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育种学期中复习资料
育种学复习重点资料

育种学复习重点资料绪论1.作物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4.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人工进化的科学;综合性应用的科学;实践性强。
5.作物育种学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和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极品种类型1.作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主要包括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还有两种特殊方式是自交不亲和性和雄性不育性。
无性繁殖包括植株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生殖无性繁殖。
无融合生殖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
2.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3.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和品种。
包括了自花授粉作物的常规品种和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
4.自交系的理论亲本系数:具有亲本纯合基因型的后代植株数达到或超过87%,就是自交系品种。
5.自交系的育种特点:1、自交+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2、创造丰富变异群体从中进行单株选择。
6.杂交种品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7.杂交种遗传特点: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个体间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目录1、绪论 (1)1、林木育种学 (1)2、林木选育技术基础 (1)1、种内多层次变异: (1)2、交配系统 (1)3、遗传力 (1)4、配合力与育种值 (2)5、遗传增益 (2)6、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2)7、人工选择 (3)8、选择类型 (3)9、配合选择 (3)3、遗传育种资源和树木引种 (3)1、遗传资源 (3)2、遗传多样性 (3)3、林木遗传资源管理 (4)4、乡土树种 (4)5、外来树种 (4)6、引种 (4)7、引种原则 (4)8、引种成功的标准 (4)4、种源与优树选择 (5)1、种源试验 (5)2、种源试验目的 (5)3、种源试验的作用 (5)4、地理变异模式 (5)5、种子区划 (6)6、种子区划依据 (6)7、优树选择 (6)8、选优林分条件 (6)5、杂交与倍性育种 (7)1、杂交 (7)2、杂交育种 (7)3、杂种优势 (7)4、显性假说 (7)5、超显性假说 (8)6、杂交方式 (8)7、亲本选择的原则 (8)8、花粉生活力鉴定 (9)9、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9)10、林木多倍体育种的主要意义 (10)11、林木多倍体诱导的基本途径 (10)12、林木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10)6、无性系选育、繁殖与造林 (11)1、无性繁殖 (11)2、无性系 (11)3、无性系选育 (11)4、成熟效应 (11)5、位置效应 (11)6、无性系选育和造林的优势 (12)7、无性系造林的问题 (12)8、无性系造林问题的对策 (12)7、种子园 (12)1、种子园 (12)2、种子园种类 (13)3、无性系配置 (13)4、母树林 (13)8、遗传测定 (13)1、遗传测定 (13)2、遗传测定解决的问题 (13)3、交配设计 (14)4、常用试验设计 (16)9、林木抗逆性育种 (16)1、抗逆性育种 (16)10、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16)1、木材密度测定 (16)11、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17)1、生物技术 (17)2、组织培养 (17)3、遗传标记 (17)4、遗传标记的种类 (17)5、分子标记技术 (17)6、分子标记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18)12、林木育种策略与多世代育种 (19)1、绪论1、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育种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1.MA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借助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的基因型进行选择。
2.测验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
3.纯系:对突变和杂交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和群体。
4.复交: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5.光温敏雄性不育:由光、温诱导的雄性不育。
6.回交:两亲本杂交后的杂种F1与亲本之一再次杂交的方式称为回交。
7.基因聚合:将分散在不同品种中的有用基因聚合到同一个基因组中。
8.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9.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其他若干个亲本杂交后杂种F1的生产力或某个数量性状指标的大小。
10.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其自交不亲和性受配子体基因型控制,表现在雌雄配子间的相互抑制作用11.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
12.双交种:通过双交的杂交方式培育出的种子称为双交种。
13.特殊配合力:某特定亲本品种配置杂交组合在某一数量性状上的实际水平与根据其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推算的理论值的偏差。
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是不能遗传的部分。
14.天然异交率:作物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的概率。
15.系谱法: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单交F2,复交F1)开始选株,分别种成株行,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选优,直至选育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是升级进行产量实验。
16.选择育种(系统育种):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种比较实验和生产实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17.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18.一般配合力:某一纯系品种与若干纯系品种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所决定,为可遗传的部分。
