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兽医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高职适用专业:畜牧兽医适用层次: 62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编写人员:吴旭锦审核人员:吴辉编审日期: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动物病理检验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接的桥梁。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动物病理检验技术以家畜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微生物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家畜疫病防治技术、动物外产科病防治技术等临床学科紧密相关,成为学习临床学科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为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学习,使学生掌握正常机体的生理、生化、解剖、组织等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疾病时机体在上述各方面带有共性的变化及其原因和机理。
同时,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总学时理论时数实践时数绪论绪论22 第一章疾病概论22 第二章水、钠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642 第三章贫血22 第四章缺氧22 第五章休克44 第六章发热44 第七章黄疸22 第八章免疫病理自学第九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642 第十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642 第十一章代偿、适应与修复642 第十二章炎症862 第十三章肿瘤自学第十四章动物器官病理862 第十五章动物病理诊断常用技术422 合计6248145、建议参考书 [1] 周铁忠·动物病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陆桂平,动物病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 高丰,贺文琦·动物病理解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佘锐萍.动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考核要求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
《动物病理》课程设计.

姜八一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说课内容
动动
1. 课程设置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2. 教学目标和内容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计计
4. 教学条件 5. 考核与评价 6. 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
动动
物物
(一)课程定位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二)课程设计
体体
设设
计计
(一)课程定位
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二)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三)教学手段
2.电化教学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完成教学。
2.教学组织
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通过项目 化的实训项目,以验证 性实验、综合性实训和 教学实习(周)的形式 完成教学。同时利用课 余时间,以学院动物医 院外检和临床病例诊断 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 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 工学结合模式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动动
物物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兼职教师李兆华为学生上现场课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动动 物物 病病 理理 课课 程程 整整 体体 设设 计计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物病理适用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1.前言1.1课程性质动物病理是兽医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接的桥梁。
它以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动物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字等临床学科紧密相关,成为学习临床学科的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临床诊断与防治疾病打下基础。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动物病理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动物病理的最新进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动物病理教师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因此~作为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基础课程动物病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2设计思路《动物病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兽医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动物病理课程体现了职业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植物学自身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动物病理课程标准》选择了常见的病理现象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建议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2.课程目标通过一学期动物病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熟悉疾病过程中动物机体代谢、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的一般特点。
《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兽医病理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course for Veterinary Pathology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8课程总学分:1.5专业:动物医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00~300字)兽医病理学实验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兽医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着重于辅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课的理解,通过对病变器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联系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大体病变和微观变化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600字以内)教学目的:1.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2.使学生掌握大体病变的形态特征、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掌握病理生理变化特征及观测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病理解剖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要求:掌握和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精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设置(一)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实验类型:课程实验2、实验学时数:43、实验目的(1)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大体病变特征(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显微变化特征4、实验内容(1)眼观标本观察:充血、淤血、血栓、梗死、出血点、出血斑、血肿(2)显微切片观察:肺充血、肺淤血、肝淤血、肺出血、血栓5、实验要求(1)观察并理解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机体不同部病理解剖学变化,掌握病变特征和病变规律。
(2)观察并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显微变化,掌握病变特征和病变规律。
6、实验仪器设备大体标本、显微镜、教学切片、多媒体设备(二)实验二:物质代谢障碍1、实验类型:课程实验2、实验学时数:43、实验目的(1)掌握局部物质代谢障碍的大体病变特征(2)掌握局部物质代谢障碍的显微变化特征4、实验内容(1)眼观标本观察:肝脏褐色萎缩、脾萎缩、肠壁萎缩,压迫性萎缩、神经性萎缩、颗粒变性、脂肪变性(肝),凝固性坏死(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干性坏疽。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动物病理学是兽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和疾病病理学(细菌性疾病病理、病毒性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三部分组成。
动物病理学需以基础兽医学中的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
因此,动物病理学在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达成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兽医疾病诊断的能力,奠定执业兽医师基本职业素养和成长为优秀的兽医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兽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2. 掌握病理变化的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方法。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32学时开设学期:第2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病理》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病理》通过掌握病理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发生机理,对疾病的诊断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
我们倡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原则,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对理论知识、技能的深度要求做了相应调整。
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以服务“三农”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紧密结合育人才的办学思路和“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就业岗位为动物疫病防治员,其核心能力为使为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正确识别基本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仅供参考)动物病理课程标准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动物病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我系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医学方向)各专业的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门课程是通过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及机体在发病时所呈现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作出疾病的诊断,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门课程以《动物解剖与组织》、《动物生理》、《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小动物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同时为学生考取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1.2课程理念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按照就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了以就业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知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培养目标。
在知识培养目标中,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动物病理的相关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能力培养目标中,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认识各种病理变化,学会常见动物的剖检方法和要领;在思想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作风。
本课程按照高职高专动物疫病防治专业、畜牧业生产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以“岗位为目标、技能为轴线、生产项目驱动”的原则进行设计,进一步有目标的强化技能,理论则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应职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和学生就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课程结构,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经过对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兽医、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动物疫病诊疗,兽药售后服务,养殖场中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动物病理检验技术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的形态、代谢和机能变化,来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卫生检验、食品卫生检验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等课作为基础,同时又为动物食品卫生检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疫病检疫技术等后续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性学科。
由于本课程可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诊断及病变的检验,因此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2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动物病理检验技术课程建设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紧扣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动物检疫检验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导向和能力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教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满足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计的思路:
1.2.1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将“智、能、德”融为一体,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道德培养,全面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2突出实践技能教学。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按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将教学置于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之中。
1.2.3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动物检疫检验工作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学习内容序化为20个项目,每个项目又进一步细化为便于分阶段实施的学习任务,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又是动物疾病防治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1.2.4推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为解决传统的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引入“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项目,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
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1.2.5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与畜牧兽医企业行业专家合作,根据畜牧兽医企业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1.2.6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强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趣味式等教学方法。
1.2.7运用丰富先进的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2.8改革考试考核。
改变过去考试过程中存在的“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平时、重期末;轻过程、重结果”的弊病,通过加强过程考核、任务考核和技能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经过和转归;
掌握疾病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了解各系统器官常见的病理变化;
掌握动物尸体剖检的方法。
2.2能力目标:
2.2.1专业能力:
能正确识别疾病常见的眼观病变和组织学病变;
能正确观察与分析疾病状态下畜禽机能和代谢的变化;
能独立进行常见动物的尸体剖检,并能综合分析病变,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2.2.2方法能力:
观察和分析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横向和纵向对比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2.2.3社会能力:
团结和协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
2.3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持续学习能力;
探索与创新能力;
吃苦耐劳、扎实肯干;
创业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学方法
4.1.1采用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边讲边练、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1.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趣味式”、“问题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互动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3注重挂图、视听光盘、多媒体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4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劳动安全或生物安全网站、数字图书馆等网上信息资源,促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转变、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2教学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考核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采用素质考核、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具体考核评价方法如下:素质考核占20%,知识考核占50%,技能考核占30%,任务考核占20%
4.3教材编选
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
选用的教材不能完全符合本标准时,可编写辅导教材进行充实。
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致,又要结合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
4.4教学条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光盘、挂图等,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
与知名动物检疫检验机构深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工学结合,强化顶岗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