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导读》后感

合集下载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资本论》读书心得范文一《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并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齐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5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5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5篇)《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篇1《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成结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 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非常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接受。

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优秀7篇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优秀7篇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优秀7篇读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

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篇2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资本论》读书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心得(八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八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八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

专门给那些到这所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

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

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

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

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

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

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

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

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

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

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作者就是卡尔。

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

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

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

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导读》后感——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限于时间比较紧我没有读资本论原著,只是读了一本南开大学出版的《《资本论》导读》,但其实我也没有看完······因为就一本导读也有300多400页!结合我读书过程中的认识还有一些网上的资料我写下了这篇论文。

之前我就看过不少把《资本论》和美国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论述的文章和电视节目,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点收获,所以就结合一些其他文章论述一下“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

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问题的思考,认为爆发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我赞同这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1 ~3 卷中,从他公开出版的《资本论》以及在这之前的有关经济学手稿中,可以看出他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可能性、危机形式以及周期性等均作了精辟论述。

1.关于危机的根源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①“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也就是说,危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但是,“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②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只能依靠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坏才能继续前进时,就暴露无遗了这一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这种冲突的根本性质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2.关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对萨伊、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等人危机理论的评判中,就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即“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只是在那种取得典型发展的、与自身概念相符合的流通的各种基本条件已经存在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已经存在的两种形式的可能性。

第一,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出现了买和卖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原来相统一的 W - G 和 G - W。

之间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

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

”第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

二、科学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性我通过研读《《资本论》导读》,感受到,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已有某些预见,尤其是在危机的周期性、特点、根源、结果等方面都能明显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

1.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包含这次危机在内的历次危机时间,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预期。

从 1825 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从这些危机发生的时间看,虽然某些时期有长短现象,但从整体上看,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过“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周期性危机”的论断。

尽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了新变化,如危机和通胀现象并存等,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我们坚信,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过若干年还会再爆发,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货币信用危机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与相互转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才出现货币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体、以信用做保证的,如果货币信用关系被破坏了,社会资本再生产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出现货币信用危机。

正如马克思指出:“现实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涌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与过去的危机相比,其基本特点就是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信用危机。

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是以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并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导致了美国 1929 ~1933 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冰岛的国家信用危机。

从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3.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根源的一般原理。

从直接原因上看,导致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监管缺失、金融创新过度、金融伦理道德缺失等因素。

但从根源上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在金融领域表现为信用过剩,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金融产品创新过度,严重脱离现实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信用危机。

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和信用过剩,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并由此形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可以说,危机是这种矛盾和自由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投机性的必然产物经济泡沫是指金融资产 (股票等有价证券) 的价格严重背离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超常上涨,从而出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带来的金融资产极度夸张效应就能表明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希腊共产党政治局委员科德塞帕斯认为,“近来美国和欧盟经济形势再次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逃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事实。

在危机来袭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矛盾被激化并强烈地爆发出来。

”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4.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趋势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性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被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替代。

这场世界金融危机还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失灵、自由市场调节的失灵、政府金融监管的失灵,西方主体价值现象的失灵等问题。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在危机面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正在削弱,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了严重挑战。

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全球性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

这场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在现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具有市场经济性质,商品内在矛盾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只是它的不可克服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世界性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世界金融危机用严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通过学习马克思《资本论》著作,我深深地感到,要应对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学习原著与联系实际的关系一是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

二是正确理解《资本论》的背景。

马克思 (1818 ~1883) 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1825 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开始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是要在读懂《资本论》上下苦功夫,只有读懂原著才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这就是说,要使人类永远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必须重新学习马克思原著,按照马克思指引的方向改造人类社会,才能创造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

2.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杠杆活动的泛化来实现。

金融杠杆是指用少量的钱去做大量资金才可以做的各类金融交易,其中的证券化最为流行。

从中明显反映出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比例关系。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 7870 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其中约 35% 用于减税,约 65%用于投资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2010 年 5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议案,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避免政出多门而效果不彰。

中国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确定了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并从 2008 年起实行 4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出台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方案,主要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该方案刺激下,2009 年,我国 GDP 超过了 8%,2010 年将超过 9%,为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做出了巨大贡献。

3.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强调金融监管,并不是不要金融创新,适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对推进金融创新是必要的。

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要遵守规则,这就需要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为此,一是要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风险,就必须对整个金融创新过程进行监管。

美国等一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时,正是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之时,也是对金融监管最少之时。

二是要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中国经济在 2008 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未遭重创,关键就是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没有完全撤掉对外监管的防火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