19.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20.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育种学复习资料

园林植物育种学1.园林植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
2.中国曾被世界园艺界称为“园林之母”。
其意是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丰富和栽培植物品种的多彩多样。
(向外传的比如:茶花类、菊花、百合、荷花、芍药、牡丹、杜鹃、月季等等)3.育种是通过引种、选种、杂交育种以及生物技术育种或者良种繁育。
4.园林植物育种研究的对象:园林植物的观赏性、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
5.园林植物育种学贩具体内容主要有:育种对象的选择、育种目标的制定、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创新、利用的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分析、鉴定、标记、选育的原理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和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登录的程序和方法,品种保护的措施;品种推广和繁育的程序和方法。
(品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6.园林植物品种的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梅、兰、竹、菊是中国民族花文化的精髓)7.我国古代花文化花卉育种的主要方式:1)引种、2)实生苗育种3)土肥水管理4)嫁接5)压条8.育种除了一般观赏性外:还有一是抗性育种、二是适应花卉商品生产的育种。
9.选拔野生花卉就注意以下几点:观赏价值第一、有特殊优点、抗逆性很强、适于作地被植物、选种与引种驯化相结合。
10.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制定原则: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明确选育的具体性状及其指标;制定育种目标要注意不同类型品种的合理搭配。
11.园林植物育种目标:1)园林花卉主要观赏优点:花型、花色、叶形、叶色、株型、芳香、彩斑。
2)抗逆性强:抗病虫、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热,抗污染育种;3)延长花期;4适宜生产、耐运输的切花;5)低能耗。
12.育种技术:1)常规育种特点:简单易行、价格低廉、育种周期长、创造的变异有限、有性杂交产生的变异依赖于亲本性状;2)非常规技术(包括诱变、分子生物学技术、离体培养技术)特点:技术精度要求高、需要一定仪器设备、育种同期相对较短可以极大地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变异,遗传物质的交流可以跨跃特种之间的天然隔离、需要注意生物安全问题。
育种学考试复习资料

选择(1分×10)名词解释(2分×10)填空(1分×20)判断(1分×10)简答(6分×4)论述(16分×1)填空1、进化的基本要素:变异、遗传、选择2、种质资源的类别:主栽品种、地方品种、原生种及原始栽培类型、近缘种、育种材料3、种质资源的保存: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种子保存、种植保存、离体试管保存、利用保存、基因文库保存4、花粉活力检测:形态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发芽检测、花柱压片检测(花粉管萌发情况)5、雄性不育性的表现类型和遗传方式1.雄蕊退化2.花粉败育3.功能不育4.部位不育名词解释1、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性状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可用适当的繁殖方式保持群体内不妨碍利用的整齐度和前后代遗传的稳定性,以及具有某些可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标志性状的家养动植物群体。
2、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引种:植物的任何种类和品种在自然界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他们从原来的分布范围引到新地区的实践活动叫植物引种。
4、芽变: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5、实生选种:针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为改进其经济性状、提高品质而进行的选择育种。
6、常规杂交育种:按育种目标选择选配亲本,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将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并对其后代进行多代选育,获得基因型纯合或接近纯合的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优势杂交育种(优势育种):利用杂种优势选育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品种的过程叫优势杂交育种。
8、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即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个体在生活力、生长势、适应性和丰产性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现象。
9、自交系:是由一个单株经过连续数代自交和严格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基因型纯合、遗传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8育种学资料整理

8育种学一、名词解释(6X3’=18’)1.嵌合体:组织发生层的细胞中含有不同的遗传物质,由此发育形成不同遗传背景的植物组织或器官2.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自然条件与原产地差异较大,或引入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改变(或扩大)植物的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的引种方式3.回交: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
4.自交不亲和性:指在两性花植物中,雌雄配子都有正常的授粉受精能力,在不同基因性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但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5.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性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6.多倍体育种:利用各种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园艺植物表现优良的倍性群体。
