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鸡爪子病的防治

西葫芦鸡爪子病的防治
西葫芦鸡爪子病的防治

西葫芦鸡爪子病的防治技术

摘要:西葫芦生产中,经常出现叶片畸形,呈鸡爪子状病害。引起西葫芦鸡爪子病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叫做西葫芦病毒病;另一种原因是由于2,4-d蘸花不当引起的药害,它是一种生理病害。文章介绍了此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西葫芦;病毒病;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在西芦葫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叶片皱缩、畸形,呈“鸡爪状”,这一症状就是菜农常说的西葫芦鸡爪子病。引起西葫芦鸡爪子病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叫做西葫芦病毒病;另一种原因是由于2,4-d蘸花不当引起的药害,它是一种生理病害。

1 西葫芦病毒病

1.1 症状

西葫芦病毒病有以下三种症状:

(1)呈系统花叶或系统斑驳。叶上有深绿色疱斑,重病株上部叶片畸形呈鸡爪状,植株矮化、叶片变小,致后期叶片黄枯或死亡。病株结瓜少或不结瓜,瓜面具瘤状突起或畸形(黄瓜花叶病毒和甜瓜花叶病毒)[1]。

(2)病叶发皱,叶缘成锯齿状,叶面上生深绿色泡状突起(西瓜花叶病毒2)。

(3)形成系统花叶、矫化,局部褪绿,系统明脉,黄化花叶,叶片畸形、坏死,果实畸形等症状,影响产量和品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2]。

1.2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播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1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种子经干热处理,即70℃恒温处理72小时。

(2)轮作。定植用地要进行2年以上轮作,结合深翻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有条件的施用石灰,促使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植保素7500

倍液或α-奈乙酸20ppm,增产灵50-100ppm及过磷酸钙,1%硝酸钾,增强作物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5%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5%菌毒清5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硫酸锌100倍液。

(5)田间及时灭蚜。可选用25%抗蚜威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000倍液。

(6)生物防治。在定植前后各喷一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能防病增产。应用弱病毒疫苗n14防治烟草花叶病毒,卫星病毒s52防治黄瓜花叶病毒。具体方法:用7-9根9号缝衣针绑在竹筷头部蘸n14(或s52)100倍液后,轻刺叶面接种。

2 生理病害

引起西葫芦“鸡爪子病”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棚室内用2,4-d沾

花引起的药害。在气温15℃-20℃时,用2,4d蘸花浓度一般在10-15ppm,浓度相当小,农民在配制药液时没有精密的称量工具,一旦浓度大就会引起药害。出现叶片或生长点向下弯曲,新生叶不能展开,多变得细长,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果实畸形。症状与西葫芦病毒病症状极相似。另外,即使浓度适宜,如果蘸花方法不当也会引起药害。一般早上蘸花最好,中午和下午蘸花,由于棚室内2,4-d蒸发浓度到一定程度,西葫芦就会受药害。一旦产生药害后,用赤霉素(九二ο)20-30ppm喷洒,能减轻药害程度。这时就不要再喷防治病毒病的药剂了,否则会越喷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34.

[2] 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原色图谱续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64.

鸡白血病的预防与措施

鸡白血病(ALV)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虽然鸡白血病在我国鸡群中将是个长期问题,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是有可能在2-3年内把我国蛋鸡中目前很高的白血病/血管瘤死亡淘汰率从现有水平降低60%-70%。鉴于现在没有预防ALV的疫苗,近期内也很难研制出真正有效的疫苗,对鸡白血病的预防控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需要在养鸡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采取有力措施。 一、保持种鸡群对ALV的高度洁净状态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 1、从无外源性ALV感染的祖代鸡或原种鸡公司选购苗鸡,这有赖于商业合同或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可靠信息。 2、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品系和同一批(年龄)的种鸡。横向感染都是由近距离引起,同一鸡场内是无法隔离的。 3、严格选用没有外源性ALV污染的活疫苗,并定期检测血清抗体状态。 4、同一孵化厅只用于同一个种鸡场来源的种蛋,以预防孵化厅内可能的早期横向传播。雏鸡对ALV最易感,垂直感染的雏鸡出壳后就可排毒。孵化厅内鸡运输箱内高度密集,同一箱内有一只感染雏鸡,在运输期间可使同箱内20%~30%的接触鸡感染。 5、预防潜在的昆虫传播。 6、建议种鸡群自我检测。当对AB及J亚群抗体阳性率高于一定

