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毕业论文 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走向道德堕落论文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走向道德堕落论文摘要:读完《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故事感动。
曾经懵懂的阿米尔少年,一直活在对过去的自责中,本文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阿米尔的心理过程,读者会多一些理性思考:为何背叛。
从而更好地理解年轻的阿米尔。
1. 胡塞尼与《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追捧。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生性懦弱,哈桑是阿米尔家中一个仆人的儿子,从小保护着阿米尔不受别人欺负,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情同手足。
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
许多读者对于阿米尔对哈桑残忍的做法非常困惑。
本文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去分析阿米尔的心理,以期解读出阿米尔从孩童时期走向堕落的原因及过程。
2. 荣格原型理论G.G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研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理论。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后天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从不会被意识到。
如果将原型看作是一个个实体。
那它就具有了等级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指“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面对世界时所呈现出的状态,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个人要符合他人的期望值而带上的面具”。
阴影(shadow),荣格的定义是:“它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
阴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是邪恶的阴暗面。
每个人都有阴影。
阴影是出现在投射中的,当意识受到威胁时,它就会把它的内容以一种强烈的、非理性的方式投射到邻居身上,如人们之间的相互憎恶,种族歧视等。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对立的原型,前者指的是男性中女性灵魂象,后者指女性中男性灵魂象。
也就是男性的女性特质,和性的男性特质。
一个人的心理总是包含着异性的成份。
自性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它是心灵发展的起点与终点。
3. 阿米尔在孩童时期道德的堕落3.1阿米尔的憎恨与背叛十二岁以前,阿米尔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哈桑玩耍。
心灵的困境——《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悲剧原因分析

心灵的困境——《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悲剧原因分析作者:莎仁佟洁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莎仁佟洁(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在阿富汗长年动荡混乱的年代,灾难、苦痛以及地区传统的风俗给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心灵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在阿米尔成长的路上,社会的风俗、人性的复杂,使他生活在一个谎言中,亲情、友情使他一次次的陷入心灵的困境,导致一幕幕的悲剧,这些悲剧不只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不只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关键词]阿米尔;困境;成长;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78-02[作者简介]莎仁佟洁,女,内蒙古集宁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让人动容的成长故事,读后可以看出人性的阴暗面,带给自己和他人多少困扰,但是没有人天生的性格是自私,甚至卑污的,这种性格的形成受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当时外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故事中的结尾索拉博的一个微笑,融化了主人公阿米尔冰封26年的心。
那么26年前,12岁的主人公经历什么,什么样的悲剧使得主人公26年来,一直不肯释怀。
要说明这种悲剧性,不仅仅要从他12岁开始说起,更应该明白从他出生,甚至是在出生以前的社会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这种悲剧。
毕竟任何一个结果的发生,总有一个原因存在。
一、外在社会准则悲剧是在苦难重重的阿富汗发生的,阿富汗长期是一个种族冲突,政局动荡的地区,普什图人可以说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缔造者,属于高贵人等。
但阿富汗一直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历史上很多种族都入侵过阿富汗,蒙古族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留在阿富汗的蒙古族士兵和当地人通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哈扎拉族。
作品中就不止一次提到哈桑的长相,“他的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长得较低的小耳朵,还有突出的下巴”,这样长相被认为偏亚洲人,甚至中国人,加上曾经祖先侵略的历史,使得哈扎拉族得不到认同,在阿富汗被当做下等族类,一直受到歧视。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
卡勒德·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中暗含忧伤。
它关注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在复杂变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讲述了一个枝节复杂而情节动人的故事。
