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使药物吸收入体内发挥全身作用的新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治疗水平上的经皮和黏膜透过量。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经皮给药的渗透促进作用机制、透皮影响因素、最近脂质

体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

引言:经皮给药系统指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粘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经皮给药系统有以下优势: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范围;避免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经皮传递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改善患者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提高安全性,如发现不良反应,可立即移去,减少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性。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脂质体药物经皮传递中具有更好的性能2,如:①可使用的赋形剂广泛,无需使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②较高载药量;③提高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④可使药物突释或缓释,药物突释可提高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由于药物存在于固体基质中,也可缓释,使皮肤表面及皮肤组织中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⑤纳米粒尺寸较小,能够与角质层紧密接触,而且其较高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药物与角质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利于药物经皮吸收;⑥能够在皮肤表面成膜,起到包封作用,减少表皮水分流失,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经皮通透。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于经皮给药具有较大潜力,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皮肤表面形成闭塞效应膜,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流动性,提高经皮给药效率3。

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散法、冻融法、超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4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方法。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且包封率较高。文震5等利用超临界CO2 技术先将膜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当温度低于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较差;当温度高于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7.2%,平均载药量为5.9%,平均粒径448nm。

1.2 微乳法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中

1

2

3

4

混合,乳化得W/O/W 乳液;在一定温度下除去有机溶剂可得脂质体。姚新武6等

利用复乳法制备龙胆苦苷脂质体。发现第1 次乳化超声时间、除去有机溶剂时的温度、超声功率等对粒径和包封率均有影响。测得药物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31nm,其包封率为52.39%。

1.3 硫酸铵梯度法与常用的pH梯度法相比,此法不需要改变水相的pH 值,比较容易控制梯度,也不需要缓冲液和pH 滴定,脂质体的包封率比较高。制备步骤:将硫酸铵包于脂质体水相;通过透析、凝胶色谱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脂质体外水相的硫酸铵,药物逆硫酸铵梯度载入脂质体,即得药物脂质体。王琳7等采

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粒径的因素有卵磷脂与胆固醇比、硫酸铵浓度、药脂比和硫酸铵溶液的体积。其包封率平均为92.17%。

1.4 薄膜分散-机械振荡法陈柳华8等利用薄膜蒸发-超声分散法制备氟比洛

芬脂质体,并通过鱼精蛋白凝聚法研究了影响脂质体载药性能的因素。先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得烧瓶内壁形成一层脂质膜;通氮气除去残留溶剂后加磷酸缓冲液,超声,经滤膜过滤得氟比洛芬脂质体。影响脂质体载药性能因素有卵磷脂浓度、氟比洛芬/卵磷脂的质量比、胆固醇浓度。测得药物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0~250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载药量高。

1.5 膜水化-高压均质法邓礼荷9等采用该法制备羟基喜树碱脂质体,并研究冻干工艺及保护剂对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质量的影响。制备:先将膜材溶于溶剂后,40℃下旋转蒸发溶剂至成膜,加磷酸盐缓冲溶液水化后经高压均质机均化;加入冷冻干燥剂后经微孔滤膜后经分步预冻,加入冷冻干燥机中经冷冻干燥既得。测得药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均87%,平均粒径约200nm,加入冻干剂可降低冻结过程中脂质体囊泡的脱水速度和皱缩速度,并可以防止冰晶对泡囊的机械损伤

1.6 薄膜挤压-硫酸铵梯度法采用薄膜挤压-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脂质

体粒径小而均匀,且载药量较高。陈斯泽10等采用该法制备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并考察了其理化特性。先采用薄膜挤压法制备空白脂质体,透析后再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得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测得药物脂质体质体平均粒径为103.5nm,平均包封率为83.6%,且分布均匀,还可以缓慢释放药物。

2.脂质体经皮渗透作用机制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作用机制, 可能是削弱和消除表皮的屏障功能。根据

已有的研究成果, 有以下一些观点:

