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学习、翻译与文化修养
翻译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翻译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作者:帕丽旦·阿布都热衣木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03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翻译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高层次的翻译人才专业水平的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和技能,并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审视翻译规则,以找出不同行业风格的不同规律。
翻译职业和道德规范由于翻译专业的特殊性,翻译人员在实践中会遇到翻译方面的各种困难。
因此,翻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越来越成为翻译职业的核心。
许多国家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成员职业道德守则,以维护个人和公共利益,保证翻译行业的质量和优势,维护社会对翻译行业的专业吸引力。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能力专业优秀的翻译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技能,而且要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
熟练的翻译人员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了解从原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的语义准确性和文化倾向。
另一方面,专业发展要求。
为了提供高翻译的服务质量,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翻译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最高水平。
由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关知识的不断变化,翻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以达到对各行各业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保密原则保密是行业客户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客户与翻译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声誉的基础上的,规定翻译人员有义务严格保密客户信息,原则要求翻译所接受并在翻译过程中获得的文件应被视为商业秘密。
公正原则所有翻译人员应遵守公正原则。
公正意味着翻译人员应被视为对他们所收到的一切资料具有同等重要性,并应以公正和不偏不倚的方式提供所有资料,不偏不倚地履行他们所承诺的翻译任务。
独立判断意见。
独立判断意见是公正性的第一个关键要素。
专业翻译人员应客观高于作为翻译的专业笔译员。
当多个客户要求专业协助,译者应得到同等待遇,不应向不同的译员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但不限于:1. 语言理论类课程:如英语词汇学、基础英语、英语语法等。
2. 商务基础类课程:如工商导论、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写作、西方经济学、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同声传译、商务英语口译等。
3. 商务专业类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商务沟通、国际商法、国际商务流程等。
4. 语言实践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写作等。
5. 文化修养类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国际商业文化、英美文学选读等,以及其它拓展知识领域的课程。
请注意,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请查询学校官网。
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商务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他们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领域找到工作,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
他们将了解国际商务的规则、惯例和策略,并通过案例研究和模拟实战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还会接触到跨文化沟通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环境。
他们将学习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工作,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除了学术课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还可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实习、模拟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需要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高中英语 高考英语作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4篇带中文翻译

高中英语高考英语作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4篇带中文翻译当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以下是五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作文范文,同时附上了中文翻译:范文一: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中国传统节日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ulture. These festivals are deeply rooted in our history and have been celebr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ach festival has its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which reflect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Chinese people.Among the most well-know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are 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eat dumplings, and set off firework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enjoying mooncakes while appreciating the full mo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famous for its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ing zongzi, a traditional sticky rice dumpling.These festivals not only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family members to come together and strengthen their bonds, but they also showcase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They are a time for people to pay respects to their ancestors, express gratitude, and celebrate the harvest or the changing of seasons.In conclusion,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eserving our cultural identity and passing down our tradition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are a time for joy, unity, and reflection, and they remind us of the values and customs that have shaped our society.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技巧英语有哪些方面

