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教学2013-05-06 22:39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导语: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专业:汉语言文学形式:学号:姓名: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
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 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ft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ft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ft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ft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
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
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比如《庐ft》、《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3]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ft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ft水,而是一种人文ft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
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
《文化苦旅》31 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 3500 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 9000 余字,《风雨天一阁》有 16000 余字。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