限度后自行淘汰,避免在客户鸡场出现问题后再发生纠纷。 二、强化弱毒疫苗中ALV污染的检测和监控 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污染是蛋鸡、三黄鸡和其它品系鸡中传播白血病的一个最可能的现实原因之一。对商品代鸡群来说,特别要注意一周龄内使用的活疫苗,如对马立克氏病和禽痘的活疫苗。但是在种鸡群,各种活疫苗都要检测,特别是非口服疫苗。前几年美国市场上供应的马立克氏病疫苗中还发现有ALV-A污染,我国生产的疫苗可能会问题更多。 问题是如何检测?要检测疫苗中的ALV污染,一定要区别内源性和外源性ALV,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即报告很多的假阳性。可以根据情况依次从如下几种方法中做一选择: 1、经典方法(金标准)。将一定剂量(相当于雏鸡用量的3~5倍)活疫苗接种8~10只3~4周龄SPF鸡,在隔离罩中饲养4~6周后采血清,隔2周后用商品化的抗体检测试剂合检测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同时在另一隔离罩中饲养同批SPF鸡做对照。隔2周后重复一次。接种疫苗组中只要有2只或以上表现对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阳性而对照组全阴性,即可判定疫苗有ALV-AB或ALV-J污染。如为阴性,可隔2周后重复一次。这一方法成功率高,结果比较可靠,但周期长,成本高,需要一定饲养条件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2、在DF1细胞(对E亚群ALV有抵抗力)上分离病毒,再用ALVp27试剂合检测。这一方法适用于在该细胞上不产生细胞病变的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 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有防止医源性传播、防止水平传播、防止垂直传播、搞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相关疾病免疫、做好血清抗体监测等。 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下面介绍七项综合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防止医源性传播 据研究,在制造其它疫苗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不良、使疫苗中混入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接种后可能引起鸡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因此、大型养殖企业尽量使用品质有保证的疫苗。 二、防止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不耐热,不耐酸、碱,对外界抵抗力弱,但是可以经过多种途径发生水平传播。例如经过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感染健康鸡。养鸡场一旦感染、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呈现不同批次鸡群连续感染。 三、防止垂直传播 鸡白血病主要是以垂直传播为主,祖代鸡和父母代鸡场应不含本病。商品蛋鸡场应做到不从感染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 四、搞好消毒工作 对鸡舍用具要定期消毒,对进出车辆、人员也要切实进行消毒。全进全出后对鸡舍要进行熏蒸消毒。 五、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要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避免发霉变质饲料、合理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鸡群抵抗力。由于成年鸡和雏鸡抗病力不同、为了防止疫病爆发、成年鸡与雏鸡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批次不同、年龄差距大的鸡也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 六、做好相关疾病免疫 如果新城疫、鸡马里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接种工作到位,鸡的全身免疫力就有保障,如果接种不好、如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对白血病的抵抗力也会降低,感染本病时表现就重,损失就大。 七、做好血清抗体监测 抗体监测,即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鸡。在没有进行疫苗注射的情况下,如果鸡体内产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抗体,说明鸡群内已经感染了本病。 这时如果立即淘汰感染鸡、消除鸡群内传染来源、采取消毒等措施切断传染途径就能使流行很快终止、把损失降到最低。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在鸡群发生严重症状之前就发现感染鸡,所以,抗体监测是大型鸡场特别是种鸡场防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战略措施。 宁波乔普电器有限公司乔普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251254.html, 20801865

