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合集下载

山东省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与分析

山东省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与分析
表 2 。
值、 被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区 域创新绩效评价的科技产出指标。为了排除偶然因素 的影响, 并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 同时考虑到收集数据
的可能性 , 我们对《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oo~ 02 》 2o 20 )
表 1 科技 创新 绩效评价 指标值


{ ,) ( yI

互 A , A 0 =,…n , 』 , 1 ,, ≤ ij 2 ) >
由此可 以得到 D A模 型 , E 又称 CR模 型 , 要用 Z 主
于评价 D U规模技术 的相对有效性 : M

【 收稿 日期 】 0 — 1 0 2 5 1— 0 4 【 作者简介 】 鞠树成 (90 , , 17 一)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 讲师 , 从事知识经济管理与创新研究 。
沿海 1 2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产 出进行 了综合评价 , 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的科技创新绩效状 况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山东; 科技创新绩效 ; 数据 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3 1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32 20 )3- 0 5—0 17 7 1 ( 06 0 0 1 4
下面, 我们以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 比较发达 的
别表示第 个决策单元 D  ̄ MU 的第 i o 种输入和第 r 种 类型输出, 在基于凸性 、 锥性 、 无效性和最小性的公理
假设的情况下 ,E D A模型具有的生产可能集合为 :

地区——沿海数据为例来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数据包
络分析, 考察一下山东在这个群体中的科技创新绩效 情况。考虑数据获得的可能性 , 我们采用科学家与工 程师数 、 & R D经费内部支出、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 科 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拥有高校数作为区域创新绩效 评价的科技投入指标 , 专利 申请量 、 明专利 申请量、 发 专利授权量、 明专利授权量、 中型企业新产品产 发 大

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分析

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分析

nl nvtncpc yi Fj nhsbe n ye , dcut me ue poei uta et r e eh o g o g i oa o aai u a a enaa zd a one a rs oi rv d s l ne i s tcnl o n y i t n i l n r s t m n r r s i p o y invt ncpct i ui aebe u r a . n oai a ai F j nhv enp to r o yn a fw d
u ig A s HP n .B o a ig w t te r vn e n i e ,te p may f co sw ih c n tan n u t a n ep s s e h y C mp r ih oh rp i c s a d ct s h r r a tr h c o sr itid s i e tr r e tc . n o i i rl i
体 系, 并利 用层 次分析法对 包括福建省在 内的 东南沿海 l 1个省 市的工业企 业创新能 力进 行综合 评价。通过与 其
他省市的比较 , 分析 出制约福建省企业技 术创新 能力的主要 因素 , 出提 升福建 省工业企 业技 术创新 能力的对 策 提
措 综合评 价
y i oao a ai o 1 r ne dcis nl i F j nPoic t s e ca s be v ut b g nvtncp c f poics n ie c dn ui rvnei tesuhatr o t a enea ae y n i y t 1 v a t i u g a nh o e n s h l d
中图分类号 : 2 . F4 4 3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国西部12省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12省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这种计法将原始数据简化到0-1之间,使得指 标数据有相同的量纲和数量级 ,且保留了原始数据 的差异性和可比性。再使用SPSS软件对西部12省 市18项数据进行KM0和球形检验,结果均在标准范 围内。通过检验,说明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回
18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五个主 成分的累积方差百分比达87.133,已超过85,证明 前五个主成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原始数据的大 部分信息。
—、引言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 业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 业,正朝着更新更大的格局转型升级。中国西部的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极具旅游价值。在新的发展时 代里,中国西部旅游如何优化发展,明晰各省区市 竞争力现状,进而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是一个基 础性的问题。 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学者 从国家、省、市等维度和方位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爛 权TOPSIS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或者多种方法综 合应用。如杨晓娜等从企业、政府和公众竞争力三 个维度构建了三级评价体系,对中部六个省会城市 做了实证分析叫熊云明等依据资源禀赋、经济贡献 度、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度、游客满意度构建了评价 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对28省市进行了分类、评 价。卩谢爱良等从投入、产出、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 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创新竞争力 进行动态分析。[3]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 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理论合理性,评价结果要能客
.403
森林覆盖率(%)
.876
星级景区密度(个/万kn?) .587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880
一般公共服务支岀(亿元) .864

