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硫磺岛的来信》:论战争中的人性回归

44艺术论丛《硫磺岛的来信》:论战争中的人性回归何胤桦 陈远 涂平四川成都武警警官学院摘要:《硫磺岛的来信》被称为是著名导演伊斯特伍德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军与美军之间争夺硫磺岛要塞,在日军胜利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依旧顽强抵抗的故事。
通过拍摄手法和独特的视角,体现出人类情感的共性,表现出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电影的故事情节,从拍摄角度进行分析战争过程中人性的回归,对战争与人性展开思考和探索,寻求战争与和平的真谛。
关键词:硫磺岛的来信;战争;人性前言:本片曾获得第六十四届金球奖和第七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故事的开展采用倒叙手法,从硫磺岛战役的士兵家书入手,导入到战争之中,创新性的以日军为主角表达视角,多层度的增强战争拍摄效果的表现力,重点突出表达人物在近乎绝望的战争中受到的情感冲击。
人物故事的塑造和影视效果的巨大冲击,表现出了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和冲击,让观众在战争带来巨大危害的冲击之下体会到人性的真实,而且在历史反思和国际关系上存在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硫磺岛来信》的故事梗概画面在2006年展开,有人在硫磺岛的地下工事中发现了几百封书信,书信是六十二年前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在最后时刻写给亲人们的遗书,从书信中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
二战期间,中途岛战役日军一败涂地,就此丧失了太平洋战场上的所有主动权,全面战线节节败退[1]。
硫磺岛是东京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据点,守护着日本领土的大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为了保卫硫磺岛,日军委派陆军中将粟林忠道指挥战斗,进行最后的抵抗。
粟林忠道具有美国留学的精力,对美军的抢滩登陆作战有一定的理解,他根据硫磺岛的地质结构和地理条件制定了独特的防御计划,转变了战争思路,从登陆阻击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依托硫磺岛独特的有利地形,对美军已经登陆的有生力量进行阻击。
美军为了登陆实施了为期几个月的轰炸攻击,预想可以轻松占据硫磺岛。
《安妮日记》揭露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的真实记录

《安妮日记》揭露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的真实记录《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与家人躲藏在阁楼上的两年间所做的日记。
这本日记记录了安妮家族在纳粹占领下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对于人性和希望的深刻反思。
通过安妮日记这一真实记录,读者们得以暴露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在《安妮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苦难和痛楚。
在战争期间,犹太人成为纳粹的迫害对象,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危险。
安妮一家为了生命安全,被迫躲藏在阁楼上,整日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
她们不得不与其他人共处,面对着无尽的压抑和困扰。
战争使得人们失去了自由和权益,不得不过着隐秘的生活,深感恐慌和无奈。
然而,尽管处于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安妮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她坚信人间仍有美好存在,并通过写作来寻找心灵的出口。
她以独立而聪明的思考,透过纸笔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她深情地写道:“我仍然确信,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将会出现光明……”。
安妮的日记除了揭示战争的残酷,更突出了人性的光辉。
在阁楼上的人们共同生活期间,他们面对困境,相互帮助和支持。
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不断加强,安妮以及其他阁楼上的人倾听、理解和关怀彼此。
这种人性的光辉在《安妮日记》中得到了真实再现。
此外,安妮对于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追求也在日记中得以体现。
她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索自我,思考人生意义。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必须去发觉、经历、尝试,我才能在生活中成长。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了启示,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逆境中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困难,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另外,通过《安妮日记》我们也能够看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种族歧视所带来的社会道德警示。
在纳粹统治下,种族仇恨和歧视使得社会道德沦丧,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安妮对此深感忧虑,她写到:“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原则紊乱,好人在越来越少的人看来,越来越可笑。
”《安妮日记》提醒我们审视战争和歧视的恶果,对于人类追求和平与公正起到了深远的启示作用。
安娜·弗兰克的《安娜的日记》: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安娜·弗兰克的《安娜的日记》:战争中的人性之光概述《安娜的日记》是一本由安娜·弗兰克在二战期间写作的日记,记录了她和家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躲藏于安娜父亲办公楼后梯度的经历。
