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李时珍夜宿古寺

合集下载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的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一、引入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习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

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 (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 16 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

课前预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宏大奉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

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投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 190 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 1892 种药物,采集医方 11096 个,书中还绘制了 l111 幅精致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

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镜头。

补充板书:夜宿古寺。

我们来读读吧二、朗读课文1、自由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习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问老师。

学生对于文中浮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

例:宪,庞宪;徽,安徽。

(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

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顾。

)(2)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枯枝杂草常年累月解暑消热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

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试着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

下面的话语供参考:A 同学,你刚刚自由朗读十分投入,表情生动,所以第一节老师想请你读,你一定能给大家带个好头。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件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件

《李时珍夜宿古诗》教学反思课文题目是典型的叙事类型,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各因素全在。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投宿古寺——啃干粮——记药草。

细细想想,发现这三件分叙的小事情都写了一个字——苦。

前两件事可以理解:1、住得苦:飞鸟归林,天色已晚,鸟儿要回家,人当然也得回家,可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却长年累月奔波在外,今晚只能投宿一做破败的古寺,怎样的一座寺庙呢?文中有很多词语,如“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可见这是一座简陋、荒凉、偏僻的寺庙。

那么,师徒俩晚上留宿在这不是人住的地方,会遭遇怎样的苦呢?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从风吹雨淋、野兽袭击、虫蛇咬伤、杂草当被、硬地作床等方面体会到了李时珍“夜宿”之苦!那么,仅仅是住一夜吗?显然不是啊!课文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而已啊!2、吃得苦:啃干粮,啃的也许是硬邦邦的红薯干,也许是咬不动的窝窝头,也许是咽不下的玉米,也许是发霉变质的烧饼……让一个老人吃这样难以消化的东西,行吗?而且仅仅是一天两天吃这样简单难咽的食物吗?书上主要在食宿这两方面详细描写了“苦多了”的程度,但很有必要再进一步拓展:除了吃这些苦,师徒俩还可能会吃哪些苦?联系“晓行夜宿”、“快50岁的人”以及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感悟。

明明是“苦多了”,可李时珍却说:“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在他的眼里只是“吃点苦”而已,这是他对待苦难的生活态度,人生的境界之高让人仰视!——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李时珍的动力所在:万民得福。

人生是为了追求幸福的,李时珍吃那么多苦,为了什么?为了别人不苦,为的就是“万民得福”,而这“万民”的定义可以无限扩大:从时间的领域来说,当朝的人、后朝的人、我们现代的人直至将来的人,都是“得福”的对象;从地点的领域来看,中国的人,邻国的人直至飘洋过海遥远的外国人,也都是“得福”的对象。

因此,这句话,需要反复出现,反复吟诵。

那么,第三件事:记载草药,你看,连“治虫咬伤”、“呃逆”之类的小毛小病都记载得如此清楚,仿佛我们看到的只是李时珍那严谨细致的踏实作风,这与“苦”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仔细一推敲,也属于“苦”的范畴:你看,课文中向我们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亲自品尝药草。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7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7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7篇)备《李时珍夜宿古寺》篇一前天去听了朱老师的一节课。

她上的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朱老师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来展开教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苦"字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课的一开始朱老师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重温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紧扣课题中的"古寺"质疑"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直奔文章重点段落。

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朱老师从环境描写,人物言语及动作这三方面着手展开,条理清晰,而且这三个方面也是写人的基本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发展。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很有特色,而且每个环节都能抓住重点词,从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逐步读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受李时珍的可贵精神。

还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有细腻的地方。

先是阅读环境的句段,感悟李时珍察访药材中生活的"苦",在这里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古寺的词和句,如"破败到处都是"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朱老师以读为主,让学生得到朗读训练。

然后是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感受李时珍的"不怕苦甘于吃苦"并抓住"笑"字体会他的"苦中作乐".这段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种扮演角色可以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苏教版精品课件 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苏教版精品课件 图文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 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 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 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 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说:“我 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 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 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 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 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说:“我 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 生起火来。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 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 宪,觉得苦吗?”
“先生都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 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 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 《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 的。”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 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 了当空。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 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 “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 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 色,两三天后又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 热。”
这天,他们来到了湖北西部山 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 师徒两不免焦急起来。这地方前 不见村,后不见店,晚上到哪里 住宿呢?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 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 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 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 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说:“我 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一心赶路 飞鸟归林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山风呼啸