重庆、陕西、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重庆、陕西、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3 企业 自主创新 能 力评价 指标体 系 的建立
为系统 、全面地 评价分析 企业 自主创 新情 况 ,根据 以上原则和 国家统计局发 布的 《 中国企业 自主创新 能力
考察 企业 技 术 创新 系 统 的 效率 与 效 益。韩 景元 ,杨 忠 敏 L等依据企业理论 和技术 创新的理论 ,通 过其 全部投 3 J 入产 出量及过 程特 征 量来直 接测 度企 业技 术创 新能 力 ,
的理论发 展脉 络 ,提出企业 技术创新 系统动态 能力 的概 念 ,设计 了基 于动 态能力 的企业 技术创 新系统 的评价体 系 ,从战略评价 、组织 过程评 价、绩效评 价三个 方面来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的 目的要求所 建立 的指标体 系及 其评价方法具有实用 性和可操作 性。 因此 ,设 置 的技术 创新指标体系应具有 可采集 的特 点 ,能从各种 统计 资料 中直接或间接获取 ,评价过程 简单 ,利 于掌握 和操作 。
建 立企业技术创新评 价指标体 系的 目的就是对 企业 科技创新工作进行 规范化 ,从而对 企业技 术创新 工作起 到导 向和监控作 用。从 人力 、财力 和物力 投入 开始 ,重 在研究开发和市场 化 ,以获取最 大利润 为 目标 ,实现企
业 持续发展之 目的。
2 3 可 操 作性 原 则 .
收 稿 日期 :2 0—0 — 2 08 3 0 基 金 项 目 :本文 受 “ 庆 工 商 大 学 学 生 科 技创 新 基 金 ” 资 助 重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 、专 家对企业 技术创 新能 力及 其评价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如国外代 表人物伯格曼 、 曼迪 奇和 国内学者许 庆瑞 、傅家骥 、魏 江等对 企业技 术 创新能力 含义 、企业技 术 创新 能力结 构 等进 行 了界定 ; 而曲 国禹 、王淮学等… 对企业 技术创新 能力 的评 价指 标 1 体系进行 了研 究 ;也有学者 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 力评价 方 法进行 了研究 ,如 袁宇涛 ,刘 云L 论述 了企业 动态能 力 2 J

我国东部11省市科技竞争力比较与评析

我国东部11省市科技竞争力比较与评析
17 1
x —— 资本生产率, —综 合能耗产出率 , — : 因子分 析 用变量 子集 来解 释 整个 问题 的要 求 。 因此 , x x 境 质量指数 , — 啊: x 境污染 治理指 数 , x, ——百 户居 上述的 3 个指标可以综合成主因子 F、 、 3 F、 来进 F F 民计算机拥有量 ,, x厂—-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 , 行 分析 。 表 1 旋 转 后 的 因子 载 荷 表 x广—— 固定 电话 和移动 电话用 户数 。 百人
王 军 , 兰 旋
( 中国石油大学 ( 东)人文社科学 院 ,山东 东营 2 76 ) 华 50 1

要: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 运用 s s P s软件对影响科技 竞争力的 3 3个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 提取 4个主 因子对我
国东部 1 1个省 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 比较 与评价 , 分析各省 市提 高科技竞争力水平的必要性 , 出相应 的对策与建议。 提 关键 词 : 因子分析 ; 科技竞争力; 对策建议
中 图 分 类 号 : 143 F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4 ( 0 0 l一 l7 0 10 — 2 02 1 )O 0 1— 4
科 技竞 争力 是 指在 一定 的科技 发 展 环境 下 , 个 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0 9 》 一 2 0 )的基础上 , 结合科技竞 国家 或地 区通 过 科技 研发 和创 新活 动 , 进行 科 技 孵 化 争力 的定 义 和 指标 体 系设 计 的科 学 性 原 则 和 系统 性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部地 区各省市的科 所创 造 出来 的反 映 该 国家 或 地 区 的科 技 投 入 产 出效 原则 , I
基金项 目: 本文系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黄河三角洲可持续 发展路径研究》 2 o z A 5 6 ,2I k E) 《 (0 9 R 0 1 3 r k 阶段 陛成果 4 V

