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合集下载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温病中的“温”一词指的是:A. 热性疾病B. 寒性疾病C. 发热病D. 日常的温度变化答案:A. 热性疾病2. 温病学起源于以下哪个国家?A. 中国B. 印度C. 美国D. 英国答案:A. 中国3. 温病学是研究什么类型疾病的学科?A. 传染病B. 心脏病C. 神经病D. 肿瘤病答案:A. 传染病4. 温病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A. 手术B. 药物治疗C. 心理治疗D. 物理疗法答案:B. 药物治疗5. 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A. 病毒感染B. 细菌感染C. 寄生虫感染D. 蚊虫叮咬答案:A. 病毒感染二、简答题1. 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疫病、传染病和热性疾病的发病规律、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包括了温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温病与传染病有何关系?温病是传染病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传染病都被称为温病。

温病主要指由病毒引起的热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

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三、解答题1.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身体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后的汗出不畅,皮肤干燥,舌苔黄或白腻等症状。

2. 温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药、解表药等。

中医针灸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3. 温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预防温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出入人多拥挤的场所也是预防温病的有效方法。

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研究疫病、传染病和热性疾病的学科,它包括了温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按摩等,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和避免接触感染源。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体内温度的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温病学的常见名词及其解释:1. 邪气:中医理论认为,外界的各种病因可侵入人体,形成邪气。

邪气分为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湿热邪等不同类型,每种邪气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病理变化。

2. 温感:温感是指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觉能力。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有外界邪气侵入时,温感会出现异常变化,如寒症或热症。

3. 寒症:寒症是指由外界寒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

寒邪可引起体内阳气不足或气血凝滞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寒战发热、四肢冰凉、腹痛腹泻等症状。

4. 热症:热症是指由外界热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

热邪可引起体内阴液亏损或津液失调等病理变化,表现为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症状。

5. 温病:温病是指由外界寒邪或热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温病可分为寒温病和热温病两类,分别具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6. 热与寒:热与寒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参考依据。

热与寒可以相互转化,即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寒转热或由热转寒表示疾病进展的状态。

7. 温热病:温热病是温病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指的是由外界热邪侵袭引起的疾病。

温热病通常发热较高,伴有口渴、尿赤、烦躁等症状,常见的温热病有中暑、猩红热等。

8. 温热邪毒:温热邪毒指的是外界热邪侵袭人体后产生的病理变化。

温热邪毒通常具有高热、神疲、口渴、肌肉疼痛等严重症状,并且具有高度传染性,如霍乱、流行性感冒等。

9. 温证:温证是指由外界温邪侵袭所引发的病证。

温证可分为温热证和温寒证两类,具体表现为发热、口渴、恶心呕吐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疟疾、温毒等。

10. 温化:温化是指通过中药或其他疗法,将体内温度的异常变化重新调节至正常水平的过程。

温化可通过增加阳气、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代谢等方式实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温病学名词及其解释,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以及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背景介绍)- 温病学作为中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内容。

- 学习温病学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温病,提高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学习目标设定- 学习温病学的目标是对温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温病。

- 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过程总结1. 对温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学习。

-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疾病,可以分为外感温病、内伤温病、外感内伤温病等不同类型。

- 温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既包括外界的温邪侵袭,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常有关。

2. 学习了温病的病理机制和病程发展规律。

- 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 温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表里两个阶段,表邪侵袭的是表邪阶段,邪气内伏而发生内伤的是里邪阶段。

3. 学习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证分型、辨证要素和辨证治法等。

- 辨证论治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温阳通络等。

4. 学习了温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 温病的预防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饮食起居的调节等。

- 温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四、学习心得和体会1. 对于温病的病因和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温邪为阳邪,喜燥,易入人体,破坏阳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温病多由外感而来,但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有了初步理解。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病分型、辨病要素和辨病治法等。

-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 学习温病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

-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对于温病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作为中医学的学生,我有幸能够学习和研究温病学,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对于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温病的诊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温病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中草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的医学体系。

而温病学则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温病的发病规律、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为研究对象。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的温病学学习,还对我以后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提供了基础。

