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新剂型
肿瘤治疗的新希望——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

肿瘤治疗的新希望——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O%,仅次于子宫颈癌。
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数。
男性乳腺房癌的发病率极低。
乳腺癌如果能早期诊断,并且得到合适的治疗,其预后相对较好,如目前I期乳癌的10年生存率可高达90%。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周士福治疗乳腺癌的方法甚多,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放疗、内分泌疗法、免疫疗法及中医药疗法的综合治疗措施,是目前治疗乳腺癌高效低毒的优化方案。
外科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
早期、中期、中晚期的乳腺癌病人,只要身体状态能耐受手术,均应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原发肿瘤及区域淋巴结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局部控制,减少局部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化学治疗:采用化学抗癌药物治疗癌症,简称“化疗”,包括手术前、中和后的化疗。
尤以术后的辅助化疗最为常用,并有最多经验,其目的是消灭手术后残留的微小癌病灶,从而延长无复发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术后化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足量、有效联合化疗方案。
近10余年来,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初期目的是减低手术临床分期、增加手术机会、提高保乳手术率,而且效果显而易见。
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否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目前仍然缺乏可信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周期等也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当然新辅助治疗也有其不利因素,如增加治疗费用和治疗副反应;术后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对新辅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会相对延误局部治疗的时间和增加治疗的难度。
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类、证候类型及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目前,在乳腺癌的治疗中, 除了0期和部分Ⅰ期的患者以外,几乎各期患者都需要进行化疗。
手术后治疗的目的为减少远处播散,小的手术与放射综合常可取得良好疗效和较佳生活质量,但更要以全身化疗作为保驾。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许多新的药物剂型
和技术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为病患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其中一种新的药物剂型是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径在纳米尺度的微粒,具有较
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药物包裹能力。
这种药物剂型可以通过直接靶向治疗疾病部位,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特异性。
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修饰和控制释放速率,
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释放,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另一种新技术是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层包裹着的水质泡囊,可以
用来包装和传递药物。
脂质体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延缓释放特性,可以增强药物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脂质层的成分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
途径,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
除了药物剂型的创新外,新的药物递送技术也不断涌现。
基因递送技术可以将基因有
效地传送到靶细胞中,实现基因治疗。
纳米颗粒和脂质体等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包裹和保护
基因,通过改变载体的形态和表面修饰,提高基因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还有一些微型递送
系统,如微针贴剂、纳米粒子贴剂等,可以实现药物的无痛、无创递送,提高患者的依从
性和治疗效果。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优势。
这些创新既提高了药物
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度,又减少了副作用和药物使用的不便之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有更多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出现,并进一步拓展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八十年代抗癌药物新剂型——介绍油酸多相脂质体(139)注射液及其系列品种

超微 粒的
”
具 有 靶 向 性 的 药物 载 体
,
囊封 在 里
多相 脂 质
,
如 同 一枚 导弹
”
、
准确 地 命 中 癌 组 织
“
一
是
。
“
中西 药 结 合
”
的典 范
因此
,
被 人 们 誉 为
,
导弹 式
伐体和
,
长眼 睛 的 药 物
。
鉴 定 委 员会 主 任 委 员 刘 国 杰 教 授 等 认 为
l 的 发 展前 途 体 作 为 抗 癌 药物 新 剂 型 有 着广 词
市
、
自治 区 各 大 肿 瘤 医 院 广 泛 地 使 用
( 曹桂 凤
、
陈世 卿 )
治 疗 过程 中
,
,
正 常的 细 胞 也会 遭 到 伤 害
。
临床
,
为 使 癌 病 灶 部 位 具 有 足 够的 药 物 效 用
不 得不 加 大 剂量
、
因此
,
癌 症 患者 治
,
疗 过 程 中 机 体 正 常 细 胞 也 遭 到 药物 的 伤 害 如 环 磷 醚 按 氛 尿 嗜 咤 等 疗 效 较 好 但 具 有骨 髓 抑制作用 物
(1 3 9 ) 注 射 液 及
是 我 国 著 名 药 学 家顾 学裘教 授 等 科 缺乏 药理 活 性 的 专一性
,
。
研 人 员经 过
6
年 的苦 战
,
上 百 次 的 试 验 而 研 制 成功 的
, ,
一 般 化 疗 药物 都 有 它 们 的 共 同 特 性
, 即 毒 副反 应 大
紫杉醇脂质体是什么化疗方案

