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机械钟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机械钟摆》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1交流1:交流讨论钟摆内部结构,并猜测钟摆是如何工作的。
(预设:摆钟里面有一个重物挂在绳子的下端,绳子的上端固定。
重物摆动的同时有一个发条控制着齿轮的旋转,使摆钟里的小锤每隔一个小时就敲响铃。
)交流2:交流讨论钟摆到底是如何进行计时的。
(预设:靠摆钟下面的钟摆连续地摆动从而带动指针转动来计时的。
)教师活动1提问:1.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你们知道摆钟是如何工作的吗?提问:2.摆钟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摆钟的前认知,并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观察摆钟并进入后面的学习。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猜测钟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预设:30次、60次……)2.实验:(1)测量钟摆一分钟的摆动次数,并记录(2)重复测量钟摆一分钟的摆动次数,并记录3. 填一填:完成活动记录册第48页的“钟摆1分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教师活动21.教师讲解:出示机械摆钟,并简单介绍钟摆。
(我们把钟摆往返运动一次看作一个完整的周期,即摆动一次)2.教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钟摆的摆动情况,猜测一下钟摆1分钟能摆动几次?3.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
重复三次,并完成记录。
4.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同学们觉得钟摆的摆动有什么特点?每分钟摆动几次?5.教师小结:钟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为60次,说明钟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
4、汇报: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在实验中的发现的钟摆的特点。
学生活动3:1、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制一个钟摆。
2、实验:(1)学生合作制作一个钟摆(2)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自制钟摆一分钟摆动次数的记录(3)交流讨论自制摆是否与钟摆一样3、填一填:完成活动记录册第49页的“自制摆1分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4、汇报: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在实验中的发现的自制摆的特点,并与钟摆进行对比。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完美版)

1 绿豆芽生长需要光吗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2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2 蚯蚓与环境
√ 纸盒、塑料薄膜、蚯蚓、玻璃片等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的图片
3 做一个生态瓶
√
容器、水、沙子、小石子、小鱼、水草、 漏网
3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
容器、水、沙子、小石子、小鱼、水草、 漏网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 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 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 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 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 个小车。 二、学生分析: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 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 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 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 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 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 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 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 小车、橡皮筋、皮尺、绳子
√ 气球、小车
√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
√ 弹簧测力计、线绳、重物
√
小车、弹簧测力计、光滑平面、粗糙平 面
√ 小车、弹簧测力计、砝码
√ 小车、纸盒、载重物 √ 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2.画一画:手电筒的光是怎样到达黑板的呢?2.讨论:学生小组研究并猜测比划光的轨迹。
3.交流:请同学用手来比划、演示光的行进轨迹。
4.揭题:光是不是像这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由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我们能听见罐子里物体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是什么物体。
在学生对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用文字或者绘画的方式描述你的想法。
2.给你以下材料,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活动2(一)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张卡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活动3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发生了变化,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2.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呢?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活动31.问题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当我们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后,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后,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
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问题二: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呢?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而声音隔着一些物体还是能听到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2.学生思考:(1)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泄水型或受水型),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2)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标出刻度。
3.各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画图)题)。
水钟制作方案,包含哪些事项。
2.交流:水钟设计方案事项。
3.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在制作水钟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一个制作方案,包括水钟的类型、式样、所用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方案的完善是制作水钟的一个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每位学生不断思考和完善设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过程。
环节三:制作与测试。
(2、3、4)学生活动3:1.各小组领取材料,制作自己小组的水钟,并完成1-10分钟的时间刻度:2.测试自己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教师活动31.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制作水钟。
注意引导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益。
课件出示刻度线的画法。
2.教师指导学生测试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示,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通过动画模拟画水钟刻度线,让学生简明扼要地知道刻度线的画法以及注意事项。
环节四:评估与改进(指向目标3、4)学生活动4:1.用做好的水钟与秒表对照5分钟,来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2.说一说计时不准确的因素,思考改进水钟的方法。
教师活动41.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员画线标记水钟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2.制作过程中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课件展示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水钟的评估与改进环节,让学生检验制作好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根据检验结果总结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水钟的措施。
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一、填空题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思考: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2.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活动1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请看这张照片。
2.出示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改变地球表面的因素,用照片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引出风的作用。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讨论并记录看法1.思考: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小组交流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并总结观点。
教师活动21.提问: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组织小组交流汇报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将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汇总。
学生活动3: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思考: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1)思考:选用砂岩代表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纸模拟什么呢?思考:怎么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呢?思考:随意摩擦吗?(3)观看微视频《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注意先观察砂岩的特征并记录再进行实验。
(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说一说:(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这个现象与自然界中的风蚀拱门相比明显吗?说明了什么?(3)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蚀拱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活动31.提问: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说一说:我知道哪些古代的计时工具?2.想一想,说一说:水钟真的可以拿来计时吗?怎样拿来计时的?教师活动1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简单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出示水钟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核心问题——水真的可以计时吗?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观察水流速度1.观察滴水装置。
2.观察水流速度,思考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交流研讨:我观察到的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教师活动21.展示研究装置。
(1)透明塑料底去底,倒过来盛水。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学生活动3: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
1.想一想:水流速度是不是均匀的?2.说一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读一读:操作注意事项4.做一做: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并完成水流速度记录表5.交流汇报:孔径大小和初始水位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时间?我们的发现是?6.想一想:如果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7.完成记录推测。
学生活动4: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教师活动3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①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3.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课题时间在流逝(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
对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和学习,但时间又看不见摸不着。