其次,学习温病学让我了解了温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与病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了病因和病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不同病因导致的温病,如风寒、风热、湿热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温病的病机,如卫气失和、正气不固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温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再次,学习温病学让我掌握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中医诊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辩证论治,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疗法的核心。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在温病的诊断中,我学会了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这使我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学习温病学让我掌握了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治疗温病注重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中草药的应用、针灸的技巧等,以及如何使用温病方剂和穴位的选择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温病的常用治疗方法,还了解到中医对于治疗的整体观念和方法,如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温病学知识点

温病学知识点

一、温病学的争论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进展概况。

四个主要进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温病学》学问点绪论(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特地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肯定生疏,理论朴实,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进展,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根底。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敏捷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别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生疏更加深化,制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说明温病发生进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根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进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奉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纲领,标准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阅历,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说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惹起的以发热为主证,拥有熱象着重易化燥伤阴等特色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要素。

天受:指经过空气流传传染:指经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拥有激烈传染性并能惹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快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只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 ,不行一味地清营养阴 ,而应在此中辅以清气之品 ,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渺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 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浑身战栗既而浑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倒,不可以识人,呼之不该;谵语,指颠三倒四。

神昏谵语常常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整丧失,昏倒不语,属于神志异样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含昏倒和肢厥,昏倒指忽然昏倒昏迷不醒,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别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惹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害肺络,惹起忽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觉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 :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因为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贱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原则:大凡瞧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温病得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湿热病提纲: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温病三焦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白虎之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绪论温病学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得特点:1、致病因素得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得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邪致病特点: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疠气温邪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卫气营血辨证表:包(神昏谵语伴身热肢厥,舌謇不语,舌鲜绛);若营热扰乱心神,则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或心中烦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若血热扰动心神,则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疹密布,全身多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则时有神昏谵语,潮热、便秘、脉沉实。

发热类型:1发热恶寒2寒热往来3壮热4日晡潮热5身热不扬6身热夜甚7身热肢厥8夜热早凉9低热。

神志昏蒙: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斑得病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

疹得病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

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白苔: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风温初起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素体阴亏而外感风热或燥犯肺卫。

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舌苔白厚而腻:湿温病,邪在气分。

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肺气受伤不能布津舌苔白腻而质红绛:湿遏热伏(气分)舌苔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得征象。

舌苔白厚如碱状:多见于湿热类温病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邪热劫津满舌生有松浮得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白霉苔):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见于温病后期。

黄苔:舌苔黄白相兼:邪热初传气分,卫证未罢或邪入少阳。

舌苔薄黄不燥:邪初入气分,热邪未盛,津伤不重。

舌苔薄黄干燥: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热结肠腑,阳明腑实征象。

舌苔黄腻或黄浊:见于湿温病湿热流连气分得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舌质:红舌:舌红赤而苔黄燥: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

舌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邪热乍退而肺胃津液未复,或热久津伤。

舌尖红赤起刺:心营之热初起或为心上炎。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或舌红中生有红点:心营热毒炽盛。

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气阴两虚。

绛舌:舌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舌绛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受伤。

舌绛而兼黄白苔:邪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舌绛上罩粘腻苔垢:热在营血兼痰湿舌绛光亮如镜:温病后期,胃阴衰亡舌绛不鲜,干枯而萎: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紫舌:舌紫起刺,状如杨梅:血分热毒极盛。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肝肾阴竭。

舌紫瘀暗,扪之潮湿:温病夹瘀血。

舌淡紫青滑:阴寒内盛,血络瘀滞。

温病得治疗:1、祛除温邪2、扶助正气温病得9种治法:泄卫透表法:疏风散热: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症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舌尖边红,苔薄白,选方:银翘散解表清暑:适用于夏日暑湿蕴阻于内, 寒邪复侵于表。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心烦,口渴,脘痞,舌红苔腻。

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邪郁肌表, 气机失畅。

症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 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

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侵袭肺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鼻咽喉干燥,咳嗽少痰,舌红苔薄白。

