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合集下载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 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 ‚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 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路径
器 物 地主阶级 改革派 科学技术 制 度
鸦片战 争时期 洋务运 动时期 改 良 派 革 命 派 维新 运动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资 产 阶 级
君主立 宪制
资产阶 级民主 共和制
辛亥 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文化 (观念形 态的革命)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 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 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 时,也开始领导中国农民运 动。
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927年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3位代表: 李 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 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舒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死后的割据局面 地方性农业经济造成的市场分割 帝国主义的分化控制政策 扩充军费带来的问题
军阀割据
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 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 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 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 军阀陈光藻说:“军费一般是靠征收田赋,正 税不足,便行预征,有一年预征五六年粮赋的。 到1935年(民国24年)时,有些地方预征田 赋已到民国一百多年的。”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动机:改造国民性,发动新的启蒙运动 开端:陈独秀《新青年》 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斗争对象:孔子 分化:五四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人。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 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1921年7月被选为中共领 导人。 1927年7月下台。 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 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 逝世。
何谓民主?何谓科学?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 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 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 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 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敌友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 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 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 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 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 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 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 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 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陈舒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死后的割据局面 地方性农业经济造成的市场分割 帝国主义的分化控制政策 扩充军费带来的问题
军阀割据
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 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 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 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 军阀陈光藻说:“军费一般是靠征收田赋,正 税不足,便行预征,有一年预征五六年粮赋的。 到1935年(民国24年)时,有些地方预征田 赋已到民国一百多年的。”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动机:改造国民性,发动新的启蒙运动 开端:陈独秀《新青年》 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斗争对象:孔子 分化:五四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人。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 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1921年7月被选为中共领 导人。 1927年7月下台。 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 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 逝世。
何谓民主?何谓科学?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 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 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 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 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敌友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 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 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 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 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 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 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 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 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在上海召 开中国共产党第二 次代表大会,代表 有陈独秀、张国焘、 李达、杨明斋、罗 章龙、王尽美、许 白昊、蔡和森、谭 平山、李震瀛、施 存统。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 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蔡 元 培 (
) 浙 江 绍 兴 人
1868—194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启蒙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启蒙运动是源自世 俗生活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个体自我确证之渴望,是一种 大众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有着 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参与意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世俗化 运动,因而是一种正向的自身觉悟式的启蒙和现代性的 诞生路径。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此殊异,社会基础的缺乏 使得启蒙运动不可能生发自强烈的个体意识,也不可能 自下而上地进行启蒙,而是自上而下地由知识精英们对 大众进行灌输式的逆向式启发的文化启蒙,结果启蒙成 为‚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 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 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
视频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 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 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念的分梳: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07

•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旧文化的斗争。
• 新文化 运动时 期的陈 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 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 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 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 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 更大的怀疑。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 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 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 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重点 •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 思主义? •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 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 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难点 •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制定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 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 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 方法。
中 共 二 大 宣 言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了第一个工 人运动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 民的工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 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再次,他们也 没有把孔学说 得一无是处。
首先,他们指出,孔学 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其次,他们并没有否 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 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 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 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 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 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 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为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杨 匏 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 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 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 方法。
中 共 二 大 宣 言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了第一个工 人运动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 民的工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 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再次,他们也 没有把孔学说 得一无是处。
首先,他们指出,孔学 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其次,他们并没有否 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 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 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 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 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 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 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为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杨 匏 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1917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随陈迁到北京。 •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 地。
蔡元培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 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 始。
陈独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 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活动基地
1915年,陈 独秀创办 《新青年》
民权、平 《新青年》 陈独秀、李 大钊、鲁迅、 等和进化 北京大学 胡适 论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 的双向作用:
• 一是一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因为 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 分地暴露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 露;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 对资产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 二是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 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 三是更直接作用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实践成果的俄 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3日,北京各界纷纷集会,抗议巴黎和 会的无理要求。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 多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手持各色小旗,上书 “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 惩国贼”等口号,发表演讲。会后,举行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首先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遭到巡捕阻拦 后,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 楼。大批军警赶到,逮捕学生32人。
【学习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1)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 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成立的
(1)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 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 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 产之后。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 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 型工人阶级政党
(2)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 产生的。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分割 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因 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 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 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辛亥之后,去满洲一国之专 制,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其 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这哪里是中华民国,分明是 中华官国、中华匪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 召开二大,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宣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 军阀混战情况下的政治立场。
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 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 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 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广泛的群众性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思考
中国的先进分子 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0年前后,中国先进分子找寻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失败原因,接受新文化 运动的思想启蒙,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的问题及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对各 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新思潮推求比较中 ,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经历了 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更多的先进分子成 为马克思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简表
上海 北京 武汉 长沙 广州 济南 巴黎 东京
上的准备。
陈独秀、李汉俊、李达 李大钊、张国焘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毛泽东、何淑衡 谭平山、陈公博 王尽美、邓恩铭 周恩来 周佛海
1920.8 1920.10 1920秋 1920秋 1920秋 1921春 1921春 1921春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 发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 ◆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1921年7月23日, 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最后一天 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中共一大的15位参加者: 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 全国50多名党员。他们是:
上海: 李 达
李 汉 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3)北洋政府让步: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
了实现
6 10
月 日 释 放 捕 去 的 学 生 。
第 一 , 北 洋 军 阀 政 府 被 迫 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曹汝霖: 时任交通 总长,订 二十一条 时任外交 次长 章宗祥: 驻日公使
陆 宗 舆 的 职 务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2)工人阶级参战
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在这关键时 刻,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上 海 工 人 罢 工
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接着 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 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
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李大钊)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林伯渠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首先,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 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马林(1883-1942)原名
亨克· 斯尼佛力,荷兰人, 早年参加荷兰的工会活动。 后赴印尼从事工人运动和 建党工作, 1921年4月被
派来华, 7月参加一大,
1923年10月调回共产国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尼克尔斯基(俄国人, 1889——1938) 中共一大前后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主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 中国革命有什么 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转向社会主义。 ●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 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参与,昭示中国先进 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北京:
张 国 焘
刘 仁 静
长沙:
毛 泽 东
何 叔 衡
武汉:
董 必 武
陈 潭 秋
济南:
王 尽 美
邓 恩 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广州:
陈 公 博
周 旅居日本东京: 佛 海
陈独秀、李大钊因分 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 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 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
包 惠 僧
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确 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 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 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党早期组织 党早期组织
党诞生历 党诞生的标志 史特点 及意义
党成立初期所 开展的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陈独秀1920年8月组 建的,成员有李达、李汉俊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 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 期组织 1920年秋到1921年春,武汉、 济南、广州、长沙等地的党支部 先后建立起来。 同一时期,日本、法国留学生中 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 化上的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 的缺点。 ●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 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 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 会进行改造。 ●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 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 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 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 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杨匏 安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 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
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
来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再次,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 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中 共 一 大 会 址
南 湖 红 船
视频:《建党伟业》片段
其代表为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董必武
吴玉章
林伯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 1.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表现:
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二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三是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陈望道 翻译的 《共产 党宣言》 第一个 中文全 译本在 上海出 版。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基本概况
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参战国:同盟国(以德、奥、 意为首)与协约国(以英、 法、俄为首)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 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 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结果:协约国取胜。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 动 时代背景 直接导火线 发展阶段
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新的时代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 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 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 干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鲁 迅
胡 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阵地。
北京大学红楼(北京大学旧址, 新文 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 ●提倡白话文、新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 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 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及其后的一些作品为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