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

合集下载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7 合理选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 合理地使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是保证抗震质量的关键。在结构
施工图中均标有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混凝土、钢材和砌体 材料的选用参照各自的选用要求。
THAN于抗震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砌体结构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 面尺寸和受力钢筋与箍筋的设置;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 浇混凝土板。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形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 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 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 选择合理的抗震体系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 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结构体系 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抗震概念设计的 基本要求
一、抗震设计分类
1 抗震设计分类
为了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对地 震区的房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为两大部 分:一是计算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一是概 念设计——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 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 消能减震设计实例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6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隔震的基本 原理是: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 少地震破坏。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消能器的控制来控制预期 的结构变形,从而使主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

建筑抗震设计七大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七大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七大原则建筑是艺术,也是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体。

建筑抗震设计专业性强,普通人难于理解。

事关人类生命的大事,建筑行业责任重大。

大震过后,普通人又迫切想了解建筑抗震的一些专业性知识。

青岛东盛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建筑工程师王宝力多年来从事结构设计,参与过青岛多项大型公建项目的结构设计。

也因此,我们能绕过“晦涩难懂”的抗震设计规范,听王宝力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

他说,建筑抗震设计有七大原则,这七大原则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总结,归纳出来的。

记者根据王宝力的访谈,结合抗震规范及现实情况,总结如下内容:原则之一:脚跟要稳道理很简单,建筑物有了牢固的地基,方能屹立不倒。

这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建筑物要有良好的地基。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

因此,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工程宜选择抗震有利的地段进行建设,避免在不利、危险的地段建设。

例如根据设计规范,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属于有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等属于不利地段,此外,还有些地段属于危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等。

这均需要在设计之前进行详细勘察和科学论证。

第二,要根据地基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桩基础、天然地基等,根据需要进行抗震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原则之二:体态宜方正国家抗震规范要求: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臵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

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

道理也很清楚: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进行抗震验算并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地震时传力明确,抗震性能良好。

我们都能看到,近年来,一些住宅及公建,追求外立面美观,而设计出一些不规则的平面和立面。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建筑结构设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1.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可抗地震,采用一系列设计措施,从而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和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抗震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和构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尽可能减少应变和变形产生的破坏以及构件的疲劳损伤。

(2)建筑结构应能够随地震运动变形,但应限制变形,避免产生破坏性变形。

(3)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通过消耗地震能量,使建筑产生的波动尽量减少。

(4)建筑结构应避免在地震中引起人员、设备的滑动、倾覆、碰撞等现象,同时保持整体稳定性。

2. 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波振动的道路、建筑的结构类型和高度、建筑重心高度的位置等,其中地震烈度和地震波频率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地震烈度等级是根据地震时所受烈度大小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烈度等级是不同的。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所处地区的烈度等级,合理选取梁柱结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3. 抗震设计的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保障建筑的安全:(1)合理的结构类型选择不同的结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地震区域。

设计师应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结构类型,如框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和内置柱群等,以达到较好的结构抗震性能。

(2)合理的材料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建筑抗震性能,一般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强度、韧性、耐久性、可靠性的材料,并进行质量检验。

对于较高的建筑,建议采用预应力钢筋,在建筑过程中形成预紧力,使预应力混凝土梁柱具有较好的耐震性和承载能力。

(3)考虑动态降震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态降震设备也越来越普及,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1.设计基础:-严格按照地震区划划定范围进行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域确定相应的地震作用参数;-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应进行地震动力设计和非线性分析。

2.地震力计算和结构选择:-根据建筑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力计算方法,如等效静力法、离散点模型法和连续系统动力分析法等;-根据地震力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或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特殊建筑,应增加冗余性和紧急避险措施。

3.结构设计和构件详情:-根据设计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荷载分配和刚度分布,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注意构件连接的刚度和硬度,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构件之间有适当的变形缝隙;-对于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应进行双向抗震设计和考虑二次效应。

4.施工和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构件的尺寸、位置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定期对施工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构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确保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5.监督检验和验收:-建设单位应组织抗震专家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审查和验收,确保抗震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抗震审查和监管机制,对履职不力或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整改。

以上是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的一般性内容,具体的要求可能会因地区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此外,还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详细的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而制定的。

本规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一般要求1. 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必须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

3. 建筑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使用性质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和要求。

5. 建筑抗震设计应经过专业人员的认真审核和评估。

三、设计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应根据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设计抗震能力应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4. 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5.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动。

四、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1.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形式和抗震等级,合理布置结构的承载体系。

2. 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4. 结构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五、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要求1. 抗震设防分类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2. 抗震设防分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3. 抗震设防分类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六、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要求1.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一、适应地震反复性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预测其反复性和破坏程度,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地震反复性与地震的短周期有关,在决定结构抗震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地震的短周期。

二、符合强震下结构变形能力的要求强震时,结构变形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为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考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形能力。

因此,对于抗震设计来说,应该准确掌握结构抗震性能,在设计时合理夹杂剪力,以满足结构变形的自适应性。

三、实现结构的整体协同性在设计建筑的时候,结构的整体协同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建筑在强震下保持整体稳定。

在实际设计中,应该合理运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并充分利用结构的整体协同性和合理性。

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的安全性是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的核心要求之一。

对于地震来说,应该尽可能减少结构的横向位移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设计建筑结构要尽量减小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弯曲和扭曲变形。

五、采用合适的土基策略不同地方的土壤性质和地形环境也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产生影响。

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地状况和地形环境,采用合适的土基策略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六、满足救援要求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救援要求。

建筑物在抗震之后,通常需要运用救援设备进行吊运或简单破坏。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救援设备的使用情况。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之一。

为了确保抗震设计的有效性和保护性,工程师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设计极限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同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抗震性监测和评价,应该动态地进行监测和评价,为建筑物开展科学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些要求?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些要求?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
些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向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

(二)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裙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

(三)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四)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

(五)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大适用高度。

(六)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GB50011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详]

GB50011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灾害发生时,建筑物通常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因为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往往引起严重的破坏甚至崩塌。

因此,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抗震性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相关要求。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

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这是保证建筑物抗震安全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的抗震标准是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实践中应该遵守此规范的相关要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应按照规范中规定的设计哪些抗震设备和措施的要求,例如,建筑结构应该有足够的地震防护墙、梁、柱等构件,以及其他的一些抗震设备和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能够在地震的影响下保持安全和完整。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环境。

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不同,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不同的情况。

比如,学校、医院、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抗震要求应比住宅区和工业区要求更高,因为这些公共场所通常需要在地震后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并且在考虑建筑物的使用
环境时,需要考虑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自然灾害、火灾、强风等对建筑物的影响,因为这些事件往往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当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这是一种保证建筑物健康安全的设计理念。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设计师应当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出发,考虑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考虑。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防止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走样等质量问题,确保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大力的冲击和地震的影响,为设计师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保障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设计师应遵循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考虑不同的使用环境以及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从而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