7.杂种优势: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其植株性状的表现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8.诱变育种:是指人为地采用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手段,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物质的变异,经过选择和鉴定,培育和创造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自交系:指从某品种的一个单株连续自交多代,结合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10.自交不亲和系: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选择,选育出自交不亲和性能稳定遗传、同一株系内株间授粉不亲和的自交系。
11.有性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选择选配亲本,通过人工杂交,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之中,对其后代进行培育选择,比较鉴定,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的定型新品种的一条育种途径。
12.园艺植物育种学:研究园艺植物现有品种的改良以及培育优良新品种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13.品种:是经人类选育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要求的、遗传上相对稳定的栽培植物群体。
14.种质:是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15.良种繁育:是一门研究保持品种种性和优质种子生产技术的科学。
16.繁殖系数:指种子繁殖的倍数。
育种复习提纲(1)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20分)1、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2、种质资源:指已经用于或可用于选育种的各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的总称.3、嵌合体: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
(嵌合体现象:经过诱变处理后的植株或枝条,往往出现突变细胞和未突变组织共同组成的植株或枝条的现象。
)4、异源多倍体:含有2组以上同一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原来个体染色体组本身的倍增。
同源多倍体: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染色体组形成的多倍体。
5、一般、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 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
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特殊配合力: 被测系与一特定的(自交系或基因型纯合的品种)杂交 F1的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
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
6、纯系及自交系:从突变中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ppt)自交系( inbred line ): 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主要为异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制种提供亲本。
(一同学找的)7、抗扩展:病原物入侵到植物体后,由于植物体的能动反应,可以排除或减少病原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将药原物孤立起来,限制在入侵点,不让其扩大发展。
8、远缘杂交不亲和性:远缘植物间的杂交,由于性因素差异较大,引起双受精过程不能顺利完成,无法获得正常的果实或种子.9、良种繁育:将选育的优良品种扩大繁殖并推广于生产的过程。
良种繁育是前承品种选育,后接生产推广的重要中间环节。
主要任务是迅速繁殖新品种种子和种苗、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种性、要按环境类型区繁育良种。
10、品种品质:种子种苗的真假和纯度。
播种品质: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含水量、病虫害等。
种苗的发芽势、成苗率、病虫害等。
11、驯化、归化引种:归化引种(简单引种):是原分布区和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由于引种植物的适应范围较广,以致于不改变其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环境。
植物育种学复习整理1

绪论1.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变异、遗传、选择。
2.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和创新;植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的关系;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田间及实验室实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4.三个基本要求: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总称为DUS优良(elite)适应(adaptability)简称EADUS第一章育种目标5.育种目标:在一定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选育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性。
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的根据和指南,是育种工作的根据和指南,是育种工作的设计蓝图,具体有:确定品种改良的对象和方法;育种材料的收集、亲本的选配;育种材料选拔标准的确定;育种的鉴定和培育条件。
6.株型育种:株型育种就是改善品种株型态势的育种,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生产,增加产量。
7.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和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作物经济产量的高低与光合作用产物的生产、消耗、分配和积累有关。
8.品质性状: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和商品品质等。
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提高品质性状的原因:(1).作物品种的某些品质特征与产量直接相关,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