2.1 使角质层湿化和水合作用加强。磷脂酞胆碱( P C ) 含量很大的脂质体, 可被角质层摄取。由于P C 有很强的水合能力, 局部用药后, 可使皮肤湿度增加4 0 外。水分本身就是很好的促透剂, 它可使角质细胞间的结构改变, 脂质双层中疏水性尾部排列紊乱, 脂溶药物可通过扩散和毛细吸力作用, 进入细胞

间隙。

2.2 脂质体的脂质, 可与包封的药物相互作用, 控制其释放, 阻止其代谢。

2.3 脂质体的P L 与表皮脂质屏障中的脂质板层结合, 可改变扁平小泡的

结构, 逆转形成屏障功能的生理学过程。

2.4脂质体的P L 与表皮脂质屏障作用时可形成小泡结构, 渗透作用可在

小泡结构之间进行

6

7

8

9

2.5 M ezei等11认为完整的脂质体不仅能通过角质层, 而且能穿透到皮肤

深层

3.影响脂质体透皮吸收的因素

3.1 粒径及形态12粒径小,更容易通过细胞间隙或通过细胞附属器到达皮肤深层或进入血液循环13粒径越小,其闭合作用越强,在皮肤表面形成的薄膜更致密,经表皮水分蒸发少改变角质细胞使药物渗透入皮肤更深层,所起的药效更好。

3.2 Zeta电位 Zeta电位是评价胶体分散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Zeta 电位与胶体粒子表面双电层结构有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ph值、药物浓度及表面活性剂等。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所用脂质对ζ电位影响较大,如壳聚糖基质带正电,卡波姆、黄原胶和HPC为基质带负电。皮肤表面有不同Ph值,存在个体差异,带正电粒子较负电粒子容易进入皮肤,可通过修饰使SLN带正电更易进入皮肤。。正电荷载体可以以离子交换的形式与皮肤和毛囊负电荷交换进入皮肤。刘婵,陈志良等14选择十八烷酰胺对SLN表面进行电荷修饰,鬼臼毒素-SLNζ电位由-27.9nm转变为+27.2nm,并考察十八烷酰胺作为电荷修饰剂对透皮性的影响,加入十八烷酰胺的表观透皮系数为空白组的1.56倍,有效地提高药物渗透速率。可能由于十八烷酰胺使纳米粒膜的柔性和流动性有所增加,有效地透过角质层增强渗透能力。

3.3 脂质的影响脂质的选择有一定要求:对亲脂性或亲水性药物有一定承载能力;可生物降解;水相有较高稳定性,可长期保存;无毒无刺激性。不同药物在不同脂质中的溶解度有一定差异,导致不同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如磷脂的加入会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磷脂对SLN内相反胶态分子团的形成有一定帮助,提高药物溶解度和包载,从而影响其经皮透过量及血药浓度。Dongfei Liu, Yifan Ge等15研究不同脂质GMS、SA、Dynasan114、Dynasan118、ATO5和ATO888及其加磷脂的影响。不管是否加磷脂,以GMS为脂质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EE和DL均显著性高于以其他脂质为基质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相溶性、熔点、粘度及化学结构等均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自身晶格不完美如单甘油硬脂酸、甘油二十二烷酸酯比高度有序晶格排列的脂质如石蜡、蜂蜡等药物承载量高。脂质熔点高于药物熔点,较易形成核-壳式脂质体,相反则易形成壳-核式,从而可影响其释放特性16。

4.脂质体经皮给药的展望

大量的研究表明,脂质体可以促进药物透过皮肤,是经皮给药的药物制剂的一种良好的促渗剂。它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可是由于脂质体的稳定性差,在其机制研究中可知其本身并不能透过皮肤,一般不能完全达到全身治疗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主要需要提高其稳定性,并增加它的促渗作用。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如传递体、醇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和前体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应用,以及新技术的参与,如与化学促渗剂、离子导入、电穿孔等,必将加快脂质体经皮给药的开发并进入临床。

5.参考文献

11

12

13

14

15

1.郑俊民.经皮给药新剂型[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

2. Mehnert W,Mader K.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Produ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1 ;47:165–196 3. Mudshinge SR,Deore AB, Patil S,et al.Nanoparticles: Emerging 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J].Saudi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1;19:129–141

4. 孙庆雪,邵伟,黄桂华.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J].中成药,2010,32(8):

1397-1401.

