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

合集下载

脂质体

脂质体

五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扫描法测定。根据给 药途径不同要求其粒径不同。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 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 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 总量)×100% 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 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 率。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 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 体总量)]×100% 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 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载药量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图1 普通脂质体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 am of conventional liposomes
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普通脂质体制剂有治疗白细胞降低症患者真菌感 染的制霉菌素脂质体Nyotran[1];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环丙沙星脂质体气 雾剂ARD23100[2];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阿米卡星脂质体MiKasome[3]; 治疗结肠癌的奥沙利铂类似物脂质体Aroplatin[4]; 治疗复发及难治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5]等。
2 多囊脂质体
多囊脂质体[6]也由一般磷脂制成, 但有别于单层和多层脂质体, 它由许 多非同心腔室构成, 具有更大的粒径( 5~ 50 Lm) 和包封容积, 是药物 贮库型脂质体递药系统(图2) , 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于鞘内、皮下、眼 内、肌肉等部位注射给药, 起缓释作用。
二 脂质体分类
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 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小于200nm,医学应用 较多为小单室脂质体; 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 200~l000n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 (MIV):粒 径在1~5u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 脂质体 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 电荷脂质体 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

脂质体的介绍

脂质体的介绍
•.
– 被动(天然)靶向性: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是的基本特征。是由于脂质 体被巨噬细胞作为体外异物吞噬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脂质体的这种特征被广 泛应用于肝肿瘤等的治疗和防止淋巴系统肿瘤等的扩散和转移。
– 隔室靶向性:隔室靶向性指的是脂质体通过不同给药方式进入人体之后可以对不 同部位具有靶向性。
– 物理靶向性:在脂质体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作用部位的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改 变而改变脂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释放药物,从而达到靶向给药之目的。 这种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包括局部pH变化,病变部位温度变化,磁场的变化等。目 前物理靶向脂质体设计最为成功的例子是温度敏感脂质体。
•.
脂质体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虽然具备了许 多优点和特点,但就目前来看,也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其制备技术给 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对于某 些水溶性药物包封率较低,药物易从脂质 体中渗漏;稳定性差亦是脂质体商品化过 程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冻干方法可能 是延长脂质体的贮存期的有效途径。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减低药物毒性 • 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药物,能使之选择性地 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或无损害 作用。对脂质体表面性质进行改变,如粒径大小、表面电荷、组织特异 性抗体等,可提高药物对靶区的选择性,从而也降低了毒性,减少了不良 反应。 • 提高药物稳定性 • 将一些不稳定的易氧化的药物制成脂质体之后,由于药物包封在脂质 体中,受到类脂双分子层膜的保护,可以显著提高其稳定性。同时在 进入体内之后,由于脂质体膜的保护,药物可以免受机体酶系统和免 疫系统的降解。
脂质体的定义
磷脂在水溶液中形成脂质体 • 脂质体(英语:Liposome)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利用脂质体作为基因转染 的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 率和安全性。
基因沉默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小干扰 RNA等分子,实现基因的 沉默和功能抑制。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基因编辑 工具,如CRISPR-Cas9系 统,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和修复。
05பைடு நூலகம்
脂质体的挑战与前景
稳定性问题
储存稳定性
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聚 集和融合,影响其药物传递效果。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发法的优点
逆向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 、粒度分布较窄的脂质体,且制 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多种药物,制 备过程简单、快速。
逆向蒸发法的缺点
由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 药物产生影响,且制备过程中需 要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操作 难度较大。
其他制备方法
微射流技术
通过高压水射流将药物和脂质材料混 合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方法可以 制备出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的脂 质体,且制备过程快速、高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
新型脂质材料如聚乙二醇脂质体、胆固醇脂质体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 相容性,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和靶向性。
新技术
纳米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脂质体 的制备效率和均一性,同时为脂质体的功能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成本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精密的 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加了生产 成本。
市场前景与展望
药物传递领域
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感染等 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可 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皮肤状 况。

脂质体pptpptx(2024)

脂质体pptpptx(2024)
2024/1/27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 药物包裹在内部水相或嵌入脂 质双分子层中,通过静脉注射 等方式给药。
脂质体的粒径通常在纳米级别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 物可降解性。
4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脂质体首次被 提出并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2024/1/27
70年代至80年代,脂质体的研 究进入高峰期,大量关于脂质体 制备、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涌现。
疫苗佐剂
脂质体可作为疫苗佐剂,增强 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
其他领域
如抗感染、抗炎、抗过敏等领 域,脂质体也展现出良好的应
用前景。
2024/1/27
6
02
脂质体制备技术
2024/1/27
7
传统制备方法
2024/1/27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在减压旋转蒸 发仪上去除有机溶剂,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再加入含 药溶液进行振荡或超声处理,使脂质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注入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此溶液经注 射器缓缓注入到含药溶液(如水相)中,搅拌挥发除去有机 溶剂,形成脂质体。
8
改良制备方法
逆向蒸发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进行短时间超声处理,直到形成稳定的 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使脂质体混悬于介质中,通过凝胶色谱法 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安全性评价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用 药安全。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战
2024/1/27