这本日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对战争中的人性、希望和勇气的深刻思考。
安娜·弗兰克——青春与希望安娜·弗兰克是一个普通的犹太女孩,13岁时开始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周围世界观察到的事物。
她以敏锐细腻、幽默风趣而又坚定向上的态度展现出年轻人面对逆境时忍耐力和乐观精神。
•从哥伦布街到缇巴利特街:家庭生活和逃避迫害。
•心灵成长:阅读、写作和文学艺术对安娜意义重大。
•友情的重要性:安娜和彼得之间由友情转变为爱情。
战争的阴影与人性的光辉二战期间,欧洲各国犹太人面临着追捕和集中营的威胁。
安娜一家躲藏在楼上,被迫与恐惧、孤独和绝望作斗争。
然而,在这个黑暗的时期里,书中也流露出许多人性的光辉。
•家庭和团结:安娜与她家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亲情纽带。
•物质匮乏下的创造力:利用有限资源,他们尽力改善生活条件。
•维护正义与信念:对于不公正行为,安娜始终坚持态度明确的评论。
希望与乐观主义尽管身处战争风云之中,安娜依然坚守着对未来与希望的无限渴望,并借助日记传达着乐观主义。
她用文字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并鼓励读者相信在最黑暗时刻仍能找到一线曙光。
•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安娜用日记记录下各种快乐的时刻和美好的回忆。
•梦想与愿望:在日记中,安娜表达了对将来的渴望与梦想。
•人性的复苏:通过自己的经历,安娜相信战争过后世界会迎来恢复和和平。
影响力与珍贵遗产《安娜的日记》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这本书展现了战争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以及青年女孩内心世界,深入人心地描述了战争给生活带来的困难与考验。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这本日记不仅记录着一个家庭在极端情况下的生活,更提醒我们要反思人类对于他人的待遇和价值观。
结论《安娜的日记》是战争时期最有影响力和珍贵遗产之一。
沉痛之影从〈辛德勒的名单〉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深夜的静默中,我独自坐在家中狭窄的书房里,房间内除了我以外的一切仿佛都陷入了死寂。
只有墙角那台发出微弱嘶鸣声的老式电影放映机,在孤独地演绎着黑白画面中的生死离别——那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遇的历史巨作。
影片以一幅沉重的画面开篇,一行行数字不断跳出,记录着那些被剥夺尊严和生命的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革命"之后仍会“咔嚓”一声倒下的人群。
然而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部电影中的人们是在残酷现实中无从逃避的痛苦生存。
我说:“哦,这样的世界。
”故事背景置于战争阴云密布的波兰克拉科夫市,讲述了一位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如何从一个嗜赌成性的投机者变为一个拯救了上千犹太人的英雄。
起初,辛德勒仅仅看到了商机和利益,在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下开设工厂保护犹太人免遭屠杀,并从中获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生命的价值和人类道德的认识使他逐渐觉醒。
我们说:“人性何其复杂。
”从这部作品中似乎窥见了许多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影子——既有着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追求欲望,又有对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和敬畏。
的确,在如今这个看似文明的社会中“吃人”仍然存在;有的人为了几块大洋就出卖同胞、为人奴役;有的人尽管贪婪冷酷却也尚存有一丝温情和良善之心。
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啊!电影中捕捉到了人性的闪光点:厨师将温暖的汤端给了因饥饿而垂死的老人时的眼神坚定;医生尽力救治伤员不顾性命的危险;以及或许最为突出的就是主角辛德勒对生命的救赎行为。
这不正是鲁迅先生常提及的那个时代的中国所需要的吗?那个任人宰割、自相残杀的时代?在夜色下凝视这些画面时,我的脑海中映出了鲁镇的夜晚、那个曾经灯火阑珊的时代。
难道那不是相同的悲哀吗?不正是旧社会将人们的理智吞没的结果吗?对此,我想说:“这是深重的历史创痕。
”但为何最终我们能够在这样沉重的氛围中找到希望?除了人性本善的观念以外,还因为影片让世人见识到了历史的残酷与真实力量的存在: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向前滚动,在无边黑暗之中总有光明的存在。
《灭绝的年代》:重现人性的痛

《灭绝的年代》:重现人性的痛如果要说出人类迄今为止最恐怖的浩劫,那么我想多数人会觉得是二战。
二战中,17亿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战争,欧洲,亚洲,非洲都遭到了战火的重创。
在这场浩劫中,最骇人听闻的要数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
翻开这本《灭绝的年代》,仿佛那个年代的往事历历在目,耳边响起了当年的炮声,眼前看到了屠杀的惨剧……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特雷布林卡和德国布痕瓦尔德等地设立了集中营,杀害了大批政治犯、战俘、犹太人等。
于2011年发行的《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讲述的是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之后,一场以犹太民族为主要迫害对象的历史大屠杀便拉开了序幕,以纳粹德国为首的反犹主义罪恶势力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推向极端。
犹太民族经历的残暴的行径和巨大的浩劫。
1997年,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迫害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3—1939》出版发行,这是他的两卷历史著作《纳粹德国与犹太人》的第一卷。
如今,这两本书已经成为记述纳粹德国大规模谋杀欧洲犹太人的权威历史著作。
《灭绝的年代》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巨作,是对人类最黑暗的主题所作的一项最细致、最全面的研究。
