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技术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成分的变化规律。
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
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
它的后置课程有微生物学、发酵技术、生物下游技术、酶制剂工艺学等。
这门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与癌基因、基因重组);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树立学生的进化、辩证、发展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本课程共90学时,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1.知道《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 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 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生物原料改造的。
4.养成对与生物化学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有机体内部发生、发展和消亡机制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的说明和解释,能理解生命体内部各种生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它既是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围绕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合理取舍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学习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常用技术来阐述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制定疾病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其它临床桥梁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以《高等职业学校口腔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紧紧围绕口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口腔岗位胜任力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整合,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思政融合”的原则,简化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课程目标更加符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上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同时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的完整性,精选确定教学项目。
教学实施中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注重功能和病理意义,同时,在准确把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它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学为本,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尊重科学、敬畏生命的意识。
2.具有“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本课程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有一定的交叉,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为职业技术培养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72学时。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为后续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药学专业课与卫生策略等课程奠定基础。
根据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面向临床、注重实用的原则,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三大代谢的内容,弱化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分子水平深层次理解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及与疾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检测方法、治疗方法、护理及预后打下扎实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疗、护理、药学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本课程是医护、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 概述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生物体生命活动和基本规律,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主要是为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动物疾病防治、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技术服务、药物制剂生产及检验等职业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1.2.1 指导思想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2 基本原则本课程以服务药物制剂行业为宗旨,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和检验等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既考虑高职学生的现状和认知规律,又考虑其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本课程坚持以生物化学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1.3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糖代谢、脂类及其代谢、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核苷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物质代谢的调控等方面进行内容的设计,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接轨,强化应用性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程安排64学时,4学分,共设计3个学习情境,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24学时。
在第一学期完成,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教学。
2 课程目标2.1 总目标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同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三大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过程和控制,熟悉能量代谢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生命物质遗传规律等内容。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基准学时:30使用专业:临床医学开课学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单位:医学技术系一、课程定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为:前导课程:《医用化学》。
后续课程:《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合班五年制本科《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高原医学、核医学和病理诊断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是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学基础课。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生物体的科学。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当今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本课程要探讨的是最基础、最深入、最微观和最前沿的知识,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已成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的必修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适应于社会和军队国防建设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核医学、高原医学和病理诊断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学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学员在掌握基本理论时,应注重实践环节。
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注意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优化、精选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名词多,概念多,学员学习时注意把握;二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三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激发学员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总参军训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参考国内其它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doc

理论教学部分绪论[教学目标]了解: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2.学好生物化学的基本策略。
理解: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一些日常实际说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
掌握: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2.英文名词: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重点难点]重点: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难点: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即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时分配] 2学时[实施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日常生活、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讲授,联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重在激发学员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学习策略] 学员能理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关系,记住这两个重要概念;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初步了解其奥妙和重要性,树立起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信心;弄清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的分类。
3.一级结构与进化的关系及分子伴侣的作用。
4.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自学)。
5.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测定(自学)。
理解:1.组成人体20种主要氨基酸的三字母、一字母英文缩写符号和结构式及人体内几种常见的重要生物活性肽。
2.肽、多肽链和生物活性肽的概念、多肽链的书写规则。
3.通过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论,解释一些临床疾病现象(如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疯牛病、老年痴呆症等)。
4.通过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学习加深对一些生活和临床、科研现象的理解。
掌握:1.名词:等电点、肽键、肽平面、蛋白质一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二级结构、模体、结构域、三级结构、亚基和四级结构。
2.英文名词:protein, amino acid, peptide, isoelectric point, domain, motif.3.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主要特点及分类(自学)。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5845〕承担单位〔生化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1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生物化学》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针对生物制药企业生产操作岗位而开设,支撑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核心职业能力——药品生产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后续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
2.学习目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训练两部分。
基本理论涉及生命有机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在体内代谢过程及相互转化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涉及糖类物质测定方法、蛋白质等电点测定、氨基酸分离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性质鉴定方法。
结合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成为从事药品生物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求的生物药品的检验人才。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生物检测、生物制药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大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的基础知识;(2)能熟练列举生活中酶的应用与性质;(3)能熟练描述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途径;(4)能掌握生命物质的成分分析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本质,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
(6)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核酸在新陈代谢过程的关系。
(7)认识生命信息物质DNA、RNA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进行定性测定;(2)会利用生化技术对酶的性质进行测定;(3)能够熟练进行还原性糖定量测定;(4)能够熟悉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5)能够熟练进行蛋白质的性质的验证;(6)培养学生能熟练使用离心机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物养护专业《动物生物化学》课程
教学标准
生物化学教研室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根据宠物养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方案要求,《动物生物化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基础课之后开设的主干课程,是宠物养护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机体的物质组成,即糖、脂、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掌握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规律以及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及试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宠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宠物疾病防治技术、宠物营养与食品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宠物养护专业岗位需求和核心业务能力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拟将专业基础课准确导向专业技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
表1 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
2.2 课程目标
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课程目标如下表。
表2: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3. 学时情景和学时安排
表3 学习情景和能力训练任务
4. 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表4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能力分割
5.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做合一,学以致用”为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老师引导即是“教”,学生“学”是中心,学生上岗即“做”是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可用人才。
教学过程中,教师机灵活采用问题驱动法、媒体演示法、讲练结合、情景模拟、总结归纳、课堂讨论等多种教法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并经过体验式学习,增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流程、撰写小论文、设计考试题目等手段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学生独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流程或撰写小论文,老师批改后,记入平时成绩,并选出优秀论文,让学生登台宣读,大家分享资料信息。
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对学生的能力增长、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
表3 学习情景和能力训练任务
6. 学生考核与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笔试成绩+实践成绩+平时成绩的方式。
平时成绩通过考勤、学习态度、完成小论文情况等方面衡量。
实践成绩通过实验操作(设计合理、操作规范认真)、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原理清楚、书写工整、结果合理)等情况进行成绩评定;理论部分采用笔试考核,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50%实践考核+40%理论考核+10%平时成绩。
7. 说明
根据学时和教学安排适时调整或者选作实践项目内容。
本课程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每年进行适当调整。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 朱长庚等.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爱儒. 生物化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黄熙泰,于自然. 现代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汪玉松,邹思湘.现代生物化学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5.周顺伍. 生物化学技术(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张洪渊.生物化学教程(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7.吴相钰译.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