21个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21个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21个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摘要:本文首先构建出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选取投影寻踪分类法作为评价方法,并对2005-2009年间我国七大区域的21个中心城市的16个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出ppc值再进行分类排序和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投影寻踪分类区域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科技竞争力则是衡量区域内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科技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双基点法、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等。

就如何客观地把握各个区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科技竞争力的现实水平及发展态势,准确判断其优势和劣势,本文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确定1、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对科技竞争力内涵的理解,依据科学性、多角度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四个构建原则,并借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的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进行适当的调整后,从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的角度分析,本文构建以下指标体系(如表1),将科技竞争力分解为科技投入(x1)、科技产出(x2)、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能力(x3)和科技潜力(x4)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再细分成16个二级指标。

表1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2、评价方法的确定本文运用投影寻踪分类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投影寻踪分类法(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 ppc)由 friedman和turkey提出,是一种探索性分析、聚类和分类方法,在对数据进行优化计算之后,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旨在找出能够最大程度反映数据特征和挖掘数据信息的最优投影方向[2]。

楼文高等应用这一方法对我国的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显示ppc方法具有不受高维非线性、非正态分布评价指标数据的影响,能得到比较可靠、有效的评价结果[3-4]。

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分析

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分析

层 的时序立体 数据 表 ( 3 对 0个 被 评价 对象 S ,, 5 ,

S 取 定 /个 评 价 指 标 , Z ,
一 , 按 时 间 , 且
20 、 科 09







( h p / t :/ t
W W s .r e/ , W .t o . n ) 中国 主 要 科 技指 标 数据 库 ( t s g h—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国家的竞争 力越 来越 多地取 决于区域 的竞 争力 , 区域 竞争力将 受到越 来越 多的 关注。区域的竞 争优 势 则来 源于 区域 创新能 力的 提升, 区域 创新 能力不仅 是创造并保持 区域竞争 优 势的重要基础 , 而且是 国家参 与全球产 业分工 的重
要 资源。
种 单 一 方 法 评 价 结 论 的 非一 致 性 问题 , 仍 是 基 于 但 静 态模 型 。
发展趋势 , 以达到 对 区域 自主 创新 能 力更科 学 的、 更有意义 的评价效 果。
基 于 以上 考 虑 , 文 拟 对 20 2 0 本 0 1— 0 8年 中 国
各 省 市 区域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动 态 评 价 与 分 析 。 这 不
仅 有 助 于 全 面 了解 各 个 地 区 创 新 能 力 的 差 异 性 及
随时 间的波动性 , 同时 有助于 了解各 地区创新能 力
作者简 介 : 陈国宏 , 州大学管理学 院教授 、 福 博士 生导师 ; 庄花 , 州大 学管理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美娟 , 州 大学管理 福 李 福 学院讲 师、 士研 究生。 博
其次 , 据构成 各 准则 层指 标 的原始 值 , 用 根 运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十二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客观赋权和聚类分析综合的运用评价方法对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层逐级评价,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不同方面的优劣所在,从而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科技创新;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所存在的差距,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便于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更容易对评价对象进行对比性分析,便于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可以得出更加简洁规范的描述,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从而有助于西部省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其优势,借助其他省市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其快速发展。

鉴于此,本文依托课题对十二省市进行评价,能够充分、准确地利用各种方法所揭示的评价信息,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有关决策方面的综合信息。

一、样本、研究方法的选取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1.样本来源与方法选择
本文选择的省市,既有东部沿海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又有西部地区(如陕西、四川等),东部沿海地区的省市发展迅速,能够为西部各省的后期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样本;西部地区省市的地理环境差异不大,但发展差距较大,这样能够为西部地区的落后省市认清自身发展中的症结所在提供一个对比参照物,有利于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本文首先运用灰关联度法依次向上逐级递推进行评价,并采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数。

最后,在前期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市进行分类,进而能够了解个别省市之间发展状况的亲疏程度。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科技进步检测结果公报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2.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标是量化分析、研究科技创新的基础,它既是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又极为困难的工作,特
别是在我国现有数据不完整、不系统的情况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当不容易的。