桑杏汤。

清解气热法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隔而热势不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隔得证候。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农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栀子鼓汤加竹叶、连翘。

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气分,邪热炽盛, 表里俱热。

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 脉洪数。

选方:白虎汤。

清热泻火:用于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身热口渴,烦燥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脉数。

黄连解毒汤或黄芩汤。

与解表里法清泄少阳:适有用于邪郁少阳,兼痰湿犯胃。

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胁脘闷痛, 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选方: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

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选用温胆汤开达膜原:适用于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

症见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舌红绛或紫绛,苔白厚浊腻如积粉。

选方: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祛湿清热法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

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选方:三仁汤。

燥湿泄热: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

症见身热而汗出不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脉濡数。

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症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胀,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选用茯苓皮汤。

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适用于热入阳明,内结肠腑。

症见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选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肠道。

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

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便:适用于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即所谓“热结液亏”。

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选方: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适用于温病燥结与瘀血蓄于下焦。

症见发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或有瘀斑,脉沉实。

选方桃仁承气汤。

清营凉血法清营泄热:适用于温病热入营分,郁热阴事伤。

症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选方清营汤。

凉血散血: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热瘀交结。

症见灼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有瘀斑。

选方: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同病。

即气营(血)两燔证。

若偏于气营同病,症见壮热口渴,烦扰不寐,舌绛苔黄,选方玉女煎。

气血两燔,热毒深重,症见壮热躁扰,神昏谵语,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斑疹密布,出血,舌质紫绛,苔黄燥或焦黑。

选方:化斑汤。

开窍息风法清心开窍: 适用于温病痰热内闭心包,症见神昏谵语,身体灼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

安宫牛黄丸。

豁痰开窍:适用于湿热郁蒸,蒙蔽清窍。

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或白腻。

选方: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凉肝息风:适用于温病邪热内炽,肝内内动。

症见灼热躁扰,四肢拘急,甚则角弓反张,口噤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

选方:羚角钩藤汤。

滋阴息风:适用于温病后期热入下焦,日久真阴亏损,肝木失涵,虚风内动。

症见低热,手足蠕动,肢厥神疲,舌干绛而萎,脉虚细。

选方: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滋阴生津法滋养肺胃:适用于温病气分邪热渐退,而肺胃阴液未复,或肺胃阴伤。

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

选方:沙参麦冬汤。

增液润肠:适用于温病气分热邪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

症见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

选方:增液汤。

滋补真阴: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真阴耗损,邪少虚多得证候。

症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干咽燥,神疲欲寐,心中詹詹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齿燥,脉虚细或结代。

选方:加减复脉汤。

固脱救逆法益气敛阴:适用于气阴两伤,正气欲脱。

症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舌光少苔,脉散大无力。

选方:生脉散。

回阳固脱:适用于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证。

症见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苔润,脉微细欲绝。

选方: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风温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

风温得治疗原则:初起邪在肺卫,治宜辛散凉泄,透邪外达,并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相应调整施治;邪渐入里,独见肺经邪热壅盛者,宜清热宣肺平喘;邪热灼津为痰,结于胸膈胃脘者,宜辛开苦降,使痰热分解而易于清化。

春温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

春温得治疗应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

暑温就是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得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

临证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

暑温得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气。

张凤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秋燥得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液干燥。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微咳,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平剂)桑菊饮(轻剂)燥热犯卫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少而粘,咳嗽,甚则声音嘶哑,咽干鼻燥,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

治法:辛凉甘润,清透肺卫方药:桑杏汤气分证治1、邪热在肺肺热壅盛证候:身热,汗出,口渴,咳喘,咳痰粘稠不爽,甚则气急鼻煽,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燥热伤肺证候: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少气乏力,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

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肺热腑实证候:身热,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腹满,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肺热发疹证候:身热,咳嗽,胸闷,肌肤红疹,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

2、热在胸膈证候:身热不甚,心烦懊农,起卧不安,甚或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宣郁热或清泄膈热方药:栀子豉汤3、邪热犯胃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多汗,心烦,渴喜凉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