从故事中读者看到了人性善恶并存的本质,和主人公阿米尔最终通往救赎的心路历程。
1成长小说及其特点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
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於焉到达尾声。
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内涵,优秀的成长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戏剧性的方式让事件和故事来表现和促进人物的认知发展,使它成为成长小说的重要情节素材和叙事策略。
人物的认知发展在成长小说中也因此具有了典型性和审美性。
《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
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
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
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
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

1 成 长 小 说 及 其 特 点
成 长小 说 亦称 启 蒙 小 说 ( n o v e l o f i n i t i a t i o n ) 。 此 概 念最 初 源 于 德 国 , 是两方近代文学 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 简单 说来 这 类小 说处 理 的是 主角 自幼年或 少年至成年 、 白天真无知至成 熟世故 的历 练过 程: 或许 进入社会吃 亏吃苦而逐渐 明白世 途艰难人 心险恶 . 或许 经历 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 : 而 在这 番的领悟和 改变完成之际 . 故事亦於焉到达尾声 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 长的重要 内涵, 优 秀的成长小说往往 以生动 的戏 剧性 的方式让事件和故事 来表 现 和促 进人 物的认知发展, 使它成 为成 长小说的重要情节素材 和叙 事 策略 人物 的认知发展在成长小说 中也 因此具有 了典型性和审美性 。 《 追风筝的人》 可 以说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 喀布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 . 1 2岁那 年 . 阿米尔和仆人 的儿 子哈桑参加 了阿富汗传统 的斗风筝 比赛 。阿米尔将对手通通 打败 . 然 而要赢得最终 的胜利 . 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 的风 筝。哈桑是当地 最 出色 的追风筝高手 . 他替阿米尔去追 . 承诺阿米尔一定追 到。然而 , 风筝追到 _ f. 哈桑却惨遭横祸 。 阿米尔 目睹一切 , 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 了袖手旁观 . 并再 次错误地选择 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随后 . 苏联入侵阿 富汗 , 阿米 尔和他父亲亡命 出逃 . 离 乡背井地到 了美 国 , 开始了他的新 生活 然而 . 多年后 . 一个来 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 的异 国生活 中拉 出来 , 真相 、 责任 、 赎罪 。 让阿米尔重 回阔别多年 、 满目 疮痍 的阿富汗 为了找 回“ 再次成为好人 的路” . 阿米尔重返阿富汗 , 而 哈桑 已死 . 经过千难万险 . 阿米尔救 出哈桑 的孩子 . 回到美 国。为了温 暖孩子孤寂 的心 . 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 当内心涌 出哈桑 曾说 过的“ 为 你, 千 千万万遍” 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 , 他 才真 正得到了救 赎
阿米尔的自我成长追风筝的人中的角色演变

阿米尔的自我成长追风筝的人中的角色演变自我成长是每个人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在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阿米尔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从而经历了角色的演变和自我成长。
这篇文章将探讨阿米尔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角色演变。
阿米尔最初是一个胆小、软弱且自私的孩子。
他和他的朋友哈桑一起长大,哈桑是他的仆人,也是他的玩伴。
尽管哈桑对阿米尔充满忠诚和友爱,但阿米尔从不愿意公开承认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是因为哈桑是一个低贱的哈扎拉人,而阿米尔则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普什图人。
阿米尔的自大和社会地位的意识使得他对哈桑表现出冷漠和敌意。
然而,故事中的一个事件彻底改变了阿米尔。
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获得了冠军,并受到了他父亲的称赞。
然而,哈桑为了为他捡回被敌人夺走的风筝而受到了残酷的待遇。
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保护哈桑。
这个事件让阿米尔深感内疚和自责,成为了他内心最深的痛苦。
阿米尔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他决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并寻求救赎。
他追逐哈桑并试图取回他的友谊。
然而,他发现哈桑和他的父亲已经搬离了家。
多年过去了,阿米尔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功的作家。
但是内心的负罪感一直困扰着他,他决定回到阿富汗,寻找救赎的机会。
阿米尔在回到故乡后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哈桑已经去世,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卜成为了塔利班的奴隶。
阿米尔下定决心要救出索拉卜,并把他带回美国。
这次冒险不仅给阿米尔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使他深入了解了阿富汗社会的腐败和苦难。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阿米尔逐渐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并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自私。
