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沿街立面改造浅析
城市沿街立面的改造

苏州吴趋坊与汤家巷沿街建筑立面的分析与改造研究O 引言我国城市发展在经历了上世纪9O年代开始的城市空问急剧扩张阶段后,城市不断扩大,道路和街道的景观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许多街道景观和风貌在急剧增长的建设和交通需要中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街道特色。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
本文试图以街道美学和街道构成的理论分析,在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建筑立面的整治清理活动对于街道景观所产生的影响,对其可行性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1 建筑与街道空间1.1建筑与空间鲁道斯夫基说:“街道,正是由于它周围的建筑物才构成街道,没有建筑物也就无所谓街道。
”可见建筑对街道空间的重要作用。
建筑的围合造就了街道空间,同时建筑的形态、体量、立面的形式及质感等对街道的性格表达均有重要的意义。
街道两旁的建筑应该具有连续性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街道空间,而建筑的立面是街道的舞台背景,它的形式、色彩、质感、肌理等都造就了街道的表情和特征。
因此街道两旁的建筑往往也是街道空间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街道两旁的建筑的统一性及其形体、立面以至质感等需要加以仔细考虑。
1.2芦原义信的建筑“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理论街道形成时建筑外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的外墙决定着街道的构成。
但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在日本的商业街道中,从招牌林立的外墙面上凸出来的东西非常之多,从视觉上来说,决定街道的不是建筑的外墙,而是这些凸出物。
因此他将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并认为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街道则多由“第二次轮廓线”所决定。
同样,中国的街道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疏于管理等因素,造成了建筑原本立面的逐渐改变,广告牌、招牌遮挡了建筑的立面效果,从而也就直接影响了街道的美观;防盗窗、外挂式空调机组杂乱无序地安放在建筑的外墙之上,造成了类似“补丁”的建筑外观和不和谐地街道画面;一些沿街商住楼建筑的住户随意安装的雨篷、窗框和衣架等设施也使得街道景观越发凌乱。
建筑沿街立面改造方案范本

建筑沿街立面改造方案范本建筑沿街立面改造方案范本500字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沿街立面的改造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的建筑沿街立面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形象,更能够为周围环境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
因此,本方案提出了一种针对建筑沿街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案,以期能够提高建筑的可视性和可识别性,并为周围环境增添活力和魅力。
首先,我们将建筑的立面设计理念定位在现代化、简约和时尚。
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使用玻璃幕墙、金属饰面、LED灯光等。
这些元素可以赋予立面更加现代、时尚的感觉,并且能够反射周围环境的光线,使建筑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显得格外出色。
其次,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们建议使用明亮而鲜艳的颜色来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比如红色、黄色、橙色等。
这些颜色在城市环境中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眼球,从而提高建筑的可视性。
同时,为了避免造成太过刺眼的视觉冲击,建议在色彩的选择上进行适当的搭配和调和。
此外,建筑的广告和标识也是提升建筑沿街立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设计广告和标识时,应该注重其与建筑立面的整合,并且要注意细节的处理。
比如,广告和标识的颜色、字体、尺寸等都应该与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相吻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此外,广告和标识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以便于行人和车辆的快速识别。
最后,本方案还建议在建筑的沿街立面增加一些人性化的元素,比如绿化、座椅、艺术装置等。
这些元素可以为行人提供休憩和观赏的场所,增加建筑的互动性和活力。
同时,这些人性化的元素也能够为周围环境增添一些自然的美感和人文氛围。
总之,本方案提出了一种针对建筑沿街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案,通过现代化、简约和时尚的立面设计,明亮鲜艳的色彩搭配,广告和标识的合理设置,以及人性化元素的增加,来提升建筑的整体形象和周围环境的品质。
希望这个方案能够对建筑改造工作有所帮助。
城·韵——小城镇中心城区沿街风貌整治规划设计

,
展 中出 现 了许 多问 题
8 米 中车行道 约 为 1
。
。
分 区 控制 分 范 围 改造 的方 法 这样 既 解 决 了局 部 建 筑 改造难度 大 的 问题 也 避 免 了对 传统建 筑 的 一 味 复古 设 计 将 基 地 划 分
, ,
、
。
从街道 的空 间 环境来看 中 心 区 街 道最 宽处 大 约 为 3 2 米 其
, 、
。
以 来 随着 经济 的 发 展 县城 的 空 间面 貌发 生 了很 大变化 但 大
, , ,
本次 整 治 改造 以 县 城 的 四 条 主 要 街道为 骨 架 涉 及改 造街
,
量 的城 市 建设 之 后 却很难 找到 一 丝 城市文脉 与地 域 文 化 的特
色
。
,
进人 新 的发 展 阶段 随着 县城 区 域 产业结 构 的调整 建筑 与
城 韵一 小 城 镇 中心 城 区 沿 街 风 貌 整 治规划设 计
杨成泰
甘肃 华 瑞建设有 限 公 司
’
·
封 永宏
刘 涛
金 昌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管 委会
永 昌 县城 乡规 划 管 理办公 室
要 为 加 快 水 昌县 城 市发 展 产 业 转 型 政府 对 水 昌县 城 开 展 了 沿 街 风 貌 整治 工 程 在 深 入 研 究 城 市 现状 的 基 础 上
空 间 视线 建 筑 形 式 建筑 色 彩 等方 面 同钟鼓 楼 协 调 达 到 保 护
驻 留空 间 无 私 密感 的现 状
,
、
。
此外 近年 来不 断增 长 的私 家 车 给
, , ,
,
其 次 对 核 心 区 的公 共 空 间 环境 消费 环境进行 整 合 提 升 消费 环境 和 消费 品质 满足 多 类人群 的 消费 需 求 风
浅谈城市建设的立面改造