鸡白血病的防治技术

鸡白血病的净化技术 家禽疾病一直是家禽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拿养鸡业来说吧,禽流感,新城役,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养鸡业的发展,但值得庆辛的是,这些疾病都可以用疫苗来控制,而近几年鸡白血病的发生尽使的养鸡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个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能够防止,因此,对鸡白血病的空间已经成为了养鸡业中各企业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记鸡的淋巴白血病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的肿瘤和导致鸡在生长过程中的免疫抑制,以及表现为生产性能下降这样的一种传染疾病,目前的这各传染病分为两个型别,一个是表现为外源性的这个病毒传染,这个型别包括四种,一种是A 型,一种是B型,一种是C型,一种是D型常见的主要是A型和B型,另外一种是表现为内源性的白血病病毒。这个型别是个E亚群病毒,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内源性白血病病毒和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这两个病毒形成杂交以后形成了一个J亚群淋巴白血病毒,所以这个病毒主要是引起淋巴髓样细胞的增生,所以近两年呢,对我们中国的的养鸡业构成了很大的危害。通常来说多数感染鸡并没有什么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有的病鸡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却普遍存在生产缓慢,生产性能下降,疫苗免疫效果不好,发病率和死淘率增高的现象,有的可以看到全身虚弱和消瘦,头部苍白的,许多病鸡产生肿瘤后,会造成鸡血流不止,最终导致死亡,将病鸡解剖之后有的可以看到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在肝脾赃器中可以见到灰白色弥漫性的肿瘤结节,如果感染了鸡白血病病毒在有其他的病原混合感染,就会加重病情发展增加死亡率,通过专家的调查发现,工厂四月龄以上的鸡群才会发生肿瘤,发病高峰出现在六月零以后,目前白血病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传播,一种是水平传播,而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带病毒的母鸡经蛋垂直传染给下一代,使雏鸡受到感染,这就涉及到父母带祖带或更高带的鸡,一但他们感染了鸡白血病病毒就会逐带次的使这个病的感染率迅速扩大,水平传播主要是我们在饲养过程中,通过饲料,饮水,配种,母亲鉴别污染的粪便,疫苗及免疫接种,机设的硬件设施等途径来传播的,不管是哪种传播途径,为了提高我们的养殖效益,有必须要切断传染源,以此来控制白血病病毒的发展,据专家介绍目前对于鸡白血病并没有什么有效的防止措施,既没有可用的疫苗预防也没有药物治疗,各国主要是通过定期对种鸡群进行检测,淘汰阳性鸡,从而进化出无鸡白血病的种鸡群,同时,还要配合对环境卫生的严格控制,这对净化效果的维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如何进化出一个无鸡白血病的种鸡群,现在国内以及包括国际上通的是检测鸡淋巴白血病的病毒的一个蛋白质。这个蛋白质只能叫我们通常叫它p27,通过p27蛋白的检测,来吧感染鸡淋巴

禽J型白血病防治

骨髓型白血病病毒(ALVJ)的诊断及控制 禽白血病病毒(ALV)隶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反转录病毒属,导致一系列以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疾病。ALV的病毒粒子具有多种酶活性成分,反转录酶存于核芯,由pol基因编码。此外,该病毒核芯含有由gag基因编码的非糖基化蛋白,其中的p27作为主群特异性抗原(GSA〕,成为多种诊断试验的检测目标之一。病毒囊膜上含有env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其中的p85决定病毒表面的球形结构,并据此将白血病病毒分为A、B、C、D、E和J亚群。其中A和B亚群为实际中最为常见的外源性病毒,引起法氏囊衍生的细胞的病变并导致淋巴白血病,C和D亚群在田间鲜有报道,E 亚群包括在几乎所有正常鸡群中都存在的内源性ALV,J亚群由Payne (1991)和Fadly (1996) 分离鉴定,并予以报导。 从生物学特性上讲,J亚群的ALV中除gag和pol基因具有与其它亚群的ALV 高度的同源性之外,env基因与ALV中EAV序列组中的env和类env基因有75%-96%的同源性。这些发现说明白血病病毒J亚群是外源性病毒和内源性病毒EAV的重组体。外源性ALV是引起鸡只肿瘤病变的罪魁祸首,它主要通过激活宿主细胞中onc基因,造成细胞转化,并可水平和垂直传播。内源性ALV无致病能力,存在于包括SPF鸡在内的正常鸡只的基因组中。因此,在诊断时有必要将致病的外源性ALVJ 与非致病性的内源性病毒加以区分。 ALVJ亚群对骨髓细胞具有高度侵蚀性,而对法氏囊细胞侵蚀性较低。因此,可导致骨髓型白血病,并在临床引起龙骨、脊柱、肋骨、肝、脾和肾的肿瘤样病变,这些肿瘤以髓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变化为特征。在肉鸡中ALVJ所引起的致病性不尽相同,低水平的传播可不表现肿瘤,不引起明显的死亡率且对生产性能影响较低。而在有些病例中可见超过1-2%的死亡率。在严重发病的鸡群中也可因应激或其它野毒的侵袭导致免疫抑制。 诊断 对ALVJ感染的诊断应从对肿瘤细胞的病理诊断和对病毒的血清学诊断两方面进行。肿瘤常见于肋骨、龙骨、骨盆、下颌骨和颅骨表面,可呈结节状或弥散分布,通常为多个、柔软、易碎且黄白色肿瘤。肿瘤浸润也可见于内脏,如肝、肾、脾