本课是研究计量时间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涉及计量时间工具的发展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知道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并利用计时工具计量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1.学生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他们每天接触现代计时工具,有比较丰富的、直观的认识。
2.学生不清楚各种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在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3.学生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由浅入深进行计时工具的探索,可以激发研究计时方法的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来计时,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2.科学思维: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大致地计时。
3.探究实践:能观测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4态度责任:培养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评价任务】1.在没有现代计时工具之前,古人是如何计量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检验学习目标1、4)2.古人还曾用燃香来计时。
它的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来研究。
(检验学习目标2、3、4)【学习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古人用天体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分组材料: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 1.猜一猜谜语。
教师活动11.谈话引入:出示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没错,是时间。
2.提问:没有现代钟表之前,人们怎么计时并安排生活和劳作?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制作班级记录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设计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厚后看到的现象,引出疑问:“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 _________________ 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厚后看到的现象,引出疑问:“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2.揭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可见的光束、影子等,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在本课要研究的话题上——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如果把中间的卡纸换成其它物品,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2.探究:分别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遮住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斑的亮度,以及能否看清前方杯子的细节等。
①用透明的塑料片、玻璃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②分别用若干张半透明的塑料片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③用不透明的塑料片、卡纸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教师活动2[材料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一)光照射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品的探索1.问题:如果把中间的卡纸换成其它物品,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2.出示:小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等)。
3.猜测:光能通过这些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吗?4.提示:课件出示实验活动过程和要求(1)实验活动过程:分别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遮住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斑的亮度,以及能否看清前方杯子的细节等。
①用透明的塑料片、玻璃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②分别用若干张半透明的塑料片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③用不透明的塑料片、卡纸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
(2)实验活动要求: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6授时间学习内容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学习目标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学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蚀。
学习准备大盘子、土、报纸、小铲子、降雨器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和等都会侵蚀土地。
设问导读:运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合作探究: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图,还应对设计进行解释和说明。
汇报点评:交流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
导学过程我们家园经住暴雨的袭击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的地形是否受到影响?从实验结果中找到证据。
观察:“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什么?把实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测进行比较,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然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把房子建造在哪里?巩固练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拓展延伸: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的力量人类自身的活动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7授时间学习内容第三单元检测题学习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学习重点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学习难点认识地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用学习准备学案每人一份。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一、我会填。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
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土壤是、、、、和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的成分中,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二、我会判。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都是很猛烈的。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导学过程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多,海洋少。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是从雨水在地面上流动时开始的。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0、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三、我会做。
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知道土壤中有空气的?请简单地写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的总结在下面空白处。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8授时间学习内容第四单元1、我们的小缆车学习目标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越快。
学习重点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学习难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学习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我们知道哪些不同类型的车?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设问导读: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合作探究:安装小缆车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导学过程量才能把它拉动?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汇报点评: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巩固练习: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拓展延伸:阅读资料库《重力和万有引力》,认识最常见的力---重力。
板书设计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9授时间学习内容2、用橡皮筋作动力、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1学习目标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学习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学习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学习准备实验小车一辆、橡皮筋几根、测量距离的皮尺或绳子。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设问导读: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合作探究: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导学过程学生比赛。
交流讨论,发现问题起点、终点不固定橡皮筋绕断了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汇报点评: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缠绕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
巩固练习: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成比例吗?橡皮筋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拓展延伸:并实施自己的设想。
,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的更远方法是多样的:想办法增加橡皮筋长度、想办法增大橡皮筋弹力,如果弹力大了轮子打滑,可以适当增加小车的重量……板书设计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30授时间学习内容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学习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学习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学习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学习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设问导读:气球在喷气时,为什么会运动起来?能控制气球向一个方向运动吗?合作探究:安装小车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学生动手操作。
用气球驱动小车调试小车。
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导学过程讨论测量方法。
测量。
汇报点评:以气球小车为例,认识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反冲运动的特点:当物体内部有东西喷出时,这个物体会运动起来,运动的方向与喷出东西的方向相反。
让学生认识到喷气小车是被反冲力驱动的。
巩固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学生汇报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介绍火箭。
火箭自带燃料和氧气,所以可以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飞行。
拓展延伸: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什么条件?怎样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归纳提升,使物体运动的力称为动力。
板书设计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31授时间学习内容4、测量力的大小学习目标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学习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学习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在这个表格中,提问:的记录表,《我们的小缆车》出示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设问导读: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牛约等于100克力使用弹簧测力计导学过程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汇报点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巩固练习:试一试用右面两种方法制作的测力计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正确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刻度?拓展延伸:橡皮筋拴好后,有时是弯曲的,很不好标出“0”的位置和画出均匀刻度,怎么办?开板书设计弹簧的特征:受力大,伸长长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32授时间学习内容5、运动和摩擦力学习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