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新农村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1)基础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财力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2)农民素质较低。
农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匮乏的问题,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3)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经营,农民收入较低,农业发展的潜力未能有效发挥。
4)农村治理不规范。
一些地方存在权力寻租、腐败现象,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到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现代化的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村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效率。
加强农村供水和供电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推进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
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师生教学质量。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接受优质教育。
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多元化经营。
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对接城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六、加强农村治理,保护农民权益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动乡村基层自治,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实现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加大法治力度,打击腐败和权力寻租,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难题及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难题及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然而,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些难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不便。
这也妨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加大投资,修建道路、供水设施、电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民收入难以增加是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现实难题。
由于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产量和销售价格,受市场波动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民的经营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增加收入来源。
三、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题之一。
农村土地往往分散、碎片化,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流转来解决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对散乱地块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将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农业经济。
四、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和医院少,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农民和农村学生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
修建、改进农村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增加教师和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质量。
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相继推出的一项重大扶贫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然而,在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比如,部分村庄的道路狭窄、坑洼,给农村交通带来了不便;部分农村缺乏供水、供电等设施,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2. 农业生产不足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生产的技术更新和现代化为目标,但是,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例如,少数农村缺乏先进耕作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导致农产品生产不足,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耕地利用和农业技术支持,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收入。
3. 城乡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首先,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扩大;其次,新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 政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经济成为了支配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4. 农民参与程度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从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足,以及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放和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不足,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他们的意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对策1. 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驱动力,是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强化农业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改变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转型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它的建设和改造。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需要贡献更多投入,设立更多专项基金,以加快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燃气、网络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农村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民的出行;一些农村地区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产业发展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方面的能力有限。
5、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6、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7、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延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微论文

延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微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历史发展视角,着重从延安市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培训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困扰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s major strategic measures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well-off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 increase the farmers’income, and change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yan’an city is located in loess plateau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ich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is weak,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jor problem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yan’an from th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adjustm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ublic affair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ide, rural land system,farmers’ training and the building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延安市;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key words: yan’an city;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82-020 引言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然而,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农民生活、农业结构、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土地问题、农村治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依赖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创业贷款、信用贷款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环境保护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非法垄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对策: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同时,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民采取环保措施的行为给予奖励,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生活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民在生活、出行、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对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农业结构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占比过高、农业产业链缺乏完善等。
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对策: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从事高效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农村区域内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策:1.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减少污染物排放。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查和监督,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面展开。
二、资源浪费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在低效的项目上,如过度砍伐树木、盲目填埋垃圾等,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1.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鼓励农民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三、生态破坏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扩张、建筑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愈发突出。
对策: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重视湿地、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2.加强农村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四、水土流失问题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土地资源的减少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对策:1.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功能。
2.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耕地轮作休耕、有机农业等方式,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五、环境监管不力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违法行为得以滋生。
对策:1.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
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于长远,立足在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向前,通过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取得农村建设可喜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限制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措施,完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大力引导资金施与农村建设,并改变群众参与规划建设的方式,树立群众主人翁责任人感,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就是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切以群众得到实惠为目标,着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环境优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加强农村集镇管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营造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河南省方城县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壮大产业支撑、强化示范引导、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和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实施公共财政倾斜,进一步加大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结合当前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道路建设等,重点抓好居民自来水供给、道路硬化以及群众文体、医疗场所的建设,以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受一定的限制和制约,阻碍着新农村建设
的步伐,笔者在工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和指导。
1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规划建设思想意识浅薄
一些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建设还不够重视,还存在“重城轻乡”的严重思想,没有把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决策落实到新农村规划建设上去,缺乏实质性的实施措施。
而村委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思想意识更加浅薄,农村无序建设现象严重,其后果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层干部只是片面的把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理解成为了村庄的村貌建设,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筑行为即被认为是农村规划建设。
2.2 缺乏有力的长期规划建设投入机制
随着我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总体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还较低,建设水平还远达不到农村发展所需。
由于农村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县财政收入,一些旧的设施因后期资金不到位或新的建设资金投入困难而出现建设停滞,长期的缺乏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而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在财政短缺时表现出政府机构“力不从心”后果。
2.3 新农村规划建设资金匮乏
乡镇政府通常把派发或争取过来的农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种植
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扶持,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则一直被延后。
政府政策支持和建设资金的匮乏,再加上农民增收缓慢,依然制约着规划建设的开展。
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经济效益仍然达不到较高水平,这些因素从根本上限制着农村发展,多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规划建设经费缺乏,影响农村规划编制的启动和规划建设后期顺利开展。
2.4 缺乏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建设
传统的农村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缺乏群众的有效参与,规划不能体现群众普遍愿望,即使有群众参与的村庄规划项目,也仅是被动的参与,只限制在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低层次上。
这种初级阶段的群众参与,参与范围小、深度不够,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的深层次问题较少,甚至没有;群众参与建设的方式多为规划成果展示、问卷调查或意向性选择,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辅助手段,而没有真正体现协调和平衡的作用。
2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措施
进行农村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村庄周边地形制约,而且还受辖区内原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影响,只有把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合理统筹整体发展。
从我县
地域资源经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生态和经济效益,依照科学设计,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促进农村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方案,贯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分类指导的制定出各地建筑和建设标准,防止千篇一律和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根据实地考察,在具体实施中,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切实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科学合理的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
只有建立和完善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规划方案,才能引领新农村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2.3大力引导资金施与农村建设
作为规划管理部门,应引导立足长远,从社会各个角度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避免盲目建设和急于求成,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决策水平,切实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立于首位,大力引导资金用于农村建设,并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对于破坏农村建设、违背农民意愿的规划应坚决制止杜绝。
2.4 改变群众参与规划建设的方式
农民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主体,只有让农民掌握一定的决定权参与到村庄规划和建设中来,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问题。
必须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提高农民决策参与度,增加农
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的一项战略规划,各乡镇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计划、狠抓落实,将农村建设与各经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和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加快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等新农村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0年初,我县已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计划把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整合为270个中心社区(村),并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参考文献
[1] 李痛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城乡建设,2008,(5)
[2] 沈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市范学院
教育科学论坛,2007,(2)
[3] 洪音. 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点[j]. 城乡建设,2008,(5)
[4] 施利红. 谈心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
技资讯,2008,(6)
第一作者:丁一(1984-),男,汉族,河南省方城县,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