而一本史学著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作者的人生阅历。
作者索尔·弗里德兰德尔本人就是大屠杀的一名受害者和幸存者。
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家庭,1942年至1944年间隐瞒身份进入了法国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上学,从而躲过了迫害。
但是,其父母却在逃往瑞士的时候被逮捕,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毒气杀害。
成长中的伤痛使他对这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步步地深造,决心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揭示纳粹屠犹历史。
一本好书,要通过字里行间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论辛德勒的名单——对人性浪潮中善恶的呐喊

近来,余有机会观摩了一部影片,名为《辛德勒的名单》,一部深刻揭露二战期间人类苦难与救赎的作品。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在深夜时分,禁不住长叹的电影。
它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一、引子:影片概述在一双历史的眼前,如同黑白般的画面逐渐展开。
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千千万万无辜的生活被卷入战争的黑暗漩涡。
然而,在这一切中,有一个叫奥斯卡·辛德勒的人,他面对着人性的考验,最终选择了站在了善良一边。
本片由斯皮尔伯格执导,在叙事手法上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呈现了一段历史真实的故事。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着一个有关拯救的故事,并不像一些题材那般凶神恶煞地揭露残酷的本质,而是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复杂的人性世界。
二、黑白世界的一抹色彩电影大量采用了黑白影像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残酷和压抑氛围。
但在这不毛之地中,却有一抹红色格外夺目——那是一个小女孩身上的红衣,象征着纯真与无助的生命被战争无情吞噬的象征。
暗夜中的这个小小亮点不仅仅是对温暖的渴求与求生欲望的象征;它更是对于“生”的一种坚持与寄语。
而此外,《辛德勒的名单》也让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那个竖立在厂区入口处的“工作就是自由”标语牌是多么讽刺啊!就像鲁迅先生曾讲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便是这样的一位猛士。
三、善恶交锋的舞台斯皮尔伯格导演掌握了一个很好的旋律,在展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伟大灵魂的同时犀利指出战争中人性的阴暗面;正如我们在观察已经死亡的人物时所感受到的沉重感一样冷峻。
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仅仅成为侵略者一时兴起的工具或仇视的对象。
片中的戈特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一位极端而复杂的党卫队员形象。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极端主义思想下的人性畸变和扭曲心理的现象。
他的暴虐成为了到处可见的痛苦之源。
然而,在这样一幅黑白背景的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亮光——那就是辛德勒的存在,是他又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能找到光明的力量源泉,哪怕那来自金钱和贿赂的手段;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救赎。
《战争的无情:《静静的顿河》中的人性折射》

战争的无情:《静静的顿河》中的人性折射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战争常常被用作一个重要的背景,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而《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恰好描绘了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惨烈战斗。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角色的人性折射,探讨战争对人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引发的社会反思。
2. 主要角色2.1 萨夫利洛夫(Sukhov)萨夫利洛夫是小说中主要的男性角色之一,他是一名红军士兵,参加了对德军的作战。
在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后,他展现出了强大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然而,在战争中他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些丑陋和残忍之处。
2.2 尤里(Ustogov)尤里是萨夫利洛夫身边的好友与同伴,同样也是红军士兵。
他在战争中受伤并丧失了一条腿,但仍然展现出了坚韧和乐观的性格。
尤里的形象揭示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如何适应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2.3 蒂尔·瓦西里耶维奇医生(Dr. Tyrsa)这位苏联军队的医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一直致力于挽救战士们的生命。
通过蒂尔·瓦西里耶维奇医生这个角色,作者再次强调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以及医疗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下默默奋斗的意义。
3. 人性折射3.1 对他人生命的价值淡漠在战争中,面对死亡与痛苦,人们往往会变得冷漠或者漠视他人的生命。
小说中有多次表现出这种情节,比如萨夫利洛夫为了活下去而未曾留意到一名受伤同伴被埋压在瓦砾之下。
这种冷酷的现实让人不由得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3.2 对求生欲望的探索战争中,人们为了活下去,会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望。
