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及对先修课的要求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有效地改造、利用、控制动物界,使之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括水平服务。
通过动物学的学习,可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为有益动物的永续利用、有害动物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等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门课是高等院校动物类等各专业的重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
二、重点及难点在理论知识方面,用比较解剖动态发展的观点阐述各等级类群、器官系统的宏观、微观构造,以动物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演化发展为主要理论,培养学生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知识的了解,用进化、归纳、演译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国内外动物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0 绪论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界、物种的概念,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
了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学科的发展简史。
掌握动物分类的知识。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界和物种的概念;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动物分类的知识。
难点:生物的分界、物种的概念。
0.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0.2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0.3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0.4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0.5动物分类的知识1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裂、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动物的基本器官和系统。
重点: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裂、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动物的基本器官和系统。
难点: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兽医基础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兽医基础》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一、适用范围:兽医硕士二、考试范围包括五个部分(每个部分75分):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临床诊断。
动物学第一部分:参考书目《普通动物学》(第二版),张训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06。
其它《动物学》或《普通动物学》教参也可。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绪论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动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动物学基本分类知识;掌握生物多样性、物种及动物学基本概念。
1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命有机体的构成,掌握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重要概念。
2 原生动物门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四个主要纲的主要区别;掌握主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征,了解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与个体发育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证据及主要学说;了解生物个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掌握生物发生律的概念。
4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掌握体型、骨针、水沟系、胚层逆转等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多孔动物的类群及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与地位。
5 腔肠动物门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三个纲的主要区别,以水螅为代表,掌握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及神经网出现的生物学意义。
6 扁形动物门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形成等重要机能结构出现对动物进化的意义;以涡虫为代表,掌握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扁形动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了解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初步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7 原腔动物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及主要类群;理解线虫动物门的特征,了解蛔虫的结构及生活史。
8 环节动物门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及发育;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分类系统及经济意义。
9 软体动物门掌握软体动物门的特征;基本掌握软体动物各类群的特征,理解主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绪论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2.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3.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整体,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4.双名法: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后一个是它的种本名。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
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内胚层发育,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神经组织,2.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3.系统:一定机能尚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代表动物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重点:草履虫的结构)1.间日疟原虫生活史:(见书)2.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从扁形动物们开始出现中胚层,中胚称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统一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第四章多孔动物门1.是生物进化的侧枝因为有胚胎逆转现象(与大多数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相反,即动物极内陷)第五章腔肠动物代表动物水螅1.辐射对称,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30201适用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总学时:54学时一.编写说明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编写。
2.《普通动物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两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以动物的形态结构为基础,进而了解动物的分类、习性、生境、经济意义及起源进化等内容。
3.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群动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等主要特征、同时了解动物的分类依据,以及与国民经济意义,另外,倡导学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后继课程如: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寄生虫学、经济动物学及药用动物学等奠定理论基础。
4. 本课程是形态学教学,所以应注意运用挂图、幻灯,特别是动物实体标本等直观教具,同时,还应多从事野外生态考察,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热情,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增强学生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5. 本大纲虽然适用于以上两个专业,但是由于学时的不同,所要求开出的内容也略有不同,所涉及的内容有标注。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三.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目的、意义、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动物学的基本概述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动物学的目的、意义——控制与改造利用动物界。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生物学的分类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双命名法第二节动物学发展简史简介动物学发展简史,并参观动物标本室。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动物学的目的、任务、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着重掌握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双命名法。
