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基础。

然而,土壤侵蚀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地表层土壤在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移动、流失的过程。

它通常分为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水土流失是指由降雨引起的土壤流失现象,而风蚀则是指在风力作用下,裸露的土地表面发生的土壤流失过程。

这些侵蚀过程导致了陆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破坏,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原因土壤侵蚀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是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重要原因。

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都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其次,气候变化也是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重要因素。

强降雨和干旱频繁交替会加速水土流失和风蚀过程,使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

影响土壤侵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大量肥沃土地的丧失,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其次,侵蚀造成的水沙淤积会加剧河流泥沙淤积,增加水灾概率和洪涝灾害风险。

此外,大量流失的土壤进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质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破坏生态平衡。

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土壤侵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广可持续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减少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丘陵山区进行梯田工程等措施能够有效减缓水土流失过程。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工作也是有效防治措施之一,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来稳定土地,并减缓水土流失现象。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加强监测预警、科学防治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力度,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希望本文内容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土壤侵蚀问题的认识,并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土壤侵蚀分类知识点(一)

土壤侵蚀分类知识点(一)

土壤侵蚀分类知识点(一)土壤侵蚀分类引言•土壤侵蚀是指地表土壤被水流、风力和重力等因素侵蚀和移动的过程,在农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侵蚀分类是对不同类型土壤侵蚀进行归纳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土壤侵蚀问题。

性质分类•水土流失:指土壤因雨水冲刷而被流水带走的过程。

•风蚀:指土壤因风力的作用而被风带走的过程。

•重力侵蚀:指在坡度较大的地区,由于重力作用,土壤会因坡度和地势的变化而发生流失。

形式分类•线性侵蚀:指土壤侵蚀形成的狭长通道,如冲沟、河道等。

•面源侵蚀:指土壤侵蚀在广阔面源上均匀地发展,如坡面侵蚀、农田侵蚀等。

人为因素分类•水土保持措施不良导致的土壤侵蚀,如缺乏植被覆盖、水土保持设施不完善等。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侵蚀,如过度耕作、乱挖乱采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导致的土壤侵蚀,如建设在易发生土壤侵蚀地区的住宅、工厂等。

级别分类•轻度侵蚀:土壤的损失不严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理措施进行修复。

•中度侵蚀:土壤的损失较严重,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土壤肥力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的投入。

•重度侵蚀:土壤的损失非常严重,很难通过常规手段进行修复,需要采取特殊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技术。

影响因素分类•气候因素:降水量、降雨强度、风速等气候因素对土壤侵蚀起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因素: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持水能力等土壤因素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植被因素:植被覆盖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和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土壤侵蚀问题。

•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早期预防和及时修复是有效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关键措施。

预防和治理措施分类•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修植、草皮覆盖、轮作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坡面侵蚀。

•林业措施:通过植树造林、人工林保护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及防治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及防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壤侵蚀的评估指标
侵蚀速率
侵蚀程度
衡量土壤侵蚀的速度,通常以单位面积、 单位时间内土壤流失的厚度或体积表示。
根据土壤侵蚀的严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 不同的侵蚀等级,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
侵蚀形态
侵蚀影响
描述土壤侵蚀的类型和特征,如沟蚀、面 蚀等。
评估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土 地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重力侵蚀
由于土壤本身的重力作用,如 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侵蚀的危害
土地退化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质量 下降,肥力降低,影响
农业生产。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导致大量肥沃 的表土流失,影响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侵蚀导致植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影
响生态平衡。
自然灾害
土壤侵蚀加剧了滑坡、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
土壤侵蚀的预测模型
经验模型
基于大量实测数据,通过统计分 析建立土壤侵蚀与影响因素之间
的经验关系。
物理模型
模拟土壤侵蚀的物理过程,如水流 冲刷、颗粒搬运等,通常需要建立 数学方程进行数值模拟。
综合模型
结合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优点,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 响,提高预测精度。
05
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
工程建设
大型工程如道路建设、采矿等,可能 破坏土壤结构,增加侵蚀风险。
水土保持措施
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如不合理的土地 规划、缺乏植被覆盖等,都可能导致 土壤侵蚀。
农业活动
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如过度耕作、放 牧等,都可能加剧土壤侵蚀。
03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尽管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域土壤侵蚀评 价方法要求十分迫切, 全球变化研究方面也对模型 提出了要求, 但学术界对于进行区域土壤侵蚀模型 研究的必要性尚未形成共识或心存疑虑。 ( 2) 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 缺乏与综合评价 方法(或模型)之间的协调。 ( 3)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未与大尺度水文模型 研究紧密结合, 使后者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借 鉴。
4土壤侵蚀防治
1.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 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截流防冲工程
1水利工程措施
2.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 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3.小型水利工程 :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 和泥沙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 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

1.2土壤侵蚀的类型
主要形式
水力侵蚀 土 壤 侵 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1.3土壤侵蚀对环境影响
一是因为肥沃表土的冲刷, 导致土壤退化、土地生 产能力的降低, 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 二是随径流泥沙运移的污染物质对异地生态、环境、 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分会因为土壤侵蚀和泥 沙搬运而产生较大变化, 进而与全球生源要素( C、 N、P、S ) 循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均有着紧密联系
土壤侵蚀
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 姓名:李廷芳 时间:2014年5月
内容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土壤侵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土壤侵蚀防治 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1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凸显。

