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导语: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的很多散文貌似游记,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独特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

他的散文秉持高度的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审视和反思,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给予借鉴,热烈呼唤健全的民族文化人格。

他的散文融理性与感性、哲思与诗情于一炉,将当代散文推向辉煌。

一、理性的回归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前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关于真理的大讨论至今仍回响不休。

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第一乐章。

在《文化苦旅》专栏的序中,作者说:“这是一个极为苦涩的旅程。

”这既指旅途中鞍马舟车的劳顿之苦,也有对传统文化清醒的理性认识的思索之苦。

苦旅之苦,更多来源于作者“时时总想远离什么,又不知走向何处”的思索。

于是,在余秋雨的笔下,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柳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

一番巡天入地的遥看和近观,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新鲜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生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

在《柳候祠》中,作者说他是梦中应柳宗元的邀请而去凭吊的。

世人皆醉,唯余独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走入散文世界,形成了对文化进行理性思索的特点。

《山居笔记》使余秋雨成为真正的余秋雨。

《文化苦旅》已是卓尔不群,而更为高峰的是《山居笔记》诸篇。

如果说《文化苦旅》诸篇的理性思考仍被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游记色彩所掩抑的话,那么《山居笔记》诸篇中理性的思辨已形成不可阻遏之势,借着“散文表述”的载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到了文字叙述的空间。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首先在于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他在作品中能够信手拈来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等,使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对莫高窟、都江堰等历史遗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其外观和现状的展现,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思考相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了解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余秋雨先生必定是在平日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独特的视角与观察余秋雨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努力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人遭遇的同情上,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造成这些命运的深层原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他的观察也非常细致入微。

他能够捕捉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他会注意到光线的变化、风声的轻响等微小的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三、生动的描写与抒情余秋雨的散文在描写方面非常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河流的描写:“河,就像一位刚刚分娩的母亲,在疲惫中仍然洋溢着温馨和慈祥。

”将河流比作刚刚分娩的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温柔和包容。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余秋⾬散⽂的⼈⽂内涵与艺术魅⼒余秋⾬散⽂的⼈⽂内涵与艺术魅⼒ 导语:余秋⾬的散⽂开创了散⽂的⼀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的领域,蕴含着丰富⼈⽂因素,具有迷⼈的艺术魅⼒。

⼀、丰富的⼈⽂内涵是其基本风格 1、关注中国传统⽂⼈的⼈格精神 在余秋⾬的笔下,闪现出⼀⼤批中国⽂学史上熠熠⽣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命运多蹇的⼈,如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贵⼜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不容于朝廷,受到⼩⼈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命⼒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

”作者描写了伟⼤诗⼈苏东坡⼀次次地被⼩⼈诋毁,⼀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投⼊到⽂学创作中。

事实证明,他的⼤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的悲剧性命运的展⽰,使⼈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明史是⼀部苦难深重的⽂明史,⽂明的发展史是⼀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抗争的搏⽃史。

2、寻找隐藏于⼭⽔古迹的⽂化意蕴 余秋⾬的散⽂⼤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只关注景物的⾃然现象,多以个⼈的感情抒发和⾃我表现为主,⽽是⽤他深邃的⽬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总是古代⽂化和⽂⼈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底的⼭⽔,并不是完全的⾃然⼭⽔,⽽是⼀种⼈⽂⼭⽔。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感性⽣活的抒发的散⽂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个引⼦,“⽂⼈的魔⼒,竟能把偌⼤⼀个世界的⽣僻⾓落,变成⼈⼈⼼中的故乡,他们褪⾊的青衫⾥,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当代学者余秋雨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人文思想为基奠,在散文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融历史人文风物哲理等于一体,且走且评,开创了散文领域的一代新风。

在余秋雨散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历史气息充分体现了这一代散文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拓展,展现了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文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王颖琪 厦门外国语学校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一经面世就盛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

余秋雨散文是一种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其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文化意蕴上,余秋雨散文一直都有一个鲜明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秋雨散文和普通的传统散文不一样,它突破理论以往散文文体的约束,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独到运用自己的创作风格使之突破传统散文的框架,发展了语言特色和新的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55-01引言: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

“余秋雨现象”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

因此,研究余秋雨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德与人性关怀1. 《丰乳肥臀》中展现了家庭和睦、孝道尊重等传统美德。