3.简单了解动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种的定义、双命名法。
实验内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实验要求: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便为后来的实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后继课程的相关实验铺垫。
(初试科目)动物学专业860-普通动物学

(初试科目)动物学专业860-普通动物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60】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无脊椎动物 70分脊椎动物 80分4)题型结构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简答和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填图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无脊椎动物部分一)考试内容绪论了解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动物学的发展历史、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掌握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掌握细胞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有关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相应功能。
掌握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各纲的主要特征及相应的代表动物。
理解原生动物、类器官(细胞器)、伪足等概念。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以及有关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以及胚胎发育、生物发生律等基本概念。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掌握水沟系、胚层逆转等基本概念。
第五章腔肠动物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掌握腔肠动物的分类、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掌握辐射对称、两胚层、消化循环腔、浮浪式幼虫等概念。
了解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地位。
第六章扁形动物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掌握扁形动物的分类、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掌握两侧对称、皮肌囊、原肾管型排泄系统、梯刑神经系统等基本概念。
理解两侧对称体制及中胚层出现的生物学意义。
普通动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入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说明普通动物学为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生物专业和水生生物专业的复试科目,要求考生对动物学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动物分类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熟练掌握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进化过程,并对各个过程中不同典型动物类群的适应、主要特征和代表性的种类、代表性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了解。
1.参考教材《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题型及分数比例(原为考试内容及比例)填空(30%)、选择(20%)、判断题(20%)、名词解释(15%)、问答题(15%),共计100分。
二、考试内容(一)绪论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二)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鞭毛虫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以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三)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在胚胎学上的证据。
2、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六个重要阶段。
(四)海绵动物门1、侧生动物的概念。
2、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特征与常见动物。
(六)扁形动物门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真涡虫形态结构与生殖。
3、吸虫纲、绦虫纲特征。
(七)假体腔动物1、哪些门属于原腔动物及各门共同特征。
2、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人蛔虫的形态结构。
(八)环节动物门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2、环节动物的分类依据、各纲特征及常见动物。
(九)软体动物门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十)节肢动物门1、节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殖发育。
2、日本沼虾与甲壳纲中其他有经济意义的动物。
3、昆虫纲的特征代表动物形态结构与生态。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
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
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
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
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
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本课程难点是: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了解:(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学的范围与研究方法。
3)动物的分类方法。
2、熟练掌握: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二、考试方式:闭卷三、考试时间:90分钟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
其中名词解释题10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35分,综合应用题25分。
五、参考书目《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六、考试的基本要求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行为及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要求学生以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生物与环境的高度适应、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为主线,根据教材各章节的脉络,全面系统地识记基本概念、重要名词,深刻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动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动物是不断进化的等基本观点和规律,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
七、考试范围考核知识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物种的概念;双命名法。
要求:理解物种和双命名法的概念。
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2.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3.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要求:了解动物细胞的分裂方式;理解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的特点;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伸缩泡、细胞内消化、裂体生殖、接合生殖、包囊、应激性等基本概念;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点;2.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3.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的特点。
要求: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水螅的身体构造;比较分析水螅与水母在形态结构的主要异同;掌握皮肌细胞、神经网、辐射对称、世代交替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类群。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点;2.三角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3.两侧对称及中胚层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4.原肾排泄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和功能;5.血吸虫、猪肉绦虫的结构特点及生活史;6.扁形动物的主要类群。
要求:理解扁形动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是相对于腔肠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如两侧对称、中胚层、原肾等;理解寄生扁形动物如日本血吸虫、猪肉绦虫等如何适应寄生生活;了解扁形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1.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点;2.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要求:理解假体腔动物的共有特征;以蛔虫为例理解线虫动物门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3.水蛭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对寄生生活的适应;4.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