本文为所作课题的一部分,指标的选取及设置经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在弥补已有指标体系不足基础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综合评价指标中既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能够做到主客观结合;第二,在参考国内外不同研究基础之上选取了43项指标,尤其是在指标中增加了科技政策因素这一类指标;第三,依据投入产出理论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反映了各省市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状况,便于决策人员从不同层次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以青海省为例
1.一级综合评估结果
(1)科技基础结果。

在人力资源上青海省在十二省市中相比较而言毫无优势,排名仅高于贵州省位于第十一位,与广西、宁夏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青海省自身的气候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相对缺乏竞争力,以及部分科研单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科研人员大量外流造成的。

可以看出青海省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与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培养力度与引进力度,增加人才的储备,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积累。

在物质条件上,在十二省市中青海省各个方面均低于其他省市并且总体水平也不高,与其他省市的差距较大,位于第十二位。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青海省应加强对科研物质基础的建设,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方面,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育科研队伍的源泉也是科研活动的基地,必须加强建设。

青海省整体科技意识水平在十二省市中排名第九位,优于宁夏、甘肃、云南仅次于广西,青海省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这一指标水平相对高于其他省市,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海省加大科研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幅度,改革薪酬制度,以此来加强科研活动的开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青海省排名第十一位,仅高于新疆,在自身地理环境及科技意识不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青海省对与科技创新活动所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沿海发达城市的快速发展、自身环境的恶化、经济的落后使得青海省政府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逐步加快科研体制改革。

(2)科技投入结果。

在十二省市中青海省在人力投入上位于倒数第二位,除了上海和广东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以外,其他各省份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青海省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比重这一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整体科技人员的相对比重较小,这说明青海省在后期建设中应加强对于青年队伍的培养,避免出现
“断层”的现象,使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青海省在财力投入方面相对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排名第九位,主要是由于青海省人口少、投资基数小,所以相对水平就高于其他省市(如人均教育经费、技改投资比重这两项指标),但是在财力投入的其他指标方面青海省就不占优势,所以青海省在后期发展时应增大财力投入的绝对指标值,而不应以相对指标的水平作为单一评价标准。

(3)科技产出结果对比分析。

科技活动直接产出低,一方面是其科技基础和科技投入较差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青海省对于资金利用不充分、科研成果转化慢、差所造成的,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与创新管理成为青海省未来应该加强的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方面,青海省与西部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建立在自身研究开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规模较小,开发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做一些模仿性研发,因此,加强高科技产业的源头建设就成为青海省未来的努力方向。

(4)科技促进发展结果分析。

青海省在经济增长方面要优于西部大多数省份,这说明青海省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良好的势头,与其他省份相比更倾向于发展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集约性的产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青海省排名位于第十一位,说明青海省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在十二省市中处于比较严峻的形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处理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青海省未来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青海省位于第八位,显著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西部地区位于中游,这为青海省的努力提供了方向。

2.二级综合评估结果
从二级综合评估结果可知,在科技基础方面位于第十二位,说明青海省科技基础水平很低,在西部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更无法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提并论,在后期发展中就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在科技投入方面位于最后一位,这与薄弱的科技基础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位于第十位,这与近几年青海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在科技促进发展方面位于第十二位,这正是科技基础的薄弱、投资力度不够和产出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3.聚类分析
依据前期二级评价结果,我们采用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本文中的十二省市进行聚类,将其中发展状况具有较大相似性的省市归为一类。

处理时采用Q型聚类,距离是采用欧氏距离,也是通常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则采用类间平均距离连接法。

将聚类结果分为5类时,上海属于第一类别,可以归为科技创新发展发达成熟型,为我国其他省市尤其是广东等较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参考
依据;广东属于第二类别,属于发展迅速型,其发展状况和能力紧追上海;江苏可以归为第三类别,属于发展稳定型,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陕西则属于后发展型,为西部地区的排头兵,成为西部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心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陕西一方面稳固西部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将努力朝向第三层次进发;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市为第五类别,属于发展缓慢型,须借助上一类别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其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通过对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比较,能够较为科学地得出各省市在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及优劣势所在,从而借鉴发展较快城市的经验,为自身发展中的症结所在提供一个对比参照物,从而有利于各级决策部门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张克英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刁爱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唐炎钊,方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69-74.
[2]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上海统计,2002,(8):31-33.
[3]徐克绍.八省市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1995,(3):4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