浅谈城市建设的立面改造1.对立面改造一些相关概念的解释所谓的立面改造,是指建筑承重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外装饰面进行改变。
其中含有几种意义:建筑外立面形式的局部改变或到建筑外立面的完全替换。
无论是最简单的颜色改变,还是加以精雕细刻的构件;它们都是以改变建筑的外观为目的。
由于建筑承重主体的结构有多种方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产生不同的承重形式)。
针对每个建筑物的特征,以及目的性为主;建筑的立面改造中将会采用各种技术,应对不同的情况。
最常用的建筑立面改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改变墙体的饰面材料;外加立面;完全更换立面。
2.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建筑立面改造的价值分析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它是经过历史的演变才会出现。
显然,过去的历史都会影响现在的生活,它标记着一个时代的过程。
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许多时代的产品——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将对城市的发展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2.1时代的建筑背景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或者是国外建筑和国内建筑;建筑的价值体现、技术革命、以及它想表现的外表元素都是取向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些因素可以用“流行”来形容。
所以说,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它流行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建筑物都具有自己的代表性;无论是对当时的行业影响,还是对后来的发展形式,它在历史的演变中已经烙下印子。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城市快速发展。
在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以及新规划建设的完善,城市聚集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物。
(以广州市为例子)位于荔湾区沙面片区的建筑物,都是19世纪末完成的欧洲风格建筑。
延续到六二三路,上下九路等附近,这一片社区都是老城区,建筑风格大部分类似。
这些建筑反映哪个时代的发展过程。
它们就像一种“符号”,直接、明确的描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它们应当被保留。
或许,在城市的新规划中,上述的旧建筑可能会阻碍到发展而被迫消失。
但是,大多数建筑都会留下来并进行立面改造,还原当时的元素符号。
城市老旧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浅析——以南京市中华路505-545号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

城市老旧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浅析——以南京市中华路505-545号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摘要:以南京市中华路505-545号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 针对建筑立面改造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对进一步研究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立面;立面改造;设计方法1 前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发展和扩张速度不断加快,然而新老城区的对比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城市老旧建筑立面,存在着材料老化、色彩驳杂、立面混乱等诸多问题,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识别性。
老旧建筑立面改造作为城市修补体系中的主要载体,具有提升城市整体风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功能。
其作为城市风貌的外在形态,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老旧建筑立面的界面功能和形象风貌往往反映了当地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整体质量。
2 建筑历史背景与现状中华路505-545号建筑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东,中华路自南唐在此开辟御道以来,作为南京古城的中轴线,历经了千年繁华。
在明清鼎盛时期以中华路为界,将城市南部的繁华街区划分为门东和门西两大部分。
在1930年代南京首都建设的高潮中,中华路被拓宽改建成现代柏油马路,两侧改建成近代式样的商业建筑。
1990年代又经过改造,两侧新建不少骑楼风格的商铺,此项目建筑便在其中。
中华路505-545号建筑面积20733平方米,建筑共4层,室外地面至建筑坡屋面檐口高度17.25米,室内外高差0.15米,原建筑框架结构。
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对明城墙和中华门的退让,距离明城墙及中华门都大于50米,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建筑风格皆为新中式风格,粉墙黛瓦,退台式布局,为街道空间留出开阔的视野,也衬托出中华门的庄严气势。
最初设计功能为商场,后经改造租出,逐渐形成如今的沿街商业+办公+宾馆住宿+浴室+住宅的“综合体”。
再加上建筑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等,才呈现处如今的破败之势(图1)。
浅谈城中村整治中的建筑立面整治

