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导语: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的很多散文貌似游记,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独特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
他的散文秉持高度的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审视和反思,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给予借鉴,热烈呼唤健全的民族文化人格。
他的散文融理性与感性、哲思与诗情于一炉,将当代散文推向辉煌。
一、理性的回归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前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关于真理的大讨论至今仍回响不休。
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第一乐章。
在《文化苦旅》专栏的序中,作者说:“这是一个极为苦涩的旅程。
”这既指旅途中鞍马舟车的劳顿之苦,也有对传统文化清醒的理性认识的思索之苦。
苦旅之苦,更多来源于作者“时时总想远离什么,又不知走向何处”的思索。
于是,在余秋雨的笔下,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柳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
一番巡天入地的遥看和近观,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新鲜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生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
在《柳候祠》中,作者说他是梦中应柳宗元的邀请而去凭吊的。
世人皆醉,唯余独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走入散文世界,形成了对文化进行理性思索的特点。
《山居笔记》使余秋雨成为真正的余秋雨。
《文化苦旅》已是卓尔不群,而更为高峰的是《山居笔记》诸篇。
如果说《文化苦旅》诸篇的理性思考仍被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游记色彩所掩抑的话,那么《山居笔记》诸篇中理性的思辨已形成不可阻遏之势,借着“散文表述”的载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到了文字叙述的空间。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作者:周炀超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摘要:余秋雨是新时期散文家的代表,他的散文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取向余秋雨的散文作为新时期散文的代表,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而广为流传,而且余秋雨擅长用理性与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引领你走进他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当历史的战乱与喧嚣过后,人们渴望用一份宁静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体尝生命的喘息。
而林语堂、梁秋实等人的散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是时间总是会消磨掉人们的耐性,人们渐渐发现这些恬静的散文已不能滋养他们日渐苦涩的神经,同样的也不能填补他们内心那份莫名其妙的空虚感。
所以余秋雨的散文品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冷静清晰的条理,充沛的人文情怀抚慰了人们灵魂的焦躁与不安,成为当代散文的一种范例。
而评论界对于余秋雨散文的研究也是基于多种层次上的,尽管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余秋雨的散文在广大读者心中的地位。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余秋雨热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取向是顺应大众意识的。
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余秋雨在散文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其中所出现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对于饱经战争摧残的百姓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再有就是余秋雨散文中对社会人格的思考与肯定。
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中有着与与众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而也正是这些文化态度取向才让余秋雨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
一、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中的历史反思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来讲,散文原本处于是是漫写风花雪月,轻吟歌赋还是执笔百年大计,亢辞雄辩这样两难的境地中的。
而相比于诗词、戏剧等文学形式,散文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传承千年。
而从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作为一名对文化有着独特感悟力的学者,余秋雨毫无疑问的选择扛起社会责任与历史重担,以一个文人的笔深刻的剖析着现代社会的晦暗与肮脏。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解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散文作家。
他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特色。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向读者传达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他的散文作品既包含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而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
他善于用平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常常会被他描写的情景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古代文人的境界和人格的陶冶等。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自己的营养和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社会画像。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希冀。
除了语言的精湛和主题的深思熟虑,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还贯穿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的追逐和热爱。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巧,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首先在于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他在作品中能够信手拈来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等,使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对莫高窟、都江堰等历史遗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其外观和现状的展现,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思考相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了解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余秋雨先生必定是在平日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独特的视角与观察余秋雨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努力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人遭遇的同情上,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造成这些命运的深层原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他的观察也非常细致入微。
他能够捕捉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他会注意到光线的变化、风声的轻响等微小的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三、生动的描写与抒情余秋雨的散文在描写方面非常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河流的描写:“河,就像一位刚刚分娩的母亲,在疲惫中仍然洋溢着温馨和慈祥。
”将河流比作刚刚分娩的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温柔和包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
因此,研究余秋雨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德与人性关怀1. 《丰乳肥臀》中展现了家庭和睦、孝道尊重等传统美德。
《丰乳肥臀》是余秋雨创作于199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多代人命运变迁和生活经历描写,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对于亲情、孝道和尊重长辈等美德追求。
小说中描写出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坚守,传达出了对于家庭和睦和传统美德的强烈呼唤。
2. 《文化苦旅》中关注了人性的尊严和关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其中一篇名为《人性尊严与人性关怀》的文章,探讨了人性尊严与关怀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余秋雨通过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对他人尊严和关怀。
他强调了个体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理解、宽容、尊重与关怀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自身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三、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融合1. 《山海经》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自然景观之间融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
余秋雨在其中选取了一些神话故事,并结合自己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秘与奇幻,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独特魅力。
2. 《秋雨集》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秋雨集》是余秋雨创作于1984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
余秋雨以他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于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细致入微地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于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导语:建国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
“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 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
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
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 [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
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
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
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
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
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
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 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
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
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
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
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
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
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
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
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
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
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
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
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
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
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
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
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
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
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
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
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可以使创作主体在社会思考中渐进形成优美深沉的诗性情怀。
这种情怀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生成于现实而又能挣脱现世物欲的羁绊,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中探寻生命、生活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
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立足于现实,满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以现代的价值评判而执着于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洞察,通过意义的追寻、价值的叩问而逼近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本质。
所以确切地说, 他的散文创作是其作为创作主体以诗性情怀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照的结果,因而不难理解其作品为蕴含着丰厚深沉、令人感慨的精神人格。
对此《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作者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
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
同时,在余秋雨身上不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薰陶下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使命自觉。
这种自觉促使他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唤醒、强化大众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 于是散文成为了他以诗性情怀观照历史人生所获的感悟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中,创作个体人生际遇与经历转化成为了一种意义深刻的价值性体验。
在余秋雨看来,散文是这种价值性体验极为适宜的载体,他期望通过散文这样一种创作主体个性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发挥的文体将它们传达出去,以使人类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精神人格光辉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在其关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系列散文创作中可看到作者往往以一现代“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走入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引领余秋雨散文笔触探入人文精神深层。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5]这里所谈虽然是关于《文化苦旅》的创作,实际面对欧洲文明余秋雨也表现出类似的意趣,比如《行者无疆》便是如此。
在《文化苦旅》中,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
如在《道士塔》、《阳关雪》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