土壤侵蚀不仅对农田产量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壤侵蚀的概念。

土壤侵蚀是指地表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土壤颗粒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水和风力作用下的剥蚀、移动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流冲刷和侵蚀土壤的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风蚀则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土壤颗粒被风带走,形成沙尘暴和黄沙滚滚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首先,人类的不合理农业开发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农田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频繁的灌溉等都导致了土壤的松散和易脱落。

此外,密集的农业化学品使用也极大地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土壤容易被侵蚀。

其次,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集中,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再者,土地退化和非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过度的城市扩展、工业污染和采矿活动都导致土地退化,削弱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办法。

首先,应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模式。

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采取轮作休耕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其次,应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

建立土壤质量监测网和侵蚀风险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土壤的侵蚀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另外,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总之,中国的土壤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土壤侵蚀问题的根本解决。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土壤侵蚀问题的重视,为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共同努力。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土壤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等外力对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它是一种地表流失的现象,常常导致土壤层变薄、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风蚀和水蚀两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风蚀是指由于强风的吹拂和搬运,使土壤表面逐渐变薄和破坏的过程。

常见的风蚀现象有沙尘暴和沙漠化。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水分缺乏、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来时,它会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沙尘暴和沙丘,甚至整个土壤层也可能被风吹走。

水蚀是指由于雨水或河流等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

常见的水蚀现象有河谷侵蚀、土地冲沟和坡耕地蚀等。

水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土地水分充足和坡度较大,导致水流速度增加,土壤容易被冲刷。

水流冲刷可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河床淤积和冲沟,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的特点是破坏性强、发生迅猛和难以恢复。

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被搬运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量减小,保水能力降低,营养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土壤表面变薄,被侵蚀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干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因素。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水蚀发生。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风速大,风蚀更易发生。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种植一季作物、森林、草地等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保护表面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而采伐森林、放牧和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加剧土壤侵蚀。

地貌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坡度和坡长等地貌特征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产生的侵蚀力就越大。

最后,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覆盖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1.2土壤侵蚀与各学科间的关系
在土壤侵蚀规律方面,土壤侵蚀原理以与影响土壤侵 蚀自然因素有关的学科为基础,在土壤侵蚀防治方面,随着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许多学科发生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的作用。
土壤侵蚀原理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种气象
因素和不同气候类型对土壤侵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 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
7.1.2欧洲
欧洲防治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 害最早从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开始,然后推
向全欧洲。1884年,奥地利制定了世界第
一部有关防止土壤侵蚀的《荒溪治理法》, 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土壤侵蚀的森林―工 程措施体系。 到现在,欧洲已建立起生物措施、工作
措施、土地利用调整、法律措施等综合治
理体系。
7.2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6.5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 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防治土壤侵蚀,必须根据土壤侵蚀的运动规律 及其条件,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但采取任何 单一防治措施,都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 根据不同措施的用途和特点,遵循如下综合治 理原则:治山与治水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 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行以小流域为 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工程措施、生物 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集中综合治理方针, 才可收到持久稳定的效果。
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有“平治水土”之 说,《诗经》中记述了朴素的土壤侵蚀防治原理及合理土 地利用的重要性。 1940年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些科技人员针对治黄工 作,提出了防治泥沙问题,并成立了林垦设计委员会,开 展水土保持造林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 持委员会,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 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至此我国 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 路。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摘要: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正文: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在外部自然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等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子过程:分离过程,是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步,是土壤颗粒或团粒受到外力作用而与土壤母质分离;搬运过程,分离后的土壤颗粒在风、水、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路径进行搬运;沉积过程,搬运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最终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土壤。

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状况和程度。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剧土壤侵蚀。

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冲刷、溅蚀和侵蚀的过程;风力侵蚀是在风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风吹起、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冻融侵蚀是在冻融交替的作用下,土壤颗粒受到挤压、膨胀和侵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沿着斜坡滚落、滑动和撞击的过程;化学侵蚀是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颗粒进行侵蚀的过程。

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种植、建设梯田和坡脚砌筑等措施;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可以采取土地整理、植被恢复和工程防护等措施;对于城市化来说,可以采取绿化覆盖、建设雨水花园和加强排水系统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2.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

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冲蚀:主要指沟谷中时令性流水的侵蚀。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

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

所以此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

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般范围不大。

风力侵蚀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

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

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土壤侵蚀有所差异。

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关。

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

特别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

人为侵蚀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的输砂量。

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

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加剧的趋势。

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壤流失强度。

因素影响±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土壤侵蚀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

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

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小时降水超过16mm的都叫做暴雨。

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

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

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

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

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据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绕,将土壤团结,可使抗冲性增强。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为26902kg/hm2,桉林地为6210kg/hm2,而阔叶混交林地仅3kg/hm2。

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人为因素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破坏土壤资源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土壤侵蚀,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km2(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

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占总面积的81%。

据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

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

四川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6000t/km2以上,最高可达两万吨以上。

南方红黄壤地区以江西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t/km2,最高达13500t/km2,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

目前珠江三角洲每年以50-lOOm的速度向海推进。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5000多万吨化肥量。

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

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

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破坏水利、交通工程设施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77亿m3,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防治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走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国内外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利工程措施1.坡面治理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

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

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

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

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