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玲新型外用剂型——脂质体凝胶与微乳讲诉

合集下载

药物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药物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随着新型药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多种给药途经的凝胶制剂体现出了越来越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凝胶剂是指所需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或混悬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半固体制剂。

而凝胶剂基质作为新型的医用辅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现在,凝胶剂不仅可以作为外用局部皮肤吸收的一种剂型。

而且在其它给药途径方面也有所发展。

如有人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制成小儿用果冻型凝胶剂,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头痛等;有人将替硝唑制成缓释牙用凝胶剂,可置人牙床内.具有释药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治疗牙周病;还有人用H1受体拮抗剂特非那定以卡波姆941为凝胶基质,制成凝胶清鼻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症。

1中药微乳凝胶剂的应用中药微乳凝胶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所制得的微乳液加入至凝胶基质中形成的透明、均质、稳定的凝胶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含有微乳液滴。

众多研究表明,微乳具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吸收、提高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等优点,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微乳流动性强,作为外用制剂载体生物黏附性差,滞留时间短,因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1.1微乳凝胶的制备方法微乳凝胶的制备方式有以下3种:(1)将未溶胀的凝胶骨架干粉末加入微乳液中,充分溶胀;(2)先用水将凝胶骨架充分溶胀,然后与微乳液混合,搅拌均匀;(3)将凝胶骨架粉先加入微乳液的水相中溶胀,再按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

据文献报道,只有第一种所制备的微乳凝胶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观察微乳结构完整。

1.2微乳凝胶经皮给药中药传统的外用剂型为数不少,但由于制备工艺粗放,基质选用不尽合理,透皮吸收机制研究不透;而中药复方制剂由于成分复杂,通常由多种成分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且用药剂量一般较大,所以一直以来,中药外用新剂型的发展比较缓慢。

皮肤的角质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为了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以达到治疗要求,人们已经采取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办法改善皮肤的渗透性,纳米给药系统就是其中发展较成熟的一个技术领域。

紫草素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紫草素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2.7 样品测试取市面上的5个样品和自制的4个样品,用萃取非水滴定法、乙醇可溶物法和本实验方法进行活性物测试,每个方法测试五次,取平均值,并计算RSD。

表5 样品检验结果从表4可见,萃取非水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误差大,盐酸与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结合不牢固,蒸发过程容易挥发,导致结果偏低;乙醇可溶物法虽然测试结果比较高,误差也小,但是还包含有游离月桂酸、游离胺、羟基乙酸等乙醇可溶解的物质,所以最终结果会偏高;HPLC-ELSD法经过色谱柱分离,与标准品对比,只检测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所以结果准确性更高。

3 结论本文建立了HPLC-ELSD法分析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活性物含量的方法,检测条件为:C18色谱柱, 40%乙腈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ELSD作为检测器,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分析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1]张锦阳,齐丽云,丁保妹,曹玉华,方云.HPLC-ELSD法定量分析α-癸基基甜菜碱产品组成.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9,(4):68-70.[2]王玉红,申克宇,李鹏,周君裔,阎超.高效液相色谱_蒸发光散射检测法直接检测20种未衍生基本氨基酸.色谱,2011,(9):908-911.[3]QB/T 4082-2010,脂肪酰胺丙基二甲基甜菜碱.[4]GB/T 13173-2008,表面活性剂洗涤剂试验方法.[5]丹妮,谭丰萍,高山林.HPLC-ELSD分析测定贝母类药材中生物碱成分.朱药物分析杂志,2000,(2)87-90[6]吴弢,余伯阳,程志红,徐珞珊.HPLC-ELSD法测定湖北麦冬中主要皂苷的含量.中草药,2000,31(3):175-177.[7]王举涛,徐文方,刘金旗,马凤余,陈明.HPLC-ELSD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安徽医药,2006,10(1):28-29.[8]李建,刘燕.HPLC-ELSD法分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组分分布.广州化工,2013,41(13):145-146.紫草素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苏梦园 陈娇娇* 郑文站(天津工业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天津 300387)摘要:目的:研究紫草素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性质。

