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余秋雨散文的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美学特色导语: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美学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
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一、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词》)、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二、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
如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周庄(《江南小镇》》、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如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
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一方面,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自豪(《都江堰》),为他们呕心沥血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火而折服(《风雨天一阁》),为一切曾经在冷漠、无序的社会人生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力的人、事树碑立传(《信客》、《庙宇》);他痛斥一切扼杀民族之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牢笼“(《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牌坊》);他忧惧文明之光的熄灭(《藏书忧》、《家住龙华》),但对那些曾经辉煌的“国粹“而今必然要遭到的淘汰命运并不遗憾 (《笔墨祭》);他在苦苦追寻“强国梦“的同时,亦痴痴地关怀着适合人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道土塔》、《乡关何处》);等等。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 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 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 , 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 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 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 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 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 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故都, 经历过风雨洗礼, 饱受过沧桑苦难, 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 把它作为第一节, 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 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 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也怪法老, 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 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 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 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 背负着种种罪名, 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 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 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 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 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
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本文拟从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出发,对其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也参阅了诸多的材料,主要先从总体上浅谈一下他散文写作风格,再从他表达的主题、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方式等方面分述,继而体会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雨秋;语言特色;表达方式;剧场效果;小说化特点;典雅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主要内容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
因此,研究余秋雨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德与人性关怀1. 《丰乳肥臀》中展现了家庭和睦、孝道尊重等传统美德。
《丰乳肥臀》是余秋雨创作于199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多代人命运变迁和生活经历描写,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对于亲情、孝道和尊重长辈等美德追求。
小说中描写出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坚守,传达出了对于家庭和睦和传统美德的强烈呼唤。
2. 《文化苦旅》中关注了人性的尊严和关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其中一篇名为《人性尊严与人性关怀》的文章,探讨了人性尊严与关怀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余秋雨通过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对他人尊严和关怀。
他强调了个体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理解、宽容、尊重与关怀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自身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三、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融合1. 《山海经》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自然景观之间融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
余秋雨在其中选取了一些神话故事,并结合自己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秘与奇幻,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独特魅力。
2. 《秋雨集》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秋雨集》是余秋雨创作于1984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
余秋雨以他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于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细致入微地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于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内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
特别是他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
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
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
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
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
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
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重新诉说历史时,想象了一些细节,进而使感情更加浓烈。
这是作者对那些卑劣行径的的声讨,对那段屈辱历史的的哀叹,是以史为鉴,敦促现代人不走过去的老路,更好的保护中华民族古老绚烂的文化。
《一个王朝的背影》等许多文章也是这样,余秋雨重现历史却不拘泥于历史,通过遗迹和历史故事抨击那些曾经肆意践踏我们民族文化的行径与当时国人的愚昧,从而对现代人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历史的根本意义,也是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出发点。
二、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余秋雨追寻历史过程中发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是在他的文章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历史本身,而是延伸出对人本身的关注,希望借自己的笔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做出更利于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
余秋雨从历史的丰富与深邃入手 ,聚焦于人的灵魂底蕴。
他在《霜冷长河》中大谈友情、名誉、善良等问题,指出友情应真诚付出,没有目的,面对名誉当有淡然的心态,善良之心则应广博开阔等,希望读者能够铭记历史但不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和屈辱,为他们构建出面对人生百态时应有的人格与良知。
这也是我们所讲的“文学担当”。
文学作品的生命源泉便在于文学担当,文学担当就是其作品是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益的,能够帮助劝导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读者自己的某一方面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具备强烈的文学担当的,他对历史的追寻追根到底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反思自身、引导社会去反思历史。
他从沉重的历史中,以及紧迫的现实中试图去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表达作为中华儿女心中的拯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愿望。
可能同为文人,更能明白历代文人的心理活动。
余秋雨散文中更多关注推崇的是历代文人。
在他眼中“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 ,不是帝王 ,不是贵妃 ,不是将军 ,而是这些诗人。
”可是这些封建文人大多只能成为权力的附庸,少数不愿趋炎附势的文人只能寄情山水、云游四方、独善其身。
所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小人牵着大师 ,大师牵着历史。
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 , 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这也正是文人和社会的无奈。
余秋雨通过这些叙说,表达了作为文人的他对前辈的哀叹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他所期望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是对人的灵魂的触碰和指引,而不是少数人操纵的虚假文学。
这些体现了他作品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文学担当。
三、第一人称以及诗化的语言余秋雨的散文中多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好像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但读者都能从“我”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他通过描述“我”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活动,把“我”放在当时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让读者看到了“我”的个性。
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我”就像是一个向导一样,为读者讲述历史故事,带领读者游览古迹,更兼顾着评论员的身份,为读者来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人身临其境,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余秋雨的《抱槐山西》中,“我”用感性的语言为读者描述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宅,让读者感受到当年晋商的豪迈,进而了解晋商的兴起与衰落,跟随着“我”的讲述,读者不知不觉的走入作者的情感中。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都带着自己浓厚的情感体验,作者将读者带进了主体情感世界,对历史进去思索和追问。
所谓诗化语言,即语言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
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就充满了诗意的语言。
他的散文语言表达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他继承了前人的文风,并更加的抒情诗化,有着独特的风味。
他的文章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既有诗的柔情,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
在他的文化历史散文中,作者利用“我”的情感体验来确定主题,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使“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丰满,以小见大,以小“我”见大“我”,从自身出发去探究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全貌。
四、部分片段的虚构做作余秋雨说:“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他的散文无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历史传递中华文化。
然而,读多了余秋雨散文的人也会发觉,他的散文几乎都是一种模式,《文化苦旅》中《道士塔》、《一个王朝的背影》、《西湖梦》等文本的叙事模式,一般是以历史名胜古迹为文章的出发点,然后讲述与历史景物、自然山川有关的人文景观,又突出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会自然而然地阐述自己的历史观感,对整篇文章进行升华。
余秋雨的这种写作模式中,全凭主观感情的拿捏。
有时为了突出特别的情感,在还原历史时会参杂一些细节描写,但这些细节与情感大多是作者的主观臆造,给人以虚假之感。
余秋雨在有一段关于王道士生活起居的描写:“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作者的这些细节不知从何得来,可能是为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愚昧守旧而故意捏造。
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是为了营造一种感伤的气氛、悲剧的色彩,故意构造一些虚假的故事,读多了会给人不真实的阅读体验。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抒情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余秋雨的散文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余秋雨的散文成功的运用了抒情的语句,但在一些片段上他为了抒情而抒情,给读者无病呻吟的感觉。
在《这里真安静》中作者写道:“多少倩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鲜血,终于都喑哑了,凝结了,凝结成了一个角落,凝结成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这羞愧和罪名,不声不响,不愿让人接近......”余秋雨为了追求文章的华丽,喜欢用排比和比喻句,但用多了就不自然。
情由心生,不能过度的追求华丽的词藻,为了抒情而抒情,最后只能是矫情做作。
【结语】: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余秋雨的评价各人之间也不尽形同。
但不可改变的是,余秋雨引发了当代社会的创作历史文化散文的热潮,成为很多人学习模仿的对象。
他是一位具有极强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的学者,他的散文是对历史的重现、对文化的的传承,表现出当代文人对历史的追寻以及未来的期望。
作为现代散文的领军人物,也将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其散文具有很多特点,本文选取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浅薄分析,希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余秋雨《文化苦旅》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