紫杉醇脂质体是什么化疗方案紫杉醇脂质体简介紫杉醇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广泛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
然而,由于紫杉醇的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的特点,发展出了各种改进剂型来提高其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其中,紫杉醇脂质体是一种有效的改进剂型。
紫杉醇脂质体是指将紫杉醇包封在人工合成的脂质体内的药物复合物。
脂质体由一层或多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小球形结构组成,其外层与细胞膜相似,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迅速进入肿瘤细胞。
紫杉醇脂质体利用这种特性,将药物有效地送入肿瘤细胞内部,提高其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紫杉醇脂质体的特点1.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紫杉醇属于脂溶性药物,其溶解度较低,不容易在体内发挥作用。
而脂质体可以增加紫杉醇的水溶性,提高其在体内的溶解度,从而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紫杉醇容易受到光和热的影响而降解,脂质体可以有效地保护紫杉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疗效。
3.增加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外层与细胞膜相似,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迅速进入肿瘤细胞,达到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效果。
4.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方式,使药物在体内更集中地作用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5.增加药物的持续释放时间:脂质体在体内释放紫杉醇的速度较慢,可以实现持续释放,从而减少化疗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紫杉醇脂质体的应用紫杉醇脂质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重要药物之一。
其主要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紫杉醇脂质体常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形成多种化疗方案。
例如,紫杉醇脂质体与顺铂相结合可用于新辅助化疗,通过缩小肿瘤的体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同时,紫杉醇脂质体还可以单独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卵巢癌的治疗中,紫杉醇脂质体常常与卡铂联合应用,形成铂类化疗方案。
脂质体剂型的特点

脂质体剂型的特点脂质体剂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药物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脂质体由一个或多个由生物相容性脂质(如磷脂、胆固醇)组成的双层膜结构组成。
这种结构使脂质体能够包裹和保护药物,在体内传递并释放药物到目标组织或细胞。
脂质体剂型具有以下特点:1. 生物相容性:脂质体由生物相容性的脂质构成,与生物体内的脂质相似,因此能够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2. 载药能力强:脂质体可以包裹各种药物,包括水溶性、脂溶性和两性药物。
这种多样性使脂质体成为一种非常灵活的药物传递系统。
3. 高稳定性:脂质体剂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在体外和体内维持药物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双层膜结构可以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4. 控释性能好: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脂质组分、脂质结构和脂质体的大小,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方式。
这种控释性能使脂质体剂型能够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频率。
5. 可靶向性: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如表面修饰,来增加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亲和力。
这种可靶向性使脂质体剂型能够精确地将药物送达到目标组织或细胞,提高药物的疗效。
6. 生物降解性:脂质体剂型中的脂质可以被生物体内的酶降解,从而实现药物的可降解性。
这种特点对于一些需要持续释放药物的应用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剂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7. 良好的透过性:脂质体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透过性,增加药物的吸收。
脂质体的双层膜结构可以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
8.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脂质体剂型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局部应用等多种途径给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实现不同的药物释放速率和方式,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脂质体剂型具有生物相容性、载药能力强、高稳定性、控释性能好、可靶向性、生物降解性、良好的透过性和多种给药途径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脂质体剂型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中。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是当今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进步。
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目前,药物制剂新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脂质体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制备出具有针对性、降解缓慢、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的药物制剂。
例如,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粒子药物,具有更好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制备出重组蛋白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以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除了新技术,新剂型的出现也在推动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
新剂型包括口腔快溶片、贴片、水凝胶等。
这些剂型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治疗效果。
比如,口腔快溶片可以降低药物的代谢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便于患者的用药。
总之,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未来,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剂型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制剂选择。
- 1 -。
一种新型脂质体热敏脂质体

