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讲义语文复习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课时17 掌握语句扩展与语言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要求—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课时17 掌握语句扩展与语言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要求—

课时17掌握语句扩展与语言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要求——关注情境,满足要求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掌握语句扩展的要领。

2.掌握语言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的方法。

活动一掌握语句扩展的要领一、理解基本要求1.展现情境扩展语句题大都明确给出或暗示出扩展的情境,考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情境进行扩展,即扩展部分要保持和原句的情景、气氛协调一致。

2.突出重点扩展语句要紧扣题干规定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避免画蛇添足。

使重点突出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让这个重点词语作句子的主语,或围绕它来展开。

3.丰满生动丰满生动是扩展语句在语言方面的目标,是这种题型的目的和归宿。

为此,要善于调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具体、详尽、生动、形象。

根据下面的词语,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个字。

考试后黄昏鸣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考试后,我漫步在林荫道上,任微风轻拂我的脸颊,送上清凉的抚慰。

已近黄昏,夕阳还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流连天边,校园依然一片明丽。

缕缕霞光穿过香樟树参差的叶缝,撒下一地碎金。

树荫里鸣蝉在快乐地吟唱,响亮而有节奏感,我也不禁哼起了小曲儿……二、熟悉语句扩展的主要题型1.联词写话型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水乡。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讲义——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讲义——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学案37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课堂学案复习任务通过对诗中物象和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物象与人物形象的特征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而理解形象所寄托的感情。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全国Ⅲ《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不是必考点。

2017全国Ⅱ《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知识图要[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三)”,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步骤]活动一分析物象特点与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

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七 名篇名句默写 学案65 掌握默写要点——选准句写对字形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七 名篇名句默写 学案65 掌握默写要点——选准句写对字形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七名篇名句默写学案65掌握默写要点——选准句子,写对字形复习任务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出高考要求的背诵篇目,并在试题语境中选准句、写对字。

课标要求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72篇(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详见《高考必背》)。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试题组成命题特点第(1)题第(2)题第(3)题2023新高考Ⅰ卷《报任安书》《李凭箜篌引》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①诗文并重,以诗为主。

选句均为“名句”,不回避生疏的句子与难写字。

②题型稳定,前两题是情境式默写,后一题为开放式默写(飞花令式默写)主要考查的诗句。

③命题范围不超出高考规定的篇目,但鼓励考生进行范围外的积累。

如第(3)题。

新高考Ⅱ卷《五代史伶官传序》《临安春雨初霁》壮阔的写景名句2022新高考Ⅰ卷(广东、河北、湖南、湖北、福建)《荀子·劝学》鸟啼引起悲思的诗句新高考Ⅰ卷(山东、江苏)《拟行路难》《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新高考Ⅱ卷(辽宁、海南)《归园田居》(其一)《蜀相》与京华有关的诗句新高考Ⅱ卷(重庆)《短歌行》花鸟对举出现的诗句2021新高考Ⅰ卷(广东、河北、湖南、湖北、福建)《庄子·逍遥游》与“三秦”有关的诗句新高考Ⅰ卷(山东)《过秦论》与“青草”“王孙”有关的诗句新高考Ⅰ卷(江苏)《屈原列传》《答司马谏议书》与“杜康”有关的诗句新高考Ⅱ卷《归园田居》(其一)《五代史伶官传序》与“落木”有关的诗句(说明:卷中涉及的老课标背诵篇目,不在统计之列;因背诵篇目前几年各省未统一,个别省份试卷不在统计之列。

)活动一研练高考真题1.(2023·新高考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理解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理解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课时34理解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课堂讲义复习任务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形成翻译中的“词法意识”。

考情微观(见课时33)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名词、动词活用的规律特点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

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良庖岁更刀:岁(4)蝉蜕于浊秽:蝉(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8)大石侧立千尺:侧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能”“可”“欲”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齿:齿⑥未云何龙:云、龙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鹪鹩巢于深林:巢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⑤风乎舞雩:风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1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1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方”“作”“如”“让”“爱”“若”“徒”“御”“族”等重要实词。

2.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通假字及形容词活用的特点。

单篇梳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第1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2段)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②()也。

居.③()则曰:‘不吾知.④()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第3段)子路率尔..①()而对曰:“千乘之国,摄.②()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③(),因.④()之以饥馑..⑤();由也为之,比及⑥()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第4段)夫子哂.()之。

(第5段)“求!尔何如?”(第6段)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①()。

如其礼乐,以俟.②()君子。

”(第7段)“赤!尔何如?”(第8段)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第9段)“点!尔何如?”(第10段)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第11段)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第12段)曰:“莫春者,春服既.①()成.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③()而归。

”(第13段)夫子喟然..①()叹曰:“吾与.②()点也!”(第14段)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第15段)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第16段)曰:“夫子何哂由也?”(第17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第18段)“唯求则非邦也与?”(第19段)“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第20段)“唯赤则非邦也与?”(第21段)“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记忆导图]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毋吾以.也②鼓瑟希.③莫.春者④唯求则非邦也与.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3.多义词语(1)方(2)作(3)如(4)让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常识梳理(1)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赤壁赋》《登泰山记》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赤壁赋》《登泰山记》

课时19《赤壁赋》《登泰山记》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凭”,乘②同“缭”,盘绕、围绕③同“彩”,色彩④同“圆”,圆形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白茫茫的水汽②旷远的样子③所思慕的人④到达⑤平的和方形的⑥晃动3.多义实词答案(1)①眺望,向远处看②农历每月十五日③盼望④期望、希望(2)①唱②歌词③歌曲的声调和节拍(3)①往②像、如同③如果④或者⑤至于⑥按照(4)①劝请②同“嘱”,嘱咐③类④列、归属⑤掌管⑥撰写⑦接连(5)①在②挡住③面对④占据、把守⑤判处⑥适合⑦必定、必然⑧应当⑨主持、掌握⑩担任⑪恰当⑫同“倘”,倘若⑬抵押⑭表时间,值、在、正在(6)①弥漫②模糊③不要4.词类活用答案①形容词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②使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③形容词作动词,整理④名词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发⑤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⑥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⑦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明亮⑧名词作动词,照⑨名词作动词,走路⑩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5.特殊句式答案 ①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 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 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④被动句,标志词:于 ⑤宾语前置句,“何羡”即“羡何” ⑥判断句,标志词:也 ⑦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6.文化常识(1)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________为“朔”,__________为“望”,十六日为“既望”,__________为“晦”。

(2)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______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

______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3)京师,即__________。

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4)阳、阴:山之________为阳,山之________为阴;水之________为阳,水之________为阴。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叙事视角,用意何在? 答案 节选片段中,作者一开始用全知视角,后改用限知视角,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类似于中国画里的留白,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全采用全知视角,则故事一下子全都呈现在 了读者面前,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二)叙事方式
常见叙事方式
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事视角交织转换。每个叙事视角 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 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使主题 意蕴更丰厚深刻。
3.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 (1)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事人称不变,但叙 事视角却变化了。 (2)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 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说从小说中某一 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效果。
例如: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 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 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 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微积累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
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
推动情节的发展。 (3)老人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
情怀。 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就是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 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 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