翻译技巧英语有哪些方面1、增译法:指依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涵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例如:(1) To the east and the south a faint pink is spreading.东南方浮现一抹浅红,正在向远处扩大。
(2) The sun rose thinly from the sea.一轮红日从海边淡淡升起。
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例如:(1) 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
(省译物主代词)(2)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
(省译物主代词)3、转换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英译汉时经常有必要改变表达方式,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
这种变通技巧就是转换法(shift of perspective)。
4、合并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英译汉时有时直译原文就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
这时,就有必要借用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鲜亮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
归化翻译法常用于处理某些英语成语、典故、形象词语等一类文化色彩较浓的表达方式。
恰倒好处地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at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翻译技巧的掌握帮助我们更好融入世界,翻译为我们搭起了各国之间的桥梁,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始终保持专业、革新、开放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国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施行基地和全国跨语言跨文化培训服务综合平台,为中国走向世界架桥铺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奉献。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说到英语翻译,其实基本上所有人在拿到英文内容的材料,会都有意识无意识的翻译英文内容,英文要完全理解掌握获取材料信息是需要语言传递和转化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来欣赏一下吧。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最基础的理解,也就是说要理解句子中的词汇、短语。
然后体验表达,表达是理解的结果。
影响表达的因素有译者对英语原文理解的深度、译者自身汉语修养的程度、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掌握程度,译者尽量摆脱原文束缚。
最后为了避免错误,仔细校对、检查。
这步要求比照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检查句子是否准确、通顺。
1、特殊词汇短语需要切分翻译短语分译是指把原文中的一个短语分译成一个句子。
名词短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有时都可以分译成句。
例如:These cheer little trams, date back to1873,chug and swai up the tower hill with bell ring and people hang from ever opening.这些令人欢快的小缆车建于1873年,嘎嚓嘎嚓摇摆爬上高耸的山峦。
车上铃儿叮当作响,每个窗口都是人。
介词短语分译)2、语言顺序特殊的调整句式顺序法词序调整法的英语inversion一词,不能译成“倒译”、“倒译法”或“颠倒词序”之类,否则容易和语法中的“倒装”概念相混淆。
inversion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意思为:翻译时对词序作必要或必不可少的改变,并不只是纯粹的颠倒词序或倒装。
Americans do not like to be called materialistic because they feel that this unfairly accuses them of loving only material things and of having no religious values.美国人不喜欢被称为物质主义者, 因为他们认为指控他们只重物质利益, 没有宗教价值观是不公正的。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第一,信达。
信达是指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二,雅。
雅是指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品味和修养。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翻译结果在语言上优雅、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化隐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第一,语言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点进行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紧密相连,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有较大的间隔。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要求。
第二,文化适应。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文化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翻译成“蛋未孵化,不可小算”;“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翻译成“捷足先登”。
这些翻译都是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进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寓意。
第三,情感表达。
英语和汉语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可以翻译成“谢谢”或“多谢”,具体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和场合。
第四,修辞技巧。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是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的关键。
翻译者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翻译结果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这样更具形象感。
总之,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具准确性、自然度和艺术性。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讨这种影响。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境,这种文化内涵和语境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汉语中的“情”和英语中的“emotion”虽然在表面上意思相似,但是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
