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长征的资料

长征的资料

长征的资料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 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活动:我是小导游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了敌人 的追剿计划!
红 军四 渡赤 水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 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 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 了对面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 进的道路。
飞夺泸定桥
第一篇 大兵压境突围败
——长征原因
思考: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第五次
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1934年
(国)10万(共)4万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点 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开 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最终建立新中国
1.后期路线:
过草地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
天险腊 子口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
D 爬雪山
C 飞夺泸定桥 强渡乌江
强渡大渡河
A 四渡赤水河
突破湘江
B 巧渡金沙江
遵义会议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红军长征,是⾰命与反⾰命两种⼒量、光明与⿊暗两种命运的⼀场⼤搏⽃,书写了⼈类史上最宏⼤壮丽、最动⼈⼼魄的篇章。

下⾯是⼩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录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红军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长征。

红军长征结束时间:1936年10⽉,红⼆、四⽅⾯军到达⽢肃会宁地区,同红⼀⽅⾯军会师。

红军三⼤主⼒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返回⽬录红军长征的由来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长征”、“⼆万五千⾥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知。

1934年10⽉,中央红军(即红⼀⽅⾯军)开始实⾏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动称为“长征”,⽽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出版社中国部全体⼯作⼈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23⽇,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农劳苦群众书》中,第⼀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朱德在《中国⼯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长征,所向势如破⽵”,从⽽第⼀次提出“万⾥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逐步增⼤。

1935年8⽉5⽇,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军⼀万⼋千⾥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事业”。

9⽉12⽇,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了“⼆万余⾥的长征”。

10⽉19⽇,中共中央率陕⽢⽀队(由红⼀⽅⾯军主⼒和军委纵队改编⽽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行动。

它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保卫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囊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1.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

为了保卫红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决策,发起了长征。

2.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路线总长度约有2万5千多千米,历时近一年。

3.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

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理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等。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4.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保留了重要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行动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取得了新的突破。

5.长征的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期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才能,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征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6.长征的历史纪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每年都有相应的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会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举办红军长征博物馆等方式,向人们传达长征的重要意义,并让人们深入了解和思考长征的历史价值。

通过了解长征的起因、路线、艰苦条件、重要意义、影响以及历史纪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们为实现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付出。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概括长征的过程

概括长征的过程

概括长征的过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的过程的概括:
1. 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长征。

2. 突破封锁:
红军首先需要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

3. 强渡河流:
红军强渡了乌江,占领了遵义,这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行动。

4. 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飞夺了泸定桥,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英勇壮举。

5. 翻越雪山:
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雪山,克服了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6. 过草地:
红军穿越了茫茫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

7.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行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强意志和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

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名称:长征 地点:中国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 结果: 红军主力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简介1934年10月,由于博古[1-2]“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重要事件
4.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当时中共领导层的错误判断,红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等地,途中遭受了极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在这次行动中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天气的优势,成功突破了金沙江天险。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极大的生命损失,但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使红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
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