丘分布范围较甲地更广的原因。

(10分)
解题思路
综合题解题时需要知识与情境信息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找对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将材料知识相关联,穷尽材料方可在解题时突破思维困境,方可柳暗花明,构建出正确的答案。

特别对于综合题,更需要将设问、材料、知识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做题时可以先从设问入手,划出设问中指向域中的的关键字,对关键字的判断一般可以从句中找出定语(即“的”字之前的词)或者有标点符号的字句及有特殊符号的词,它们一般是解题的关键字,对于所给的背景材料信息一定要“穷尽材料,榨干信息”,同时认真细读材料信息,因为“题干决定答题方向,关键词决定答题细节”。

找出相应的指令词、时间与空间等限制域以及应答域,然后获取相关材料,即从所给图文材料中画出与此设问有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语言,书写的时候建议分条分行去写,这样条理更加清晰。

对于地理答题的建议总结如下:
题读三遍,字划关键;
进入角色,材问关联;
问题中心,常识放前;
素养立意,抛弃普遍;
书写文字,清晰分点;
专业名词,必须出现。

本题中关于冻胀丘的形成材料中已经给予,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纠结这个,解题时需要理解的是每个设问中的应答域和限制域。

另外小蹊做完后再看官参本来是想给自己的思维不足做补充的,但发现官参中的有些小点难以理解,希望大家共同交流,以解迷惑,不理解的地方小蹊在答案中用红色标出了。

(1)分析甲地的冻胀丘上没有喜湿苔藓分布的气候原因。

(6分)
先找出该设问中的关键字:地点——甲地,地理事物之一——没有喜湿苔藓,限制词——气候。

没有既代表这个地方不适合,喜湿的植被不存在,其实就是等于告诉你这个地方干,苔藓一般在阴凉的地方,所以这里可能热,综合起来应该是相对干燥。

分析到这里就可以从甲地的地理环境入手去关联这些因素了,同时分析时要注意从气候角度即从影响水分和温度等回答,注意穷尽材料信息。

解题时应实施倒推与正推相结合的方法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材料中介绍甲地为凹地,代表海拔比周边区域低,又提到了适宜冬季放牧,也就是说气温相对高,冬季风影响不到;材料中也提到了当地盛行西北风,甲又位于湖的偏西部,从等高线上可以看出西北侧海拔相对较高,所以这里地处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相对比较强也增加了当地的干燥;从甲所在的区域来看距离湖泊相对较远,且地处西北风的上风向,可知这里受湖泊影响弱,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对较少;另外甲地东部开阔,南部地势相对低,利于光照等都应考虑在内。

自编答案:
①水份少:甲地为西北风背风坡,降水少;距湖较远,且地处湖西侧,上风向处,湖泊水汽影响弱;
②气温相对高:(凹地)海拔比周边较低;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明显;
③甲处南侧地势较低东侧开阔,利于阳光照射;气温高,蒸发相对强,加剧干燥程度;
共同因素导致这里的环境相对干燥,不利于喜湿苔藓生长。

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
(6 分)甲地距湖泊较远,水汽较少,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3分);
甲地处于逆温层中,温度较高,蒸发较强(2 分);(这一点很难以认人想到,这里既然是逆温层,
近地面气温低,为何说适宜冬季放牧呢?)
生长环境比较干燥(1分)。

(这一点应做为最后总结,不应该赋予1分)
(2)分析甲地的冻胀丘分布杂乱的原因。

(6分)
找准入手关键词——杂乱,杂:丘的大小混杂(材料提到大小不一),乱:分布没有规律。

结合材料可知: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的小丘。

冻胀丘需要有地下水,而这里又是凹地,易汇集地下水;既然是冻结在薄弱地带,那可能有的地方较厚,隆起不同这方面入手。

甲地为山间盆地坡面的凹地,西北高山因为冻融作用,坡面肯定有一定起伏,不平,会导致分布乱,高低不平的地表面高起与低洼处的面积不能匀一,这会加剧乱,同时也会使冻胀丘的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冻结程度不同。

自编答案:
①甲地处低洼凹地,土层中易产生积水,气温低时易形成冻胀丘;
②甲处易受冻融作用影响,造成凹地地表不平,高低起伏间分隔地表微观区域面积不同,形成冻胀丘大小不一,易杂乱;
③高低差异的地表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冻结程度不同,多大小不一冻胀丘。

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
(6 分)凹地底部地面不平整(2 分);
低洼处易积水,土层含水量和地下水较丰富,容易形成冻胀丘(2 分);
凹地中相对低洼地面积大小不一,分布杂乱(2 分)。

(3)分析乙地的冻胀丘分布范围较甲地更广的原因。

(10分)
在了解了冻胀丘形成的原因后,我们知道,第一要有地下水——需要水分充足,第二要有地面的冻结层和下层冻土——气温要更低。

再来分析:条件类似的情况下,范围广,可能这个地方面积更大,这一点在图上可以看出乙地相对平坦开阔,甲为凹地,面积受限,等高线上还可以看出来乙地海拔低,地下水埋藏浅。

接下来再分析两地之间水与气温的差异,乙地地处湖泊南,向北的坡向附近,明显的阴坡,光照更弱,易冻结;从第一小题分析可知乙离湖泊更近,可能水较充足;坡向北当地又盛行西北风——迎风坡,降水多水分足——乙地更潮湿,植被应较多,腐殖质多,易形成冻胀丘。

自编答案:
①乙地地势相对开阔,与甲处凹地比,冻胀丘分布受四周高地影响少;
②乙地地处阴坡,气温较低;
③乙地离湖泊更近,且位于西北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相对充足;
④乙海拔较低,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埋藏浅,易形成冻胀丘;
⑤乙地比甲地潮湿,可能多植被腐殖质,易形成冻胀丘。

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
(10 分)与甲地相比,乙地:坡面地形更开阔(2 分);
离湖泊更近,水汽更充沛(2 分);
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降水更多(2 分);
植被覆盖广,腐殖质层分布较广,土层含水量较多,冻土发育较好且分布较广(2 分);(这一条大概不太容易得出,但实际上从第一小题就可以推测出了)。

地下水较多,容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层(2 分)(个人认为这一点刚才已经说了这里水较多,应凸显出地下水位浅,这样上面地层薄弱,更易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