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情感的体现,还包括了关系、人情、道义等多种含义。
而emotion在英语中更多地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感知。
在翻译时,如果不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和语境的差异,就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和表达。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将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合理、准确地表达到目标语言中,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社会因素也对翻译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学作品和语言的产生、传播和翻译。
以政治因素为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不同,会导致在对政治性文本的翻译活动中出现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政治文本的审查和篡改,因此在翻译这类文本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政治因素对文本的影响,合理地进行翻译,使得翻译文本既符合语言规范,又不失原文的政治内涵。
历史、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因素也会对文学作品和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理解这些社会因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也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更是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兼具诗意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理解和再现原作的内涵和艺术表达,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专业的翻译技能培养

专业的翻译技能培养翻译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的艺术,它要求翻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深入的跨文化理解。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专业人士,首先需要培养一系列专业的翻译技能。
一、语言能力及语言知识翻译的基本功是语言能力及语言知识。
翻译者要掌握至少两种语言,包括母语和待翻译的外语。
在语言能力方面,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并表达出自然流畅的译文。
同时,对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语言规范,翻译者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专业知识储备翻译工作往往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因此翻译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
通过阅读各类专业文献、研究领域内的相关知识、接受专业培训,翻译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完成更加准确和符合专业需求的翻译工作。
三、文化修养与跨文化意识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所属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和习俗,以便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翻译错误。
四、翻译技巧与方法优秀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比如,在处理生词时,可以通过词典、网络资源或专业术语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查询和研究;对于长句子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可以采用拆分、转换句法结构等方法;在处理口译时,可以使用记笔记、简化表达等技巧来提高翻译效果。
不同类型的翻译工作,还需要掌握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
五、实践与经验积累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的将翻译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提高。
翻译人员可以参与实际的翻译项目,与其他经验丰富的翻译专家合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
总结起来,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翻译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实践与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的学习、翻译与文化修养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 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
我还希望中文系也能培养出一小撮精英来。
我希望各位把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学习。
因为世界是多极化的,所以有人认为语言也是多极化的。
英语在20世纪是强势语言,有人说在21世纪,英语要没落,会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将要到来,我不太相信。
有人引用拉丁语分裂成各种民族语言的历史,因此说英语也会如此,我认为不会。
现在英语已经分成很多品类,过去We used to speak of one English. Today we speak of many Englishes.这里,英语变复数了,有澳洲英语,中国英语等等,但英语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词汇上有很大不一样,像中国英语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部分,被吸纳到英式英语。
举个例子,long time no see,本来是洋泾浜英语,现在英美人都说,但这是极少的。
所以,再变,也主要变词汇方面,很难说会发生在语法领域。
还是老话,万变不离其宗,文法不变,所以我不相信英语会变出语法有根本差异的品类。
从现状来看,用英语的绝对人数达11亿,仅次于汉语,运用范围、广度则大于汉语很多。
评教授时会问,你有没有在《Science》(美)或在《Nature》(英)上发表过文章。
那样的学术杂志75%都用英语,所以你无法回避事实,你得承认它是强势,事实就放在眼前,这么多人使用,又有这么多用处,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科技领域、计算机、航空指令等等。
另外英语有它的丰富性,从理论上可用词汇40万字多,而法语、德语,20万字左右。
英语中同义字多,林语堂说过,英国人最会骂人了,英国人骂“说谎”,他统计过有125种讲法“you flirt with truth”(你玩弄真理),“you are guilty of terminological inexactitude”(你用语不确),不是因为我教英语,所以对英语情有独钟,英语就是如此。
英语教育,不准确地说,分为庙堂英语,我属庙堂教法;还有江湖英语,就是外面培训教法。
21世纪是个很个性的时代,今后学语言,你要怎么学英语,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很可能你会挑短训班,会挑新东方,疯狂英语,DIY,复读机,网络学院,远程教育。
江湖英语教的是,就是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想法也不错,语言的本身是交际,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是说要建研究型大学吗?我的体会就是要培养这“一小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精英。