他逐渐学会了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尝试弥补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最终,他成功拯救了索拉卜,并决定回到美国,成为一个更宽容、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
总结起来,阿米尔在《追风筝的人》中经历了角色的演变和自我成长。
从一个自私的孩子,他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勇气的成年人。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阿米尔是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拉米尔一直渴望那份父子之间的亲情。
追风筝的人人性的复杂与善良

追风筝的人人性的复杂与善良人类的内心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同样,善良也是其中一种深藏不露的特质。
在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在复杂的情节中展现出来,他的善良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以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善良的存在。
在小说中,阿米尔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的角色。
他回忆起童年时的友谊,追溯到与哈桑的兄弟般的关系。
然而,在背叛事件中,阿米尔选择了保护自己而不去援助哈桑。
这种背叛引发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罪恶感。
这一矛盾情感揭示了阿米尔人性的复杂性,他在亲情和友情之间陷入矛盾选择时,既有悔过的忧伤,又有自私的自我保护。
然而,阿米尔的复杂心理中也有一份坚定的善良。
他对赛高和他父亲的关爱和信任展现了他内心的善善良。
虽然赛高是哈桑的儿子,并且与阿米尔有一段复杂的亲情关系,但阿米尔从未放弃对他的关心。
他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赛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
这种坚定的善良让人产生敬佩,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善良是一种保持和培养的品质。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一个鲜明的角色,索拉亚。
她是阿米尔的妻子,一个充满善良和宽容的女性。
尽管她知道他丈夫的内心一直被过去的罪恶所困扰,她仍然选择包容和爱护他。
索拉亚的善良让人感动,她的行为也体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和宽容。
这个小说中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角色——苏拉亚曼。
虽然他一直表现出许多残忍和邪恶的行为,但通过回忆他的童年生活和历经的种种遭遇,读者开始懂得了他内心的创伤和不幸。
在苏拉亚曼的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经历如何塑造一个人,并且理解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隐藏着一颗被伤害过的心。
这种观念让我们对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表明了善良的力量,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通过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角色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善良的存在。
阿米尔的内心冲突展示了人性中的犹豫和自私,但他的善良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希望和成长。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人物性格分析

…
…阿米尔人物性格分析
圃 朱晓霞 张翠 _ 享
内容摘要 : 《 追 风筝的人》 因书 中角色刻画生动, 故事情节震撼感人 , 出版 后大获好评 。通过梳理 主人公 阿米 尔 童年 和 成年 后 的 家庭 关 系 , 分 析 他 性 格 的形 成 和 变 化 , 进 而有 利 于 理 解 小 说 的 中心 思 想 , 感受 体 成 长 的苦
出写作 才华 , 父 亲却 不屑 一顾 。 父子 之 间有 巨大 的心理 隔阂 ,父 亲 曾 明 确 跟 朋 友 托 辛 汗 评 价 过 自己 的 儿 子, “ 这 孩 子 身 上 缺 了某 些 东 晤 ” 【 5 一 “ 每 当那 些邻 居 的孩 子 欺负 她 , 总 是 哈桑 挺身 而 出 , 将 他 们挡 回去 ” [ 6 1 , 甚
至 他 质 疑 阿 米 尔 是 否 是 自 己 亲 生
的。
什 叶 派 。普 什 图 人是 阿富 汗 第 一大 民族 , 在 阿富汗 社会 , 政治 , 经 济, 文 化 中都 占据 主要 地 位 ,主要 信 仰 逊 尼 派 。而哈 扎 比人 是 阿富 汗 的人 口第 二多 的 民族 _ 信 仰什 叶 派 。但 长期 受 到普 什 图等 民 族 的歧视 ,其地 位 历 来不 被 中央 政权 重视 。事实 上, 普 什 图人拥 有 统 治 阿 富汗 的权 利 , 对 哈 扎 比人 进 行 过 超 过 2 0 0 年 的高 压 统 治 。由于种族 歧视 , 哈扎 比人沦 为普
项 新 人奖 , 广受 好评 。 小说 以第 一 人称 视 角 ,讲 述 了 身在 美 国 的阿 富汗 移 民阿米 尔 回忆 童 年往 事 和 中年后 对儿 时 过错 的赎 罪 过程 。 1 2 岁 的富 商少 爷 阿米 尔 和 仆人阿里日 0 儿 子 哈桑 情 同 手 足 , 经 常 一起 玩 耍 。悲剧 发 生在 一次 冬 季 风 筝 巡 回赛结 束 后 :为 了保 住追 到 手 的蓝 风筝 ,哈桑 被 恶 少 阿塞 夫 强 暴。 阿米 尔 出于 自私心 理 , 任 由悲剧 发生 , 后来 不堪 忍受 良心 谴 责 , 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夜大学函授脱产学号(准考证号): 140100101133姓名:彭晨光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高自考不填):学院:文学院完成日期: 2008年10月指导教师:曾思艺人性的复苏------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彭晨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阿米尔是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
童年的一次风筝大赛,他的自私懦弱深深地伤害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丢掉了大半生的快乐,背负了一生难以还清的感情债,他的心也始终处在矛盾重重的挣扎之中,渴望得到救赎。