鸡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措施

动物生产鸡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措施 肖 伟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驻五家镇动物卫生监督站,内蒙古 赤峰 024076) 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禽白血病等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淋巴样肿瘤病。鸡白血病的病毒属于一类逆转录病毒,因该病毒转化基因在鸡体内的缺乏,致瘤速度较慢,该病毒主要在患病雏鸡粪便、病鸡血液、胚胎、泄殖腔以及羽毛囊中存在。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能力弱,对各种消毒剂都很敏感。病毒不耐高温,且病毒不耐酸、碱。病毒在50℃维持8分钟或60℃持续30秒,便可失去其活性,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 鸡白血病的类型包括淋巴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细胞性白血病肾母细胞瘤、骨石化病、血管瘤等类型,其中最普遍的是淋巴性白血病。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鸡,且母鸡的患病率高于比公鸡。幼龄鸡对于白血病毒比成年的鸡易感性高,4~10月龄鸡发病率最高。鸡白血病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可以横向传播,二是过种蛋垂直传播,其中主要传播途径是种蛋垂直传递。在自然条件下,其广泛存在于鸡群中,一般呈散发性,如在蛋鸡产业上,还会使蛋鸡停止产蛋,虽并非什么急性传染病,但经常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造成的死亡率达20%以上。 鸡只发病后,表现为食欲 不振、精神萎靡,渐进性消瘦。 鸡冠和肉垂苍白、皱缩、偶尔颜 色发青发紫,颈部、背以及翅侧 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不容易止 血。个别也在头部,鼻孔部,爪 部等处出现血泡,血泡破后血流 不止,有的直至流死为止,有的 病鸡流血后在血泡处凝固成痂, 过一段时间,血痂破了后又开始 流血,经过反复几次流血,有的 直至死亡。有的病鸡还表现为腹 部增大,像腹水症,有时可在体 表摸到肿大的肝脏,病鸡也存在 着突然死亡现象,日渐消瘦,行 走时呈企鹅状。病鸡泻痢,粪便 呈绿色或白色。随着鸡白血病的 病情逐渐发展,可在肺、脾、肝、 肠、睾丸、卵巢等器官引起病变生 成肿瘤,肿瘤一般呈灰白色、淡灰 黄色的肿块,大小和数量在各个器 官上的存在差异,通常最为常见的 是肝脏、脾脏的病变,最后病鸡因 极度消耗衰竭而死亡。 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 和降低种鸡群的感染率控制本病 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市场上对于 鸡白血病还没有针对性免疫保护 的疫苗,也没有针对该病毒有效 药物。因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种 蛋垂直传递,其疫苗免疫意义也 不大。我国市场目前没有针对鸡 白血病商品化疫苗,只能靠对种 鸡群内部净化。当前控制该病的 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种鸡选育和净 化。种鸡群如如发生鸡白血病, 鸡蛋不可再作种用。在鸡群中必 须经常检查鸡群的健康状况,如 果鸡群中发现病鸡和可疑病鸡, 可及时检出淘汰,病鸡和可疑病 鸡也无治疗价值,给鸡群适当投 服广谱抗菌药,提高免疫力,预 防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合理配 制饲料,适量添加其他营养物 质,增强鸡体抵抗力。 加强对鸡群饲养管理,科 学合理地配制饲料,合理添加多 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避免投放 发霉变质的饲料,降低患病的几 率,增强鸡群抵抗力。于成年鸡 和雏鸡抵抗病的能力不同,为了 防止疫病暴发,成年鸡与雏鸡不 宜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批次不 同,年龄差距大的鸡也不宜饲养 于同一栋鸡舍。一定要做好消毒 工作,对鸡舍及鸡舍用具要定期 进行消毒处理,对进出鸡舍的人 员及车辆也要进行切实有效消 毒。在鸡群的全进全出后,对鸡 舍要进行熏蒸消毒处理,降低患 病的概率。 料,不吃的猪可用板蓝根+林可、庆大合剂肌注。 2.2 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 隔离病猪,早期治疗,可用扶正解毒散+替米考星+磺胺间 甲氧嘧啶拌料,或替米考星或氧 氟沙星+卡那霉素、地米肌注。 2.3 混合有蓝耳、圆环的 咳喘(呼吸道综合征) 灵活运用疫苗干扰,抗病毒 药+泰万菌素,或支原净+强力 霉素拌料,或干扰素或血清+恩 诺头孢噻呋合剂肌注。 672019.7