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苏教版优选教学课件

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苏教版优选教学课件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 “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 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 色,两三天后又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 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可以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 从里面翻出两种草来。这两种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 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先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 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 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 慢移到了当空。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 草,生起火来。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 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 “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都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 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 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 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 得的。”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 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 种草来。这两种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 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先 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 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 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 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 两种草来。这两种草叶子十分相似, 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 时珍先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 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 无涎......”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 “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
《李时中夜宿古寺》是一篇介绍我国明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李时中的文章。

以下是该文章的内容: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时中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古寺投宿。

古寺破败不堪,只有一位老僧在打坐念经。

李时中向老僧询问了附近是否有治疗疟疾的药草,老僧告诉他附近的山上有一些草药可以治疗疟疾。

李时中十分感激老僧的帮助,于是便在古寺住下,准备第二天前往山上采药。

在古寺的夜晚,李时中听到了老僧讲述的故事,原来这个古寺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寺庙,但是因为战乱和疾病,寺庙里的和尚都离去了,只留下了一个老僧在守着寺庙。

李时中被老僧的坚持和毅力所感动,决定为寺庙修建新的庙宇,以便更多的人前来祈福和治疗疾病。

第二天早上,李时中告别了老僧,前往山上采药。

他不仅采到了治疗疟疾的药草,还找到了许多珍贵的草药和植物。

回到家乡后,李时中将采到的草药用于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他还将采药的经验和草药的知识整理成书,流传至今。

李时中在古寺
的经历不仅让他找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更让他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荆林黄荻小学贺玉梅设计理念: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因此拉动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的感知活力,思维活力,情感活力等在学习过程中流淌。

语文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集中训练营,而是张扬个性翅膀的放飞站,只有激发学生的个性活力,才能拓宽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精读课文,体会李时珍喂修订《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拉动感悟活力操作演示,拉动思维活力合作探究,拉动情感活力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2、复习课文内容并板书段意。

(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了三段,边说边板书,第一段是写夜宿古寺,第二段是写师徒谈苦,第三段是写记品草药)二、学习第1-4自然段1、问: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生读)2、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说说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寺的破败。

(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节)。

4、哪些词语更能看出古寺的破败?(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人来往断垣残壁——非常危险)5、指导朗读:大家已找到了古寺的破败,并对古寺的破败有了深刻的理解。

能读出古寺的破败吗?(自由读,指名读)条件这么艰苦,假如让你会在这儿住下?为什么?(太苦了)6、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庙吧!”从这个“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

不怕吃苦,一门心思扑在修好《本草》上;对物质生活无所求,在他看来,只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了。

)7、李时珍为什么会住进这个荒凉而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1、2、3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理解“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全心全意)“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查访药材)(齐读)8、出示: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3、多媒体资料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蜘蛛网;”
4、过渡:夜幕降临了,师徒俩一边喝水、啃干粮,一边交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5、过渡:入夜,李时珍在用砖块垒成的简陋桌子上开始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李时珍在记录草药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学反思
教师巡视指导
3、鼓励质疑;
教师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的当堂解决;
激发兴趣,集中注意
听老师介绍,增加对李时珍的了解;
设问: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是什么样的古寺 他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 ……
生听课文录音,画出生字词语,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不顾年纪大,为修好本草住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提的事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3、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反馈
二、问题导入
三、总结谈话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 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呢 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第二段5——7师徒二人啃干粮、住古寺,但为修好本草都不觉得苦;
第三段8——13入夜后,李时珍借着月光认真记载白天的寻访收获;
生对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自由提问,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设计1、抄写生字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大概了解《本草纲目》,理清课文脉络。

【活动方案】
活动一:畅谈《本草》
1.谈谈自己了解的《本草纲目》。

2
活动二:读通文本
1.通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词;
②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2. 组内互读正音,交流不懂的词语。

3.展示质疑。

活动三: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思考: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按照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自然段)
第二段:(第自然段)
第三段:(第自然段)
2.组内交流分段理由及段落大意。