在《静静的顿河》中,萨夫利洛夫和尤里都展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种情节折射出在战争环境下,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坚持,并且揭示了一种内心深处隐藏的力量。
3.3 友情与团结精神虽然战争摧毁了大量的人性善良和同理心,但小说中也展示了友情与团结精神对于维系希望和温暖起到的作用。
例如,在萨夫利洛夫身边,有一群红军士兵始终相互扶持,鼓励彼此继续前行。
战地钟声读后感战争中的人性与希望

战地钟声读后感战争中的人性与希望战地钟声读后感——战争中的人性与希望战地钟声是一部由曼斯菲尔德·帕克(Manfred Park)创作的小说,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描绘了二战期间波兰经历的战争苦难。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战争中的人性和希望的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黑暗的战争阴影下,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希望的之火依然燃烧。
小说以1942年波兰华沙起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剧情,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困境中的抉择。
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职业、信仰、家庭背景各不相同。
然而,当战争席卷而来,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的人性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作为波兰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家园的保护意识让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坚韧和勇气。
另一方面,在伴随战争而来的非人道的场景中,他们也展现出了对弱者的关怀和同情。
这种人性的闪光点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希望之火也是令人瞩目的。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毁灭和痛苦,然而在这些看似绝望的环境中,人们从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华沙起义的背后正是波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高举起希望之旗,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奋勇战斗。
正是这种希望之光,让人们在黑暗的战争岁月中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战地钟声读后感,让我对战争这一人类恶行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无论再如何残酷,人性的光辉和希望的力量总能闪烁在黑暗中。
在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剧场上,人们不仅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同时也用自己的善良与同情关怀他人。
这令人欣慰,也给予了我对人性的信心与希望。
在如今这个充满冲突与纷争的时代,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与思考,反思人性的价值。
战地钟声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保持人性的光辉。
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用善良和同情对待他人,用希望和勇气面对困难和逆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
通过阅读战地钟声,我深刻理解到战争中人性和希望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最终都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当人们从战争的切肤之痛中渐渐摆脱出来时,发现战争的残酷并不是人头落地、鲜血横流,而是一种对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性的绞杀!当你观看关于战争的电影,或当你阅读关于战争的书籍时,你能从那一幕幕的镜头里,体会到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从那一段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我将从我观看过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和书籍中,总结出我的感受,揭露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辛德勒名单》
这无疑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作品完美的无懈可击。
人性的罪恶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电影讲诉的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这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段,也是人类文明最耻辱的一页。
影片的名字就已表明那份名单的重要性,那份由辛德勒倾尽所有列出的1100余人的名字的名单,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电影中,辛德勒的会计史登这样评价道: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周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辛德勒,你无法评判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你也无法定论他的功绩是不是他内心的表达。
他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也有人性的贪婪。
他在影片中说:战争永远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
而战争带给他的却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在电影的结尾,辛德勒哭得像个犯错的小孩似的,那伟岸的身躯蜷缩成了一团。