(2).改良作物品质,有利于保证人、畜健康。
(3).农产品的品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加工工业产品的产量、品质与生产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部分自己看、黄色标记为重点(仅为助教意见,其他没标记的也要看)第一章家畜的起源、驯化与品种名词解释家畜:(广义)指在人类控制干预下,能够顺利进行繁殖的、有相当大的亲体规模、并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遗传下去的家养的脊椎动物。
(狭义)仅指属于哺乳纲的驯化动物,属于鸟纲的驯化动物则称家禽。
驯养:指捕获的野生动物在幼龄时经过调教和训练使其顺从和驯服,有时能按人的指挥和示意完成一些动作。
驯化:经过人类数千年的饲养、选择与育种,使动物体型发生巨大变化,完全失去野性,生活习性改变,并使其对人类有很大依赖性。
种: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
品系:属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指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经自交或近亲繁殖若干代以后所获得的在某些性状上具有相当的遗传一致性的后代。
简答品种具备的条件:1、来源相同;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3、遗传性稳定;4、一定的结构;5、足够的数量;6、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
品种形成的因素:1、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生产性能水平、集约化程度),举例:荷斯坦牛与美利奴羊(参考书14页);2、自然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降水量;海拔高度;阳光强度、光照时间),举例:阿拉伯马和牦牛(参考书15页)。
畜禽品种分类方法:1、按改良程度(原始品种和培育品种);2、按体型和外貌特征(体型大小、角有无、尾大小或长短、毛色羽色、鸡蛋壳颜色、骆驼峰数);3、按主要用途(专用品种和兼用品种)举例:参考书16-17页。
列举国内外著名的畜禽品种及主要用途:猪(长白、大白、杜洛克:肉用);牛(荷斯坦、娟姗:乳用;西门塔尔:乳肉兼用;海福特、安格斯:肉用)等。
(参考课件实验一)第二章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名词解释性状:个体可观察或测量的任何特性。
表型:个体某一性状观测得到的种类或度量所得的数值。
基因座位:染色质上一个基因特定的座位基因频率: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占据同一基因座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取值范围0-1,是群体遗传特性的基本标志。
p+q=1。
基因型频率:在二倍体的生物群体中,某一个基因座的特定基因型在其全部基因型中所占比例,取之范围0-1,同一基因座的所有基因型的频率总和为1。
D+H+R=1.质量性状:变异可以截然区分为几种明显不同的类型,一般用语言来描述。
特点:1、个体间的差异为描述性或分类;2、非连续分布;3、受1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4、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例如:角型、毛色、伴性遗传、遗传缺陷等。
数量性状:个体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变异是连续的。
特点:1、数量性状在个体间的差异体现在量上或程度上,一般很难描述,需要度量;2、在一个群体中,变异呈连续性;3、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例如:产奶量、体重、体长、日增重、蛋重等。
阈性状:具有一个潜在的连续型变量分布,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控制,与数量性状相同;表现呈非连续变异,与质量性状相同。
次级性状:也称功能性状。
泛指在生产中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影响生产效率影响综合经济效率,因此具有较高经济意义,而本身遗传力偏低的一类性状,如繁殖性状、抗病性状等。
功能性状:(同上)遗传缺陷: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畜禽遗传性疾病。
多数受单个隐性有害基因控制。
当隐性有害基因纯合时,导致遗传缺陷的发生。
加性效应: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相等并且累加后得到的效应。
显性效应:如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基因能够一直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的效应。
其中起抑制作用的基因是上位基因,若其是显性,则有一个等位基因发挥效应。
等位基因的效应。
上位效应:如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基因能够一直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的效应。
非等位基因间的效应。
遗传力:(广义)指数量性状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它反映了一个性状受遗传效应影响有多大,受环境效应影响多大。
h2=V G/V P(狭义)指数量性状加性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h2=V A/V P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指标。
可重复度量的性状才有重复力。
r e=(V G+V Ep)/V p遗传相关: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大小。
公式见课件第二章2。
表型相关:表型相关指同一个体两个数量性状度量值间的相关。
永久环境效应:在某个生长发育阶段,随机环境效应对个体性状表现造成终生影响。
暂时环境效应:短时间的偶然的不可控制的作用于个体性状的影响。
简答比较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和阈性状遗传基础、表现形式和受环境影响程度:(参考课件第二章1表格)Hardy-Weinberg 定律(群体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及群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检验:要点: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选择、突变、迁移等因素影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保持不变;2、在任何大群体中,不论初始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个世代的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可达到平衡状态;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以后世代随机交配下去,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3、在平衡状态下,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关系如下:D=p2,H=2pq,R=q2 检验:利用χ2检验判断这一频率关系,并判断群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微效多基因假说的要点:1、数量性状是由多个效应微小的基因控制;2、这些微效基因的效应相等且相加,故又称累加基因,3、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4、这些基因间一般无显隐性区别;5、数量性状同时受到基因型和环境的作用,而且数量性状的表现对环境影响相当敏感。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三种剖分形式,并说明其理由:P①=G+E ②=A+D+I+E③=A+R原因:①数量性状表型值(P)线性剖分为基因型值(G)和环境效应值(E)两个部分;②基因型值(G)可剖分为育种值(A)、显性效应偏差值(D)和上位效应偏差值(I);③D和I存在于特定基因组合中,不能稳定遗传,与环境效应(E)统称为残差效应,记为 R。