5. 文震,刘波,郑宗坤,等.β-桉油醇脂质体的超临界C02 沉析法制备与理化性质测定[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24(1):122-12

6.

6 姚新武,刘长霞,张鹏.响应面法优化龙胆苦苷脂质体的复乳法制备工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2,39(2):68-73.

7 王琳,蔡宝昌.马钱子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J].齐鲁药事,2010,29(11):

641-643.

8 陈柳华,甘礼华,赵云辉,等.氟比洛芬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1,39(7):1079-1083.

9 邓礼荷,韦敏燕,汤晨懿.冻干工艺及保护剂对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3(1): 30-34.

10.陈斯泽,陈雪梅,汪森明,等.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考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9):1779-1881.

11.Mezei M et .al.J.Pharm Pharmacol,1982;34,473

12.Singh S,Dobhal AK,Jain A,et al.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of a Water Soluble Drug: Zidovudine[J].Chem. Pharm. Bull.2010;58(5):650—655

13. Desai P,Patlolla RR.,Singh M.Inte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cell-penetratingpeptides with skin for transdermal

drugdelivery.Molecular MembraneBiology[J],2010; 27(7): 247–259

14.刘婵,陈志良等.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J].中国药业;2006;15(4):7-8

15. Liu DF, Ge1YF, Tang Y,et al.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ofdiclofenac sodium: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studies.Journal of Microencapsulation[J], 2010; 27(8): 726–73

16.üner M,Yener G.Importance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in various administrationrout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07:2(3)289–300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使药物吸收入体内发挥全身作用的新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治疗水平上的经皮和黏膜透过量。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经皮给药的渗透促进作用机制、透皮影响因素、最近脂质 体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 引言:经皮给药系统指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粘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经皮给药系统有以下优势: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范围;避免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经皮传递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改善患者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提高安全性,如发现不良反应,可立即移去,减少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性。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脂质体药物经皮传递中具有更好的性能2,如:①可使用的赋形剂广泛,无需使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②较高载药量;③提高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④可使药物突释或缓释,药物突释可提高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由于药物存在于固体基质中,也可缓释,使皮肤表面及皮肤组织中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⑤纳米粒尺寸较小,能够与角质层紧密接触,而且其较高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药物与角质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利于药物经皮吸收;⑥能够在皮肤表面成膜,起到包封作用,减少表皮水分流失,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经皮通透。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于经皮给药具有较大潜力,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皮肤表面形成闭塞效应膜,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流动性,提高经皮给药效率3。 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散法、冻融法、超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4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方法。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且包封率较高。文震5等利用超临界CO2 技术先将膜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当温度低于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较差;当温度高于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7.2%,平均载药量为5.9%,平均粒径448nm。 1.2 微乳法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中 1 2 3 4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单元给药系统 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E.智能给药系统 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DMSO) E.月桂氮酮 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218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脂质体的制备及透皮性能(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 15卷第 3期 2011– 01– 15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anuary 15, 2011 Vol.15, No.3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465 1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Zhang Wen-qiang★ , Master,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yywenzi23@https://www.360docs.net/doc/1711752398.html, Correspondence to: Huang Yue-shan, Doctor, Associate professor,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eceived: 2010-08-07 Accepted: 2010-12-07 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脂质体的制备及透皮性能★ 张文强 1,2,黄岳山 1 Prepa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hyaluronan liposomes and their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Zhang Wen-qiang1,2, Huang Yue-shan1 Abstract BACKGROUND:Hyaluronic acid is a versatile polymer material,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large molecular weight,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 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

