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知识总结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知识总结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习思路
(1)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地貌——峡谷、阶地、曲流 等)和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江心洲等), 应从不同河段的发育过程去了解河流地貌在不同河段的特征。
(2)风成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学习时 应重点了解风成地貌的分布区域和成因;要特别关注沙丘的 形成原因,沙丘状态和风向的关系。
(2)以理解因。每一种地貌景观都是自然界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因此应结合区域特征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 地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某种景观的成因。
(3)以例究法。结合典型的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获取和 解读信息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3)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溶沟和溶洞等。重点掌握喀斯特地 貌的地区分布、形成机理和过程,能够描述有关地貌景观的 特征。
(4)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和海滩等,冰川 地貌主要有角峰、冰斗、U形谷、冰蚀湖、峡湾等,对形成 原因不必做深入理解,重在判断地貌类型与分布地区。
2.学习技法
(1)以图释文。通过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各种地貌的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共80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共80张ppt)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塑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浪作用
侵蚀、堆积地貌
喜马拉雅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华北平原、 渭河平原、富士山、峡湾海岸、日本群岛、 北美五大湖、红海、台湾山、塔克拉玛干沙漠、 落基山、华山、裸岩荒漠、青海湖、 欧洲平原、横断山、黄土高原的沟壑、死海、 阿尔卑斯山、长江三角洲、安第斯山、太行山麓冲积扇、 庐山、台湾海峡、路南石林、阿巴拉契亚山、巴西高原、 东非大裂谷、黄果树瀑布、大西洋、长江三峡 江南丘陵的石漠化、马里亚纳海沟、汾河谷地、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七、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及联系
风化
风化物
岩石
侵蚀
侵蚀物
搬运 沉积
固结 成岩
七、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 成岩
07广东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C.青藏高原上林立的雪峰
D.台州沿海广阔的滩涂
13.我国庐山的地质构造类似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下列关于地质构造与地形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各种地形中,山地为背斜,谷地为向斜 B.在各种地形中,谷地为背斜,山地为向斜 C.在内力作用下的褶皱构造地貌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D.在外力作用下的褶皱构造地貌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在内力基础上,外 力作用不断雕塑地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宏观地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共44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共44张PPT)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都 是 流 水 侵 蚀 作 用 形 成 的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
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裸 侵蚀作用 侵蚀物


的 岩
搬运
沉积
结 成
石 风化作用 风化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流水作用
A、分布区:湿润、半湿润的地区 B、主要地表形态: 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 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形式。
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震活动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看教材41页第二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是什么?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和固结成岩等。 3、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
侵蚀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二阶段
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 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凸岸堆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凹岸侵蚀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三阶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学案讲义(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学案讲义(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1)第二节风成地貌...................................................... -14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27)第一节流水地貌三、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鱼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3)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填图绘图结合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1.数字1、2、3分别代表什么?提示:1是河床;2是河漫滩;3是阶地。

2.图中和“-一”分别代表什么?提示:"-”代表枯水期水位;“一-”代表洪水期水位。

质疑批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V )2.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轴湖。

(X )3.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

(V )4.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

(X )实践探索2020年7月17日晚至18日凌晨,四川阿坝矿区发生泥石流及山体滑坡,造成多处矿区道路受损,生产设施遭到破坏,紧急转移员工及家属50余人。

汛期,一直是阿坝矿区每年都需要经历的困难过程,特别是7、8月,雨量集中暴发,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阿坝矿区7、8月份易发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雨量集中暴发。

2.泥石流发生时,处在河谷中的你应如何脱险?提示: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这样可尽可能快地逃离危险。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地貌:在湿润或半湿润身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深邃的峡谷(V字形河谷)。

2、河流阶地、河漫滩3、河曲、牛轭湖特别提醒: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4、河谷的发育过程5、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二、流水沉积地貌三、滑坡和泥石流项目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①地势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不同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区沟谷中是否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必须有水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类型示意图分布地貌特点山前冲积扇出山口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口三角洲河口近似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②③①④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kan)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雅丹地貌二、风积地貌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堆积沙丘风蚀蘑菇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沙丘剖面图沙丘示意图沙丘等高线图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防沙措施(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示意图难点突破3.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处地貌_D__
(4) 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地地铁,则地铁遂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
AB两处中的 A处,背理斜由岩是层:受到张力作用,符合力学原理,支撑性
较强,不易塌方;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背斜岩
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挤压力
断 层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地位移,称 为断层
.地垒: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 如华山西峰、峨眉上金佛顶
.地堑:在断层中,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使地表趋于高低起伏
地震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搬运、固结 于平缓 成岩
珠穆朗玛峰
1、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朝相反 的方向改变地表的形态,其中以内力作用为主
·分类: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1)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
向 斜
向下弯曲
地形
一般形成山岭 一般形成谷地
背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 向斜成山原
因:向斜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88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88张PPT)

河流沉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
形成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考虑海岸地形、河流水量、流速和泥沙量
(植被状况)
C
洪积—冲积平原
分布:发育于山前(山麓)或河流出山口
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 成扇形,冲积 扇顶端到边缘 地势逐渐降低, 堆积物的颗粒 又粗变细
36.(36分)(2008年高考文综卷)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36.(36分)(2008年高考文综卷)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该地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地形地势、河流含沙量大小、植被覆盖状况等
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势高差大,河流落差 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少, 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 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 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 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 失较轻。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质构造名称:a____背__斜______, b______向__斜______,c______断__层______。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地壳运动状况: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 层。外力作用状况: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 层因破碎易被寝室 成低洼地,而向斜 槽部因受挤压,岩 层致密,不易被侵 蚀,地势相对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考点巩固
右图中M、N、R是沿某纬线分布的三个板块,据此回答1-3题。
1.N对应的板块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原创版)
目录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正文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
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涉及地表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