要求:理解环节动物作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端应具备的条件;理解同律分节、体腔、循环系统、后肾排泄系统及链状神经在动物进化上的地位;理解水蛭或蚂蟥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对寄生生活的适应;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软体动物的身体分区;3.软体动物的类群及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掌握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双壳纲、腹足纲及头足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贝壳、外套膜、晶杆、钩介幼虫、生殖腕、鳃心、缠卵腺等基本概念;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1.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2.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的主要特征;3.昆虫纲的主要特征;4.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及其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与意义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要求: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类群;理解甲壳动物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理解昆虫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掌握异律分节、分节附肢、马氏管、触角腺、血体腔、几丁质、外骨骼等基本概念;掌握昆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类型及特点;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地位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1.脊索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2.柄海鞘、文昌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要求:理解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进化意义;掌握被囊动物、内柱、背板、逆行变态、肝盲囊等基本概念;掌握柄海鞘和文昌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熟悉脊索动物的主要分类群。
第十七章鱼纲1.软骨鱼和硬骨鱼的主要特征;2.鱼纲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3.硬骨鱼的支持与运动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及渗透调节、生殖系统、神经和感官的主要特点;4.鱼纲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特征与进步性特征;5.鱼类洄游的类型及意义。
要求:能够比较硬骨鱼与软骨鱼在主要特征方面的区别;理解鱼类对水中生活的适应性表现;掌握泄殖腔(窦)、肝胰脏、螺旋瓣、鳃耙、鳃弓、鳔、单循环、性逆转、侧线、洄游等基本概念;了解鱼类洄游的意义。
第十八章两栖纲1.水陆环境的差异及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主要矛盾;2.两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和特征;3.两栖类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及适应水陆两环境的特殊结构特点;4.青蛙或牛蛙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要求:理解两栖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不完善性的具体表现;理解五趾型附肢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在脊椎动物进化上的意义;掌握口咽式呼吸、犁鼻器等基本概念;掌握青蛙或牛蛙的主要特点;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和代表动物。
第十九章爬行纲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爬行纲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3.爬行纲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的进步性特征;4.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爬行动物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具体表现;理解爬行动物中出现的重大进化事件及进化意义,如羊膜卵、颞窝、次生腭、胸廓、新脑皮等;掌握羊膜动物、颊窝、胸廓、盐腺等基本概念;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十章鸟纲1.鸟类的主要特征;2.鸟类羽毛、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泄殖及神经感官的主要特征;3.鸟纲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4.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理解恒温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掌握叉骨、愈合荐骨、双重呼吸、腔上囊、鸣管等基本概念;熟悉鸟类的主要类群和代表动物;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哺乳纲1.哺乳纲的主要特征;2.哺乳类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泄殖及神经感官的主要特征;3.哺乳纲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4.哺乳纲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哺乳动物的高等进步性特征;理解胎生、哺乳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掌握胎盘、膈肌、反刍胃、肾单位等基本概念;熟悉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和代表动物;了解鸟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名称:《生物化学》二、考试方式:闭卷三、考试时间:90分钟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
其中选择题25分,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题10分,简答计算题40分,综合应用题15分。
五、参考书目《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张洪渊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简明生物化学》,王玮主编,科学出版社。
六、考试的基本要求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各专业都很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考察考生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离提取和物质代谢及调控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应用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考试范围考核知识及要求第一章蛋白质化学1. 氨基酸分类、三字母缩写,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2. 氨基酸与蛋白质重要的研究方法,理解其原理;3. 肽的结构,重要的多肽;4. 蛋白质一级结构及测定方法;5. 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意义;6.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7. 蛋白质的性质,分离与纯化。
重点: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的计算,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级序列测定和几种重要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高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第二章核酸化学1. 核酸的组成与结构;2. DNA一级结构的概念和二级结构特点;3. RNA的分类,各类RNA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4. 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5. 核酸的研究方法。
重点:DNA的二级结构特点,各类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复性。
第三章酶学1. 酶的概念及酶的特点,酶的分类及命名;2. 酶的重要结构与活性中心;3. 酶的作用机制;4. 酶促反应动力学;5. 影响酶作用因素,酶活力的测定;6. 酶活性的调控。
重点:酶的分类,酶的活性中心,米氏方程及Km的含义及实践意义,酶活测定及基本概念。
第四章维生素与辅酶1. 水溶性维生素与重要辅酶的关系;2. 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重点:维生素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生物氧化1. 生物氧化的方式、特点及酶类;2. 呼吸链的概念、两条呼吸链的主要组成成分及排列顺序;3. 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的几种学说、化学渗透学说的基本要点及ATP合酶;4. 氧化磷酸化及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重点: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化学渗透学说,解偶联剂,抑制剂等。
第六章糖类及其代谢1. 糖类的概念及功能,重要的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2. 糖酵解的概念、部位、过程、限速酶、ATP生成及意义;3.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ATP生成及意义;4. HMS途径及意义;5. 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场所、原料及过程;6.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的过程及调控。
重点: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各代谢发生场所及意义。
第七章脂类及其代谢1. 脂质的分类、功能;2. 血脂组成、来源与去路,脂肪动员的概念;3. 脂肪的分解代谢:甘油的氧化;脂肪酸β-氧化反应过程、概念及特点。
4. 酮体的概念、合成原料、酮体生成和利用的部位、生理意义;5. 脂肪酸合成的原料、部位和过程及与β-氧化的比较。
重点:脂肪的分解代谢,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能量生成的计算,酮体代谢意义。
第八章氨基酸代谢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氨基酸的吸收及必需氨基酸的概念。
2. 联合脱氨基作用:概念、过程。
3. 氨的来源与去路。
4. 尿素合成的部位、鸟氨酸循环的基本步骤、尿素分子中2个氮原子的来源及鸟氨酸循环的意义。
重点: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