透皮技术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 贴敷疗法在我国中医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它独特的给药方式,.简单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内24小时恒速循环.过渡输液伤害了无数无辜的患者,抗生素功不抵过。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显优势。药物经皮肤渗透,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推广的透皮技术,药物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 千贴:无需添加药液,药贴直接贴敷。 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 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 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 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 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极。 5、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0-07-12 作者简介:钟江华,女(1968-)技师*通讯作者Em ai:l z hong j h @w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1752398.html, .cn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钟江华* ,周晓舟,熊凤翔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武汉43007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 r m al drug de livery syste m,TDD S)由于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其研究已经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然而在经皮给药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PE )的应用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契机,而天然的中药PE 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透皮给药;经皮吸收;中药;促透剂中图分类号:R 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376(2010)04-0063-06 在原始人类中,处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界的原始物质对某些病痛实行自发的治疗,以缓解痛苦,如冷水浇洗退热,用冰雪止血、止痛、消肿等,用树叶、草茎涂敷伤口以消肿痛,这些原始的方法,可以说是医学的萌始,也可以说是透皮给药的萌芽。对于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较明确地阐述了药物吸收的机理。由于透皮给药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近年来透皮给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0,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及p H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然而在透皮给药的制剂的开发过程中,药物穿透皮肤屏障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寻找新的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成为透皮给药研究要大力开展的新领域。1 经皮吸收1.1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1.1.1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即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表皮途径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它是药物经皮吸收的 主要途径。表皮途径又可分为跨细胞途径和细胞间途径,前者药物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后者 药物通过角质层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到达活性表皮。由于角质层细胞渗透性低,且药物通过跨细胞途径时需经多次亲水/亲脂环境的分配过程,所以跨细胞途径在表皮途径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药物分子主要通过细胞间途径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进入体循环。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左右,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药物开始渗透时,药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被吸收,当药物通过表皮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的大分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附属器途径是重要的。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穿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界面,药物从角质层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通过活性表皮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在整个渗透过程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起主要屏障作用。当皮肤破损时,药物很容易通过活性表皮被吸收。当角质层缺损时,大部分小分子的水溶性非电解质扩散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可增大上千倍。1.1.2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0,32(4):63~68Am ino A ci d s&B iotic R esources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弱离子性药物的脂质体,在进入体内后,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的低pH局部释放药物。这种受pH影响释放药物的脂质体称为pH敏感脂质体。 4.配体专一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即所谓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现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脂质体的分类 1. 阳性脂质体 阳性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又称阳离子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Positiveiy charged liposome)是一种本身带有正电荷的脂质囊泡。 1.1 阳性脂质体的组成大多数阳性脂质体是由一种中性磷脂和一种或多种阳性成分 组成。 中性磷脂成分:阳性脂质体中使用的中性磷脂成分上与常规脂质体相似,如胆固醇(cho1)、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酚乙醇胺(PE)等。 阳性成分:多为合成的双链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体外稳定性好,体内可被生物降解的优点,但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Abstract:Because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re hot spots in domestic researches,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prescrip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and 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he prescription design of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review 促透劑不仅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能在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条件下,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经皮吸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中药处方多为复方,成分复杂,但经皮给药制剂要求药物分子量小,溶解度适宜,且载药量小,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透皮吸收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和选用高效促透剂成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促透剂主要分为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天然促透剂多为辛温解表药、开窍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污染小等优点,其主要包括萜类、内酯、生物碱等,以萜类研究较多,包括单萜、倍半萜及精油等。合成促透剂主要包括氮酮及其类似物、吡咯烷酮及其同系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双氧环烷类、有机酸及其酯、醇类、亚砜类、磷脂和磷酸盐以及酰胺类等。 1 天然促透剂 高氏等[1]以离体昆明种小鼠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发现丁香油和高良姜油均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苏氏等[2]以大鼠离体外翻小肠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川芎对豆腐果苷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可将豆腐果苷60 min内累积渗透量从53.72 ?g提高至335.48 ?g。王氏等[3]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以大鼠背皮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了冰片、薄荷脑对钩藤中钩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5%冰片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2.24倍,5%薄荷脑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1.95倍。夏氏等[4]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吸收屏障,比较了薄荷脑与氮酮对积雪草苷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0%薄荷脑对积雪草苷的体外透皮效果优于0.5%和2.0%时,但其渗透效果次于氮酮。闫氏等[5]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吸收屏障,考察12 h内芥子油、吴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 编辑词条分享 透皮吸收实验仪器 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 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皮肤给药系统中,皮肤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主要屏障,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药物具有优良的皮肤透过性,多数药物不易穿过人体皮肤这一有效的,选择性的屏障。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主要的屏障层,一旦它的保护功能丧失,大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分子会以上千倍的速度扩散入体循环,所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减少这一屏障层的阻碍。如果通过毛孔、毛囊皮脂腺,汗管等皮肤附属器进入体内,只占总量的0.1%。这种途径更适用于一些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皮肤附属器等于提供了一个药物透过时的分流旁路,在药物达到稳态流量之前的短时间内这条途径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聚合物和胶体粒子对皮肤毛囊,汗管等具有特殊的靶向性。角质层是一种紧密的结构,类似于“砖与水泥混合镶嵌”的构造,组成了一座“墙”。亲水性角蛋白的角膜细胞组成了“砖”,被包埋在由神经酸胺的多层脂质层、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组成的“水泥”结构中。 大多数分子需经由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小间隙进入体内。因此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就是要采用合理方法穿过这些间隙或打乱这种致密的结构,通过皮肤表层进入深层及体循环。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生理特征 (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的平均渗透速率为40μg/cm2.h。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量是非用药部位的7.5倍。 2.1 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2.1.1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2.1.2 皮肤穴位处的药物吸收。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2.1.3 粘膜处药物的吸收。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高。 2.1.4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2.1.5 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西药如月桂氮卓酮(Azone)、二甲基亚砜等均有显著的促进大多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 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 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