后来,为了赎罪,他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最大能力的弥补了遗憾,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经历了人性从沉睡到复苏的全过程。
关键词:友情、背叛、痛苦、不安、赎罪The Recovery of Humanity------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Amir in The kite RunnerPeng Chenguang(The Literary Academ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Amir is an average person growing in struggle. During a kite competition in his childhood, his selfishness and weakness hurt his brotherly friend deeply and lost pleasure more than half a lifetime, He bears the sentimental debt which is difficult to get out of in his lifetime. His heart is also in the struggl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longing for redeems. Later, in order to make reparations, he remedies the regrets to the full play by great courage and firm belief and finds “the way to becoming a good person again”. He experience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deep sleep to recovery.Keyword:friendship betray pain restless make reparations目录正文:一、自私和懦弱,让人性陷入痛苦的挣扎 (1)二、勇气和信念,使阿米尔找到被救赎的道路 (2)文后注释 (5)参考文献 (6)阿富汗,一个一直在经历战争的洗礼、经受贫穷考验的国家,这是它留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
但是就在2005年5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却让大家看到了战争之外的一个温情的阿富汗,而这部作品也受到了读者极大地关注,迅速在世界各地传阅开来,并成为当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而且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被赞誉为“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1]不能不让人惊叹称奇。
作为全球畅销又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的温情小说,《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用温暖细腻的笔法,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讲述了一个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一段令人心碎的友谊往事。
小说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纠葛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将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将近30年的历史天衣无缝的融合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勾勒了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爱在救赎中的苦苦挣扎,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注阿富汗,同时也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复苏。
阿米尔是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在他身上有着关于人性最真实的体现。
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与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当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等等,这些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
当然,我们还看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他的良心日夜忍受着折磨,还有在得知真相之后,他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的力量,这时他又像是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着最大限度的弥补。
作者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通过阿米尔,人们更好地关注关于成长、苦难、爱和救赎这一系列的重要命题。
在阿米尔大半生的平凡生活中,或许他是成功的。
有很好的家世,富裕的生活,即使流亡国外,也有稳定的事业,家庭幸福。
但是就是童年的一个自私决定,他丢掉了大半生的快乐,背负了一生难以还清的感情债,他的心也始终处在矛盾重重地挣扎之中,渴望得到救赎。
一、自私和懦弱,让人性陷入痛苦的挣扎大仲马曾经说过:“友谊就像花朵,好好儿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信任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朵,是可以立刻萎颓凋谢的。
”是的,如果不是那一场最为盛大的追风筝比赛所带来的不幸,也许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会持续到很久。
1、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爸爸”,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阿米尔视爸爸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爸爸是阿米尔的“心理妈妈”。
为了获得“心理妈妈”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情同手足的哈桑牺牲。
