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13课五四运动 学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紧凑,知识点丰富,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事件,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其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和事件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巴黎和会的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接着,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重要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人的行动分别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的本质。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爱国运动,对于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在我们深入了解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背景。
二、政治背景辛亥革命的胜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予了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迫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控制。
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失去了部分领土和主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外国的侵占。
这种列强统治的不公平现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抵抗意识。
三、文化背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一股追求现代化的思潮,其中包括了白话文运动。
这一思潮主张用白话文字来进行传播和表达,以取代传统文言文的使用。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为五四运动的呼声和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前身,它倡导以科学、民主、自由为导向的新文化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这一背景下,五四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四、经济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间里,中国面临了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
列强瓜分中国市场,并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
这种压迫和剥削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也给了五四运动更大的动力。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背后有着复杂多样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
辛亥革命的胜利、西方列强的压迫、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发生无疑是对不平等和压迫的抗争,也是中国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 ,比照1919年6月前后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高学生比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决的共产主义信念。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稳固根底:明确上述知识点后 ,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根底稳固题。
〔7'〕针对根底提纲提问 ,并适当拓展。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口号?3〕、五四运动前期的中心、主力?4)、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主力?5)、说出五四运动的结果6〕、五四运动的意义?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 ,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0'〕试比拟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答:2.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次是运动涉及全国广阔地区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3.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爱国运动中 ,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 ,对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版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五四爱国的运动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习目标】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文解读】【达标检测】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北洋政府逮捕北大学生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2、五四运动的性质,最准确的表述是A、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B、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C、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3、下列几条口号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取消“二十一条”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五四爱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南昌起义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在中国近代史上,由爱国知识分子领导的,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B.运动重心由上海转移到北京C.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变化是A.运动中心变化B.斗争主力变化C.斗争任务变化D.斗争方式变化8.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包括①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②收回了山东的一切权利③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④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DBA CBBB。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引导学生学习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地图、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出五四运动的主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
3. 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2)五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五四运动中,哪些群体参与了抗议活动?(4)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什么意义?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五四运动的时间轴,并简要描述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13课《五四运动》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认识到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革命形势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视频: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影响,包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目:七年级历史学案
2、课题:课《第13课五四运动》
3、课型:新授课
4、时间:第周,年月日
5、总课时序号:
6、主备人:
7、授课教师姓名:
一、预习导学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
地点:北京
五四运动的过程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发展: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直接目标实现:(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中心以及初步胜利。
2.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三、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精神。
四、精讲释疑:
(一)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概况:
1.爆发:(1)时间:年5月4日
(2)地点:
口号:“,内除国贼”“誓死力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
2扩大:
(1)中心:由北京转移到
(2)主力:由学生转变为
(3)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三)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和的爱国运动。
(四)历史意义:
1.中国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2.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开端。
五、引导点拨:
1、从课文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六、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