国内外新型注射剂交流

国内外新型注射剂交流

(五)聚乙二醇化药物注射剂
(五)聚乙二醇化药物注射剂
2.聚乙二醇化药物注射给药系统上市产品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 (Pegasys®) 注射用聚乙二醇化精氨酸脱亚胺酶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注射液 聚乙二醇化抗肿瘤坏死因子注射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Mircorn®) 单克隆抗体(Lekine®) 昂卡司帕注射剂( Oncaspar®,pegaspargase,培门 冬酶注射剂)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津优力) 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给药系统及上市产品
(一)纳米粒注射剂
(二)微球注射剂
(二)微球注射剂
(二)微球注射剂
(二)微球注射剂
2.微球注射给药系统上市产品 2-1.双羟萘酸曲普瑞林长效注射剂 2-2. 利培酮长效注射剂(Risperdal Consta® 利培酮,美国Janssen公司) 2-3.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Enantone®, 乙酸亮丙瑞林,日本Takada公司) 2-4.醋酸奥曲肽注射液(Sandostatin LAR®, 乙酸奥曲肽,瑞士Novartis公司)
国内外新型注射剂新药交流
王震 2014-07-23
目录
一.注射剂概念 二.新型注射剂给药技术研究进展及上市产 三.注射给药系统发展趋势
一.注射剂概念
注射剂系指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无菌 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 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奏效迅速是该剂型的重要特点。 基于纳米粒、微乳、脂质体、原位凝胶 和微球等给药系统的新型注射剂的研发应 用,为提高药物稳定性和实现药物高效、 速效、长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许多新的药物剂型
和技术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为病患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其中一种新的药物剂型是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径在纳米尺度的微粒,具有较
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药物包裹能力。

这种药物剂型可以通过直接靶向治疗疾病部位,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特异性。

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修饰和控制释放速率,
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释放,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另一种新技术是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层包裹着的水质泡囊,可以
用来包装和传递药物。

脂质体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延缓释放特性,可以增强药物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脂质层的成分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
途径,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

除了药物剂型的创新外,新的药物递送技术也不断涌现。

基因递送技术可以将基因有
效地传送到靶细胞中,实现基因治疗。

纳米颗粒和脂质体等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包裹和保护
基因,通过改变载体的形态和表面修饰,提高基因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还有一些微型递送
系统,如微针贴剂、纳米粒子贴剂等,可以实现药物的无痛、无创递送,提高患者的依从
性和治疗效果。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优势。

这些创新既提高了药物
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度,又减少了副作用和药物使用的不便之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有更多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出现,并进一步拓展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

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

2 1 1 色 谱条件 ..
( 0 m×4 6 m,5 u m) 2 m 5 .m ;流动相 :乙腈 一 . % 0 1 0 t/ 7 . ( = . 9 3 ) 1 1 + 1 4 r O 9 5 5 ;渗透速率 为 2 0 0 2 8 . 1u 磷酸溶液 ( 5: 5 ;检测波长 :2 3 m 7 2 ) 6 n ;灵敏度 : 0 0 U S . 1A F ;流速:1 5 lm n .m / i ;柱温:4 ℃;进 样量: 0
景 。脂质体 由类脂质双分子层组成 ,结构与细胞膜相 通过逆 向蒸发 一 声法制备L H]质体 , 超 D J N 进而 以卡波普 似, 具有 良好的细胞融合性和 经皮渗透作用 , 皮肤 在使 ( a b p 1 C r o o )为基质制 备载药脂质体凝胶剂 。同时 , 离
用经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药物后, 易穿透角质层进入 体渗透扩散法考察 了 L H脂质体凝胶和 L H凝胶剂的 容 D D 皮肤 。 同时药物脂质体进入皮肤 后, 在表皮真皮 内形成 体外渗透性 , 探讨脂质体作为 L H D 载体对皮肤 的影响 , 药物储库 , 使药物缓慢释放 , 可持久的发挥 局部药效 ,
f 6 一 8,南京德塞 化工 ) 。其 余试剂均 为分析 纯 ,水
为 重蒸 镏水 。
2 4 脂质 体的渗透动力学 . 参照利多卡 因凝胶经 皮渗 透试 验 同法操作 ,取 5
1 3 动物 . S D大 鼠,早,2 0 6 g 2  ̄2 0 ,清 洁级,广东药 学院
批脂质体凝胶样 品置扩散池中 ,分别在 0 5 . 、2 . 、10 .
试剂公司 , 号:20 0 2 ) 批 0 5 8 2 ;胆 固醇 ( 北京市海淀 区
别于 0 1 、0 5 . 5 、 1 5 、3 、6 、1 h . 5 . 、0 7 、1 . 、2 、4 、8 2