《丰乳肥臀》是余秋雨创作于199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多代人命运变迁和生活经历描写,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对于亲情、孝道和尊重长辈等美德追求。

小说中描写出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坚守,传达出了对于家庭和睦和传统美德的强烈呼唤。

2. 《文化苦旅》中关注了人性的尊严和关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其中一篇名为《人性尊严与人性关怀》的文章,探讨了人性尊严与关怀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余秋雨通过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对他人尊严和关怀。

他强调了个体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理解、宽容、尊重与关怀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自身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三、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融合1. 《山海经》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自然景观之间融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

余秋雨在其中选取了一些神话故事,并结合自己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秘与奇幻,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独特魅力。

2. 《秋雨集》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秋雨集》是余秋雨创作于1984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

余秋雨以他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于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细致入微地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于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6期Dec.2008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125 NO.6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3刘 华(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58)[摘要]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

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述评[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8)06-0123-04 “余秋雨现象”是当代中国文坛的独特景观,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在文坛可谓一枝独秀。

他用文化散文文体进行文化反思,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鲜明的文化内蕴,他在写作范式和散文内蕴上都有很大突破,开创一代学者散文之新风。

因此,其散文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余秋雨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强烈关注。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到2007年底止,对余氏散文的评论文章多达640余篇(以输入关键词“余秋雨”检索《中国知网》1990年至2007年度数据为准)。

对一个作家、文化人,评论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论者在长时间里连续不断的关注,无论或褒或贬,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

在如此繁多的评述中,本文试图从余氏散文的文化意蕴和创作风格两方面对已有的评论加以梳理,力求较全面细致地考察和分析,挖掘其散文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余氏散文在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氏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从一而终都灌注一个鲜明的主题:即文化。

正因为如此,众多的论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其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上,总括起来主要有:华夏文化,对历史的反思和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健全人格的重铸等。

从近年来的研究看,笔者认为司马小雯《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1]一文,对余氏散文在对文明与文化的体悟上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从人本角度予以肯定,“余秋雨是对文明、文化有极强的感悟力的学者,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意识的作家———因此他的‘个人’就必然牵扯着厚重的文人观念、知识分子意识,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便是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

彭志芳从人生的微观角度和从民族、国家的宏观角度出发,阐释了余秋雨对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的内蕴的挖掘。

“他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把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灵魂。

”“余秋雨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探索,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显扬,并以令人信服的形式宣告:未来的民族文化之树,必然也只能植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这样,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不朽生命就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2]。

孟凡根从当前文学环境出发,这样评价余秋雨其人其文,“余秋雨作为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学者,其散文充斥着道德理性是不足为奇的。

他在对物欲横流、腐败滋生、道德沦丧、精神空间逐渐萎缩的时代,用散文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实的猥琐进行改造与重筑。

”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散文传达出来的强烈现代意识。

这也是余秋雨散文提倡文化反思的意义所在。

[3]李瑞龙也从现实意义角度阐释了余秋雨散文的内蕴。

“余秋雨3213[收稿日期]2008-10-09[作者简介]刘 华(1977-),女,重庆市石柱人,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散文,除了他的睿智妙语和历史厚实之外,还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蕴是不容小觑的。

其实,每个人在读他的文章之后,首先为之震撼的必定是他那独到的思想和精深的见识。

”“他真的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意绪,一种判断,一种感觉,一种状态,一种见地,让人感悟到人生的多艰,岁月的多难,生命的智慧,以及思想的光芒。

这正是大文化散文所时刻追求的最高要义,以及最需实现的主要任务。

他常常让我们感慨,生命有寂寞难耐但需操守,岁月有无情变迁但终有启发。

当你达到一个通灵人的境界时,你就可在平凡中见真谛,于无声处听惊雷了,那该是一种多大的惬意!而余秋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让你在这个方向不断前行,不断得到召唤和启发”[4]。

李敏霞从哲思层面来审视,给余秋雨散文的意义给予肯定评价。

“余先生的笔触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探入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膏肓。

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强烈的轰动,优美的文笔之外,深刻的哲思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一经用自己的体悟来关照民族兴亡文化是非,那么,他的体悟再小也就变成大哲思,他的文章也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5]。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王萍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6]、徐万平的《人类文明的思考者蒙昧文化的批判者———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7]、季丹的《寻求文化生命之根———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看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关照》[8]、杨林昕的《文化的良知与终极命运的反思———论余秋雨散文对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思考》[9]等等。