重复力、遗传力、遗传相关三大遗传参数的定义和基本公式:(同名词解释)三大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基本特征:1、遗传参数具有群体特异性:同一性状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的遗传参数有所不同,受选择的影响;2、同一性状在同一群体里、一段时间内遗传参数变动范围不会太大,由遗传基础决定;3、准确估计遗传参数需要准确完整系谱和足够大样本含量;4、最好使用本群体参数,如果不具备条件可参考其它群体。
畜禽主要数量性状的分类,以某一品种的相应性状举例说明:根据性状的生物学基础、遗传规律、经济意义、利用方式和测定方法等分为:产奶性状、生长发育、产肉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状、役用性状、品质性状(蛋品质、肉品质)、体形外貌性状(某一品种举例参考课件第二章2)第三章生产性能测定名词解释性状:(同第二章)表型:(同第二章)生产性能测定:确定家畜个体在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性状上的表型值的育种措施。
测定站测定:指将待测的畜群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
场内测定:直接在各个畜牧场内进行的性能测定。
个体识别:即个体编号ID。
个体编号基本原则唯一性、有明确含意、简洁易读。
系谱记录::一个个体的父母亲及其祖先的编号记录,目的是追溯个体的每个祖先。
简答生产性能测定在家畜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1、为家畜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2、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3、为评价畜禽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4、为畜牧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5、为评价不同的杂交组合提供信息。
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原则:1、测定性状的选择(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一定的遗传基础、符合生物学规律);2、测定方法(精确性、广泛实用性、经济实用);3、测定结果记录与管理(简介、准确、完整,表情系统环境因素,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
如何实施生产性能测定:1、应由一个中立的、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去组织实施,已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2、不要一味地追求最好的仪器设备、最完美的组织形式,应考虑投入产出的最佳比例;3、在一个育种方案的范围内,性能测定的实施要有高度的统一性;4、要有连续性和长期性;5、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测定性状,改进测定方法,使用最现代化的记录管理系统。
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发展趋势:测定站测定优点:1、测定结果具有客观性、中立性;2、受环境影响小,被测畜群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遗传差异,有利于遗传评定和遗传参数的估计;3、可以对需要特殊测量设备或较高技术要求、较多测定人力的性状进行测量。
缺点:1、测定成本较高;2、测定规模有限;3、容易传播疾病;4、基因型-环境互作。
场内测定的优缺点:刚好与测定站测定相反若场间个体缺乏遗传联系,不能跨场进行遗传评定。
目前,场内测定已成为世界各国性能测定的主要方式,测定站测定主要用于需要特殊设备才能测定的性状。
个体识别在动物育种中的意义和个体编号的基本原则:1、意义:(参考书自己理解)2、基本原则:唯一性、有明确含意、简洁易读。
体型外貌评定在家畜育种中的作用。
以奶牛为例说明体型外貌评定的要点:(自己总结课件)胴体品质性状的在家畜育种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胴体品质测定的内容:(自己总结课件)家禽生产性能的主要测定指标及定义:(自己总结课件)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主要测定指标及定义:(自己总结课件)(以上四个自己总结题可能会出其中一题)第四章选择原理与方法名词解释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完成的选择过程。
人工选择:按照人为制定的标准选择,其目的则使家畜更加有利于人类。
留种率:p=被选留种个体数占参加性能测定的个体数的比例。
选择差:(公式△P=书128页)被选留个体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
表示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选择强度:(公式:i=△P/σp=z/p)标准化的选择差。
选择反应:(公式:△G=σA*i*r AI)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改进的程度。
代表了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遗传进展:(公式:△G=σA*i*r AI)即选择反应。
遗传进展(率):(公式:△Gt=σA*i*r AI/L)选择反应除以平均世代间隔。
直接选择:(自己理解)间接选择:当某些性状表现过晚或测定手段复杂而昂贵时,利用易测的遗传相关较高的辅助性状对目标性状间接的选择。
直接选择反应:△Gt(自己理解)相关选择反应:C△Gt(参考书作业题6)相关选择效率:C△Gt/△Gt,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
个体选择:也称为大群选择,只是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值选择。
家系选择:家系指的是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
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均值决定个体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