一种新型脂质体热敏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
它可以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这种微粒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由双分子层组成,主要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构成,其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微波敏感脂质体、声振波敏感脂质体、光敏感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热敏脂质体的释药原理在研究的各种新型脂质体中,热敏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分支,它有效利用了脂质体和热疗的双重优势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在正常的体温下,脂质体膜呈致密排列的胶晶态,亲水性药物很难透过脂质体膜而扩散出来。
当脂质体随血液循环经过被加热的靶器官时,局部的高温使磷脂分子运动加强,脂质体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原来排列整齐致密的胶晶态磷脂双分子层在较高温度下变成疏松混乱的液晶态。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放则缓慢。
因此,根据这一原理用相变温度较低的类脂制备的脂质体,在未加热的器官中药物浓度比较低,对正常细胞产生的杀伤作用很小,使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降低,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增加了用药的顺应性;而当机体全身或局部温度升高到41~42℃时,就可以引起脂质体迅速释放内含药物,发挥药效。
制备热敏脂质体的材料合成磷脂一般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为主,通过加入其他不同碳链长度的磷脂来调节脂质体膜的释放特性。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2
一、TODDS的分类
1. 从药物到达的部位,可分为三级: ⑴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⑵ 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如肿
瘤细胞而 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Kupffer细 胞); ⑶ 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
精选课件
3
一、TODDS的分类
1. 从药物到达的部位,可分为三级: ⑴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⑵ 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如肿
11
常见磷脂的结构示意图
载药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精选课件
12
一、概述 Introductions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以下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2.长效性 3.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4.降低药物毒性 5.提高药物稳定性
精选课件
13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 effect
正常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和脂质颗
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血管丰富、血管壁间隙较宽、
结构完整性差, 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
性和滞留性,这种现象被称作实体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
简称EPR效应。
精选课件
14
精选课件
15
精选课件
16
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
5
(一)被动靶向制剂
TODDS 分类介绍
➢ 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
Liposomes Microspheres
Microemulsions
Nanoparticles
精选课件
6
被动靶向制剂的体内靶向性
TODDS 分类介绍
被动靶向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 的粒径大小。 通常小于50nm的纳米囊与纳米球缓慢积集于骨髓; 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 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PEG conjugates already on the market
腺苷脱氨酶 天冬酰胺酶
精选课件
促红细胞生成素
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生 物 活 性 30%
40h 半 衰 期
High (Long)
5KD
100
Half-life
80
30KD
60
相对清除率 (%)
12KD
40
20
PEG 5KD
PEG 12KD
(PEG-IFN -2b)
PEG 20KD
Low (Short)
5KD
30KD
PEG mol.weight
Bioactivity
0 10
30
80 100
Stokes 分子半径 (Angstroms)
精选课件
Schering-Plough Corporation, Wyss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2
瘤细胞而 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Kupffer细 胞); ⑶ 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
精选课件
4
靶向制剂的设计
1 被动靶向 即自然靶向,药物以微粒给药系统为载体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s)
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 送至肝、脾、肺等器官
精选课件
Half-life↑ & activity ↓ following PEGylation
精选课件
Random & Site-specific PEGylation
精选课件
一、概述 Introductions
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吸附 adsorption 、 脂 交 换 lipid exchange 、 内 吞 endocytosis、融合fusion四个阶段。 • 吸附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的开始,受粒子大小和 表面电荷等因素影响; • 脂交换是脂质体的脂类与细胞膜上脂类发生交换; • 内吞作用是脂质体被作为外来异物吞噬,通过内 吞,脂质体能特异地将药物浓集于起作用的细胞 内; • 融合指脂质体的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内,然 后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
精选课件
23
精选课件
24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Materials for preparation of liposomes
1.中性磷脂磷 • 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是最常见的中性磷
精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7
靶向制剂的设计
2 主动靶向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不被单核吞 噬系统识别 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 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精选课件
8
脂质体 Liposomes
精选课件
9
一、概述 Introductions
• 脂质体(liposomes)的概念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科 学家Banghan等提出的。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mPEG
Frank F. Davis
Veronese M.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5 No精v选;课1件0(21)
1981
PEGylated Molecules
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
1000
12 KD
PEG-IFNIFN-2-b2b1.5 µg/kg
浓度 干扰素 a-2b (pg/mL)
未检测到血清
100
干扰素
病毒重新出现
10
IFN -2b
3 MU 1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h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Data from EASL 2001: Schering-Plough Rese精a选r课c件h Institute
靶向制剂基础
Targeting Preparations
精选课件
1
Introduction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ODDS)又称靶向制剂 是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 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 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 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 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称之为脂 质体。
图 脂质精体选课的件 示意图
10
一、概述 Introductions
• 脂质体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磷脂由一个亲水 的头部和两个疏水的尾部组成。
精选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