浅谈城中村整治中的建筑立面整治摘要:以阳朔县新城区城中村建筑立面整治为例,针对阳朔县新城区的城中村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延续和继承阳朔本土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提出了相关的整治设计原则和措施,指导阳朔县新城区城中村的建筑立面整治。
关键词:建筑立面整治城中村项目背景阳朔县自2000年阳朔对西街进行了保护性改造,确立了西街桂北民居建筑风格“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吊阳台、木花格窗、青石墙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在老城区推广。
至今,阳朔县城的建筑立面整治和桂北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阳朔的城市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阳朔新城区的发展亦提上日程。
为了使阳朔县新城区健康有序发展,整治城中村建筑风貌,协调城中村与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阳朔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了《阳朔县新城区城中村整治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阳朔县新城区城中村建筑立面整治为此详细规划的一个专题内容。
现状概况阳朔新城区位于阳朔县城南面,通过321国道与县城老城区相接,西面为风景宜人的遇龙河重点景区,北临漓江、印象刘三姐景区,田家河由西至东穿过新城区。
本次整治的8个城中村中,凳子岩新村、凳子岩村、龙口村、尖山根村和燕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临山而建;田家河村、田家河一队和燕村的另两个村民小组位于田家河畔。
现状建筑立面问题分析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年代跨度较大,从土房到动工兴建中的砖混建筑。
从建筑质量统计中得知,新城区城中村的建筑总体质量不高。
建筑立面风格杂乱。
因建筑年代跨度较大,传统桂北民居、一般现代建筑、欧式建筑等各式的建筑风格夹杂在一起,其建筑形像与阳朔县打造的桂北民居特色的城市风貌不符。
建筑立面色彩以村民喜好自发形成,缺乏整体规划。
城中村内多数建筑的主色调为白色、灰色,少数欧式建筑的主色调以红色系为主。
许多单栋建筑仅仅建筑正立面外墙刷了涂料;部分建筑外墙裸露砖石,外墙面未经任何装饰;质量较差的建筑,其外墙贴面已经脱落,建筑原有色彩退化现象严重。
(完整版)城市街道立面改造

改造原则和方法
传统元素提炼
传统民居具有江南民居的特点。百间楼沿河而建, 既充分利用空间, 又富于想象, 显得很有层次。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 化深 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 对南浔镇泰安路沿街建筑的颜色做 出限制性的规定。相比于改造前南浔镇泰 安路凌乱无章的色彩构成, 改造设计中要求在保持本段街 道总体风格统一的状况下, 选择以青 灰色的坡屋顶、白墙 为街道主要色调, 针对不同的建筑, 加入锗色 仿木颜色, 避免整条街道冷色过重而缺乏“温度”。
4)实施 Implementation
预算: 根据已有案例进行估算
实施分期: 一期首先对车道、人行道以及店面底层进行改造; 二期涉及整个建筑立面。
设计导则: 利用已有的城市设计导则对立面进行改造。这包 括普通立面改造与历史建筑的恢复。
普通立面改造设计导则包含内容: 立面材料、雨棚材料与 形式、立面装饰、线脚设计、檐口、基础、立面划分节奏、 颜色多样化、标牌、固定橱窗、凹进入口……
谢特坎普位于加拿大新斯科特省
概述与目标: 谢特坎普立面计划是属于加拿大 海峡高地地区发展署、谢特坎普经济委员会 以及新斯科舍省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起的。 根据一项研究机构的报告表明,在新斯科舍 省,通过立面改造,商业利润可以增加10%20%,因此当地经济发展委员会大力促进这 项计划。
机制: 这个项目涉及32幢建筑,以及16个业 主,方案最终是根据建筑师和业主的协商结 果,设计的范围从简单的修改到整个门面的
3)设计
立面设计根据每一栋建筑的特点以及总体的指导原则进行设计。由建筑师 和业主协商建筑的风格。委员会根据符合设计原则的部分进行资金补贴。
案例经验
1)对历史建筑应该恢复原有风格, 发掘街道的自身特色, 保持街道的“真实性”。
深圳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实践研究

深圳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实践研究作者:孙冰赵灿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6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街道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
一些伴随城市建设遗留下来的建筑,因外观单调、表皮破旧、功能单一、地域性和人文内涵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审美的要求。
以深圳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实践为例,将项目建筑的不同类型分组分类,针对建筑立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闡述改造设计的主题、策略以及具体的改造内容,解决沿街建筑立面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提供思路。
关键词:福保街道;沿街建筑;建筑立面沿街建筑立面作为构成街道空间的主要元素,在展现城市街道内容和为游客留下印象方面格外重要。
因此,城市环境提升离不开沿街建筑的更新改造,处理好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成了城市街道环境提升工程中的一个重点。
一、项目概况改革开放40余年来,深圳作为昔日的南粤边陲农业县,如今已经完美蜕变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标杆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1]。
福保街道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南端,是福田区委区政府、福田保税区所在地,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与其他区域相比,资源优势突出。
然而该区域内的许多建筑已经落后、破败,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福保街道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湾区文化生态长廊的定位,实施“一路一街”建设工程,对新洲河东岸建筑立面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建设,打造集绿化景观、文化创新、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滨河长廊。
本次改造项目位于福保街道新洲路南端富民路至福荣路段,全长约1.5公里,改造范围包括石厦村、司法所、综合大楼、电信大楼、福田花园、中和市场等,共计20余栋建筑。
二、福保街道沿街建筑形态与风格(一)石厦村据《沙头之根》记载,历史上的石厦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在此打鱼,在岸边建房居住,久之聚集成村。
石厦村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及快速城市化的产物,是深圳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城市记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