脂质体.ppt.pptx

脂质体.ppt.pptx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给药途径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 (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 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 给药。
五 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 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 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 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 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 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 药的稳定性。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 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 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 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 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 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 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 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 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 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 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 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 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 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 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 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 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脂质体完整版

脂质体完整版

脂质体在生物医学中应用
药物输送系统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将药 物包裹在内部或通过吸附作用携带在 表面,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慢释 放。
免疫佐剂
脂质体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 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疫苗的保护 效果。
基因治疗载体
脂质体可以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将基 因药物输送到靶细胞中,实现基因治 疗的目的。
利用脂质体的特性,开发针对难治性疾病(如肿瘤、神经性疾病) 的创新药物。
精准医疗应用
结合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开发个性化脂质体药物,实现精准医疗。
跨界合作与技术融合
与其他领域(如纳米技术、生物材料)进行跨界合作,推动脂质体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行业合作和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产学研合作
加强学术界、产业界和临床医学界的合作,推动 脂质体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04
05
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
可控的释放性能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和溶解度
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在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组成和制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因此脂 备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体 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内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一些药物在脂质体中可以得 到更好的保护和溶解,从而 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免疫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免疫原性,能够 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 用。
前景展望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脂质体实验报告

脂质体实验报告

脂质体实验报告引言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粒体,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

由于其在药物递送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脂质体的制备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制备脂质体,检测其粒径和稳定性,并评价其适用性。

材料和方法材料•卵磷脂•胆固醇•水相•甲醇•水解棕榈酰胺•氢氧化钠溶液•氯仿方法1.准备脂质体制备溶液:称取一定比例的卵磷脂和胆固醇加入甲醇中,并加入少量的水解棕榈酰胺,使其均匀混合。

2.制备脂质体:将溶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在无菌条件下,以适当速度蒸发甲醇,形成脂质体。

3.超声处理:将脂质体溶液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进行超声处理,以促进脂质体的形成和稳定性。

4.离心:使用高速离心机将脂质体样品离心,以去除未形成的脂质体和其他杂质。

5.检测粒径和稳定性:使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量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评估其稳定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制备的脂质体样品,得到了粒径分布较窄且稳定的脂质体,其粒径大小为XX nm,Zeta电位为XX mV。

这表明制备的脂质体颗粒均匀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对药物递送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较小粒径的脂质体能够更容易被细胞吞噬,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吸收率。

同时,脂质体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递送效果的重要参数。

因此,制备出具有较小粒径和高稳定性的脂质体对药物递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总之,通过本实验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小粒径和高稳定性,为药物递送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出具有较小粒径和高稳定性的脂质体,并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对其进行了粒径和稳定性的测试。

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合适的材料比例和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具有较好性能的脂质体样品。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可以实现更准确和有效的药物输送。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发和优化脂质体递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材学报, 2018, XX(X): XX-XX.[2] 王五, 赵六. 动态光散射技术在脂质体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测试技术, 2019,X(X): X-X.。

脂质体制备的方法

脂质体制备的方法

脂质体制备的方法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细粒子,主要用于制备及输送药物、基因和化妆品成分等。

脂质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并且可以有效稳定和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或成分。

目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溶解法、乳化法、胶束法、膜断裂法、气相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薄膜溶解法是一种利用脂质和溶剂溶解及薄膜形成原理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当的脂质和溶剂。

常用的脂质有磷脂类(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脂肪醇(如固体脂肪醇)、脂肪酸等。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二甲酚、甲醇和酯类溶剂。

然后,将脂质和溶剂溶解在一起,通过快速旋转薄膜机或制备配制机将溶液薄膜扩散到玻璃底板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形成脂质质体。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或其他方法将脂质质体分散成脂质体悬浮液。

乳化法是一种利用乳化剂和脂质相互作用生成脂质体的方法。

乳化剂常用的有表面活性剂和共乳剂。

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型(如Tween系列)和阴离子型(如脂肪酸钠盐)。

共乳剂包括长链脂肪醇(如固体脂肪醇)、糖(如蔗糖、葡萄糖)和胆汁酸类。

首先,将乳化剂和脂质在适当比例下溶解在无水有机溶剂中。

然后,加入水相,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处理将脂质和乳化剂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去除有机相或冷冻干燥等方法获得脂质体。

胶束法是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脂质相互作用形成胶束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然后,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溶剂中,通过搅拌、超声处理等方法形成胶束。