对于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体悟,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对蒙昧和野蛮的摆脱,人类发展的大过程如此,每个历史阶段的小过程也是如此。

直到今天,我们大概还躲不开与蒙昧和野蛮的周旋,因此文明永远显得如此珍贵”、“文化要求公开,文化要求透明,文化要求传播,文化要求共享,文化要求化解,文化要求沟通,文化只要真正发挥自己的健康效能,那就会克服恃弱、逞强这样的偏执心理。

文明的延续是生命化的”。

[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散文是经由自己体悟和思考后形成的感叹。

而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期待和呼唤。

从文人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看,胡勇胜认为,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

强烈的文人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

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文化多元的冲击下,文人特有的文化良知和时代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

[11]彭志芳在《再读余秋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一文中也指出,余秋雨“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便是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12]。

在健全人格的建构上,王新菊认为,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探寻着健全的文化人格”、“以文人的文化良知追寻着高贵的文化人格”、“以他生命的体悟和对中外文化的比照,追寻着人性的本真”[13]。

同样,李任中、伍斌从作品中分析出三个方面:一是独立不羁,真诚透彻;二是刚健有为,百折不挠;三是豁达开放,宽容浩瀚[14]。

类似的阐释还有孙碧平的《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特点》[15],隋岩的《隆重的生命排场———余秋雨散文呼唤的文化人格》[16],方警春的《文化人格,立德之基———论余秋雨散文的精神旨归》[17]等。

对余氏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除了以上评述外,还在剖析中国城市文化弱点、人文精神的探寻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关注。

综观研究者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值得肯定是论者对余氏散文的内涵作了较为全面的发掘。

但当余秋雨散文作为“余秋雨现象”进入研究视野时,受众特别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这个现象在整个文学史、特别是在散文史上的价值、地位,然而,目前这个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作更深层次的思索。

二、关于余氏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

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体现。

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来看,孟凡根从余秋雨散文的选题题材的角度入手,表达了与以往小品散文的不同。

余秋雨散文的气势宏伟,视野开阔,博大精深,“他的散文也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余秋雨则不同,虽然也是大场景、大主题,但是由于对历史的情有独钟,访古、寻古、探古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命脉,在探古寻幽之中虽然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古代文化、文人的仙踪遗迹的思考”[18]。

同样,王萍从命题这个层面也说明了余秋雨散文与以往传统小品散文的差别。

“长期以来,散文无论取材还是命题大都较为肤浅和平庸,作者或浅吟低唱地吟风咏月,或辞采焕然地模山范水,或从容闲适地自述衷曲。

自新时期始,虽然也有不少42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写真情、见真性的散文佳作,但鸡毛蒜皮的身边琐事一直充斥着散文阵地。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散文纤而无力,媚而无骨,平庸烦琐的现象。

余秋雨散文所拥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思想力度,无疑是对上述现象的一次反驳,一次超越”。

[19]虽然作者对以前散文的写作太过贬损,过于否定,有失偏颇,但对余秋雨散文的突破和超越是较为恰切的评价,突出了余秋雨散文对传统散文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董伟建则从篇幅上来加以对比说明,同样体现了余秋雨散文的新颖之处,“余秋雨的散文往往篇幅浩大,格局恢宏,很多篇章都在万字以上,博大的主题,大容量的篇幅显然突破了以往散文短小的框架,给人以大手笔、大气派之感”[20]。

王萍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余秋雨在字数篇幅上也是一大突破。

他一改传统散文的模式,用大篇幅承载了大主题的散文。

“短小精悍,千字左右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那些过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则被排斥在散文的表现领域之外,因为传统散文这只容器已载不动内容厚重、史意丰盈的题材。

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散文这只精致小巧的容器”。

[21]从语言特色来看,李瑞龙对余秋雨散文语言的特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很多论者都承认的事实。

余秋雨散文中的语言,总是给人眼睛一亮,形成视觉和心灵的共振。

把厚重的历史经由他的语言转变,由此而变得轻松和明了。

“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所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他少有繁冗的词句,多余的赘言,也少有随心所欲的心绪流露。

他的语言凝练、简约,并且深思与言情完好结合,其灵性的发挥,心志的醇美,抒情的律动以及结构的绵密,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并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书写得如此轻松与自如,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做作穷尽之感”,“在遣词、造句、炼句、结构、句法上都显示了他特有的一种奇妙智慧”,“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