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2)

实验室诊断 鸡白血病缺乏特征性症状,故单靠临床诊断难以确诊,必须结合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进行综合诊断。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①病料的采集与处理:分离病毒的最好材料是病鸡的血液和肿瘤组织。血浆用含有肝素(每毫升含60国际单位)的无菌注射器从心脏或静脉采血0.1~0.2毫升。肿瘤组织用无菌手术采取肿瘤,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5%或10%的匀浆液。 ②鸡或鸡胚接种:取血浆或肿瘤组织匀浆液0.1~0.2毫升,接种易感雏鸡皮下翅膜内,如含毒量大,在接种的易感雏鸡体内,肿瘤迅速增生,形成溃疡并转移。如含毒量低,肿瘤接种后35天才出现。如将病料0.2毫升脑内接种1日龄雏鸡,3~35天发生特异性死亡,肿瘤出现在脑内接种部位,如接种于11日龄鸡胚绒毛膜,接种后8天出现痘斑。 2.琼脂扩散试验 ①试验准备 Ⅰ.标准抗原:按说明书规定用蒸馏水稀释,充分溶解后使用。 Ⅱ.阳性血清:将新鲜肿瘤组织10倍悬液(含透明质酸酶50单位/毫升)接种于鸽翅下三角区,约于5周后形成肉瘤,于第7~8周采血,分离血清。 Ⅲ.被检样品:被检材料主要是鸡的羽翅,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肝脏或其他材料。2周龄以内的雏鸡可直接在新生的翅膀上选择4~6根,成鸡在翅膀上选择1~2根或其他部位上选择4~5根带有羽髓的脉管柔软的羽毛。剪下带羽髓的羽轴基部,置于小试管中,加生理盐水0.1~0.2毫升,用玻璃棒将髓压出,反复冻融3次。如用肝脏病料,研磨均匀后,用生理盐水制成10倍乳剂,冻融3次后,以3000转/分离心30分钟,除去脂层,置4℃冰箱内过夜,取上清液即为被检抗原。 Ⅳ.琼脂平板的制备:首先取优质琼脂粉,用万分之一硫柳汞pH值8.6的硼酸缓冲液制成1%琼脂液,加热融化后用两层纱布夹薄层脱脂棉过滤,以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将直径90毫米的平皿置水平台上,每皿倒入热融化琼脂液15~18毫升(约2.5~3毫米厚),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冷凝后加盖,将平皿倒置,于4℃保存,供2周内使用。 ②操作方法:将琼脂平板梅花形打7个孔,孔径5毫米,孔距2毫米,中央孔加阳性血清,两侧相对孔加标准抗原,其余孔加被检样品,每孔以加满不溢出为宜,切忽有气泡,平皿加盖置37℃温箱中,孔中液体吸干后将平皿倒置24~72小时观察结果。

禽白血病的防治

禽白血病的防治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 病原学 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录病毒科禽C型反录病毒群。禽白血病病毒与肉瘤病毒紧密相关,因此统称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本群病毒内部直径约35~45nm的电子密度大的核心,外面是中层膜和外层膜,整个病毒子直径80~120nm,平均为90nm。 禽白血病病毒的多数毒株能在11~12日龄鸡胚中良好生长,可在绒毛尿囊膜产生增生性痘斑。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1~14日龄易感雏鸡,可引起鸡发病。多数禽白血病病毒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内生长,通常不产生任何明显细胞病变,但可用抵抗力诱发因子试验(RIF)来检查病毒的存在。 白血病/肉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很快失活。本群病毒在pH5~9之间稳定。 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鸡能感染。Rous肉瘤病毒宿主范围最广,人工接种在野鸡、珍珠鸡、鸽、鹌鹑、火鸡和鹧鸪也可引起肿瘤。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6%。 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有病毒血症的母鸡,其整个生殖系统都有病毒繁殖,以输卵管的病毒浓度最高,特别是蛋白分泌部,因此其产出的鸡蛋常带毒,孵出的雏鸡也带毒。这种先天性感染的雏鸡常有免疫耐受现象,它不产生抗肿瘤病毒抗体,长期带毒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后天接触感染的雏鸡带毒排毒现象与接触感染时雏鸡的年龄有很大关系。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比较缓慢,多数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