3.展示质疑。

【检测反馈】
1.比一比,再组词。

幕()详()砖()才()
暮()样()钻()材()
2.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晓.行夜宿()晓:①天刚亮的时候②知道,懂得③使人知道,清楚
16 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李时珍为民造福、以苦为乐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傍晚寻宿”
1.自读1至4自然段:①想想: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李时珍;
②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李时珍这种品质的词语。

2.组内重点交流所画词句,想象画面。

3
活动二:倾听“生火谈话”
1.学习第5至7
①从这里我读到了一个的李时珍;
②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2.组内谈感悟,合理想象画面。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3.展示质疑。

活动三:研读“月下记录”
1.品读8至13自然段,思考:我又读到了一个的李时珍。

2.组内重点研读描写李时珍动作和神态的一些细节,说说感受。

3.展示质疑(可结合课外阅读中你所了解的关于李时珍的故事)。

【检测反馈】
明月已至中天,李时珍还在记录着,山风透过露天的屋顶吹起了他花白的头发。

李时珍浑然不觉,依旧趴在用砖头垒成的桌子上研究着、记载着。

庞宪看着身旁的师傅,情不自禁地说:“”
李时珍:
庞宪:
李时珍: …………
巩固提升
一、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涎(xi án y án )滑 胭(y īn y ān )脂 生嚼(ji áo ju é) (察 查)访民情
二、看拼音写生字。

s ù mi ào ch én p áng
( )舍 寺( ) 灰( ) 脸( )
( )度 奇( ) ( )旧 ( )边
三、摘录文中的四字词语,工整地写下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整理课文的复述提纲。

→ →
2.读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一些描写夜晚的景色。

皎洁 轮廓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飞鸟归林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五、仔细读段,按要求做题。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

”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

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1.本段中“端详”一词,可以换成 。

2.文中有两处省略号,前一个表示 ,后一个表示 。

3.文中“两种草”指 和 ,它们的 相似, 不同。

“若有所悟”中的“悟”,指的是李时珍明白了 。

他是通
过的方法明白的,体现他的工作态度。

4. 生活中,我还知道一些常见的中药,如:、等。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和短文,回答问题。

穿山甲怎样吃蚂蚁
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写的一本书。

书里说:穿山甲(一种吃蚂蚁的动物)躺在地上晒太阳,把身上的鳞片全都张开,散发出特殊的腥味。

蚂蚁一闻到这种气味,就都爬到了它的身上。

这时候,穿山甲突然把鳞片合起来,急急忙忙跑到池塘边,“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再把鳞片张开,蚂蚁就全部漂浮在水面上了。

这时候,穿山甲就张开嘴,把蚂蚁通通吃掉了。

陶弘景的话对吗?李时珍常常问自己。

他决心亲眼看看穿山甲怎样吃蚂蚁。

一天,李时珍在野外终于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用刀子把它的胃剖开一看,果然吃的全都是蚂蚁。

可是,这还没弄清穿山甲是怎样吃蚂蚁的,还得继续观察才行。

穿山甲胆子小,一见人就没命地跑,要观察它怎样吃蚂蚁,也挺不容易。

李时珍琢磨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他在树林里的一棵树上,搭了一个草棚,躲在那里,一边看书,一边细心(欣赏观察)。

这个办法(果然虽然)很灵。

一天,一只穿山甲从洞里爬了出来,嗅嗅这儿,望望那儿,窜到一个土堆前,开始用前爪使劲地刨土。

李时珍仔细一看,原来穿山甲是在扒蚂蚁的窝呢。

不一会儿,蚂蚁从窝里爬出来,四处乱跑。

穿山甲伸出一条又细又长的舌头,往蚂蚁堆上一舔,上面立刻粘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

穿山甲又一缩舌头,把蚂蚁全都吞下去了。

“难怪这小东西到处拱,原来它是在吃蚂蚁。

”李时珍高兴地说。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于古代医学书中的结论,他都要亲自去调查、(考证考验),然后根据事实,再下结论。

1. 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 根据短文内容,用一两个词概括李时珍的特点:。

3. 穿山甲怎样吃蚂蚁的?用“——”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4. 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可选用名言警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