脂质体及其用于药物包装

脂质体及其用于药物包装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 对于脂溶性的、与磷脂膜亲和力高及水溶性较好的药物, 被动载药法较为适用。 薄膜分散法、冷冻干燥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 • 对于水溶性药物采用逆相蒸发法包封率很高,因为水溶性 药物可以溶解在脂质体的内水相中 • 对于两亲性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受介质的pH值和离子强 度的影响较大,包封条件不易掌握,包封率不会太高,这 种情况就应该采用主动载药法,不仅可大大提高两亲性药 物的包封率(特别是弱酸、弱碱类药物)还能降低药物的泄 露。 K+-Na+梯度 pH梯度
载药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以下特点:
1.靶向性
2.长效性
3.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4.降低药物毒性
5.提高药物稳定性
靶向性
( 1 )被动靶向性 ——这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脂质体被 巨噬细胞作为异物吞噬自然倾向所产生的靶向性。
( 2 )主动靶向性 ——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上,联接一种识别分子, 即所谓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 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指定的靶区释放药物。 • (3)物理和化学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应用某种物理因素或化学 因素的改变(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而明显改变脂 质体膜的通透性,引发脂质体选择性地释放药物。 目前利用物理靶向性设计最成功的例子是温度敏感脂质体,这种 脂质体是使用具有一定的相变温度的脂质混合物作为膜材,在肿瘤局 部热疗机的作用下,当温度敏感脂质体进入肿瘤区的毛细血管床时, 脂质体达到相变温度,转变为液晶态,使脂质体中的药物迅速释放。
• 开发疗效高、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低、
• 投入风险大、 • 工业化存在困难等原因,至今国内上市的 品种仍然较少。

丹参酮Ⅱ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其抗银屑病药效的初步研究

丹参酮Ⅱ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其抗银屑病药效的初步研究
所得纳米粒粒径为(182±1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906±0.0245),Zeta电位为(-27.8±5.4)mV,包封率(EE)为86.44±9.26%,载药量(DL)为0.98±0.18%,DSC及XRD的表征结果均表明TanⅡA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NLC中。本文对TanⅡA-NLC的光稳定性及体外评价进行了研究。
凝胶复溶后的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198±15)nm,0.218±0.022,(-43.5±4.6)mV;凝胶的pH值为6.07±0.11,粘度系数为(45.2±3.8)Pa.s,符合外用制剂的标准;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TanⅡA-NLC-gel的稳定性较好(室温放置90天);药效试验结果显示TanⅡA-NLC-gel在抗银屑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
由于TanⅡA属于强脂溶性成分,难溶于水,遇光、热时易分解,透皮吸收差,极大的限制了其药效的发挥<sup>[2-3]</sup>。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 lipid carrier,NLC)是一种新型脂质纳米给药系统<sup>[4]</sup>,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皮肤的生物利用度。
丹参究
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它属于菲醌类化合物。近年来,TanⅡA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及其他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sup>[1]</sup>。
将1.00%的F68溶于蒸馏水中,加热至相同温度,作为水相。在70℃的条件下,将同温度的油相滴入水相中,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20 min,转速为2000 r·min<sup>-1</sup>,将得到的初乳以13300 r·min<sup>-1</sup>的转速高速剪切5次,每次1 min,再在12000 psi条件下均质循环6次,室温下用流动水冷却固化,0.45μm微孔滤膜过滤。

外用软膏剂不同基质的作用及制备工艺

外用软膏剂不同基质的作用及制备工艺

外用软膏剂不同基质的作用及制备工艺一、本文概述外用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外科等领域。

软膏剂以其易于涂抹、药物释放持久、皮肤相容性好等特点,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

然而,软膏剂的性能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质的选择和制备工艺。

本文旨在探讨外用软膏剂中不同基质的作用及其制备工艺,以期为提高软膏剂的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外用软膏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阐述基质在外用软膏剂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随后,将详细分析不同基质(如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水溶性基质等)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以便读者能够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基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用软膏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原料的准备、基质的熔融、药物的加入与分散、冷却与成型等步骤,并强调工艺参数的控制对软膏剂质量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外用软膏剂不同基质的作用及制备工艺,为软膏剂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还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医药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外用软膏剂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油脂性基质油脂性基质是外用软膏剂中常用的基质类型之一,其主要由动植物油脂或烃类化合物组成。

油脂性基质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保湿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制备油性较大的软膏剂。

油脂性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油脂和烃类化合物两类。

动植物油脂如麻油、花生油、可可脂等,这些油脂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保湿性。

烃类化合物如白凡士林、黄凡士林等,这些化合物由长链烷烃组成,稳定性好,但保湿性相对较差。

油脂性基质在软膏剂中的主要作用包括润滑、保湿和稳定药物。

油脂性基质可以形成一层油膜,覆盖在皮肤表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起到保湿作用。

同时,油脂性基质还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率。

油脂性基质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熔融混合和冷却固化两个步骤。

将所需的油脂性基质原料按比例混合,加热至熔融状态,搅拌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