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次见他流泪,那坚毅的脸上流下两行男人的泪水,显得更加的动情。
一个人当他在罪恶和战争面前,在不可避免的厄运面前,在悲剧结局面前,有力量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勇气,克服恐惧,他就成为真正的人,辛德勒无疑是真正的人。
阿蒙,纳粹军的典型代表,冷血、无情,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贪婪、纵欲,引来无数人的仇恨与愤怒;嫉妒、多疑,将人性的丑陋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同样是个受害者,一个人性受到极度扭曲的纳粹战争机器。
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于阿蒙在对待犹太姑娘海伦的态度上:出于并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中对爱情的渴望,阿蒙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海伦;但理智又时时提醒他不能对一个犹太人动感情,于是他可以对海伦温情流露,但转瞬之间又对她施以暴虐,这正是他病态扭曲的人格和内心痛苦的表现和发泄。
犹太人,被屠杀的对象,战争的受害者。
他们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眼神里只有恐惧与绝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未知的绝望的恐惧。
《钢琴家》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瑞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
事。
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他终于挨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与德国军官的偶遇象征着《钢琴师》试图在没有人性的年代里寻找人性的光芒。
德国军官显然被瓦瑞的钢琴声所打动,音乐的力量唤起了人性的苏醒。
最终肖邦战胜了希特勒。
钢琴师与德国军官的地位对比在瞬间产生了变化。
德国军官放了瓦瑞,甚至带给他食物与衣服。
影片结尾,在德国军官的协助下,瓦瑞坚持到了战争结束。
这个纳粹军官虽然只出现了几次,但他对整部影片所起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个人物本身。
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钢琴师》已超越了个人幸存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憧憬。
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接近导演波兰斯基的真实意图,那个德国军官的大发慈悲绝不仅仅是因为瓦瑞的曼妙琴声打动了他,也许更多的是触景生情。
那时德军正在欧洲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当毁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时,这个德国军官终于有机会体认这个像只蟑螂一样生活在废墟中的音乐家的心境了。
与其说他在同情钢琴家,不如说他在同情自己。
只不过音乐在此时以一种接近宿命的神秘将两人的心绪勾连在一起。
临走时他对瓦瑞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上帝吧。
”此时我们可以再设想一下,如果瓦瑞不是人所景仰的艺术家,这些曾经救助过他的犹太警察和纳粹军官是否还会唤起已经泯灭了的人性良知?
《被遗忘的士兵》
这本书语言描写的很平淡,但内容总能让人振奋不已,不忍卒读。
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萨杰的一个战友,面对俄罗斯零下40度的严寒,感受着别尔格罗德苏军让人崩溃的炮击,在恐惧中,面对着数量庞大的苏联坦克和士兵,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撤退,每天食不果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麻木起来,在美迈尔那个死亡之地身心俱碎,哭泣也会让人释然,但人们早已哭干了自己所有的泪水,剩下的只是麻木地面对死亡,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把人们从不幸与痛苦中拯救出来。
最后他回家了,难道经历的战争只是一个噩梦。
反差的强烈让人无比痛苦,无数的人在自己的双眼中痛苦死去了,留下的只是让人心碎的记忆。
我记得作者在无法改变那些快要死去的人的命运时,总是在说,“人总是要死的”。
当人面临战争带来的种种伤害时,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个故事,而对萨杰来说却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战场上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亲眼目睹了苏军的暴虐,也许他更认为他参与的战争是必须的,也许这更激发了他对苏军的敌意吧?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他没有意识到侵略战争黑暗的一面,认为他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书中处处流露出被遗忘的困惑和愤懑。
从普通人的角
度来看,作为战争经历者的他是可悲的,他只是卷入世纪战争中亿万人中的一员,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的情况下奔赴战场,他也渴望平静的生活,热烈的爱情,可是士兵的身份让他无能为力。
甚至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他都不敢直接回家,他对自己真正的祖国(法国)没有感情,也完全没意识到肆意践踏别人的家园是可鄙的。
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总是难以愈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战士战后会有酗酒的恶习。
这群回国军人有的发现家园毁于战争,更多人则发现自己的“家”竟然如此陌生,而自己更是变成了房里的陌生人。
有些人的父母死于德国空军的大轰炸;有的因多年分离而与妻子有了深深的隔阂;有的发现孩子已经长大,却不认识自己这位父亲;有的拖着残疾的肢体回到家中,却看到妻子脸上难以掩饰的惊恐表情。
他们根本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经历,也无法从那种可怕的经历中脱身。
即使回到祖国,他们也是噩梦不断厂,直被恐惧缠绕,最终只能用酒精来让自己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