比如说复旦大学外文系每年要招48个学生,只要有个位数,2名或3名,对语言、文学感兴趣,出来以后不那么功利,比较形而上,喜欢学问本身。
你为什么学英语?Well,I like English simply for English's own sake.我希望将来还能培养这样一小撮人。
我的理解办研究型大学,实际上就是精英教育。
作为文化载体来说,英语很有学头,我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要学好英语:第一,从技术层面要提高素养,从语言本身,要不断与母语对比,因为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学生都不会用过去式,头三句还对,第四句就会出错,没有过去式的意识。
就技术层面上的对比,英语强调形合(hypotaxis),汉语强调意合(parataxis),这是已故的王力先生所译。
我最近改了一份重要的翻译,头两句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新世纪激励我们付出更多才智去建设人类更美好的家园”,这是上海市申办世博会的头两句,气派很大吧,如果照翻的话,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The new century has in spired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land for mankind.但我觉得这不像英语,这么接近的地方两次用century,它是强调形合的,而不是意合的,所以我把这改成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inspiring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不用homeland,因为这个词比较罕用,美国不是新设一个本土防卫司令部吗,才用上它。
for humankind,不用mankind,因为女权主义者不喜闻,把两句并成一句。
还可以从思维习惯上进行对比。
比如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比如问你是何方人士,我就说我是浙江余姚人,先大后校写信的时候,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是由大到小,邯郸路,复旦大学。
英语的习惯是由小到大的,与汉语有所不同。
其次,中文习惯是今天晚上7点半,法国队对塞内加尔队,先给你的是一个已知的时间,而英文习惯往往相反,凸显重要的:A soccer match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will take place at7:30 tonight.我们是从抽象的到具体的,他们是从具体的到抽象的,这是从思维层面上讲。
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主要讲三个例子。
196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主席的老朋友,他问毛主席很多问题,毛就说“我现在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翻译说,I'm a solitary monk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a tattered umbrella.撑了顶破伞,在雨里,踽踽独行,结果西方就得到一个印象:毛主席正处于黄昏心态了,其实毛主席那时一点不黄昏,正确地说,他正准备发动文革,1965年嘛,他是最富于战斗力的时候。
应该怎么翻?monk第一是无发的,The Buddhist monk is hairless and hairlessness in pronunciation is similar to lawlessness.第一个是“头发”的“发”,第二个是“法律”的“法”。
第二是无天,because the umbrella separates my head from the sky,sky这里是指authority,就是我既不服从法律,也不服从任何一个权威。
但这位翻译完全翻错了,这就体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是1965年的事情。
70年代初,尼克松来了,他想讨好毛主席,便想在演讲中引用毛主席诗词,找了许久,就找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中美关系也如此,加快我们的步伐,中美友好起来,他是这样讲的:Let's seize the day.seize,“抓妆;day,“日子”,孰不知,seize the day,这不是好翻译,这是从拉丁语一个phrase:carpe diem逐字译成英语,实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许多享乐主义的老祖宗都讲这话,seize the day,成了文学艺术的母题之一。
尼克松可能知道中国人这样翻译,所以他也那么说,但懂文学的人听了,就会觉得可笑。
还有一个例子,布什在对恐怖主义发表言论时,说“you may run,but you can never hide”,我的一个在外交部的学生译成“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她十分得意,我说,你翻得不好,和尚、庙都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东西,给中国人听着觉得挺好,但跟美国文化相差太大,这不是一个好翻译应采取的态度。
换了我,就译成“你们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
”这是两种文化,语言转化之前应考虑这一点。
若干年以前有位首长对上海人有个评价,那时上海人不太争气,他说,上海人精明而不聪明。
然后他自己翻译了:People of Shanghai are clever but not wise.我说你翻得很好,但我讲个更好的:People of Shanghai are penny wise but pound-foolish.就是说,上海人对分币的计算斤斤计较,而在大利益上就比较迟钝,这样的翻译就把文化内涵立刻传达到对方,要比clever,wise理解起来更到位。
因为人家知道clever,wise都是褒义词,不那么注意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
Clever,也不坏,wise更好一点。
事实上,精明含贬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处太计较,大处太糊涂。
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 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
“精魂”,本来是“精神”,我这样一改,觉得很满意,因为汉语是我们的魂,我们的魂已经失落得太久了。
阿尔丰斯·都德,是个法国作家,写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我想大多数人学过。
普鲁士人来了,所有阿尔萨斯、洛林的法语学校都要改学德语,他要上最后一课,还在黑板上写上了“法兰西万岁”,他认为本国民族的语言是维持民族魂的纽带。
只要法语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
当然现在没有外敌入侵,我说这话言重了,但是汉语的精魂已经失落得够多了。
比如汉语是很讲对仗的,以痛苦对快乐,现在偏要破坏这种对仗,标新立异,叫作“痛并快乐着”,因为是公众人物用过的,大家都抢着学样。
新新人类已经让汉语失落了很多,那新新新人类会不会进一步让汉语失落得更多?我很担忧。
也有人叫我“遗老遗少”,他的年纪比我还要大,所以叫我“遗少”,你们应叫我“遗老”,因为我比你们大,为什么要这样叫,因为我喜欢写文章,刚刚主持人也讲到。
我喜欢舞文弄墨,是一个酸腐文人。
我喜欢写点文章,玩弄点雕虫小技,文白相间,就传出去一个“遗老遗少”的恶名,而且还夹带些英文。
所以我还希望中文系也能培养出一小撮精英来。
这些人文白夹杂在一起。
现在文言文对各位来讲,除了中学课本里偶然几篇古文,像柳宗元的,除此之外,就很少接触古文了。
那么,繁体字还认识吗?繁体字不认识引起了很大的技术问题,比如两岸三地要沟通,像《英汉大词典》出了个大陆版,要出个台湾版。
马上碰到字模转化,所有的简体字要转成繁体字,要把简体字转成繁体字可麻烦了,别以为是个很简单的事情。
像简体字“后来”的“后”,转成繁体字,就是“後”,但是他把“皇后”的“后”也改成这个“後”,就不对了。
这就是很大的技术性困难,两岸三地,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要趋向认同和亲和,没了繁体字,很成问题,我觉得真理是与时俱进的。
所以区区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里提倡多识些繁体字,但不一定叫你写,平常我们要注意汉字的规范性,把简体字写正确,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