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探究题(教师版)
小说阅读探究题

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1、珠子灯勾连起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人 物形象,为小说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社会环境, 也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围绕珠子灯所刻画的主人公,既具有善于 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同时恪守旧观念、旧思想的 矛盾,又具有对爱的美好希冀而笃定坚守和由此孤 独消陨的矛盾。 3、透过珠子灯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含义的多 元化,启发读者的多元思考,使小说主人公形象具 有典型性。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 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风朝阳,轿顶下一圈 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 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 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 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 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元才 能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他又请爹打了两 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 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 巧,也想得好!”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 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 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崭 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上。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 亲。侯银匠总是说:“孩子还小,孩子还小!”千挑选 万挑选,侯银匠看定了一家。这家姓陆,是开粮行的。 弟兄三个,老大老二都已经娶了亲,说的是老三。侯银 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 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 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他是我们学校的老 师,教过我英文。”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对 这个女婿是中意的。 侯菊十六那年下了小定。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侯银 匠早点把事办了。三天一催,五天一催。陆家老三倒不 着急,着急的是老人。陆家的大儿媳妇,二儿媳妇进门 后都没有生养,陆老头子想三媳妇早进陆家门,他好早 一点抱孙子。三天一催,五天一催,候菊有点不耐烦说: “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精选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角度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是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述题中的亮点之一,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结合高考特点及往年试题分析,我们会发现,考纲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是在宏观上作了规定,其实在考试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好落实的内容的,比如探究范围问题,定的太死则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定的太活则不好评判,探究空间太大,没有边际。
同时,由于选文的关系,可能导致首先难以有共识,答题与预设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区分度不好把握。
所以,探究题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可考的范围内找到答题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命题特点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做一定程度的探究;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主要题型大体可分为:正反对比类、深层剖析类、拓展启示类。
探究角度(一)探究人物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要人物〕应该是谁?思路: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要分析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起的作用。
如:《雪地上盛开的鲜花》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③小说细致地刻画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二: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却是于山、金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于山、金娃两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标题涉及的情节与金娃直接关联,但这个主题却是通过于山、金娃两个人物相互映衬才得以表现的;③小说刻画的于山和金娃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很细致,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小说题目探究题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师版小说——专题 09 荒诞派小说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考题分类探究:荒诞派小说一、文体介绍1.文体概念荒诞小说是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
荒诞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
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看起来不真实,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
荒诞小说与魔幻现实小说具有交叉性,其共同特点有二:一是给读者很强的虚构感,就思想而言,将荒唐、人性异化成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作品被赋予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二是作品都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2.教材链接二、考题探究荒诞小说的文体性考题,主要有两个:真实与虚构、讽刺与幽默。
1.真实与虚构考题指向小说的真实与虚构性探讨。
就虚构性而言,小说一般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叙述。
这些虚构性事实看似不切实际,但却是现实生活存在内容。
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夸大事实的变形叙述,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
2.讽刺与幽默荒诞小说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
考题一般会指向小说的语言特点及人物刻画,来显示出其创作的特征。
讽刺性主要表现在故事本性或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幽默性主要表现在小说的语言诙谐方面。
答题时,应侧重关注这些方面。
三、直击高考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后面试题。
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小说意蕴探究题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2018南通一模拿枪的人:
15.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 达效果 (4 分) ①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增强了 故事的真实感; 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③可突。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 想提升的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 更加立体。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1)士兵没有在六月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怀希望、充满爱心,就能够越过情感 的冬天。
后面附件PPT常用图标,方便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140 BUSINESS & FINANCE ICONS
生活
图标元素
生活
图标元素
医疗
图标元素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 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 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①揭示了战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②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与坚强;
小说探究题

小说探究题专题一:谁是小说的主人公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金娃和于山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我”,还是那位比利时人?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掀起帷幔》)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乔伊,有人说是“我”。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能言树》参考答案:1、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者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
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
③小说细致的刻画了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观点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利时人。
①这位比利时人乐观坚强,细心体会生活的美好,小说的主旨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
②“我”对生活的态度是在他的影响下改变的,因为他,“我”才看到了以前视而不见的美好事物。
③“我”再问主要起陪衬的作用,以突出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
观点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我”①“我”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我”展开②小说题目是“掀开帷幕”,其含义是“我”有厌倦生活到发现并享受生活之美的态度转变①那位比利时人虽然是影响“我”转变的关键,但小说的主旨却主要是通过“我”的这种转变得以实现的。
3、观点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
①文中写“我”是为了引出乔伊,并借助我的视角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
②题目是“能言树”,与其照应的人物就是乔伊。
③小说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赞扬了平凡淳朴的人性之美。
观点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我”。
①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我”,写“我”的发现之旅。
②写乔伊是为了写“我”发现与感悟的巨大意义,深化小说的主旨。
③通过“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小说主题:主动走进别人别人内心,用真诚友善去感染人,才能真正了解人。
方法指导:第一、答题格式为:观点+理由(理由一般为三点)第二、观点可以是题干中的提到的正反两方面,也可以是自己的第三种观点。
小说阅读复习(探究题)ppt课件

• 例如:《黄宝》 • 4.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省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
• 【答案】不可以省去。最后一段与前文“我”不想说也不想听邻居的 议论相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又体现了刘乾 生的可怜之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决定看望刘乾生表达出对草 根命运的同情,丰富了主旨。(共6分。每点2分)
8
• 1 标题意蕴探究题的三个步骤 •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 •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等方面。
9
2 小说标题的作用
问题方向基本为:意蕴、内涵、含义作用、寓意作用、 意蕴与情感取向、几层深意、表达效果等。
2.探究考查角度主要有: 词语(标题)类探究、句子类探究、 内容、情感类探究、表达效果类探究等
5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语文科)(三)现代文阅读 (要求)
• 4.探究 F
•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 (作品意蕴:指的是作品内在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蕴涵的
7
(一)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的探究
例:4.试探究用“铁圈”作为小说标题的妙处。(6分) 【答案】(1)情节结构上,以铁圈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 次写老人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情节 连贯紧凑。(2)人物塑造上,铁圈引起了老人行为心理的 变化,激发了老人对幸福的憧憬追求,从而促使他完成了追 寻梦想的过程。(3)作品主题上,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 象征,寄托着对童年的幸福,温暖亲情的憧憬,表现了下层 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每点2分)
(上课用)精品课件:小说阅读探究题解析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
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 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 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
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 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 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1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 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6 分) (2012江苏《邮 差先生》)
1、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 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2、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小说探究题规律总结
明确探究重点
不同角度和层面: 作品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阅读探究题 一、不同角度和层面
考纲提示: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 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不同角度和层面:思想内容+艺术表现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 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 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 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 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 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 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 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 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 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 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的探究题(教师版)一、考纲解读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二、题型例说(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例:2008江苏卷《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
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
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
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例:2011年江西卷《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示例二: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二)情节类探究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
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赵恺《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
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三)主题类探究1.探究丰富(深刻)意蕴设问: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例: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探究主题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思路: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例:2010广东卷《面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
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
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例:齐运喜《迎宾竹》:你认为这篇小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①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但小说的转折和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③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3.探究文本启示设问:文章的××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新认识?思路:结合文本观点和主题加以概括阐释。
例: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小说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
(四)标题类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设问: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①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例:2011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2.探究标题作用设问: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
/结合小说,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
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作用(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