在阿米尔的心中,爸爸是一个高大的英雄般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打造他身边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冷漠而难以接近的。
在爸爸的心目中,阿米尔显然不符合好儿子的标准,所以也很难有耐心与儿子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就让阿米尔产生了极端复杂的情绪,他爱爸爸,也怕爸爸,“甚至对他有些恨意”,而且他羡慕,或许也可以说是嫉妒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和疼爱。
当爸爸请医生为哈桑治愈兔唇时,他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
正是这种对父亲的爱恨交织,令阿米尔做出了后悔终生的决定。
2、在阿米尔12岁时,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赢得爸爸肯定的机会-----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
这个大赛比的是谁的风筝能摧毁别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而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阿米尔无比渴望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追到最后的这个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所以当他亲眼目睹哈桑为了捍卫这个风筝而被阿塞夫欺侮的时候,他内心极端复杂矛盾,懦弱的他既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风筝让给阿塞夫,只是麻木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决。
他自私地“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但是这个理由虚伪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因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心理,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所以尽管耳边响起乳母的叮咛------“同一个胸脯喂大的人就是兄弟”,尽管拳头的指缝渗出血水,尽管眼睛蓄满泪水,但他却依然冷酷地选择逃避现实,并且告诉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2]他用种族观念进行自我开脱,想以此来减少自己对哈桑地歉疚。
他自私地选择了一条为了亲情而背叛友情的道路,却也因此种下了悔恨的种子。
3、当哈桑用鲜血、创伤和荣誉为阿米尔换来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当阿米尔终于能够与父亲亲近的时候,他却觉得前所未有的空虚,为自己亲手斩断了和哈桑的友谊感到羞愧,在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下,他感到深深的痛苦和自责。
他希望哈桑会“报复他,将他臭骂一顿”,事情或许会变得好一些。
有一次他甚至不断地向哈桑身上扔石榴,希望他会还击,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但哈桑什么都没做,只是默默地忍受一切,让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秘密,而这个无法说出的秘密,更是如同恶魔的手扼住了阿米尔,令他感到窒息。
他无法再面对哈桑,对于哈桑努力试图恢复他们关系的行为,更是难堪地无地自容,除非阿米尔能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将一生背负这个谎言。
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做了一个他认为既可减少哈桑的伤痛也可以缓和他的苦楚的决定,于是一个新的谎言产生了。
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面对忠实的哈桑最后一次捍卫他的荣誉时,他“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几乎在真相面前崩溃。
但是他的心底却出现了隐隐高兴的念头,以为“赶走他们也许会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他想要做到遗忘,想重新呼吸,所以当阿里朝他瞟来,带着冷冷的不可谅解的眼神,阿米尔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觉得自己装得太累了,他希望能从哈桑的离开中获得解脱,哪里知道这只是徒增内心的罪恶,让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责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
当哈桑父子真地走开时,感情告诉阿米尔“应该追逐轿车,高声叫喊”,应该“把哈桑从后座拉出来,告诉他我很抱歉”,但是他仍然没有做出这有可能改变他后半生的行为。
他理智得近于无情地告诉自己:“我很抱歉,但我不会哭喊,不会追逐那辆轿车”,任凭他带走了一个永难弥补的错误。
就这样,在一次次地犹豫,一次次地挣扎过后,阿米尔最终遗失了他的良知,让哈桑成为他心底最深的伤疤,不可触碰。
二、勇气和信念,使阿米尔找到被救赎的道路1、离开故土,流亡美国本是一件令人无比伤感与无奈的事情,但对于阿米尔来说,却代表着新的希望。
在他看来,美国可以让他忘掉一切,远离那座兔唇的鬼魂萦绕的城市。
然而忘却是一个简单又艰难的词,美好与伤口都是难以遗忘的痕迹,驻扎在内心深处,时不时地便会卷土重来,淹没虚假的面具。
没有人可以逃避过往,也没有人可以刻意忘记。
尽管移民美国的阿米尔埋藏往事,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但喀布尔[3]梦魇却一刻不停得翻滚在记忆里,哈桑从未自他的心底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日渐清晰起来。
正像他自己说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当他看到大海的时候,马上就想到曾经许诺会和哈桑一起在海边玩耍;当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会想起哈桑曾经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会读你写的故事”。
当爸爸对阿米尔说“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的时候,他觉得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
他意识到尽管青春岁月匆匆而去,他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成家立业,但埋藏于心灵深处的罪恶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怯懦和自责,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