素类。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2.缓释及控释注射剂 缓释及控释注射剂其显著优点是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消除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烦恼和肉‘体上的疼痛。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凝胶型、微囊型、微球型、脂质体型注射剂。主要适宜的药物有抗精神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疫苗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根据不同的原理制备:胃内漂浮型、渗透泵型、骨架型、蚀解式、肠道定位、双层缓控释片等。 缓控释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硅酮弹性体,PVAP,HPMCP,HPMCAS,交联海藻酸盐等新型材料。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 ,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着重从透皮给药制剂的优势、分类方面介绍了透皮给药制剂;介绍如何促进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以选用促渗剂以及物理化学新技术两方面为切入点;同时从透皮给药制剂在西药制剂以及中药领域的发展做了着重的研究与综述。 关键词:透皮给药制剂;优势;分类;促渗剂;促渗新技术;应用 通常在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有“峰谷”和“峰顶”出现,对应的血药浓度处于最小和最大. 当血药浓度最小时,难以充分发挥疗效;而最大时,超剂量又会产生毒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方面研究各种新型的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新型的持续给药途径,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保证给药安全、有效、方便。透皮给药制剂变应运而生。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ystem,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1] 1 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 与传统给药方式不同的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控制释放药物、延长有效作用时间、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副作用、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疼痛、患者可自主用药以及减少人体血药浓度出现峰谷的变化等优势。许多抗癌药物在使用较大剂量时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如肝脏毒性等。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首关效应,因此,通过经皮给药减少给药剂量的方法可降低抗癌药物对人体全身的毒性。同时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2 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2.1 膜控型透皮给药系统 此类给药系统的药物贮库是将药物分散于聚异丁烯压敏胶中涂布而成或是混悬于粘稠流体如硅油或半固体软膏基质中,药物的释药速率由控释膜限速,在控释膜外还有一层能与药物配伍的刺激性、过敏性均低的压敏胶层。最早应用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