最后,将胶束与药物或成分混合,通过快速稀释或其他方法获得脂质体。

膜断裂法是一种利用高压处理使脂质质体断裂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通过之前介绍的方法制备脂质质体悬浮液。

然后,将悬浮液经过高压处理,使脂质质体断裂成小颗粒,形成脂质体。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或其他方法除去未断裂的脂质颗粒,获得脂质体。

气相法是一种利用空气或氮气吹淋使脂质溶液蒸发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弱离子性药物的脂质体,在进入体内后,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的低pH局部释放药物。

这种受pH影响释放药物的脂质体称为pH敏感脂质体。

4.配体专一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即所谓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现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脂质体的分类
1. 阳性脂质体
阳性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又称阳离子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Positiveiy charged liposome)是一种本身带有正电荷的脂质囊泡。

1.1 阳性脂质体的组成大多数阳性脂质体是由一种中性磷脂和一种或多种阳性成分
组成。

中性磷脂成分:阳性脂质体中使用的中性磷脂成分上与常规脂质体相似,如胆固醇(cho1)、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酚乙醇胺(PE)等。

阳性成分:多为合成的双链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体外稳定性好,体内可被生物降解的优点,但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1.2 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作用机制介导转染过程中,阳性脂质体的主要作用在于DNA形成复合物,介导与细胞的作用,并将DNA释放到细胞中,实现基因转染。

1.3 阳性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阳性脂质体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基因传递载体具有下列优点:
(1)可防止核酸被体内物质降解,可将其特异性传递到靶细胞中;
(2)无毒、无免疫性,具有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
(3)易于制备,使用方便,可将大的DAN片断转运到细胞中;
(4)基因转染率高,100%离体细胞可以瞬间表达外源基因。

阳离子脂质体的另一组分为不带电荷的中型脂质分子,叫辅助脂(helper lipid)DOPE 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脂。

2 .隐性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
隐形脂质体或长循环脂质体的组成中含有亲水性聚合物一聚乙二醇(P EG)的二硬脂酸磷酯酰胺(DSP E)的衍生物(PEG-DSPE)。

3. 免疫脂质体
3.1 第一代免疫脂质体(IML) 是指连有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

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脂质体主动靶向性。

3.2 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使抗体或配体结合到脂质体表面。

3.3 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脂质体。

4. 柔性脂质体
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脂质体。

柔性脂质体对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

普通脂质体粒径小于柔性脂质体,但由于无胆酸钠的存在,使刚性较大,难以促进药物的经皮转运。

脂质体是将载药颗粒微细化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虽然它本身并不是固体粉末,但是通过制剂的手段,可以将其制成各种固体粉末剂型。

脂质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当药物被包封后,可降低药物毒性,减少药物用量,进行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疗效。

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脂质体的载体材料。

若将水不溶性的口服药物制成静脉注射液,就须将药物的粒径降低到亚微米或纳米状态(1μm以下)。

在制剂中常用的微粒制备方法有薄膜蒸发-冷冻干燥法、乳化热固化法、溶煤蒸发法等。

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量、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特点。

2 .激素类药物的载体
抗炎甾醇类激素包入脂质体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浓集于炎症部位便于被吞噬细胞吞噬,避免游离药物与血浆蛋白作用,一旦到达炎症部位就可以内吞、融合后释药,在较低剂量下便能发挥疗效,从而减少甾醇类激素因剂量过高引起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将胰岛素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求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病人的顺应性。

但仍存在包封率低和药物在胃肠道失活问题。

脂质体内包含有胰岛素,包裹率为20.3%。

胰岛素脂质体可抵抗胰蛋白酶对胰岛素的降解。

3 .酶的载体
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使包封酶的脂质体主要被肝摄取。

脂质体是治疗酶原贮积病药物最好的载体,有人应用包封淀粉-葡萄糖酶的多室脂质体治疗II型糖原贮积。

4. 解毒剂的载体
EDTA或EDP A可以溶解金属,治疗金属贮积病。

但由于这些螯合物不能通过细胞膜而影响了它们的体内效果,如果将螯合物制成脂质体剂型,脂质体作为将整合物转运到贮积金属的细胞中的载体。

5. 抗寄生虫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作为网状内皮系统的药物载体是脂质体最成功的应用之一。

利用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可以用其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

6 .抗菌药物的载体
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原剂量的1/10即可具有透过角膜作用。

7 .透皮给药的载体
脂质体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特性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脂质体中脂质的组成对药物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

由极性接近皮肤的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和胆固醇硫酸酯等组成的所谓角质脂质体,可使药物有较大的皮肤透过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于与角质层有相同的脂质,易互相融合所致。

脂质体脂质的流动性也影响药物透皮渗透性。

固态脂质体与皮肤的结合少于液态脂质体,液态脂质体增加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而固态脂质体降低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液态脂质体促进透皮的效果优于固态脂质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